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独特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摄影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衍生品,摄影艺术日益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摄影艺术所追求的审美价值又与其他类艺术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被更多的应用和欣赏。

第一篇:独特艺术论文范文

李可染独特的艺术风格探析

李可染先生是活跃在上世纪中国画坛上极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其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在山水画创作方面,在深刻地掌握中国画精髓的基础上又广泛地融合西方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和造型方法,并把西方的绘画因素和谐地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点统一起来,形成了代表我国山水画新体系的“李派山水”,推动了中国画创作及理论的新发展。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早年有心变革中国画的座右铭,充分表明了李可染对中国画艺术继承与创新的态度。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意思是用最大的力量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学习研究与继承。他曾在颐和园写生时对他的学生谈到:“中国画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不学传统者是傻瓜。”这足以看出李可染对传统的重视。而对于如何“改造”,李可染先生曾在《谈中国画的改造》中提出了两点要求。首先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的宗旨和精髓所在。师造化不只是重视自然,更是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艺术加工,而表现到画面上。这里的“造化”即是创作的源泉。李可染认为,元明清中国画的致命缺点就是堵塞了这个创作的源泉,失去了作品的真实性……“深入生活”是改造中国画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产生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的内容,根据这新的内容,才能产生新的形式。其次是必须批判地接受中国传统绘画遗产:一是应接受中国画遗产的优良传统,注重一些概括性的原则,即使那些永久性的真理,它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可以丰富提高我们的创作;二是应该抛弃那些枝枝节节的技法,因为这些枝节的技法是因一时的生活而引起,也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转化,失去其艺术的价值。

1986年,在《河山画会》与青年画家的谈话中,李可染先生提到了中国画的“创新”,他认为,创新在文化方面有两个内涵: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发展。不仅对传统中最优秀的要吸收,而且对腐朽的、不符合今天要求的要扬弃,这也需要胆量,要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这就是说不仅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而且也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正如李可染先生所刻的两方印上的一样,“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李可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探索,对中国绘画有了不同的认识与感受。随着1972年他所作的巨幅山水画《漓江》的完成,终于确定了他成系统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与绘画风格,标志着他山水画已走向成熟,并真正实现了他向“金石派”的转变。

李可染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李可染山水画是饱满式的构图,这与传统山水画大片留白的构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1956年所作的《江城暮色》,只在画面的最上部留出了不能再少的一缕相比之下的白色,而这一点仅有的地方也并非空白,而是由淡墨描绘的江水、天空、帆船所组成的。画面饱满的构图和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使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力。而这幅画只是李可染在创新初期的绘画作品。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终于在1972年后,逐渐形成了自己更加成熟的构图方法。如1987年所作的《烟江夕照》,就是李可染这种构图方法的成熟代表。有意识地将西方现代主义立体派的“封闭构图”用于解决传统山水画中局部之间支离破碎的问题。李可染大量的写生也使得画面的细节组成可以更加深入与丰富。从他1957年在写生时的多幅速写中可以看出,他在那时就已经开始尝试如何将西方的这种构图方式巧妙的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融合在一起。

李可染的山水画所具有的整体感不仅来自于他饱满的构图方式,同时也产生于画面丰富的细节之间的紧密联系所形成的一种强大的张力。他的画从远看去,是黑白灰的组合,而细细观之,我们会看到,画面的内容相当丰富,而且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就如吴冠中所说的那样:“李可染的‘满’与‘挤’是为了内涵的丰富与宽敞。他将观众的视线往画里引,往画境的深处引,不让人们的视野游离于画外或彷徨于画的边缘。”李可染在“师牛堂”谈话中,也曾说道:“一幅画怎样才算好,我告诉你一个‘五字诀’,很容易记:气、含、笔、丰、大。”他在这里所提到的“气”、“含”、“笔”,指的就是“气韵”、“含蓄”、“笔墨”,而“丰”就是指画面的丰富,要使画面耐看。

其次,是对传统中国画造型的变革,将西方的造型方式与中国画的笔墨线条进行了合理地融合。

李可染晚年,其山水画中的线条吸取了汉代及北魏碑刻的书风。他在谈论线条时有一段很明确的陈述,表明了他对于用线的追求及其线条特征。他曾说:(画)线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画得慢,(要在纸上)留得住,每一笔要送到底。线要一点一点地控制,控制到每一点。古人说:“积点成线”、“屋漏痕”(线条要像雨水在墙壁上慢慢地渗化留下来形成的线条),都是这个意思。只有这样画线,才能做到精微,完美地表现对象,在一条线里包含丰富的内容,否则只是粗略的表现。正如拉胡琴的要善于控制住钩子,奏出的音乐才有丰富的内容和感情。声乐家控制自己的声音也是有一样。中国画家主要靠线条塑造形象,为了使每一笔都富有表现力,务求每一笔都要代表更多的东西,就必须善于控制住线。同时,还要注意每一笔和整体发生的联系。在李可染晚年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条看似直线的线条,其局部都是由笔的左右摇摆,由无数弯曲的转折用力形成的。李可染的线条偶然出现断断续续的状态,首先是因为他的线条是由点组成的,其次,也由于在1973年后,他的右手颤抖越来越严重。这种线条的状态是他力求控制住笔使线条不断,而并非故意断开线条。

李可染在采用“积点成线”的绘画方式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立体派绘画中对几何形的运用。在李可染的成熟山水画中,其山的形状大多呈长方形,而又方中带圆,虽然外形有弧线,但其基本结构依然是长方形的感觉,呈现出如范宽、李唐画所呈现的阳刚之美。为了配合几何形的轮廓,李可染在画局部时,也多以平行横向用笔。连同树木的枝干也是成几何形的构造。而这种绘画方式的形成与他早期受到西方几何主义绘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再次,是绘画题材的丰富。李可染绘画创作的题材都是来自现实,来自大自然。他说:“艺术要向天向地,天是艺术理论,地是自己的实践,要多画才行。要看尽天下名画,外国的名画也要看,这样我们得到启示会更多,取景时会更宽,万万不要被古人的圈子限制住,这也不可画,那也不可画”。

在李可染的后半生,经半个世纪的革新探索,他先后10次到全国各地写生。如1954年,李可染赴江南写生。1956年李可染又进行了最关键一次长途写生,重点景观有奇险的蜀道、江城的朝雾、嘉定乐山大佛、夕照中的重庆山城、万县瀼渡桥,所到之处,他必观察探索自然景物风雨阴晴朝夕变幻之奇,完成了数百幅山水写生画稿,

实践着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国壮丽山河中去”的创作信仰。如《麦森教堂》、《歌德写作小屋》、《家家都在画屏中》、《农田景色》、《易北河边的住宅》,以桂林为题材的绘画就更多了。他的山水画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笔墨意境而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可染这种“到大自然中去”的创作方法,将现实中的山山水水与各种建筑移入了传统的山水画中,在李可染的影响下,使得当代山水画创作的素材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古代的旧山旧水旧房屋,使山水画更加贴近生活,更易表达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愿望。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李可染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主要是在山水画构图、造型、素材方面的创新,同时他的创新是在继承中国山水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西方现代主义立体派的构图巧妙地融合在中国山水画中,在构图、造型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同时,李可染抛弃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创作脱离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遵循着“师法造化”的艺术创作源泉。李可染深入生活,用近十年的时间和毅力,游览并仔细观察各地名山大川及其山石结构、色彩变化、完成了大量的速写作品,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

美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然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当这种影响使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某种相似的特征时,就形成了所谓的流派,或者说流派意义上的风格。对于“李派山水”的形成,李可染先生的学生万青力曾在《论李可染的艺术风格及其独创的艺术技巧》一文中写道:李可染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创造他个人的成系统的艺术表现语言的画家,他的独特的绘画风格特征,是通过他独创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的。历史上开创流派的画家,常常是那些创造了系统化的艺术语言的画家。许多追随者学习,重复以至完善他的语言,则形成了他的程式化。这也是李可染开创了“李派山水”造成许多追随者的原因。李派山水的形成充分证明了李可染对中国画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李派山水成为了美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环节。

当然,李可染作为一位现代中国画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也不能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李可染一生都在对艺术进行不断地探索,对艺术创作一直都强调科学的态度,在教学中也强调“千方百计设计”的要求。他形容自己作画时“像进入了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但这种状态与“解衣磅礴”是有距离的。李可染在七十岁以后,他肯定了“澄怀观道”之论,说中国画到一定境界必须“达到精神上的自由状态”。李可染最终却未能在认识和创作上充分完成这一转化。这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一个伟大创作者的遗憾。

作者:刘娜

第二篇:浅谈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

摘要:摄影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衍生品,摄影艺术日益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摄影艺术所追求的审美价值又与其他类艺术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被更多的应用和欣赏。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在时效性与延续性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摄影艺术又较好地吸收了绘画艺术的造型原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造型与技术流派,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与共同性。本文通过梳理艺术摄影的起源与发展,着重介绍艺术摄影的特点,并对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追求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摄影艺术 审美 独特性

一、艺术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摄影技术产生于1837年,法国美术家和化学家达盖尔成功发明出一种摄影术,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术也称银版摄影术,自此摄影技术真正面世,达盖尔照相法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摄影方法。摄影技术的诞生为新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为艺术形态的改变与艺术门类的丰富带着了无限的可能,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艺术摄影是摄影技术发展的产物,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艺术摄影与绘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这使得艺术摄影作品中拥有着绘画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并通过不断的发展革新形成了今天独立的摄影艺术门类。

艺术摄影流派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初迎来繁荣发展。艺术摄影因为特有的审美追求和价值体现,产生了各不相同的派系,其作品所展现的内容又有着各自的特点。从最早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和抽象摄影,艺术摄影流派就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印象摄影流派、自然主义摄影流派和主观主义摄影流派等都曾盛极一时。艺术摄影流派的发展和继承,极大地推动了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摄影技术的多次变革,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是科技造福人类的一大重要表现。

二、艺术摄影的特点

艺术摄影作为摄像机拍摄产生作品的艺术行为,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作家通过摄影拍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展现手法。艺术摄影虽然与绘画艺术有着共同点,但是其特有的艺术情调和视觉冲击效果又和绘画艺术完全不同,通过摄影技术所展现出来作品内容的艺术形式,在其特点上需要从摄影技术角度和摄影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一)摄影技术角度的特点

艺术摄影的特点通过摄影技术展现出来,作者通过手中的摄影设备对于拍摄内容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各不相同的展示。

空间感是摄影艺术在摄影技术角度的特点之一,是摄影艺术所追求的独特表现内容,通过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两种不同技术手段,拍摄出丰富的影调层次,将欣赏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深处,把观赏者的想象带入到深远的空间。

立体感是摄影艺术在摄影技术角度的特点之二,是摄影艺术所追求的独特表达形式,是将摄影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切自然的重要环节。为此需要在摄影中摆脱平面观感的缺陷,通过对于空间维度的不同把握,展现出摄影内容的立体感,将摄影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到欣赏者的眼前,让欣赏者有置身作品中的直观感受。

质感是摄影艺术在摄影技术角度的另一大特点,是摄影艺术完善作品的重要技术手段。虽然艺术摄影有着各种不同的流派,但是对于摄影作品中物体质感的表现是各个流派共同秉承的理念,注重物体质感的表现能够增强作品的渲染力,丰富作品的色彩和画面感,使欣赏者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

(二)摄影艺术角度的特点

在摄影作品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会使同一内容的摄影作品所展示出来的具体形态和思想感情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摄影艺术是艺术摄影的最为重要的特点。

动感是艺术摄影在摄影艺术角度的特点之一,能够极大地增加摄影艺术的感染力,让艺术摄影更加为欣赏者所接受。动感能够使摄影作品表现出特有的动态美感,使作品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渲染力,丰富摄影艺术的语言种类。此外,动感还能将摄影作品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思想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以更加生動的形式感染欣赏者的情感世界,从而使欣赏者与作者之间产生良好的共鸣。

节奏感和韵律感是艺术摄影在摄影艺术角度的另一大特点,能够使摄影作品突破对平面空间和时效性的限制,更加生动鲜活地展示出作品内容的活动形态,让作品所传递出的思想内容变得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带动欣赏者的思维方式,使艺术摄影能够被赋予生命,以运动和静止两种相对应的哲学形态展现出作者的思想理念。

三、摄影艺术审美的独特性

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存在着共同之处,但摄影艺术的物质载体是摄影作品,因而摄影艺术所追求的审美有着鲜明的独特性,有着独特的创造性魅力,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约束,是视觉与情感相融合的完美展现。摄影艺术审美的独特性来源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通过画面详细表现出一瞬间的艺术感,达到永恒的艺术价值,对于摄影艺术审美的独特性需要从绘画与摄影艺术相结合和摄影技术与摄影造型独特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绘画与摄影艺术相结合

摄影艺术与绘画存在着众多的相同点,都是通过画面对于具体内容表现出来并且都受到固定性和时间停滞性的限制。摄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绘画严格的区分开来,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在摄影艺术的审美追求中,摄影作品与绘画作品又有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摄影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而绘画的进步发展则取决于艺术家绘画水平的提高和绘画理念的创新。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中,各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相互学习变得越来越广泛,因此摄影艺术在众多方面借鉴了绘画艺术的优点和长处,在审美追求上展现出绘画与摄像艺术相结合的特点。摄影艺术在其表现手法上,吸收绘画的技巧和手段,通过对画面的描述性展现出所记录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当时的各项具体事宜,通过不断与绘画渲染技巧的结合,丰富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渲染能力,在与欣赏者的交流和审美表达方面也越来越走向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摄影艺术和绘画技术相结合,很好地催发了更多先进摄影技术的诞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摄影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使科技创新更好地带动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衍生出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追求,让摄影艺术在现代艺术形式中获得了成功和进步,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

(二)摄影技术和摄影造型独特

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追求对于摄影技术和摄影造型独特有着极大的依赖性。摄影技术的发展变革会对摄影艺术带来直接的影响,随着现代摄影设备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摄影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摄影技术的种类得到更加充沛的填充,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表达手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满足了摄影艺术对于独特审美追求的需要,能够更加生动鲜明地展现出瞬间的艺术性,同时也为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摄影艺术在内容表达方面往往选取较小的范围进行展示,因此这对摄影造型的独特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是摄影技术的发展创新,赋予了人们将静态物品动态化的能力,从而创造出众多的艺术造型,这无疑增加了摄影艺术的独特性,为摄影艺术的审美追求也增加了独特性。摄影技术的发展是摄影艺术独特审美追求的根本,各项摄影技术的变革创新衍生出众多的摄影方式和摄影手段,也使得摄影作品的造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增加了摄影艺术的独特标签,让摄影艺术在文化艺术的宝库中脱颖而出,更好地被现代文化欣赏者所接受。总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摄影艺术的审美追求,让摄影艺术能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摄影作者们的审美表达,使摄影艺术审美的独特性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四、结语

摄影艺术是现代文化艺术中较为被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价值表现手法以及很高的美术欣赏价值。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码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摄影技术之中,这对傳统摄影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促进了摄影技术和摄影理念的变革创新,为人们的文化艺术欣赏不断增加新鲜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摄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高科技手段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可以赋予作品更真切的精神文化追求。而认识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追求既能使我们的欣赏水平和领悟能力得到提高,又能增加摄影艺术的认同感,促进摄影艺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永乐.大数据时代下油画创作与摄影技术的融合与创新[J].艺术品鉴,2015,(09).

[2]李学杰.西方绘画对摄影技术与艺术发展的影响[J].艺术研究,2014,(03).

[3]肖晓良.试论绘画对摄影的影响[J].今传媒,2014,(06).

作者:邓峥嵘

第三篇:中国画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

摘 要: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段,具有其特有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线条的虚实、疏密、枯湿、浓淡、疾缓等变化万千,与书法线条同宗同源,异曲同工。中国画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媒介手段和艺术形式,对中国画的审美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造型艺术;书法;艺术形式

谈到中国画独特的造型艺术手法,首屈一指的就是“线条”。两千多年来,中国画以线条为主的造型形式赋予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思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艺术中东方绘画的代表。

在中国艺术史上,说起线条,还有一个不得不提,那就是书法艺术。中国画线条的虚实、疏密、枯湿、浓淡、疾缓等变化万千,与书法线条同宗同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在运笔的过程中,起、承、合、转变化多端,把线条的抑扬顿挫之节奏运用到极致,传达出来的已经远远不止文字本身的意义,而是一种多样而统一的形式美。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正是从书法艺术中汲取了线条的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中国画技法上的一大特点,其得到了中国画家的重视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努力,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表现力达到巅峰。

一、中国画线条独特的艺术特点

南齐谢赫将中国画的绘画理论进行总结概括之后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1] 其中“骨法用笔”排在第二重要的位置。唐代张彦远也在画论中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2] 其中“形似须全其骨气”就是强调了线条在中国画造型上的重要作用。要将线条达到变化丰富的“骨法骨气”的效果,主要在于用笔,也就是中国画的笔法。笔法就是线条的表现力,即对所绘对象的外形美和本质美的表达。

自从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之后,历代的中国画家都遵循这个艺术要求展开中国画的绘画创作,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发挥、发展和提高。在绘画创作中既尊重客观事物外在的真实性,又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入分析,结合画家自己的主观意图的想象来加以表现。“骨法用笔”在此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还是主观和客观有机结合统一之后在画面上产生的艺术效果。如果只强调客观事物的真实感而忽略了其内在本质和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其结果必然会脱离中国画强调内在表现的宗旨。宋朝苏东坡也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3] 意思是中国画创作追求画得与对象相像则基本与儿童的水平相似,表现出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轻形而重情的要求,表达了中国画艺术对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然而,如果只强调画家个人的主观意识,也会失掉艺术的真实性,从而成为单纯玩弄笔墨的形式主义。所以,中国画线条在造型手法的运用上追求形神兼备的要求,也就是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中国画家在创作之时,常常神游象外,进入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世界,从绘画对象的外形到内在本质进行概括提练,构思成熟,形成高度凝练的表现线条,泼墨挥毫,信手落笔,诗情画意和生动气韵从笔下奔涌而出。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造型以线条塑造,而不是西方油画水彩画等绘画艺术以面的明暗来塑造,因而中国画的造型要在面的基础上归纳为线,这对造型的要求极高。中国画线条在对绘画对象的表现过程中,有一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画家的创作过程,是对于客观事物有一个深入了解透彻后的再创造的过程。西方的绘画体系追求体、面、光、色的变化,而中国画则追求点、线、面的组合所形成的韵味。中国画的运笔讲究笔力苍劲,要求力透纸背,其线条的运行以节奏产生艺术魅力。中国画线条在对象形体的塑造上具有高度的简练性和概括性,从而形成了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

中国画线条还不仅仅是造型用的线条,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中国画线条的运用上还加进了思想色彩和感情色彩,是画家绘画手段绘画技术和画家感情的结合体,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从具体的笔墨技法和绘画技巧来看,中国画创作时所运用的物质条件,也即笔、墨、纸、砚、色、水等,要在绘画中发挥综合的作用,都离不开毛笔的不同运用而产生的千变万化的效果,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达到完美的绘画效果,其中的精髓在于用毛笔画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线条效果。绘画语言的形成和变化在于此,绘画语言修养的高低也在于此。所以,中国画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画线条的独特艺术魅力,它是中国画作品艺术性的高低和成败的关键。

二、中国画线条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中国画的形式,无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兼工带写,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因此千变万化的中国画线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通常被美术理论评论家称作“书气”,这里的“书气”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即书卷气和书法气。“书卷氣”是指中国画家的艺术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书法气”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线条的运用中有效地汲取了书法艺术的涵养。所谓“书画同源”,书法和中国画都起源于原始涂鸦到象形文字的阶段,而两者也都是以线条为基础的艺术。不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从一笔一划的行笔法则,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疏密的结构布局,以及“锥画沙”“屋漏痕”的用笔艺术,笔法的奥秘和用线的美感对于以线条为造型基础的中国画艺术和书法艺术来说都是可以通用的。从用笔到造型,从严谨规矩到豪放不羁,其用笔逐步趋于老练,逐渐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艺术规律,从而获得熟能生巧的意趣。

宋元二朝以来,在中国画写意花鸟画领域,大都以学习“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画法为入门基础,究其原因,首先是源于中国画家的文人情怀,常常采用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以梅花之傲雪、兰花之幽馨、竹子之劲节、菊花之耐霜来自比。其次是从练习写意画的笔法来看,以书法的用笔中“写”的方式来画这四君子,最为恰当。梅花的枝条、兰花的叶子、竹子的枝杆、菊花的枝叶都是点、线、撇、捺、提、按的组合,加上线条的疏密、虚实、枯湿变化,与书法艺术的行笔基本相同。练好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画法,再画其他花卉或其他写意画题材,只需将技法略为变通即可快速入门。

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一切法则,都是为体现艺术规律而存在,并在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变化发展。中国画用笔的法则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学画初期遵守基本的绘画法则到后期对绘画技法的熟练运用、得心应手,从受绘画法则的制约到冲破法则的束缚,达到运用自如、随心所欲的境界,这是每一个中国画家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过程。中国画用笔通过粗细、曲折、枯湿、浓淡、刚柔、轻重、方圆、虚实等形式,组织线条对形态的表现,追求线条疏密变化的韵律美,从而来表现客观事物的复杂内容并达到艺术上的形式美,并借此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中国画家注重线条的质感,注重线条的力量、内涵、节奏的表现,注重情感表现,强调意境、笔墨、魅力。因此,线在中国画中长期超越了简约的造型功能,它是情感、环境和意图的有机结合。”[4] 有人说书法是线条流动的诗,而中国画更是线条千变万化的乐章。中国画家要能用线条写意出作品的意象,首先要求用笔能准确而熟练,达到意到笔随,使绘画线条的变化丰富多样而统一,进而形成独特的节奏感和形式美,與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思想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画家。所以,中国画家首先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用笔用线的基本法则,这只是掌握中国画表现力的第一步,然后逐步提高艺术认知力和表现力,慢慢摆脱绘画法则的制约,从而能够任意发挥、自由变化,充分发掘艺术的表现力。“中国画以线造型,以书入画,书写之法度完全渗透于绘画线条的用笔中,可以说书法的融入,是中国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原因。书写性的特征成为中国绘画线条意象性表现的重要审美品格。”[5]中国画线条所独特的力度美、节奏美、装饰美等特质,使中国画线条包含了艺术的本质与精华,表现出中国画家尚意的艺术精神。

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段,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媒介手段和艺术形式,对中国画的审美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线条在毛笔、宣纸、墨汁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并汲取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中国画充满形式感的线条也包含了画家的思想感情,使其提升到精神层面的意象性,描绘客观对象的线条最终成为描绘中国画家内心情感、理念以及精神的载体。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17.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158.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163.

[4]徐欢,王蔚然.论中国画线条的独特魅力[J].美与时代,2018,(10):32.

[5]李果,傅晓辉.中国画线条意象性的表现特征[J].国画家,2018,(7):59.

作者简介:

张晓春,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作者:张晓春

上一篇:防雷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素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