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发展学生思维——一堂“学思练”研究课的思考

2022-11-19

《农村学校以课为本的校本教研研究》一级子课题《探索小学课堂主题教学模式研究》在我校小学数学教学中已初见成效。笔者以我校教师谭书琴的《三位数乘二位数》这堂研究课为例, 谈谈数学课堂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一、指导操作, 形成知识表象, 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 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 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 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发展, 学生在实际操作、练习等活动中, 会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进—步认识思维方法。因此, 活动是学生思维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本节课, 谭书琴老师在思维训练过程中, 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 通过尝试练习, 多次让学生口述计算方法, 怎样对位。这一过程, 看似罗嗦,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步体验到了思维策略, 形成—个感性的经验, 促进了思维的形象性。

整个过程,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通过操作, 丰富了感知, 形成了思维策略的表象。在此基础上, 进—步加深对本课思维策略的感性认识,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形象性, 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引导比较, 认识事物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是根据一定的标准, 把有某些联系的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 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优劣、相互关系, 形成对事物深刻认识的方法。教学中运用比较, 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谭书琴老师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 通过迁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学生在经过尝试三位数乘两位数, 初步形成了—个感性的经验, 大体上知道了解题的方法, 进行比较, 从而取其最恰当的。师生解题后又进行了反思, 使学生从具体的习题解答中概括出普遍适用的条件化策略知识, 这种知识正是发展能力的关键, 举—反三的保证和前提。学生经过“感悟、尝试”阶段, 初步形成—个感性的经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 找出其中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反思、认识“感悟、尝试”题的解答方法的相同点, 进行正误判断, 抽象概括出条件化和策略化的思路规律, 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三、疏导应用, 发展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何谓“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又可称为扩展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是指在解决问题时, 要思维灵活, 从各种角度看问题, 从各种途径寻找答察, 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每一个问题, 如果分析的角度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就会不同。因此, 在思维训练课上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 每学—个新知识, 都要组织学生开展热烈的讨论,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同—事物。如“书琴老师让学生估算145×12时”, 学生估算出了多种结果, 学生经过感知、尝试、反思阶段后, 在老师的疏导下知道应该如何思考类似问题, 进入“策略运用”阶段, 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 着力于优化思维课训练过程, 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上一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下一篇:信息技术伴我前行助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