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2024-04-14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通用9篇)

篇1: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语言正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自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教育家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责编 田彩霞)

篇2: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桂林市榕湖小学 邹琳

内容摘要: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树立文化意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活用教材内容,渗透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当中。

(三)融入节日文化,体验文化差异

教师可以巧借节日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时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交际中一定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能单纯的进行语言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树立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实践证明,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加强文

化意识的渗透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黑板报可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介绍日常英语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通过饱含着智慧的名人名言,弘扬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利用校园英语广播营造浓厚的英语环境。班级还可以创设双语班风,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和感染,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营造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使学生感悟多元文化。在教室的四周贴上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招贴画,如麦当劳的快餐广告画,动画人物Micky Mouse,《Daily life》的海报„„时常更换这些图片,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播放孩子们喜爱的英语歌曲,创造模拟英语真实情景的口语活动,充分利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创编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结合教材,渗透文化

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么一句话:“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最为小学生所接受。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这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得体的传递和接受信息,从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文化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以追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以便真正了解其内涵。如在教授颜色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解中英方文化对“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来表示,“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

熟;“blue”一词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2)在课文教学中渗透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在中国询问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女士年龄时,她们会婉转地回答道:“Sorry, it’s a secrect.”因为在西方,人们很注重隐私。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愿意以这些内容为话题的。在学习了“food”后,我让学生表演Go to the KFC,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西方食品展与“品尝“。让学生理解由于西方人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快餐盛行,和中国人观念中的‘民以食为天’截然不同。又如我在教学Happy Birthday时,让学生担任售货员和顾客,模拟购买生日礼物:“Can I help you?Yes, I want a toy car for my friends.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 Good.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之后一起到小寿星“家”过生日,大家齐唱“Happy Birthday”,欢度生日派对!

“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去参与、体验西方文化,如祝贺、写信、去医院、讲故事、旅游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观看录影碟,让他们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咀嚼其中的文化知识。迪斯尼英语动画碟“Magic English”深受学生欢迎,孩子们乐于模仿,个个跃跃欲试!学生还可以自编短剧进行表演,表演时,学生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打电话、日常交流(谈论天气)、西餐用餐礼仪(刀叉用法,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等等。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3)在歌声中渗透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挑选有趣的儿歌,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例如教授童谣“I’ve got a dog.You’ve got a cat.He’s got a duck.There in the lake.”,我让学生分组轮唱,并改编歌词,节奏逐渐加快,同学们唱得开心,玩得愉快。还有些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在学习关于London一课时,我让学生演唱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描写伦敦大桥正在倒下,人们奔走相告的情景,将他们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何乐而不为?

(三)对比中西节日,体验文化差异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Day,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Mother's Day,Thanks 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巧借节日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我在教学一些西方节日如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 Easter时,事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来历、节日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活动等。最后由我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寻找、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在西方国家,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万圣节Halloween(即西方的鬼节)。谈到鬼,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提到西方国家的鬼节,孩子们却精神大增!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是如此的有趣、令人不可思议,孩子们盼望着下一个Halloween的到来。

每年12月,我校都开展以“Happy English!Happy Christmas!”为主题的口语交流活动,使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中西方不同的节日文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编短剧来反映中西方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重大节日的。如选择Christmas的同学,编排了装饰圣诞树,圣诞老人送圣诞卡片和圣诞礼物,吃火鸡、唱圣诞歌的场景;选择spring Festival的同学编排了全家包饺子,放烟花,收压岁钱的场景。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精心编排设计,惟妙惟肖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孩子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西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激活了他们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

篇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 (Lado1964) 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 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 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 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 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 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 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 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 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 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 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 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 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 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 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 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 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 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 但是,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 充分利用教材, 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

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 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 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 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 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 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 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 这很正常, 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 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 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 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 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 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 巧借多媒体,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 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 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 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 使学生身临其境, 产生兴趣, 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 自实行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创新以来,

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 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形成英语思维, 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 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 在What would you like?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 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 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 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 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准备道具的时候, 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 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 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 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 为客人准备了碗筷, 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 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 创设情境, 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

教育家认为, “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 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 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 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 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期间, 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 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 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 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 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 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 避免“中文思维交际”,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4: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

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 /How are you?”等。再如: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学习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的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们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到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每单元都有Culture部分,这一部分是绝对不能省略不讲的,也许文化部分的知识在考试中出现的比率比较小,但是,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也对他们理解本国文化,拓展学生们的视野。

(二)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例如,在向学生介绍万圣节的时候,我会为学生先播放电影《加菲猫》中过万圣节的片段,加菲猫穿着自己制作的服装,游荡在大街上,向人们要糖果。学生看到这个场景,都被电影里搞笑的场景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个时候教师再告诉学生关于万圣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组织一次庆祝万圣节的活动,学生会非常有兴趣,而且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自实行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5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

教育家们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我也认为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同样以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B部分的会话为例,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创设了两个情境。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篇5: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教师要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课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23

语文课程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教育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最多的就是?Z文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其次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

一、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靠着语文来传承,同时,语文教师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也任重而道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增加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小学生的综合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是靠着语文教学来提高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民族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由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而来,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中华传统文化在被我国的各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在小学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更深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差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校都不够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不到渗透。还有的语文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足够深的认识,甚至有的教师语文教学水平不高,这是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差的关键原因之一。对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语文教学的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所以,在教学水平、自身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缺乏,甚至还会有一个教师会兼任多个学科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长期处于疲惫的状态中,并且薪资也不高,这就导致教师没有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传统,传统文化渗透不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的方式比较传统、落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都是按照语文教材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只限于语文教材上提到的一些知识,没有对其进行扩展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不仅导致了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还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下降了许多。有极少的部分学校虽然有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但是没有足够的密度和力度,教学方式也存有一定的问题,这不仅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也致使学生没有尽全力去学习语文知识传统文化。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学校的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校应该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和观念。传统的小学教育功利性比较强,很多学校想要提升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重视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从来不关注。所以在这一方面,学校要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转变传统的观念及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彻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语文课堂中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关键点,扩展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加深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师心中的分量,着重提升教学的品质及质量。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小学生由于性格和年龄等因素,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也不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特征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语文教学的质量及效果。例如,在讲《春晓》这篇古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古诗的诗句制作成文字、图片形式的课件投射在屏幕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然后再仔细地给学生讲解诗句的含义,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比较合适的,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课外资源,提升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不能只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得更为广阔,加大渗透的范围。教师可以为学生订购一些有价值的书籍,如文言文、古诗词等,让学生养成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后自觉地去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也要带动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可以采用绘画、传统乐器、书法等方式指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是不能过度逼迫他们学习,一定要结合他们的爱好、兴趣制定学习方案,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能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奠定一定的基础能力。

参考文献:

篇6: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如今,外来文化已渗入中国的角角落落。例如:朝鲜半岛的文化应该是从中国传承过去并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发扬光大,到现在冠以自己的名字进军中国的文化市场,并在中国国内引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用中国的传统打败中国人。所以面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优良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让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以及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一个个汉字就像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教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除了汉字,古诗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精髓。

二、让小学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 感受诗歌的美。

1、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节奏、带感情的诵读。因此,在教学中,这就需要传授给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理清韵律。四言诗句一般读成“

二、二拍”,如《观沧海》中“以观/沧海”;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七言诗一般“

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让学生反复诵读,有时还可以配上音乐,使他们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习诗歌的时候,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扬帆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而且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3、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篇7: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背后更承载着英语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脱离了文化去学习语言,学生最终学习到的只是空壳而已。因此,理想的英语教育一方面能够教授给学生相应的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学生对该语言背后的文化有所认知。小学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中西文化;小学;英语教学;文化

一、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概述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工具,它产生于民族发展的历程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文化的印迹。各个民族由于其在自然环境、发展历程等因素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文化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语言,当然也会存在着形态与用法上的差异。

1、客观环境导致的差异

客观环境,尤其是自然生存环境的不同,极大地影响了民族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底蕴,这必然也会体现到语言层面上。就以称呼方法为例,中西方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称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打招呼的一种符号,在英语国家中的一般社交场合下,Mr.、Mrs.、Miss等称呼后面通常加人名,如Mr john,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在姓氏后面加先生、女士反而是表示尊重的主要形式。原因就是西方人将直呼其姓视作不礼貌的。

2、文化渊源导致的差异

东西方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反映到语言中便是有着较大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与语言结构。换句话说,同一种客观事物,由于它在民族间造成的心理感受不同,因而,在语言表现上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意识感知,但这种意识感知存在不同调和性的时候,便会导致截然相反的语言效果。举例而言,“Thank you”是小学英语课文中的高频词组,事实上在英语国家,这也是人们的口头语之一,不论得到谁的帮助或哪种形式的帮助,人们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即使是至亲的父母兄妹也不例外。但在中国,家庭成员间几乎不说“谢谢”,因为在国人看来,“谢谢”会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显得冷漠生疏。至于“Excuse me”之类的英语习惯性用语,在中文中更是难以找到恰当的对应形式,仅能根据语境来选择合适的翻译。

3、社会习俗导致的差异

社会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征,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等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体现自身文化内涵的传统礼仪与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也会体现到语言层面。比如就隐私而言,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强调隐私,特别是有关个人收入、年龄、婚姻状况、等都是他们最忌讳询问的事,谈论这些话本题都被视为有失礼貌。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关系紧密,互相依存,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文化自然成为语言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要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英语教学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处理文化因素应体现在:

(1)、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但是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必须结合言语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

(2)、对于跨文化交际中易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教学。

(3)、教学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牢记文化是在发展的,风俗习惯也是会改变的

(4)、在教学方法上,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5)、具体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比如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观看英语国家的相关视频;或是通过注释说明等方式。

三、西方文化意识在课堂中的引入方式

语言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即语言学习不能仅仅围绕语言、词汇、语法、句法等知识、技能打转,它还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的学习以及文化背景的学习。语言服务于日常交流,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在学生早期接触这门语言的时期,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渗透西方文化,唤醒学生西方文化意识。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六年级的文化意识分级做了具体的要求,它主要包括七点内容,诸如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了解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节假日。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进行了一些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工作,尝试着将西方文化引入到我们的小学课堂。

(一)立足语言教学,构建跨文化环境

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环境布置,给小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比如:在班级的板报上设计一个英语角,写一些反映西方文化的小知识或英文小幽默;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贴一些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图画或照片;在课间播放一些适合学生的英美流行歌曲,让学生欣赏和学唱等等。这种跨文化环境的建构,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到了西方文化的内涵,并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建构相应的跨文化环境。例如,在学习节日时,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型教学,使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给那些在回答对问题的学生以一定的奖励。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掌握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又对西方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西方的节日与我国的许多传统的节日相比,有着独特的内含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外国主要节日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使他们对英语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做好言语交际,训练跨文化思维

英语思维是制约中国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又一重要障碍。英语思维是英语文化的在语言思维层面的体现,缺乏跨文化思维,学生学习的英语始终是中式英语,难以和英语国家的人展开自如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广泛的言语交际如情景对话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训练学生英语思维方式。“Free talk”是小学英语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常会把它设计在新授课之前。在这一环节,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一些西方风俗习惯的教育培养。通过用“Excuse me, May I „ ”,这些句型的操练交流,教授一些西方常用的礼貌用语,逐渐渗透简单的西方礼仪。小学生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尚不成熟,不可能在英语学习完全运用英语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跨文思维。比如文章背诵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背诵的以外国文化为背景的小文章,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反复诵读,然后教师以文章内容为依据设置一些小题目,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的背诵效果。当然,对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采取更为复杂的训练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将小文章改变为对话或情景表演的小剧本,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交流、表演中去体验、认知英美国家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俗。

(三)丰富语篇教学,完善跨文化内涵

阅读不仅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与重要任务,也是他们获取外部信息,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的重要渠道。在现在通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部分的语篇阅读都是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作为阅读主题的,诸如西方的重要节日、生活习惯、旅游方式等,为学生了解未知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传授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要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进而使其更好地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性所在。为了更好地推进语篇阅读与文化内涵的融合,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可以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作为语篇阅读的导入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活动生动的影像材料,让学生对语篇中的文化背景有一个直观的认知,这中教学方式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语篇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师生互动的工作,通过共同阅读,相互提问等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跨文化意识。总而言之,在语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并力图让学生在交流环节中符合英美民族的风俗习惯。

篇8: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一、充分挖掘教材, 渗透文化因素

不可否认, 多数英语教师在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 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作为教学根本, 是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文化因素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 从我国现行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会涉及到大量关于中西文化之间差异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话题, 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如, 在教学“餐饮礼仪”相关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说说中国在餐桌上需要注意的礼仪, 这时, 有的同学肯定会说:“只要不是非常重要的宴会, 在餐桌上人们基本没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礼仪, 热闹就好。”在学生说完有关中国餐桌礼仪之后, 教师紧接着再向学生发问:“那么, 有哪位同学知道或者了解西方文化的餐桌礼仪吗?”学生纷纷摇头, 教师就可将西方餐桌礼仪好静、偏雅的习惯说给学生听, 并强调西方人不喜欢在餐桌上大肆喧哗, 特别注意自己在餐桌上的礼仪, 所以一般在与西方人进餐时, 很难听到奇怪的声音。通过对教材潜在文化知识的挖掘与补充, 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向其灌输西方文化知识。

二、巧用节日活动, 传输文化知识

节日是最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基本形式,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就相关的西方文化节日进行相关教学, 让学生在节日文化氛围中深刻感受与体会其他国家的节日风俗, 进而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达到传输文化知识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At Christmas”一节时, 教师就可针对本次课举办一场主题为“圣诞节”的教学活动, 上课伊始之前, 教师可从市场上购买一颗柏树将其放置在教室中央, 让学生通过对圣诞节的学习, 借助已有的教学器材将这棵树装扮成为名副其实的圣诞树,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圣诞节的知识。此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收集与播放有关圣诞节的图片、动画于视频, 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以更好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课堂结束时,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歌曲《jingle bell》, 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 让学生随着歌声一起荡漾, 遨游在天籁的歌声中, 从而有助于文化知识的传输, 让学生在教师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快乐的学习, 健康的成长。西方传统的文化节日多种多样, 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有助于文化知识的传输, 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 更加高效地学习相关语言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贴近学生生活, 渗透文化知识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以及生活经验都有限, 在文化意识的传输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将知识只局限于课本教学与课堂教学中, 而应当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环境,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心理特征向学生讲述一些西方的逸闻轶事或风俗习惯, 在满足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同时, 也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加深其对西方文化知识的认识, 为其后续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石。

总而言之, 小学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 是为学生后续学习生涯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而文化作为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的重要方式,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让其于潜移默化中吸收与接纳异国文化与风土人情, 让其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英语这门学科,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让其愿意学习、乐意学习并爱上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关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情况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4.

[2]黄敏.试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有效渗透[J].校园英语, 2014, 14:72.

[3]葛大芳.试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有效渗透[J].校园英语, 2012, 11:67.

篇9: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自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教育家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上一篇:普法教育校长讲话稿下一篇:户部小学雷锋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