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色认知教学——实践《走进音乐世界》系列教材的反思

2022-09-10

1 问题的提出——规范音色认知教学的必要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 其中“对于各种音乐要素的认知”就涵盖了对音色的认知。 (本文讨论的音色 (tone-color) , 又称作“音品”或“音质”, 即某种人声 (如男高音、女高音) 或某种乐器特有的声音品质) 。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教研活动中发现, 许多教师对“音色认知”在观念、思路和教学设计上存在较大问题, 甚至含糊地与其它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混淆。

2 联觉体验为核心——低年级音色认知教学的启蒙、入门阶段

让学生体验音色的丰富、感知音色的差异——低年段音色教学的目的。结合表现动物的乐曲, 达到学生对乐器音色的认知, 是教材的主要编写手段。一年级上册在《小白兔乖乖》中便体现出来, 通过性格鲜明的乐器演奏代替歌曲中的动物对白, 即小提琴 (表现小白兔) 、大提琴 (表现兔妈妈) 、圆号 (表现大灰狼) 。在音色认知的启蒙一课, 这能让学生对乐器音色产生丰富的拟人联想。“为什么小提琴能表现小白兔?”“圆号的声响与大灰狼有何相似之处?”“换成用小提琴表现大灰狼好不好?为什么?”通过有意识地诱导, 学生便很容易将乐器的音色 (小提琴的纤细、大提琴的温暖、圆号的威胁性) 与动物的形象 (小兔的可爱、兔妈妈的慈爱与狼的凶狠) 联觉起来并进行比较, 体验到同构联觉的心理运动。

二年级开始, 教材内容从乐器演奏的儿歌到短小的标题性管弦乐欣赏, 提高了学生对音色认知的要求。音色特定的暗示性也更加明确。第三册《小鸟》与《大象》欣赏课中用花哨、高音的长笛来表现灵巧敏捷的小鸟;用低沉、厚重的倍大提琴来表现庞大、笨拙的大象。这样一来, 乐器的音色与重力感觉 (轻重) 、运动感觉 (灵敏、笨重) 很容易产生联觉。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音色对比、迥异的音乐形象。

3 语意表达为关键——中年级音色认知教学的关键、充实阶段

在中年段的教材中, 乐器模块的比例有了明显增加。如三年级教材中, 已经要求听辨乐曲中三件乐器的出现顺序 (《四小天鹅舞曲》欣赏) 、通过欣赏管弦乐曲认识新的乐器 (《那不勒斯舞曲》、《彼得与狼》中黑猫的主题) , 还介绍了中国民族乐器 (《百鸟朝凤》的唢呐、马头琴演奏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到了四年级, 更添加了音色的概念、听辨多种乐器并形容其特点以及人声音色的分类等教学内容 (第七册第一、二课) 。如果说低年级是音色认知的准备阶段, 那中年段则着重于积累和拓展的过程。

在听赏乐曲的过程中认识新乐器, 这并非难事。但如何记住这些乐器, 清晰地描述出它们的音色特点, 它们擅长的表现力是什么……这都是中年段音色认知教学要考虑的。因而,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音色, 如何表述音色, 是问题的关键。相信不少教师提问某某乐器或人声音色特点时, 学生们会支支吾吾, 说些不靠谱的词儿。这就说明学生还未建立起正确的音色观念。

笔者在讲音色的概念前, 会先和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听声音, 猜名字”。即选个较聪明的学生xxx上来讲台面壁站好。然后不出声地叫七八个同学 (最好嗓音有特点的) 在后面依次喊出xxx的名字 (要求用正常响亮的声音, 其他同学保持安静, xxx不许回头看) 。实验证明, xxx基本能够快速说出喊他 (她) 名字的同学。学生们很有参与热情, 都觉得很有意思。“但实验告诉大家什么?一样的语言, 相同的字数, 不变的声调, 为什么xxx同学能够准确迅速地听辨认出是谁的声音?”“原因就是每个同学的嗓音音色不同, 有的低沉、有的尖细, 甜美、沙哑……不仅不同的人、就是不同乐器的声音色彩也都不同, 哪怕他们演奏同样的旋律, 经过学习我们都能分辨出来。”通过教师这样一番深入浅出的引领, 学生便能体会到音色的有趣。

在听辨两种或以上乐器音色时, 笔者常会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相同曲目——这样能排除曲目不同带来的干扰, 在听辨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乐器的音响品质上。接下来如何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出听辨感受呢?

首先是音色带来的色调感:诸如“明亮”、“富有光彩”、“阴暗”;其次是方向感:“高亢”、“低沉”;质感:“柔和”、“粗糙”、“厚重”、“圆润”;与音乐形象相关的词语:“雄壮”、“辉煌”、“柔弱”、“单薄”、“庄重”、还有些个性较强的词:如“甜美”、“沙哑”、“尖锐”、“纤细”、“干涩”、“威胁性”、“有穿透力”;还有“饱满”、“优雅”、“清脆”等等——这类形容词才属于音色的语义范畴。教学时还应尽量把对比强烈的音色放一块让学生体验、比较、描述。如“高亢”与“低沉”, “甜美”与“辉煌”等。

总的来说, 在中年段音色教学中, 学生常会把悲伤、欢乐、缓慢、热烈等描述乐曲情绪意境的词汇搬用到乐器 (或人声) 音色的表述上, 这是必须要纠正的。从一开始就应在音色的概念上予以清晰的界定, 而不能听任学生将音色认知的表达与音乐的情感体验相混淆。

4 拓展归纳为重点——高年级音色认知教学的整理、总结阶段

教材的编写架构表明, 从第八册到第十二册综述了管弦乐队中的弦乐器家族、木管乐器家族和铜管乐器家族——这是将在之前零散的各乐器、乐器音色听辨等内容作了归类和小结, 在小学阶段末让学生对管弦乐队、乐器有一个宏观地认识 (还对部分我国民族乐器进行了分组介绍, 这里不作赘述) 。

在这个归纳总结的阶段, 教材对主要乐器家族成员的形制、演奏姿势、音色、声部地位等做了系统的讲述。更重要的是, 这些理论都与相应的管弦乐曲欣赏配套使用, 使乐器音色教学不囿于文本的说教。

教学观念上, 通过对同组乐器的多角度类比, 加深音色的记忆沟壑, 是高年段音色教学的侧重。由于同组乐器成员的音色较为统一、均衡, 这对学生听辨乐器音色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教学手段方面应把视听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在音色认知以外, 了解同一乐器组里每个成员的大小、样式、演奏姿势, 并通过观赏各件乐器的独奏视频 (有条件最好观看实物) , 达成对乐器组成员“声”、“形”、“奏”的立体认知、连带记忆。当再次听到, 便能凭借感官经验回想起相应的信息。

如果说中低年级的音色认知教学是零碎的, 那么在高年段就有必要进行整合, 做到温故知新。事实上, 教师在各个年段都要巧妙地运用联觉、比较、表述、拓展、小结等方式方法, 根据学生年龄阶段、整体水平筛选教学内容, 开展有效的音色认知教学。

摘要:音色的认知是一项独立的音乐要素知识技能, 在小学教学中应贯穿:音色的联觉体验、语言表达以及拓展归纳三个阶段。本文旨在梳理《走进音乐世界》教材体系的音色认知教学脉络、探讨音色认知教学的三个阶段, 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色认知。

关键词:音乐,音色认知教学

参考文献

[1] 雷雨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走进音乐世界[M].花城出版社.

[2] 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下一篇:油田污水回注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