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022-09-12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类之间的信息与情感, 帮助人们进行交际。而语言与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语言不仅仅是符号系统, 更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 不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就等于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就永远运用不好语言。

可是怎样做才能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使学生更地道地学好这门语言呢?首先我认为要让学生明白这两者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和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 语言能够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而这里所说的文化, 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文学、美术等, 而是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 人类语言学家都在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纪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 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 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所以说语言的意义离不开语言环境, 要想理解话语, 归根结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从这个层面来看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是一国或异国文化教学的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1.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 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人进行交流。仅仅靠掌握语言的“物质”外壳-----纯正的发音, 大量的词汇和准确无误的语法知识, 而不对其文化和习俗做深入的了解往往就会在交流中产生许多误解。

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 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 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 .”来应酬, 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 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 不知所云。

再来看看黄西, 这位华裔生化博士操着中国口音极重的英语登上了全美记者年会的讲台, 他的美式笑话可以令美国副总统拜登笑得前仰后合, 而他所讲的内容在中国人看来几乎没有笑点, 究其原因正是文化的差异使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给本来普通的词句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 只有你明白其中的原委才能与演讲者心有灵犀, 才会感受到其中的幽默所在。而黄西的成功也正是基于他对美国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 使得他的脱口秀能够自如地游走于美国人的内心世界。

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扩大知识面。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要读懂一篇文章, 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 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文化背景知识。

实践表明, 在语言难度小时, 阅读英语作品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乏, 经常出现认识每一个单词, 却不能理解文章意义的情况。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深有体会。英语中大部分成语典故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圣经》孕育了西方文化, 它古朴优美的文字、典雅精湛的语言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如“Beats words into plow shares.”这条典故出于《圣经》的《以赛亚书》第二章, 意思是“化刀剑为犁锄、化干戈为玉帛”, 表示从此永不操戈、永无战争。又比如“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对于这条谚语不知道希腊神话背景的人一定无法领悟了, Scylla和Charybdis是希腊神话中的两个恶魔, 所以这句话表示腹背受敌, 进退两难。

语言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饱含着民族文化的养分, 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同时, 它又是一面镜子, 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 充分了解其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才能真正品鉴一个民族的文学魅力。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 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 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的理解。

如学习peasant农民一词, 如果你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 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 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而真正的农民在西方称为farmer。在NSEFC模块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 开篇就点明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所存在的词汇上的区别, 而后通过对话呈现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国人和美国人如何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同样的含义。

可见, 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在教学中, 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 挖掘词汇内容的文化因素, 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体现文化的用法。

(二)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 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 各抒已见, 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 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内容应体现教材的本质内容, 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沟通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推动教学展开。例如, 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 美国人经常称赞别人, 被称赞的人一般表现得受之无愧, 当仁不让, 与中国人的普遍做法迥异。经过讨论, 同学们认为这说明了美国人彼此之间表达意思直截了当, 反映了美国人坦诚、直率的性格, 从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了解。

(三) 模拟角色

模拟角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 由教师组织安排, 以学生为活动中心, 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 采用演讲、情景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 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由于大多数中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 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的英语的主要场合。例如, 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Million Pounds”, 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 以此使学生感受语言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 加强对语言的理解。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四) 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 多种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外语原著和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来了解外国艺术, 历史和风土人情;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 电视, 幻灯和录像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鼓励学生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利用文化资源有效地辅助语言教学。

离开英语文化, 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因而, 英语教师要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处理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切莫喧宾夺主, 对文化的教学应遵循“适时, 适量, 适度”的原则。文化教学应始于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 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 并根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传授或要求学生针对主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使文化资源的利用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 许多学校为了迎合考试评比, 片面地追求高分数, 在教学中偏重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却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在高中英语一线教学工作的实践, 针对当前英语语言教授与学习中存在的忽视文化意识培养等问题, 从语言、文化、教学三者的关系出发, 阐述了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 并提出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语言文化,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第72~73页.

[2] 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第1~3页.

[3]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非标设备设计对总承包项目进度的影响下一篇:老年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围术期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