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2-09-11

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中, 我们应让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活动情境中, 去参与、体验创新活动过程, 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增长创造才能。那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依笔者之见,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 设置问题, 开拓学生思维境界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 当有了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时, 大脑才会活跃起来。根据这一特点, 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更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学生内在需求和教学内容的不平衡,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引申发挥, 点燃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之火。例如, 在学习“中国地形”,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 并造成我国大河滚滚东流和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大陆内部, 形成降水等等优势后, 我进行了这样的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 而是东高西低, 会产生什么效果?这样学生会对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动地去探究,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境界, 并很快地落实了知识要点。

2 注重情感教育, 让学生敢于创新

积极的情感教育, 有助于养成学生自信、上进的性格特征, 让学生敢于创新。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我们以平等友好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爱护学生的身心,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 焦虑心理,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去探索。在教学中, 我们尽量采用这样的语言:“你一定能行!”“你肯定有更好的建议!”……这样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对象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种种压力, 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舒畅了, 求知欲旺盛了, 思维也非常活跃, 他们会积极思考, 敢想、敢问、敢说、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达到获得知识, 体验情感, 促进创新的目的。

3 授人以渔, 让学生学会创新

俗话说:“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露。教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 达尔文也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告诉我们, 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取知识, 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所以,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 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 进行深邃的思考, 根据要求自己去设计思路, 推敲结论, 作出新的判断和思索,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时, 讲到如何巧用地图, 我设计这样的情境:“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 他应怎样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线路?”这样的情境设置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余地, 学生自己在不同的正确的设计线路的选取中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从而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 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 要让学生知道, 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 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具备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主见、知难而进的思维品质。

4 授之以趣, 诱发思维动机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何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 使之产生新感觉, 引起新困惑, 产生新欲望, 这正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之所在。为此, 在课堂上我经常引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典故、谜语、诗歌、漫画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例如, 讲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我们可以利用班级的座位, 将横排和纵行分别比喻成纬线和经线,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经线和纬线度数, 并画出自己在经纬网上的位置。这样课堂被激活了, 学生情绪高涨, 争相说出自己所在的经纬线度数。由于将经纬度的知识与学生的座位相联系, 贴近了学生生活, 关注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因此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再比如, 我们在讲中国的省级行政中心时, 可以通过一些地理谜语来让学生掌握, 象:圆规画蛋—太原、船出长江口—上海、石头村—石家庄等等, 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人人听得津津有味, 同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进而诱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当然,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思维的动机, 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即在每个教学环节上, 都能够做到拨动学生心弦, 针对学生实际, 提出思考性问题, 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解答, 但却能激起认识的冲突, 活跃思维, 诱发兴趣, 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5 开展课外活动, 鼓励创新思维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这是落实新课程改革关于“构建开放式历史与社会课程, 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 如资料收集、简易学具的制作、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报告、表演节目、撰写论文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深入钻研。探索的艰辛, 发现的乐趣, 成功的愉悦, 无不激发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而迸发出创造灵感的火花。例如, 在学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后, 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自己的相关调查撰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报告。这一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使学生产生认识家乡的愿望,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并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量。又如, 进行“地球仪”教学, 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利用橡皮泥材料做地球仪模型, 这样创造思维像是插上了翅膀, 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这些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探索的活动, 能使学生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 学生不再视学习为一种负担, 他们在愉快的生活实践中内化了知识, 增添了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自觉性,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摆脱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 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和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大胆思考,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处处是创新之地, 天天是创新之时, 人人是创新之人”的创新摇篮, 使历史与社会真正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

摘要: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而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 而是在适宜的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 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思维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本文就从设置问题, 开拓学生思维境界;注重情感教育, 让学生敢于创新;授人以渔, 让学生学会创新;授之以趣, 诱发思维动机;开展课外活动, 鼓励创新思维等五个方面谈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上一篇:川崎病误诊4例分析下一篇:财经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