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2-12-28

小学数学的基础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教学改革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 是指利用已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得出正确解答的思维过程。没有准确性, 就谈不上其他的各种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该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例如:在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米, 其中一边的长是10分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时, 较多的学生能够很快的算出结果, 但不少学生是错误的。主要的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没有认真审题, 忽略了单位不统一, 得出“另一边的长= (40﹑2×10) ÷2=10, 面积=10×10=100”的错误结果。另一类是周长的概念错误, 得出“另一边的长= (400-10) ÷2=195”的错误结果。由此看来, 思维的准确性需要对概念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其中, 包括单位的统一和结果的叙述。在思维的准确性的训练中, 应加强同类问题的反复训练和变式训练, 实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师生的互动。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 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 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 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 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例1: (3.9+5.3) + (6.1+4.7) , 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 让学生用凑十法比较简便, 计算过程是: (3.9+5.3) (6.1+4.7) = (3.9+6.1) + (5.3+4.7) =10+10=20

例2: (50+9.3) - (20+7.3) , 可让学生用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减, 小数和小数相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50+9.3) - (20+7.3) = (50-20) + (9.3-7.3) =30+2=3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 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 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 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 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 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

如:22.3+1.7-7.2-3.8, 可让学生根据和减一个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22.3+1.7) - (7.2+3.8) = (22.3+1.7) -11=24-10=14

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 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 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 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 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 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 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 及时修正思考路线, 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 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鼓励联想, 提倡一题多解。同时, 设计开放性练习, 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二年级教材中的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计算9×7+9=?。多数学生是按运算顺序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而有的学生这样计算:9×7是7个9, 再加上1个9就是8个9, 于是, 9×7+9=8×9=72。这样, 学生算得又对又快。老师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指出前一种方法虽然正确, 但是计算速度较慢, 而第二种方法不但简单, 而且计算速度又快。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做题时多作类比, 解题要灵活, 要多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人的一种有创建性的、独特新颖的思维形式, 本质上就是思维的一种创新的品质。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学生不断探索中, 老师要坚决摆脱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干扰, 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由不懂到懂, 有不会到会, 明确的将学生学习作为教师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大学生的自由度,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 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 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 让他们驰骋想象, 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品质, 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和思考的时间, 尤其是要鼓励学习上冒尖的学生, 让他们大胆尝试, 不怕失败。

在教学中要提倡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探究求新, 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 并加以调整、改组和充实, 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 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实践证明, 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某深弹声纳系统的电磁兼容研究与设计下一篇:加油站安全管理领域当中出现几率比较高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