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4-04-09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精选6篇)

篇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那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立性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以疑激思,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从数学的感知材料中揭示数形的本质特征,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该使学生对数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迷恋事物的表面现象,外在特征,要能够自觉地注意到事物的本质,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要能够从本质看问题,善于区分主要的、次要的,表面的、本质的。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上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后,表面积怎么变化?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表面积不变。我要求学生不忙下结论,先画一画图或找一找模型,思考后再回答,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并与同学讨论后发现,挖去的正方体的位置不同,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以疑激思,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洞

察力。

二、以趣引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善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考的角度、思路与方法。将以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将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从而自己掌握新知识。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自己自学比的基本性质,然后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和它相似。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将它们拓展到比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性质融汇到了一起,并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持久、最强烈的心里成份,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相互促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维过程。

三、以标导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表现在思考数学问题时的灵敏程度,接触事物的实质快,思维效率高。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速度训练,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这一些,主要来自高效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布

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揭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大胆提问。课堂上不会发问,不敢发问的学生,不是思维敏捷的学生。

四、以动助做,发展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独立地探索新的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到发展,如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比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依据常理,学生在独立操作后,都能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一般情况下,到此为此,圆面积公式就算推到出来了。而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让学生利用上述方法推导,还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经过自主操作探究后,一个学生提出:我把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一结论的提出,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松开了,纷纷寻求其他的方法。很快又有许多学生推出了将圆转化成三角形的方法。还有的同学将圆剪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让学生充

分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在动手操作和实践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五、以议明理,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随时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对自己能自我监控,对别人能正确评判。英国大文学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集体讨论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教学中,建立良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讨论、争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有道是: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当学生逐步学会据理力争,批判自己和他人时,他的思维品质又有了新的飞跃。

总之,只有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生。只有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2: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传授,使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积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灵活、缜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项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而发展智力必要涉及到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在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们在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的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方式,对其加工、推理和获得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

这就是说,思维是间接认识事物,是通过感知与被直接认识的事物有着合乎规律的联系的另一个对象而现实的。所以,思维要依靠感性认识,没有它就不可能有思维,但思维又远远超脱于感性认识的界限之外,可以认识感觉器官感知不到的对象和现象的那些方面。正如伟大导师列宁所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哲学笔记》)。这也是思维的本质。

我在平时的作业、练习、试卷的批改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在计算时把加号写成减号、乘号,把已经计算正确的结果写错,比如在列竖式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或余数当成商写在横式上,在应用题求解正确后,答的时候把答案写错,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以前我把这些都归结为是由“粗心”、“马虎”“笔误”造成的,其实不尽然吧。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够严谨,不够缜密。作为他们的教师应当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发现在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并能够在教学具体内容时可以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把不良的品质扼杀在萌芽状态!

把这种缜密严谨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我的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是我的最终目标。下面谈谈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

一、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要做题,首先要读题,而且要读得透,吃得准。有些差生就是读得一知半解,题意还未审清,就做了。导致应用题得分少得可怜,甚至全军覆没!

我在教学中注意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具体的做法是:

(一)读熟题目,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要求在应用题上比较困难的学生至少读满三遍,再开始做题。

(二)批划读题,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符号将题中表达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我要求学生把已知条件和问题划出来,帮助列表解题,效果很好。

(三)推理读题,弄清楚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思路的指向。比如: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个问题,要找到“行了几小时”、“几小时行的千米数”然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一题多问,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地扩散。在教学“统计”这部分内容时,经常让他们对着统计表或统计图互相提问,再解答。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想和推理。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和基本关系运算顺序、生活中的经验等,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角度去寻求各种解答方法,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晓威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剩下的135页分了9天看完”从以上的条件中,你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

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

(1)根据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和剩下135页,可以知道这本书的总页数;

(2)从剩下的135页分了9天看完这一条件可以知道9天内平均看多少页数;

(3)从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剩下的135页分了9天看完,可以知道这本书晓威看了几天;

(4)从(1)和(3)可以知道晓威平均每天看多少页(5)解答:(1)135╳2=270页 或 135+135=270页

(2)135÷9 = 15页(3)1+9 = 10天(4)270÷10 = 27页

通过训练,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解题思路更宽,更灵活,思维敏捷,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一部分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常摸不着头脑。有时做对了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我要求他们说出每一步的意思,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符合题意,列式是否正确地反映各数量间的关系,检查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合理正确。

篇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深刻性,知识传授,教学方法

华罗庚有句名言:“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更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佳方法。所谓思维品质, 实质上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 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教师如果能够在数学教学中, 恰到好处地把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两不误, 就能充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些方法。

一、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怀疑是知识的钥匙”。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时创设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 追本溯源, 通过存疑问题的解决, 探索问题的实质,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讲授“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时, 课本中写道:“在复数集中, 两个复数a+bi, c+di (a, b, c, d∈R) 相等的充要条件是a=c且b=d”听到这里, 学生想到两个复数可以相等, 那么它们是否有大于或者小于这样的不等关系呢? 于是疑惑地提出这一问题, 教师指出:“不全是实数的两个复数不能比较大小。”学生感到难以相信, 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教师, 这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直接记住这一结论, 而应询问有没有同学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经过思考, 有学生指出:“因为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 点没有顺序性, 所以不是实数的复数没有大小之分。”一些同学若有所思, 表示赞同;一些同学还是无法理解。教师话锋一转, 假设复数i和0可以比较大小, 能否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什么矛盾? 一句话,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纷纷动手演算推证起来, 发现如果i>0, 则i2=-1>0, 显然矛盾, 同样i=0, i<0都是不能成立的。

通过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真谛, 学生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只要教师把握时机, 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怀疑、去寻找知识的真谛, 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利用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同一道题, 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就会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这就是所谓的一题多解。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坚实的数学基础, 更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打破思维定势, 不拘泥于固定思考模式, 选择灵活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题多解,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推理与证明中“分析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当a≥2时, 求证。一开始, 大部分同学就照着课本的思路, 采用分析法, 先计算, 再求差进 行比较, 方法虽可行, 但计算量太大。教师不失时机地鼓励与刺激学生:“能不能把刚才的思路做一些改进呢? ”同学们兴奋起来, 开始动笔, 发现先移项再用分析法的话, 可以大大降低计算量, 学生尝到了甜头。接着教师提出:“其实这题还有其他做法, 我们来比赛看谁最先做出来吧。”通过教师的鼓励, 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不一会儿, 另外两种更为便捷的证明思路产生了。

思路三:分子有理化。

一道题, 可用多种不同的思路解决, 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多做一些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自然能够更加灵活。

三、引导学生探索,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阿西莫夫有句名言:“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因此, 探索发现的过程比所要发现的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未知的问题, 从特殊中寻找一般规律,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计情景, 有意识地提供一些隐藏着规律的素材, 引导学生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进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 (a+b) 1, (a+b) 2, (a+b) 3, (a+b) 4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之和具有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1+1=21, 1+2+1=22, 1+3+3+1=23, 1+4+6+4+1=24, 于是猜想 (a+b) n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之和为C0n+C1n+C2n+…+Cnn=2n。那么猜想是否正确, 能否证明呢? 学生通过前面的观察很快发现, 只要把 (1+1) n按二项式定理展开就可以得出证明。

这样由教师提供材料, 从特殊入手, 引导学生探究, 猜想出一般规律再证明的方法, 能够激起学生大胆创新的欲望, 开拓他们的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加强辨析对比,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 数学中的一些公式、定理、法则都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一字一句都不能发生错误, 否则“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运用辨析对比, 要求学生判断正误并指出正确的依据或者错误的原因, 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 发现问题的实质, 作出客观的评价,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例如在讲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时, 教师可以将向量中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编成例题, 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哪些不正确?错误的要说明理由:。实际上, 四个命题全是错的, 但很多同学都没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可以先让判断失误的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然后让同学们共同指出其错误所在, 然后让做出正确判断的学生阐述判断的理由, 找到错误的根源。①是错的, 是因为向量相加结果依然是向量;②的左边与平行, 右边与平行;③忽略了

通过辨析对比, 学生认清了向量概念中的一些本质属性, 减少了因概念混淆而造成的错误。像这样的辨析对比活动, 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五、善于联想变通,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诸葛亮说:“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 不竭如江河。”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 要善于变通。数学教学中应重视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变通的能力,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例如遇到 这样一个 求函数最 值的问题 : 求函数的最小值。如果直接利用函数单调性, 或者不等式的性质等常规解法, 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联想变通, 由数想形, 借形思数 , 运用数形 结合的思 想解决这 一问题。 实际上 , , 表示x轴上一个动点P (x, 0) 到两个定点A (-1, 1) 和B (1, 1) 的距离之和, 根据图像不难发现, 只要作B (1, 1) 关于x轴对称的点B′ (1, -1) , 则|AB′|的长度就是所要求的最小值。

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常常给学生类似这样的机会, 充分进行联想、变通, 发现新的解题思路, 那么学生的思维一定会越来越敏捷。

六、综合交汇渗透, 培养思维的系统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其他事物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高中数学中的各个分支:函数、不等式、数列、概率、向量、解析几何等之间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 进行综合交汇, 互相渗透, 这样就能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例如我们可以将数列与不等式中的线性规划综合在一起: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若S4≥10, S5≤15, 求a4的最大值;把三角函数与几何概型进行交汇:在区间[-90°, 90°]上随机取一个数, 求cosx的值介于0到0.5之间的概率, 等等。

通过这样一些综合交汇渗透的问题训练, 不仅沟通了知识的联系, 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篇4: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以疑激思,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从数学的感知材料中揭示数形的本质特征,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该使学生对数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迷恋事物的表面现象,外在特征,要能够自觉地注意到事物的本质,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要能够从本质看问题,善于区分主要的、次要的,表面的、本质的。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上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后,表面积怎么变化?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表面积不变。我要求学生不忙下结论,先画一画图或找一找模型,思考后再回答,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并与同学讨论后发现,挖去的正方体的位置不同,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以疑激思,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洞察力。

二、以趣引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善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考的角度、思路与方法。将以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将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从而自己掌握新知识。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自己自学比的基本性质,然后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和它相似。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将它们拓展到比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性质融汇到了一起,并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持久、最强烈的心里成份,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相互促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维过程。

三、以标导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表现在思考数学问题时的灵敏程度,接触事物的实质快,思维效率高。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速度训练,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这一些,主要来自高效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揭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大胆提问。课堂上不会发问,不敢发问的学生,不是思维敏捷的学生。

四、以动助做,发展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独立地探索新的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到发展,如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比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依据常理,学生在独立操作后,都能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一般情况下,到此为此,圆面积公式就算推到出来了。而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让学生利用上述方法推导,还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经过自主操作探究后,一个学生提出:我把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一结论的提出,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松开了,纷纷寻求其他的方法。很快又有许多学生推出了将圆转化成三角形的方法。还有的同学将圆剪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在动手操作和实践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五、以议明理,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随时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对自己能自我监控,对别人能正确评判。英国大文学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集体讨论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教学中,建立良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讨论、争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有道是: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当学生逐步学会据理力争,批判自己和他人时,他的思维品质又有了新的飞跃。

篇5: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摘 要: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主动学习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依赖过去的经验与知识,将二者全面组织形成的全新知识和经验,比如说将过去所学的一些数学公式综合运用到具体的数学问题上,那些被认为有发明天分的人,也就是善于实施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人。因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强大的观察兴趣和欲望,不只是要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既充满兴趣又能够在积极愉快的状态下将注意力较长时间关注在学习中,并且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充分调动积极性。

在授课过程中,要从观察教学对象开始,调动学生深厚的观察积极性。数学观察,无论是观察兴趣,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图形的识别,还是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基本规律的发现,都与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对研究问题做细致深入的观察,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在思维过程中有较高的逻辑水平,思维的这种深刻性对解题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讲解函数的奇偶性时,先观察下列函数图象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有,关于什么对称?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能展开各自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图1关于y轴对称,图2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先从感官上初步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再比较f(x)与f(-x)之间的关系,会有三种不同的情况:f(x)=

f(-x)、f(x)=-f(-x)、f(x)≠f(-x)且f(x)≠-f(-x),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及本质是如何描述的,最后让学生从函数的定义域及上述等量关系中得到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

2.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寻求多样解题途径

分析与综合是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更是关键的教学方式,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方式之一。想象是对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实验、归纳等思维活动方式,根据现有的材料和知识经验,做出符合数学规律或者事实的推断。学习是信息加工、存储和需要知识时能够提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具有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层次化、系统化。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对学生来说,只要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观察、分析、归纳所获取的数学规律和解题思路以及对某些定理、公式、例习题的结论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都可理解为创新。课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到对象的本质和揭示对象之间的相关联系,能够抓住问题的规律和实质,对问题能够实施细致的分析。同时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产生疑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培养学生善于变革和发现新问题和新关系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想象、创新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思维训练,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6: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个体思维品质的形成不是先大遗传的结果,卞要靠后大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与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大,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己成为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与培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听说读写”,是对语文能力的具体化要求;

“学会自学”,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nu能力培养的内在核心,则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力的外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其内在当然是思维在起决定作用的。忽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必然会使能力的培养事倍功半;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抓不}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也是还语文教学木来if}i }的基木做法。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关注是其思想意义和价值,{的忽视了其思维价值。G7读教学强调的是一个思想标准,-种解读力一式、一个标准答案。作文教学则过分强调与做人的关系,造成“千人一}}} I编作文,异曰同声唱高调”的摘疾,难见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语文教学要走出l叫境,适应新课程观念的要求,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式学习的指导,必须引导学生探究思维品质的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必须指导学生研究思维品质的完善。为语文教学展现广阔的.碧海蓝大,进血真正焕发语文教学的旺盛生命力。

从近年来的语文中考试卷里,也可看出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己渐显突出。张为民先生就曾强调说,“一张语文试卷,无非包括两样东西:一是语文知识,二是思维力一法。”这是很有见地的。

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木质。文学作品卞要表现为形象思维,利技文章卞要表现为逻辑思维,作文的立意深浅是思维的差异造成的。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性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性合,无不与思维有关。当然,中考不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唯一正确的力一向,但它却能充分显小语文教货对木身发展的思考。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各种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i,}读的对象一一文学作品中的绝大多数都有较深刻的思想性、‘审美性,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有歌颂积极乐观上进的诗歌,有宣扬真实、善良、美好的小说,有鞭挞虚伪、丑恶的戏剧,有体现至情至美的散文,深遂的哲言睿语令人折服,浓郁的爱国情操令你感叹,博大的父母亲情让你感动……抓住文学作品中这些美质美点,不失时机地向心理健康方向开掘,天长日久,自然会水到渠成。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文教学一般包括大作文和小练笔。大作文是根据语文教材每单元所确定的作文,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利用大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在命题上,提倡多样化,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其次,把作文批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批互改中提高鉴赏能力,增进同学间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其在思想上写作上能够取长补短;再次,教师的评价要注意个性差异,对下等生作文注意寻找闪光点,给予激励、自信,对于优等生要褒扬适度,又要指出其不足。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能避免骄傲情绪的产生,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

小练笔相对于大作文来说随机性较强,又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习生活选择命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有指向性。如在集体劳动后写作《多出汗,多吃亏?》,在运动会结束后写《我的成败观》等。通过这些练笔,挖掘学生的善良意识,培养意志品质的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学生向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

3.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丰富的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语文活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创造。

语文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教师指导的得当。可进行诸如社会调查、自编小报、科技说明、现场采访、图书检索、网上查询、小创作、小制作、小论文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采珠摘宝,受到刺激、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上一篇:中方县中兴学校三八妇女节活动通讯稿下一篇:触类旁通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