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学毕业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网络大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关于毕业和辍学的研究是网络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选题,其研究成果对优化网络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降低学习者因辍学而带来的损失、促进学习者更快毕业等有重要价值。目前,研究者多以“辍学”为研究对象,而较少关注“毕业”现象。

第一篇:网络大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摘 要 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这需要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从根本上说,如何做好论文选题,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则是写作论文的关键。本文主要从论文选题思路阐述如何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和撰写开题报告,并提出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这对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毕业论文 选题 论文指导 开题报告

Undergraduate Students' Graduation Thesis Guidance

LI Hongq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No333 Longteng Road, Shanghai 201620)

Key words graduation thesis; topic; thesis guidance; thesis proposal

0 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对应届毕业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综合性考查,是按照教学计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使大学生熟悉科研学术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根据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经验,我们对学生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工作的不足提出几点看法。

1 选题的方法

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必须先选题。目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由每位指导老师先确定5~8个题目(具体数量根据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提前确定),然后将所有指导老师的题目汇总在一起,最后由每名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题目。从表面上看,选题好像就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其实不然。从深度上说,选题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是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或者根据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方向,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学生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多方思考的一番选择。这种选题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指导老师给出的题目数量和学生人数是按照1:1的比例提出来的,所以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今年在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时,考虑到这种缺陷,所以当选择我的题目学生确定后,我一一联系他们,询问他们的学习绩点、学习兴趣以及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等等,根据学生情况,从难度和研究范围方面适当地调整题目。经过这种调整,完全激发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热情,使得后期的毕业设计进展得非常顺利。

2 选题之后做什么

每位学生确定选题后,我分别与他们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设计所需完成的进度安排、文献检索并整理以及完成开题报告等工作。并且明确告知,这阶段的重点是完成开题报告,同时发了一份开题报告的模板给他们,强调开题报告的重点在于选题的设计方案上,它主要说明这个选题应该如何开展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来实现对选题的论证和设计,以期达到一定的设计目标。设计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没有科研经验的学生来讲,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可以使学生避免无所适从,可以保证整个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但是在检查学生的开题报告时,仍然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开题报告中,有些同学只是对文献的简单罗列,概述性的知识很多,提到设计方案的少之又少,或者有的仅用几句话就完成了选题的设计方案。这一切说明学生并没有重视开题报告。这一点在今后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时,应该引起指导老师的重视。所以下面有必要说一说开题报告怎么写。

3 开题报告怎么写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开题报告标题;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步骤;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写过科研论文,所以对上面这些内容还是非常陌生。

课题名称在前期选题时就已经确定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也随之确定。

选题背景,主要表明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或者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指的是研究它有什么价值以及研究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益或者学术价值。该部分内容一般可以从实际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并且其存在性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所以需要去研究,去解决,并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会产生有哪些推进作用和价值。

国内外成果综述指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通过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他们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进而明确本次研究可以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做哪些有利的改进,并明确提出本次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这也就是论文的创新点。

开题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研究方案和研究步骤。在这部分中,学生应该提出本课题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必须要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分析、对比、总结之后,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熟悉该选题目前的研究状态和发展趋势,学生才会避免在前人研究内容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走别人的路,而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更有价值、更深层的东西去研究,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有创新性;其次,学生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些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等到毕业设计阶段前面学过的知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毕业论文很难具有创新点。理论基础知识扎实,选题的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新点。因此,学生在着手写开题报告之前,一定要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阅读大量的文献并加以分析整理,这样在确定研究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地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设计方案。

课题研究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并且要注意研究结果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结果在定位时要紧扣课题,发掘出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创新点,阐明其学术价值。研究结果表述时用词要准确、精练,内容要具体详细。沿着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进行研究时,研究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但是要注意,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实际的工作条件与知识水平,以确保能够实现目标。

最后一点就是注意撰写开题报告时,所用的语句要科学规范。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避免模棱两可的口号式、结论式的语句,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4 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由于在选题时已经与学生充分沟通过,所以本届毕业论文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和热情,都能主动地按照时间节点来完成预定的设计任务。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所学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面窄,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都是单纯地套用前人的研究结果,还有少数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对论文持敷衍的态度。此外,由于硬件条件的缺失导致很多毕业论文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综述性论文和软件仿真类论文较多。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我们对今后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平时的理论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尤其是在很多专业都有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对课程设计报告也要按照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来要求和指导,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2)在平时的实验课程上要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检索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检索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3)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切实做到按照时间节点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进一步加强对论文选题的审核以及过程管理。(4)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方向选择课题,尽量做到因材施教、量身定做。(5)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希望指导老师对选题、开题、撰写、修改、答辩整个过程认真指导,严格要求,切实保证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遵循一定的选题思路,针对学生情况量身定做选题;二是重视开题报告的指导和撰写质量。指导老师必须发挥指导作用,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合理选题,并在指导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认真审核,一一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秦和平.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亟待规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1):70-74.

[2] 史济颜.论研究生选题方法及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1):33-37.

[3] 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 陈家新.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2):43-44.

[5] 闵永智,李晓东.浅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J].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7:692-694.

[6] 朱文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第22届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学术会议,2011:320-323.

作者:李洪芹

第二篇:网络高等教育学生毕业时间预测研究

【摘 要】

关于毕业和辍学的研究是网络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选题,其研究成果对优化网络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降低学习者因辍学而带来的损失、促进学习者更快毕业等有重要价值。目前,研究者多以“辍学”为研究对象,而较少关注“毕业”现象。该文以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来自全国9个地区、38个专业的79352名专科毕业生为研究样本,采用了统计分析和可视化、生存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开展毕业时间特点、毕业时间影响因素和毕业时间预测规则等三项研究,所取得的研究结论有:①专科学生的中位毕业时间是6个学期,从5个学期末开始,有大量学生毕业,这种高峰毕业学期将会持续4个学期,直至8个学期末,到11个学期末,有99%的学生毕业,意即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毕业;②在毕业时间差异方面,女性学生毕业时间显著少于男性学生,已婚学生毕业时间要显著少于未婚学生,本地学生的毕业时间要少于非本地学生,中专学历学生毕业时间要少于高中学历学生,高中学历学生毕业时间要少于专科学历学生;③婚姻状况、籍贯这两个变量是学生毕业的促进性因素(危险性因素),文化程度、性别这两个协变量是阻碍性因素(保护性因素);④本研究构建了以5项个人特征(婚姻状况、年龄、籍贯、文化程度、性别)作为输入值、以毕业时间为预测值的毕业时间决策树模型,并获得了“毕业时间少于6个学期的学生预测规则”和“毕业时间不少于8学期的学生预测规则”等两组规则。该文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等方面开拓了网络高等教育毕业现象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数据挖掘方法也可为网络高等教育辍学研究所借鉴。

【关键词】网络高等教育;毕业;影响因素;预测

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四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我国网络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有69所院校被批准为网络高等教育试点单位。2009年,网络高等教育招生数为162.6万人,在校生数为417.3万人,分别占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15.7%和13.4%,由此可见网络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网络高等教育,探索网络高等教育规律,对提升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这一新兴高等教育形式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关于毕业和辍学的研究是网络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选题,其研究成果对优化网络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降低学习者因辍学而带来的损失、促进学习者更快毕业等有重要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选择了远程教育,往往面临两种修业结果——毕业和辍学。目前,高辍学率是国内外远程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如英国开放大学辍学率在40%~50%之间(Simpson,2008),我国某高校网院专科、专升本两个层次学生的辍学率分别为30%和19%(曹文等,2005),我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专升本两个层次学生的辍学率分别为21%和16%(魏顺平等,2010)。

由于辍学现象的普遍性及给远程教育带来不利影响的严重性,大量研究人员选择“辍学”作为研究选题,只有少数研究者选择“毕业”作为研究选题,如罗发奋(2009)、石研(2009)以某所远程教育机构为个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的毕业率。辍学与毕业,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远程教育中均普遍存在,研究“毕业”现象,提升毕业率,同样可以降低辍学率,并且还将关注到低辍学率的学生群体。既然已有远程教育毕业现象研究较少,笔者拟从大量辍学研究中借鉴一些经验,在辍学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模型构建、学生特征选取、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及一些研究方法也可用于毕业现象研究。

在辍学分析的理论模型方面,有Kennedy和Powell(1976)的二维描述性模型和Tinto(1975)的辍学动态模型。二维描述性模型包括学习者的个人特征以及所处环境两个维度,该模型强调学习者自身因素对于辍学行为的影响,而远程教育机构对辍学行为的发生似乎显得无能为力。辍学动态模型则认为,学习者能否完成学业取决于个人动机和学术能力与教育机构的学术与社会特征相吻合或匹配的程度。

在辍学的影响因素及学生特征方面,Thompson(1997)发现工作、家庭、学习时间是否充裕、身体健康、学习方式、学习者对于师生互动的满意度等因素会影响远程学习者的辍学发生,而性别、地理区位对辍学行为影响不显著。Willging和Johnson(2009)利用28名辍学者样本得出的结论显示,远程学习者辍学的原因因人而异,学习者的人口学特征不能用来预测辍学行为的发生。曹文(2005)发现,第二学年辍学率明显高于其他学年,专科学习者的辍学率明显高于专升本学习者,辍学学生的平均成绩大部分在及格线以下。张妙华(2006)分析了辍学者性别、年龄、选修学分特征以及辍学的原因。李莹和王晓鸣(2009)则采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辍学的时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发现考试通过科目和年龄是影响远程教育学习者在学时间的重要因素。

通过上述辍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对于研究的开展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研究者既关注学生的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还关注学生的学业特征如学习动机、学习成绩、考试通过科目、选修学分、专业层次等,这些学生特征以及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可作为辍学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者不仅关注辍学结果,还关注辍学的发生时间;研究者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这些来自辍学研究中的经验均可迁移到毕业现象研究中,并对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和改进。

已有的辍学和毕业研究仍存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等方面的不足:①在研究内容方面,已有的“毕业”研究数量较少,且限于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计算各类学生的毕业率;已有辍学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原因分析方面,远程教育工作者基于这些发现可以更好地认识辍学现象,但是却无法对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辍学风险做出判断,即缺少支持决策的规则;②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开始由调查方法转向基于二手数据的统计方法,这样可以对更大的学生样本进行处理;其实,在处理大样本研究数据方面,数据挖掘方法如预测、聚类、关联规则等可以发现更多有用的知识,但是尚无研究者使用这类方法;③在研究样本方面,早期的问卷调查或访谈研究的样本很小,难以揭示普遍规律;近期研究的研究样本虽然有所增大,也只涉及一个地区或一个专业,也难以揭示普遍规律。

鉴于以上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选择预测毕业时间这一全新视角,试图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发现各种学生特征不同取值(如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对应的学生群体的毕业时间差异,进而考察这些特征作为毕业时间的影响因素在影响程度上的差异,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基于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构建毕业时间的预测规则。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的毕业时间指完成学业所用时间,与“修业时间”意义接近。

二、研究设计

本课题基于大样本的网络高等教育毕业生人口特征数据以及毕业信息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可视化、生存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开展毕业时间特点研究、毕业时间影响因素研究和毕业时间预测规则研究等三项研究。其中:毕业生毕业时间特征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可视化图表方法,对毕业生的人口特征进行描述,以发现在各个特征的不同取值中毕业时间差异;毕业时间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采用Cox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人口特征对毕业时间的影响,并按照系数的高低和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得出若干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毕业时间预测规则研究主要采用预测、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以前面发现的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以毕业时间为预测值,生成毕业时间预测规则。

本研究的主要过程包括文献研究、数据收集与预处理、毕业时间特点研究、毕业时间影响因素研究、毕业时间预测研究、相关政策建议的提出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将主要用到海量数据管理方法、生存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方法,并要用到数据库管理系统、SPSS 15.0、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Analysis Service(SSAS)数据挖掘工具等软件。

(一)生存分析方法

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是将事件的结果和出现这一结果所经历的时间结合起来分析的一种统计学方法,该方法用于处理以生存时间(Survival time)为反应变量、含有删失个例(Censored cases)的一类资料。生存分析的研究资料有两个特点:①应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生存时间(比如天数、整台年、学期),多不服从正态分布;另一个是结局(比如生存或死亡、毕业或在学);②生存时间存在一些观察不全的数据。典型的生存分析有寿命表生存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其中,估计某一时间阶段的生存率时,多采用寿命表生存分析;估计中位生存时间时,可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在比较某因素不同水平的生存时间有无差异时,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均可;Cox回归是常用的多因素分析方法之一,是分析对象的生存时间和影响生存时间诸多相关因素关系的统计学方法。

(二)数据挖掘方法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在教育应用的角度看,数据挖掘可分为五类:统计分析与可视化;聚类(包括聚类分析、离群点分析);预测(包括分类、回归分析、时序分析);关系挖掘(包括关联规则挖掘、序列模式挖掘);文本挖掘。本研究将重点应用预测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决策树算法是一种分类算法,分类算法基于数据集中的其他属性预测一个或多个离散变量。决策树通过在树中创建一系列拆分(也称为节点)来生成数据挖掘模型。每当发现输入列与可预测列密切相关时,算法便会向该模型中添加一个节点。通过决策树创建出来的模型更容易解释,每一条从根节点到叶结点的路径就是一条规则。

三、研究样本

由于笔者所在单位是69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可以较为方便地获取该校的学生数据,并且该校的办学规模在整个网络高等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其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远高于其他远程教育试点机构。自2004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所举办的网络高等教育(一般称作“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后文在谈及中央电大网络高等教育时将采用这一说法)始终占有全国网络高等教育60%~70%的份额。因此本研究将选择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为个案开展学生毕业时间特点与预测研究。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设有专科和本科两类学历教育,这两类学历教育在毕业时间上会呈现出不同特点。限于篇幅,本研究仅选取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的学生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为保证研究样本的代表性,笔者抽取我国东、中、西部各3个省市,每个省市抽取1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共计9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为保证样本的数量和数据的完整性,笔者选取这9所学校2001年、2002年两个年级的学生数据(数据采集时间是2010年4月)。因为在2001年、2002年电大开放教育招生数分别为28万和40万,学生数已相当可观。再就是开放教育(专科)最长学习时限为8年,2001年、2002年两个年份入学的所有学生分别应在2009年春季、2010年春季结束学业(否则视为辍学),因此可以保证在2010年4月采集得到的数据记录了这两个年级几乎所有学生的毕业信息。研究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研究样本有9所学校、2个年级共计17个批次的学生(GD广播电视大学2001级仅有62人,学生数太少,故不将该批次学生纳入研究样本),有学生106841名,毕业生84612名,研究样本总体毕业率为0.792,涉及38个专业,并标注有婚姻状况、性别、年龄、是否本地学生、文化程度、毕业时间、修业结果等特征属性。

四、研究过程与讨论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采用弹性学制,在8年有效学习时间内,“毕业”行为一学期发生一次,因此我们以学期为单位记录一批学生达到“毕业”时所用的学期数。这里“毕业”即为事件(学生修业)的结果,与之相反的事件即为“在学”,“学期数”即为出现这一结果所用的“生存时间”,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恰好可以用到统计学方法中的生存分析方法。大家在解读相关图表时,需要将“在学”理解为原来的“生存”,“毕业”理解为原来的“死亡”。

如表2所示,为毕业生数据样例,研究样本包括84612名学生。这些学生的修业结果都是“毕业”,未能毕业的学生数据已被清除。因此,后文在计算在学学生比例或毕业学生比例时均以毕业生总数而不是研究样本学生总数。

表2中各字段取值如下:婚姻状况:未婚=0,已婚=1;性别:女=0,男=1;籍贯:非本地学生=0,本地学生=1;文化程度:中专=0;高中=1;专科及其他=2;毕业时间:以“学期”为单位,如“毕业时间=6”,则表示完成学业所用时间为6个学期;修业结果:毕业=1;在学=0。

由于一少部分学生的“婚姻状况”标注为“其他”,将会影响后面的分析,因此分析样本不包含“婚姻状况”为“其他”的学生数据。最终用于数据分析的学生有79352名。下面应用生存分析中的三种方法分别对学生毕业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研究样本总体毕业时间曲线、各项学生特征不同取值间的毕业时间差异和毕业时间影响因素,并在毕业时间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决策树算法,获得毕业时间预测规则。

(一)研究样本总体毕业曲线绘制

使用寿命表生存分析方法可以计算某一时间阶段的毕业率,从而绘制毕业这一事件发生比例的时间曲线。

用SPSS15.0打开待分析数据文件,依次单击AnalyazeSurvivalLife Tables菜单,进入寿命表生存分析对话图,变量选取和参数设置如图1、图2所示。

如表3所示,是学生毕业情况的生存分析表。由表3可知,研究样本总体7万余名学生的中位毕业时间(约50%学生毕业的时间)是6个学期。在6学期末,累计有45%的学生毕业;而在11个学期末,则有99%的学生毕业。

根据表3,我们可绘制修业结果(毕业)曲线,如图3所示。

图3是学生修业结果(毕业)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第5学期末开始,有大量学生毕业,这种高峰毕业学期将会持续4个学期,直至第8学期末(见纵坐标的虚线部分)。到第9学期末,在学学生比例不足10%,意即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毕业。

(二)各项学生特征不同取值间的毕业时间差异分析

这里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各项学生特征不同取值间的毕业时间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这里的学生特征即前面毕业生数据表中各个属性字段,包括性别(有男、女两种取值)、文化程度(有中专、高中、专科及其他等三种取值)、婚姻状况(有已婚、未婚两种取值)、籍贯(有本地学生和非本地学生两种取值)。由于年龄属性是连续变量,不宜分组做Kaplan-Meier分析。

用SPSS15.0打开待分析数据文件,依次单击AnalyazeSurvivalKaplan-Meier菜单,进入Kaplan-Meier分析对话窗口,变量选取和参数设置如图4所示。在图4中,“Factor”输入框可依次输入四项学生特征,逐项比较各项特征不同取值间的差异。

1. 不同性别学生组的毕业时间差异

这里,以“0”表示女生,以“1”表示男生。不同性别组学生分布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在毕业生中,女生组要多出男生组近1万人,多出的学生数占男生组总数的27%。以性别分组分别计算不同性别组的平均毕业时间及毕业时间差异,得到如表5所示结果。

如表5所示,男生组平均毕业时间要长于女生组平均毕业时间,并且这两组学生的毕业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如表6所示检验结果。

图7所示是不同性别组学生的修业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在第7个学期前,女性学生累计毕业率(实线)要低于男性学生累计毕业率(虚线)。从第7个学期开始,女性学生修业曲线(实线)要比男性学生修业曲线(虚线)更为陡峭,表明女性学生毕业时间更短,在相同时间内毕业率更高。

2. 不同婚姻状况学生组的毕业时间差异

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和已婚两种,以“0”表示未婚,以“1”表示已婚。不同婚姻状况组别学生分布如表7所示。由表7可以看出,“未婚”组学生和“已婚”组学生数量相当,各占50%。

表8所示是两个婚姻状况组学生平均毕业时间。可知,未婚组学生的平均毕业时间明显长于已婚组学生的平均毕业时间,并且这两组学生的毕业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005),如表9所示。

如图8所示,是不同婚姻状况组别学生的修业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已婚组学生修业曲线(实线)要比未婚组学生修业曲线(虚线)更为陡峭,表明已婚组学生毕业时间更短,在相同时间内毕业率更高;在同一学期,已婚组学生修业曲线(如实线所示)所处横坐标更低。

3. 不同籍贯学生组的毕业时间差异

通过比对学生籍贯与所读电大所处地区,可以将学生分为“非本地学生”和“本地学生”,以“0”表示非本地学生,以“1”表示本地学生。不同组别学生分布如表10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非本地学生”仅占很少的一部分,约为5%,这与各省级电大仅在本地办学而不跨地域办学有关,所招收到的“非本地学生”应主要为外省流动到本省的务工人员。这些“非本地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变动较大,由此困难更多,笔者预测这批学生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并可能引起更大的辍学率。

如表11所示,是两个组学生平均毕业时间。由表11可知,非本地学生的平均毕业时间长于本地学生的平均毕业时间,并且这两组学生的毕业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005),如表12所示。

如图9所示,是不同籍贯组别学生的修业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本地学生修业曲线(实线)要比非本地学生曲线(虚线)更为陡峭,表明本地学生毕业时间更短,在相同时间内毕业率更高;在同一学期,本地学生修业曲线(如实线所示)所处横坐标更低。

4. 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组的毕业时间差异

专科学生入学时的文化程度分为三种,中专(中技)、高中和专科(及其他),分别编码为0、1、2。如表13所示,为不同组别学生的分布情况,其中中专(中技)学生组人数最多,其次是高中学生组。专科(及其他)学生以专科文化程度学生为主。

如表14所示,是不同组别学生的平均毕业时间,其中中专组平均毕业时间最短,专科组平均毕业时间最长,且三个组学生的毕业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005),如表15所示。

如图10所示,是不同文化程度组别学生的修业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学期,中专组修业曲线(粗实线)所处横坐标最低,表明毕业率最高,而专科组(细实线)的毕业率则最低。

5. Kaplan-Meier分析小结

7万余名毕业学生用于Kaplan-Meier分析,按性别、婚姻状况、籍贯、文化程度等四个属性对学生分组,分析发现:在性别方面,女性学生毕业时间显著少于男性学生,相应的毕业时间曲线也更加陡峭,由此表明女性学生在完成学业方面表现更为积极;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学生毕业时间要显著少于未婚学生,相应的毕业时间曲线也更加陡峭,表明已婚学生可能出于家庭生活压力而更加努力地完成学业;在籍贯方面,本地学生的毕业时间要少于非本地学生,相应的毕业时间曲线也更加陡峭,这正好印证了笔者提出的假设,即非本地学生处于流动状态,不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将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延长毕业时间;在文化程度方面,中专学历学生毕业时间要少于高中学历学生,高中学历学生毕业时间要少于专科学历学生,由此表明入学学历对毕业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特别是学习督促服务时文化程度可以作为学生人群细分特征。

(三)毕业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这里采用Cox回归分析来探索影响毕业时间的主要因素。在生存分析中,Cox回归分析通常用来研究一些变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

使用Cox回归分析法可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s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简称Cox回归模型。该模型由英国统计学家D.R.Cox于1972年提出,主要用于肿瘤和其它慢性病的预后分析,也可用于队列研究的病因探索。Cox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如公式1所示。

公式 1 Cox回归模型h(t,X)=h0(t)exp(?茁1X1+?茁2X2+?撰+?茁pXp)

其中,h(t,X)表示t时刻风险函数、风险率或瞬时死亡率(hazard function)。h0(t)表示基准风险函数,即所有变量都取0时t时刻风险函数。X1、X2、…、Xp表示协变量、影响因素、预后因素,?茁1、?茁2、…、?茁p表示回归系数。

用SPSS15.0打开待分析数据文件,依次单击AnalyazeSurvivalCox Regression菜单,进入Cox回归分析对话框,变量选取和参数设置如图11所示,应变量为毕业时间(以学期为单位),状态变量为修业结果(1=毕业,0=在学)。本研究选取的协变量为前面提及的5项学生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籍贯和文化程度,回归分析方法为“Enter”,即5个协变量全部进入。

表16是学生毕业Cox回归模型系数的总检验表。由表16可知,Overall (score)和Change From Previous Block检验的P值均小于0.0005,可认为含所有5个协变量的模型均显著。Change From Previous Step检验验的P值小于0.0005,可认为5个协变量的系数均不为0。

表17所示为学生毕业Cox回归模型的协变量表。由表17可知,5个协变量的偏回归系数(B)分别为0.322、0.161、0.036、0.038和0.005,P值均为<0.005,可认为5个协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可得Cox回归模型如公式2所示。其中X1至X5分别表示协变量婚姻状况、籍贯、文化程度、性别、年龄。

公式 2 学生毕业Cox回归模型h(t,X)=h0(t)exp(0.322X1+0.161X2-0.036X3-0.038X4+0.005X5)

协变量“婚姻状况”的β值(即B值)大于0,Exp(B)值大于1,说明协变量“婚姻状况”增加时(由未婚变为已婚),毕业率增加,“婚姻状况”可视为一种促进性因素(通常的说法是“危险性因素”),有缩短毕业时间、使学生尽早毕业的作用。协变量“籍贯”与“婚姻状况”相似,随着学生籍贯由非本地学生到本地学生,毕业率增加,“籍贯”可视为一种促进性因素,由于该协变量的Exp(B)较小,其对毕业的促进程度不如“婚姻状况”。

协变量“文化程度”的β值(即B值)小于0,Exp(B)值小于1,说明协变量“文化程度”增加时(由中专到高中再到专科),毕业率降低,“文化程度”可视为一种阻碍性因素(通常的说法是“保护性因素”),有延长学生毕业时间的危险。协变量“性别”与“文化程度”相似,随着性别由女性到男性,毕业率降低,“性别”可视为一种阻碍性因素。由于“文化程度”和“性别”两个协变量的Exp(B)接近于1,因此并不是强阻碍性因素。

协变量“年龄”的β值(即B值)几乎等于0,Exp(B)值几乎等于1,说明协变量“年龄”增加时,毕业率有可能增加,有可能降低,也有可能不变,“年龄”可视为一种无关因素。

小结一下Cox回归分析:在本研究中,7万余名毕业学生用于Cox回归分析,应变量为学生的毕业时间(以“学期”为单位),协变量为婚姻状况(未婚=0,已婚=1)、籍贯(非本地学生=0,本地学生=1)、文化程度(中专=0;高中=1;专科及其他=2)、性别(女=0,男=1)和年龄,状态变量为修业结果(毕业=1;在学=0)。

采用Enter法筛选协变量,经Cox回归模型系数的总检验,含所有5个协变量的模型均显著,且5个协变量的系数均不为0。

模型中协变量婚姻状况、籍贯的Exp(B)值大于1,提示这两个协变量是促进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它们有提高学生毕业率、缩短学生毕业时间的作用。其中籍贯的Exp(B)值较小,故不是强促进因素。协变量文化程度、性别的Exp(B)值小于1,提示这两个协变量是阻碍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它们有降低学生毕业率、延长学生毕业时间的危险。不过这两个协变量的Exp(B)值均较大,接近于1,故不是强阻碍因素。协变量年龄的Exp(B)值几乎等于1,它可以认为是一种无关因素,但并不是真正的无关,只是年龄的变化与毕业时间的变化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根据魏顺平等(2010)关于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学生毕业时间特点的研究,在专科学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毕业时间会先下降后上升。

(四)毕业时间预测规则发现

具备何种特征的学生倾向于较早学期毕业或较晚学期毕业,这一点通过前面的各项学生特征不同取值间的毕业时间差异与毕业时间影响因素的分析并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要获得可用的判定规则,还必须进行决策树分析,即基于学生各种特征生成对毕业时间长短的预测。

接着,笔者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Analysis Service(SSAS)数据挖掘工具,以前面提及的5项个人特征作为输入值,以毕业时间作为预测值,构建决策树模型,得到如图12所示结果。

图12所示的各种颜色线段表示不同的毕业时间,具体对应情况如图13所示。Microsoft决策树算法将毕业时间(5学期至12学期)划分为四段,分别是“>=5 并且 <6”、“>=6并且<8”、“>=8并且<11”以及“>=11并且<=12”,其中属“>=6并且<8”毕业时间范围的学生数最多,这批学生在决策树的每个叶子节点上都占据着优势,不过这种优势是相对的,有时这个时段之外的毕业的学生也占据着不小的比例。我们重点是找出倾向于较早或较晚毕业的学生人群,并构建预测规则。

如图14所示,图中颜色较深节点表示倾向于较早时间(即早于6学期)毕业的学生特征。

由图14,我们可以读取若干较早时间(早于6学期)毕业学生预测规则,如表18所示。

如图15所示,图中颜色较深节点表示倾向于较晚时间(即不早于8学期)毕业的学生特征。

由图15,我们可以读取若干较晚时间(不早于8学期)毕业学生预测规则,如表19所示。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来自全国9个地区的、涉及38个专业的79352名专科毕业生为研究样本,获取了这批学生的婚姻状况、性别、年龄、是否本地学生、文化程度、毕业时间、修业结果等特征数据,采用了统计分析和可视化、生存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使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SPSS 15.0、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Analysis Service(SSAS)数据挖掘工具等软件,开展毕业时间特点研究、毕业时间影响因素研究和毕业时间预测规则研究等三项研究,所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

(1)毕业时间特点研究主要采用寿命表分析和Kaplan-Meier方法,发现了研究样本总体毕业时间分布和各项学生特征的不同取值中的毕业时间差异。从研究样本总体的毕业曲线来看,7万余名学生的中位毕业时间(约50%学生毕业的时间)是6个学期。从5个学期末开始,有大量学生毕业,这种高峰毕业学期将会持续4个学期,直至8个学期末。到11个学期末,有99%的学生毕业,意即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毕业。在毕业时间差异方面,女性学生毕业时间显著少于男性学生,已婚学生毕业时间要显著少于未婚学生,本地学生的毕业时间要少于非本地学生,中专学历学生毕业时间要少于高中学历学生,高中学历学生毕业时间要少于专科学历学生。了解了各类学生的毕业时间倾向,将有助于远程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工作需要来关注重点人群,如在高峰毕业学期5、6、7、8等学期采取更多的学习支持服务手段督促男性、未婚、专科文化程度等学生群体尽快完成学业,可有效缩短这些学生的毕业时间,以提高毕业率。

(2)毕业时间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采用Cox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应变量为学生的毕业时间(以“学期”为单位),协变量为婚姻状况(未婚=0,已婚=1)、籍贯(非本地学生=0,本地学生=1)、文化程度(中专=0,高中=1,专科及其他=2)、性别(女=0,男=1)和年龄,状态变量为修业结果(毕业=1;在学=0)的学生毕业Cox回归模型。模型中,协变量婚姻状况、籍贯这两个协变量是促进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它们有提高学生毕业率、缩短学生毕业时间的作用;协变量文化程度、性别是阻碍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它们有降低学生毕业率、延长学生毕业时间的危险;协变量年龄是一种无关因素。无关因素并不表示没有影响,而只是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

(3)毕业时间预测规则研究主要采用Microsoft决策树算法构建了以5项个人特征(婚姻状况、年龄、籍贯、文化程度、性别)作为输入值,以毕业时间为预测值的毕业时间决策树模型,并获得了“毕业时间少于6个学期的学生预测规则”和“毕业时间不少于8个学期的学生预测规则”等两组规则,如“婚姻状况=已婚,籍贯=本地学生,文化程度=中专,年龄>=41,毕业时间<6个学期”、“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3,性别=男,毕业时间>=8个学期”。有了这些预测规则,远程教育工作者可提前对新入学的学生可能的毕业时间进行预测,并对可能较早毕业的学生群体给予学习督促,以增加较早毕业的可能性;对可能较晚毕业的学生群体应在较早时间给予更多的帮助,克服各种学习困难,特别是“越过”难以通过考试的障碍课程,以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D.Kennedy & P.Powell. Student Progress and Withdrawal in the Open University[J]. Teaching at a Distance,1976,(7):61-75.

[2] Pedro A. Willging & Scott D. Johns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tudents` Decision to Dropout of Online Course[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2009,(3):115-127.

[3] Simpson,O. Cost-Benefit of Student Retention Policies and Practies[A] William J.Bramble;Santosh Panda. Theory,Practice,and Research.Economics of Distance and Online Learning. New York&London: Routledge,2008:62-178 .

[4] Thompson,E. Distance education drop-out:What can we do[A] .R.Pospisil;L.Willcoxson(Eds.). Learning Through Teaching,Proceedings of the 6th Annual Teaching Learning Forum[C]. Perth,Australia: Murdoch University,1997:324-332 .

[5] Tinto,V. 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5,(45):89-125.

[6] 曹文,关正莹. 网络教育学生流失率规律的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5,(11):37-42,80.

[7] 罗发奋. 网络教育学院学生毕业率的个案分析[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1-4,107.

[8] 李莹,王晓鸣. 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辍学的时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9,(3):33-36.

[9] 石妍. 开放教育毕业情况分析与思考——以学籍满8年的学生为例[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26-27,43.

[10] 魏顺平,袁亚兴,陈彦凌. 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学生毕业时间特点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0,(6):98-106.

[11] 张妙华,罗发奋. 远程学习者辍学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远程教育,2006,(06).

[12] 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 范明,孟小峰 译.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1-05-30

作者简介:魏顺平,助理研究员,博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

代远程教育研究所(100031)。

责任编辑 池塘

作者:魏顺平

第三篇:浅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走向“大众化”,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良性的角度讲主要有毕业生就业绝对量的逐年增长,毕业生的地域流向、单位流向、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毕业生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存在的不良现状主要有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毕业生待业绝对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存在学科专业、学历层次、院校类型、性别、家庭背景和地域流向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作者简介]陶小江,重庆邮电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重庆 400065)

大学毕业生作为青年储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对他们的合理配置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个人事业的前途。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分配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走向“大众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毕业生这一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对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采用实证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

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1997年高校完成招生并轨,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经历了两次低谷。1997到1998年是第一个转折时期。1997年由于香港回归等原因,人们对我国经济形势普遍看好,全国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乐观,当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1%。而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国家机构改革、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率降到76.8%。从1999年到2002年就业状况逐渐好转,就业率逐年上升,分别为79.3%、82.0%、90.1%、80%。2003年迎来了1999年扩招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陡增67万,给毕业生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加上“非典”等因素影响,当年毕业生就业率比上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2001年比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使毕业就业进入第二次转折时期。从1999年开始,扩招仍在继续,2004年和2005年分别比上年增加68万和60万毕业生,因而此后几年,毕业生都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工作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发展状况

1.毕业生就业绝对量逐年增长

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就业率80%,就业人数116万人。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就业率70%,就业148.5万人,超过2002年就业总数约32.5万人。2004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280万人,就业率73%,就业204.4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

2.毕业生的地城漉向越来越合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下基层或到西部地区发展。据中国社会调查所2003年6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对2 000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有29%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去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区发展,与往年相比增幅较大。2003年6月,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短短的13天内,全国累计有专科毕业生31 453人,本科毕业生12 276人、硕士以上毕业生34人报名,最后确定其中的6 000名志愿者赴西部地区服务。

3.毕业生的单位流向越来越合理

毕业生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目光。武汉大学就业处的统计表明,从1999年开始,该校毕业生到非国有性质单位就业的比例一路攀升,到2001年已窜升到20%。在武汉大学教务部的学生走向调查表上,学生最新的选择排序为:商业外贸、大型企业、教育科技单位、党政机关、财政金融部门、文化体育部门、城市建设环保部门、交通运输农业部门、自主创业。进入排行榜的新行当越来越多。国家工商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副司长孙文序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回答网友提问时说,2004年全国民营经济共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134万人,占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8%。

4.毕业生的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在高精设备或现代化生产线上从事操作、维护等一线工作,软件公司、网络公司中占员工总数80-95%的高校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编写程序、设备调试和维护、实施工程等一线工作,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咨询等一线岗位上也活跃着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5.参加考研的毕业生越采越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考研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过去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又开始在考研中重现,虽然不少毕业生考研是为了摆脱当前就业的困境,但考研对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素质,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是积极应对当前就业状况的表现。来自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连年创新高,2003年报名总人数为79.9万人,2004年为94.5万人,2005年突破100万,达到117.2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报考人数2003年为38.4万人,到2005年已高达60.5万人,净增1/3以上。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的不良现象

1.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毕业生待业绝对量逐年增加

据教育部有关数据统计,2001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0.1%,2002年为80%,2003年为70%,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3%,比上年略有回升。因为2003年是扩招后有毕业生的第一年,加上“非典”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年就业率过低。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从2004年开始,毕业生心态有所调整,更趋适时,但就业率的回升并不表现为一种大的趋势。到2005年4月底为止,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串为35%,要维持73%的目标并不容易。从待业人数看,2001年为11.8万人,2002年为29万人,2003年为63.6万人,2004年为75.6万人,2005年按73%计算也有91万毕业生待业。加上历年来的待就业毕业生人数,2002年7月,待就业毕业生51.2万人,比上年增加16.3万,增幅达46.7%,2003年7月,全国待就业毕业生总数为100万人,到2004年待业生总数达到了180万人。

2.就业状况呈学科专业性差异,农学、文学等学科专业

毕业生就业难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初次就业率比较高的学科为工科、理科,农学、文学、教育学是毕业生初次就业串较低的学科,2000年在10个一级学科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高的理学为85.64%,最低的农学仅为52.71%,2001年就业率最高的工学为92.10%,最低的教育学为76.40%,2002年就业率最高的理学是87.30%,最低的文学为70.86%。

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也存在明显差别。以qooo年工学为例,当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0.25%,而在其354个被统计的专业中,初次就业率低于30%的专业28个,初次就业率处于30—50%之间的专业33个,初次就业率在50一?0%之间的专业40个,初次就业率在70—90%之间的专业140个,初次就业串处于90%以上的专业113个。可以看出,尽管工学毕业生就业整体状况良好,但各专业之间的就业状况是有显著差异的。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师范等科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法学、农学、林学、轻工、环保、管理等科类专业社会需求则较少。

3.就业状况呈学历层次性差异,专科生就业难

最近几年的各种数据显示,学历越高就业率也就越高。研究生就业率比较高,本科生其次,专科生就业较难。据北大“高等教育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在2003年6月上旬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显示,不同学历之间差距显著,专科生工作单位落实率为34.7%,本科生为77.9%,硕士、博士分别为90.4%和80.5%。与此结果相似,2003年6月20日教育部统计也同样表明专科生就业相对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签约率约为50%,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为30%,本科生签约率约为60%,研究生签约率约为80%。

4.就业状况呈院校类型性差异,一般院坟、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

据对2001年全国高校就业率的一项分类统计显示,从院校类型看,在研究生层次上,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串(97.6%)和部委高校就业串(93.8%)的差异并不显著,在本科生层次上,不同性质的院校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表现在直属高校本科生就业率(92.1%)高出部委高校本科生就业率(82.1%)10个百分点,而部委高校本科生就业率又高出地方高校本科生就业率(75%)7个百分点,在专科层次上,教育部直属高校、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相差不大,分别为62.2%、62.2%和65%。

研究生就业率比较高,表明研究生的就业环境较好,社会需求旺盛,不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部委高校,只要是毕业研究生就受到社会的欢迎。本科生的就业环境则有一定的挑战,不同类型院校的本科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说明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是有选择性的。从整体情况来看,重点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为社会所认可。而专科生的就业环境则较为严峻,现在无论是何种类型高校培养出的专科生就业率都较低。

5.就业状况呈性别性差异,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普遍存在的现象。据2000年l-6月对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24%的男生、60%的女生和47%的用人单位认为4f存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且很严重”。2002年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拒用女生,以身高、相貌等苛刻条件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条件,降低工资待遇以及岗位歧视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使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偏见、客观的生理条件在某些环境下适应性不及男生等客观因素,以及在就业竞争中女生的求稳心态更重,思想更保守,心理素质、动手能力不及男生等主观因素。

6.就业状况呈家庭背景性差异,贫困生就业难

据教育部有关资料调查统计显示,高校贫困生占20%左右,特困生占5—8%。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面临包括自荐材料费、通讯信息费、交通住宿费、人才市场准人费、考试面试费、保证金,甚至还有人情费等在内的求职开销压力。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放弃了跨省、跨地区的求职,而选择本校、本市的人才交流会,加上一些高校的信息封锁,再加上存在于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使贫困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7.毕业生流向呈地域性差异,内地、农村、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吸纳毕业生难

由于我国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及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有大量的工作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这些地区经济活跃,市场发育相对成熟,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大舞台。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地区流向的首选。一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宁愿缴纳数千乃至上万元的教育补偿费,也不愿回生源地就业。据统计,1999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就业人数最多的6个省市依次是: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1998年这些省市人均GDP值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5、2、7、9、4位。而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就业人数最少的6个省市区依次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和海南省。这些省、区除海南省外均为国家确定的偏远贫困地区,1998年其人均GDP值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29、23、25、16、31、15。可以看出,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实力的不平衡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这种巨大地域差异,必将使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储量上,东、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西部经济发展也将会因为人才的缺乏而受到严重影响。

四、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的思考

众所周知,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受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解决他们就业的压力和困难,亦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要做好下述两项工作: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蚊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巳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二是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毕业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就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作者:陶小江

上一篇:德物理教师育论文下一篇:化工环保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