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认知

2023-02-11

在本国语的教学中, 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感受到的本国的文化习俗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家庭对他们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是伴随他们成长和潜移默化的。目前学校英语教学中老师讲的基本都是孤立的知识点和机械的语法规则。针对的主要是应试考试, 考试考什么, 教师教什么, 忽视了给学生与外语密切相关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本人认为应让外语教学深入到文化层次的学习上, 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使之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英语必须同时学习与所学语言有关的文化, 这已成为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普遍认识。问题是教什么, 怎么教。目前教师随机任意地教, 学生凭兴趣任意地学。这种状况在中专学校和高职院校中广泛存在着。

作者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割裂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内容, 因为学习外语就是学习另一种不同于母语的文化。希望通过本文论述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 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通过分析现行英语教材, 并结合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中专和高职阶段与英语相关的文化意识, 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涉及单词和短语方面的文化意识的认知

美国语言学家恩伯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 其方式之一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社会不同, 文化不同, 对同一行为或词语赋予的意义有时相同, 有时不同。如国歌和国旗被视为一个国家的象征, 奥运会上当运动员取得金牌时, 便会升国旗、奏国歌, 以表示国际社会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对该国及其运动员的敬意。这一点全世界人民的理解是相同的。

但是, 由于汉、英语言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成员认识、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方式的差异, 许多词语在两种语言中尽管其概念意义 (concept meaning) 相同, 但其文化内涵 (cultural intension) 却不同或相反。在英语教学中, 应把词语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汉、英民族词语内涵不同或相反的词上。如j u n k food, balance, bargain, dog, dragon, argue, accompany以及表示颜色的blue, green, yellow等等。以“dog”一词来讲, 在语言本意上, 汉语中的“狗”和欧美国家的“dog”没有区别, 都是指同一类动物, 但两者间的文化涵义却差别很大。“狗”一词在中国被普遍看着含有贬义的, 常和卑鄙与无耻联系在一起, 有很多的成语, 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蝇营狗苟”、“狗头军师”等等。而在西方社会中,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man’s best friend) , 有很多的俗语表示人们对“dog”的一种褒义和积极的态度。例如“a lucky dog”, “jolly dog”, “clever dog”。不仅如此, 英语文化中对“dog”怀有一种喜爱的感情, 如英语谚语Every dog has its day (每个人都有走运的时候)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Give a dog an ill name and hang him (流言蜚语会杀死人) 。所以对词语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其原义, 而应根据其使用的语境 (context) 来正确理解和认知。

2 涉及语言交际方面文化意识的认知

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 当人们相互交流时就会出现语言和文化认知上的障碍。只有既掌握了运用外语的能力, 同时也了解所学外语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 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和表达方式, 主要体现在问候、称呼、夸奖、寒暄等方面。如果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而套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方式, 就会引起误解或尴尬 (cause misunderstanding or embarrassment) , 甚至不愉快的场面。比如, 当中国人到美国人家中做客时, 主人会常问你“Do you want something to drink?”中国人往往习惯性地脱口而出“No, thank you.”这时美国人只会给自己倒上一杯, 他会认为你确实不渴, 不会再给你倒的。这是即使你口干, 也不太好意思再跟人家提出要求, 你会觉得美国人不太客气, 其实这正是英、美人的处世方式。直截了当, 性格外露, 不喜欢转弯抹角。在他们看来, 中国人太含蓄了, 让人难以琢磨真正的想法。

3 涉及思维习惯和心理方面文化意识的认知

3.1 中国人重直觉和整体性, 西方人重逻辑和个体

汉语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 如“人” (man) 字酷似分腿站立、顶天立地人的形象;“百褶裙” (pleated skirt) 形容有许多褶, 并没有一百之多;“顺水推舟” (to push the boat along the current) 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另外, 汉语表意较模糊。相比而言, 英语的功能性较强, 表意一般较准确和严谨。

3.2 汉语重意合 (parataxis) , 英语重形合 (hypotaxis)

汉语的语法呈隐含性 (covertness) , 汉语中有许多无主句 (subjectless sentence) , 还有的句子主语不明显, 但意义上一目了然。汉语句子的主、谓语只要求在语义上一致 (concord) , 无须在形式上呼应。英语语法呈外显性 (overtness) , 英语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和严密, 绝大多数句子需要主语和谓语, 并且主、谓之间要求在单复数、人称、动词时态上相一致。如:

I study Spanish.

She studies Spanish.

They study Spanish.

4 结语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 (如英语) 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对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习俗、思维模式和语用知识这几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既是语言交流, 又是文化的交流。同样,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 也是文化教学。在外语语言教学中渗透着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既是由语言的本质内涵所决定, 也符合语言为交际服务的思想。由于跨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 因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就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敏感度和自觉性。通过各种形式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导入课堂语言的教学中, 消除文化上的障碍,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养成他们终身语言学习的能力, 这对学生将是受益非浅的。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外语就是学习另一种不同于母语的文化。外语教学应深入到文化层次的学习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通过各种形式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消除文化上的障碍,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障碍,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Tomalin B.Stempleski S.CulturalAware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出版社, 1998.

[3] 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试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下一篇:《立法法》修改之扩大地方立法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