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舆论论文

2022-04-29

摘要:微信作为当下一款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微信在大学生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沟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社会看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舆论论文 篇1:

网络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影响与解决策略

摘要:基于移动物联网的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有机融合,并形成一种网络教育新生态,网络教育和网络信息已成为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驱动力。当前高校可以运用互联网+优势,完善大数据一体化教育平台,动态掌握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特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网络信息资源。但是网络信息对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也有积极与消极影响的一面,高校应该正确把握网络信息对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优势、挑战,探究基于网络信息的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网络信息;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影响

引言

网络信息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具有开放互动、平等分享的传播特征,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有利于提升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目前思政教育应该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工作,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力度,并通过网络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和思政学习能力。

一、网络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信息渗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网络赋权,逐渐成为学生行使学习权利的重要来源。学生个体也可以通过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方式,让自主学习、交流成为可能。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教学运用网络信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且具有直接向学生表达相关思想的优势,网络信息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思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直接、多元,从而营造网络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在网络信息的应用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又会运用各类网络载体、工具、技术带领学生充分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网络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逐渐打破传统媒体技术和技术壁垒,信息发布和传递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面,可以根据网络信息随时随地的了解时政理论知识,又会结合教师制作的网络思政理论课教学视频、文本信息学习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网络信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思政理论课教学知识和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教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信息内容消除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的消极心理,并通过一些网络化的教学案例、教学素材激发学生敢于互动、学习的兴趣,让网络信息成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载体。

(二)消极影响

网络信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消极影响,一些错误的网络信息会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认知带来冲击,而且学生缺乏错误信息辨别能力,在受到思想冲击以后会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学习缺乏共鸣,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降低。而且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信息,网络丰富多样的信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思政知识,对课堂思政理论教学缺乏兴趣,在此过程中导致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的话语权降低,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带动和熏陶。当前一些西方主流意识形态、错误思潮不断融入到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学生在上网或者学习时容易被错误的信息影响,从而产生出不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而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教师如何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帮助学生抵御错误思想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信息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方式也带来很大挑战,教师需要有效地迎接教学挑战。

二、网络信息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困难增加,亟需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创新。网络信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呈现出来。首先,网络思政话语权力有待提升。一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未能意识到强化网络思政教学话语权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忽略对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的运用,并将教学停留在传统教育层面,未能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数据平台,也未能有效结合各类网络平臺开展教学工作,导致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存在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的问题,难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影响其教学工作发展。其次,网络信息资源教学水平不足。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网络信息和教学资源开展工作,更应该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特点,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当前虽然高校未能有效落实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的相关工作,在整理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等方面存在不足,信息技术和资源的使用水平有待提升。教师在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时,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能力,也未能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图文等网络资源数据库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影响网络信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降低教学的效果。第三,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目前高校在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等方面稍有不足,未能占领网络信息传递的制高点在发生网络舆情问题时,未能第一时间应对和解决相关问题,导致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不断影响学生的正常思维和价值观。高校在运用网络视频、微博、微信传播网络信息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公众号或者视频网站,最终影响网络信息传递的实际效果。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信息化交流的效果不理想,学生只喜欢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或者网站信息,对与思政教学有关的网络信息缺乏学习意识,进而影响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教育的水平。

三、网络信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提升网络思政话语权力

一方面,在加强网络信息的有效应用中,高校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数据平台或者各类网络平台,特别需要以大数据技术构建面向教育、管理的信息汇聚平台,提升网络使用话语权力。以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做支撑开展网络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梳理教育平台中心的相关数据,有效把握思政教育网络现状和问题,从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对学生进行在线辅导、思想引导等。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可以构建大数据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图书馆、教务处、学工部等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系统性的在线数据收集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网络学习情况和信息。并运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结合等形式,开展主题性的网络学习活动,加强网络资源的运用,从而提高思政和意识形态教育针对性,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另外,在增强网络思政化与权力的过程中,学校未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学习和思政理论课学习的氛围,教育教学环境有待改善,导致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足,最终降低网络思政话语权利。为了解决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氛围低下的问题,其网络信息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抓住网络信息育人的优势作用,将具有价值的网络信息传递到校园教学的各个角落中,并打造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和网络信息的结合,从多角度传递思政理论课教学知识以及提升网络思政话语权利。

(二)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教学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和网络相关教学资源。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特点和规律有效组织思政教育工作,结合教育部门提出的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要求培养现代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积极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或者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教学,大力培养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产品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网络信息,创建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图文等网络资源数据库,通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开展各类网络文化创作,进而创造出更多有温度、有品质的网络文化产品。在有效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构建各种类型的自媒体、新媒体平台,运用体验式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和信息内容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空间的吸引力,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过这些技术为学生创设课堂学习情境,然后向学生分享网络信息资源,也可通过线下的专题研讨、心理咨询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引导。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方式,向学生渗透网络信息资源,通过线上讲解网络信息资源,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有效践行网络信息资源,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和文化素养。

(三)加强思政教育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优秀的网络信息可以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目前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优秀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思政知识,有效把控学生舆情舆论现状,了解学生对突发性事件的传播和舆情态度。在思政教育信息传播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牢牢把握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将网络中正确的思想教育信息和理念传递给学生。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构建个性化信息推送系统以及平台,先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掌握学生不同思想特点和需求,然后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网络视频,也可以将相同的新闻内容转化为适用于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新闻传播产品,加强特定信息的推送和服务,提升思政教育和舆论引导效率,发挥网络信息传递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传播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提升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优化教学路径,使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网络媒介素养有所提高。

结语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教学优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可以构建大数据一体化平臺,通过平台动态掌握学生网络思想行为规律,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网络思政话语权、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教学,以及加强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提升教育效率。在网络信息的使用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进而才能从心底与思政理论课教学产生共鸣,有效学习网络信息资源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在网络信息教学背景下,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错误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应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渗透,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取得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为学生将来运用网络信息和传递网络信息提供良好保障,避免学生被错误的网络信息所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方晓.“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路径[J].智库时代,2019,21:7+11.

[2]李超民,宋以红.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方法创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15-124.

[3]陈红,孙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8:79-82.

[4]陈华栋.全媒体生态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88-91.

[5]辛宝忠,于钦明,姚凤祯.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138-141.

张一希,女,汉族,1989-09,河南郑州人,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助教职称,硕士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一希

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舆论论文 篇2:

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微信作为当下一款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微信在大学生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沟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社会看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使用微信这一网络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如下: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探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做好“把关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关键词:微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作为自媒体的代表,它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20至29岁的网民占29.7%,84.3%的网民最常使用的APP是微信,微信成为人们最青睐的网络交流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好微信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积极有效地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借助微信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微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1]43,社会的交往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人们的活动方式以一定的不同交往形式来呈现。生产力是人们的交往形式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落后的生产力对应的也是落后的交往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1]18,生产力的发展使新的交往方式得以实现,人们必然会丢弃落后和不便捷的交往方式,接受新的交往方式。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在与外界交流时不再局限于时空的限制。微信作为当代大学生和他人信息交流、互动的工具,既满足了中介客体的条件又开拓了新的教育平台。此外,微信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图文并茂,集声音和视频于一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社会认同理论

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中提到,人们与自己所属的群体长期性地生活在一起,会逐渐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一步产生内群体偏好,对不常接触的群体则表现出不关心或消极的态度即外群体偏见。社会认同主要由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分化构成。大学生因为生活学习的需要,对所就读的高校和其他高校进行区分,更多去关注所就读高校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主动地去添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并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认同,自觉与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潜移默化地强化自身的归属感。如海南大学夜洞、海南大学学生会、海大小伙伴等微信公众号,深受海大学子的喜爱。无论是围绕哪个高校来开通的公众微信号关注者几乎都是本校的学生。大学生关注所就读高校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而对其他高校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关注度较低。大学生主动把所就读的高校与其他高校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实则是比较的过程,进而产生内群体偏好,形成对所就读高校的认同心理。

(二)微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实依据

1.微信在手机网民群体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有96.3%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2],手机在人们与外界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机网民用户中又以青年群体为主力军。在众多的手机交流软件中,微信得到大部分网民的青睐。截至2017年6月,手机即时通信用户6.68亿,84.3%的网民最常使用的APP是微信,微信以它发短信、语音、图片、小视频和“朋友圈” “扫一扫”等功能得到网民的喜爱。微信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发展、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运用自媒体的能力,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各高校积极响应“互联网+”的行动计划

“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发展成果与社会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借助信息技术,助力产业的发展。微信无疑是“互联网+”的典型成功案例之一,腾讯公司的董事长马化腾就多次表示,微信将连接一切人、物、设备等。据数据显示,“腾讯微校园目前已经接入超过1.8万个高校公众号,1 847所学校已经入驻,覆盖了全国超过2/3的高校”[3],許多高校也顺时推出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校级、院级、研究生和服务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其点对点、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拉近了人们沟通的距离。这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也为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契机。以海南大学夜洞为例,2016年3月11日,海大夜洞团队作为腾讯特邀嘉宾参加全国高校年度互联网+校园大会。在2 600所高校和30万个高校公众号里脱颖而出,荣获南部地区前五的好成绩。其给海大学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校内新闻、图书馆、海大夜市、兼职等功能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基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人口基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借助网络平台传播及时、迅速、便捷的特性,打造“互联网+教育”,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

二、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微信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丰富化和多元化

通过微信平台,海量的资料唾手可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化。微信可以整合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在所发布的一篇文章里,并在文后附上二维码,方便阅读者关注其公众号。这些功能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且扩宽了传播的渠道。清华大学的刘震老师借助微信平台推出“史上最萌”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将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在微信公众号和互联网慕课上播放,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优秀的教学资源共享。在微信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过去一位老师、数十名学生的局面。现在是一位老师,连上互联网就可同时面对数万学生,扩宽了受教育的人群,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构建自由交流的平台

微信所具有的实效性和交往性,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设置的学校公告、教研信息、系统查询助手中心等板块,不仅是外宣的一个平台,更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些功能实则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交流沟通方式也更加被学生喜欢,高校的教育者或者管理者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态和需要,也要发挥引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通过微信平台所营造的交流沟通环境,为日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教育者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反馈,师生之间再交流,建立起主—客—主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布的内容得到学生们的阅读、评论、点赞、转发,表达对所教授教育内容的认可。

(二)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微信上发布的信息真假难辨,加剧了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

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上发布的信息各式各样,真假难辨,加之我国对互联网的管理缺乏完备的监督体系,在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势。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具有传播迅速、便捷、渠道多等特点,使得网络舆情难于监控。一些不真实或负面的新闻被放大和扭曲,经过传播、转载、评论的方式,容易引起人们的愤慨情绪。这些对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造成冲击,成为点燃不良校园网络舆论的导火线。负面的新闻经过广泛的传播,愤怒的情绪也快速传播,不了解事情真相的人们参与讨论、转发,成为不良的网络舆论氛围的营造者。

2.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受到影响

2016年年初,中国网信网依法查处了六千多个网络账号,并表明“依法关闭的网络账号中,“神秘风水易经”“政史解密”等微信公众账号恶意传播“广东等地发生恐怖袭击”“上海女警被日本人暴打”等网络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博闻轩”“国民大参考”等微信公众账号违规发布大量虚假时政类信息”。微信公众号注册门槛低,而网络传播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又不健全、威慑力不足,自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管理力度投入不多,给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一些微信平台上传播的低俗、虚假的内容,大学生若不能很好甄别过滤,就会使其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受到干扰。

三、以微信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

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高校网络舆论要加以监督和正确的引导,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参与到网络清朗空间建设中,为网民特别是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网络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习近平主席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中央的步伐,做到网络讲话到哪里,声音的响应就到哪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大力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中,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师生共同合力将校园互联网平台打造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探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

教育者要注重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对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从把自己看作无助的反应者,转化为把自己看作改变现实的主动参与者”,不参与就只能作为旁观者或者被动者,只有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才能构建自己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学习更多的新媒体知识。微信公众平台的官网上就文字信息、图片、声音、视频怎样制作都有详细的介绍,这些都便于教育者学习如何在微信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消息和文章。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与学生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找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便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过程,做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理可依、有规律可循。

(三)做好“把关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高校应加强微信网络平台的监督和管理,积极主动地过滤有害信息,做好“把关人”。一方面,呼吁大学生网民要进行自我约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坚持社会公德与媒介素养,时刻牢记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在言论自由的范围内,也应为个人言论承担责任。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网络监管的力度,完善微信公众号的监管体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聘请专业人士来运营。建立高校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微信公众号,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对学生关注人数较多的微信公众号的组织者和管理人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合作,为高校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校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是大学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形式。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培养和造就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微信在大学生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沟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对大学生影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在改变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方式,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微信公众号依托网络这个大平台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07].人民网—传媒频道.

[3]腾讯微校着力打造互联网+校园新时代 [N].中国青年报,2016-03-22(06).

[3]张明明.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84(4):104-106,110.

作者:麦艳芳 武明明

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舆论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传媒水平高度发达、中外文化交融的网络信息开放时代。受社会综合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但是也存在过分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价值目标功利化、优良传统认同感的缺失等价值观误区。必须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发挥学校教育主体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等方面强化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体系;校园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当代大学生经历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与变革的考验。由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价值体系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学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进取

根据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对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社会应当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念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己的内在和外在。尽管现实社会的阴暗面有时候会对他们有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他们的内心无论是对事业、爱情和家庭的憧憬都是抱着美好的希望。他们拥有责任感和正义感,富于同情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依然是多数大学生的行动方向和最终理想。

2.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乐观向上

当代大学生关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会走向新的辉煌。他们对政府和党的重大事件的处理以及重大决策能够表示支持和理解。同时,他们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捕捉新生事物,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他们关心政治,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政治思想上和精神追求上积极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生活成长的整个过程。能为祖国做贡献,成为祖国的栋梁始终是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目标。

3.当代大学生在行动上独立务实

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有自己的选择和看法,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努力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以便将来可以更好的驾驭自己未来的生活;他们把自强自立放在个人成长的第一位;他们努力学习本领,参加各种补习班。从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现象就不难看出,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而是更希望能实实在在地拿出些可以证明自己实力的“本子”,来增强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如何更好更实际地适应社会、适应竞争,是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一种主流思想。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过分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个领域的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今大学生面对着比以往更大的社会压力,他们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才能使自己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努力寻求各种途径来完善自我的发展,这使得他们的价值主体趋于自我化,价值观念的核心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不如以往突出,他们更加注重追求个性、与众不同,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有时候会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不愿意关心和帮助他人,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严重。

2.价值目标功利化的倾向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个别同学相信金钱至上的观点,宣扬金钱万能论,出现了崇拜金钱的拜金主义,以拥有的金钱多寡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认为金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所有的努力和行为都以最终是否能获得财富来衡量所做事情的意义,价值目标更加明确化、具体化、短期化、功利化,他们的行动和思想更加务实,行为上很多时候会表现出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

3.优良传统认同感的缺失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所提倡的优良传统,诸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精神与现在个别大学生所大肆宣扬的高享受、高消费已表现的格格不入,他们迷失于各种奢华的国际名品,向往穿名牌、开豪车、住豪宅,向往各种偶像剧似的生活,对我国古人所提倡的“仁爱”“推己及人”“谦虚谨慎”等优秀传统思想呲之以鼻,对过去的精神偶像不以为然,甚至抱有怀疑态度。就像3月5日的学雷锋日,当我们在宣传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时候,却有很多同学就对雷锋精神提出了质疑,认为雷锋行为不过是当时对雷锋的一种炒作,雷锋精神更是一种政治宣传的手段。他们认为,在这个时代“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美德已经过时,帮助那些摔倒的老人,或是被车碾过小姑娘(广东佛山小月月事件)是一种非常愚蠢和危险的行为,明哲保身才是明智之举。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市场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以经济发展为标准的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在含义,盲目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个人的私欲得到了积极的肯定,西方思想所倡导的“个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认可,随之而产生的一些负面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之风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的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迷茫,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

有些同学在面对一些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观念,官二代、富二代成为具有一定意义的代名词,由此而产生的一些仇富、仇权的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步凸显出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出现,他们对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国家的前景产生一定的困惑,在彷徨苦闷之中他们开始转向崇尚自我,主体意识也开始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

(二) 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渗透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随着网络和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世界整逐步发成为“地球村”,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在世界各国开花结果,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潮与技术的同时,一些文化糟粕也随之流入我国,由于当代大学生的判断和取舍能力是有限的,在面对物质和文化爆发似地涌入,他们的免疫力往往很难抵挡住诱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等价值观念的负面成分随着精彩的好莱坞大片以及其他的文化形式大规模的渗透和传播到了中国,这使当代的大学生纷纷向往国外的生活方式,肯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些西方思潮的渗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网络媒体的不良效应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传媒水平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手机3G网络的发展更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从网络云端获取他们需要的各种信息。然而,网络科技的发展就好像一把“双刃剑”人们在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也被各种垃圾文化所污染,学术、经济、娱乐信息与各种黄色、暴力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再加上世界各国的文化糟粕,甚至封建迷信的残余思想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这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空前的混乱,很多大学生终日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与现实社会脱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精神的空虚,以及理想和信念的迷失。

(四)家庭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谁都不可否认,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从整体来看,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是非常落后的,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多数是出生在50、60年代,他们成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中国最动荡最混乱的一个时代,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非常少,整体文化水平也比较低;同时又赶上了计划生育、改革开放等政策,短时间富了起来,家里又多数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子女的过渡关爱、溺爱,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使得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以个人为中心,集体主义精神淡薄,抗挫折能力差等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

(五)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滞后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而新的教育工作体系尚未建立完成。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形式单一,过于程式化、内容呆板、僵硬、针对性差等问题比较突出。过渡强调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落后,理论脱离实际。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误区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六)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制约

当代大学生从小便经历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同时又在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呵护下成长,成长过程复杂,影响来源比较广泛。他们缺乏生活磨练和对国民国情、社会制度、社会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们现在仍是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群体,思维和情感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他们容易受新的理论和思潮的影响,这使得他们的心里特点表现出了一定的矛盾性。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引领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风尚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南针,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障和巨大推动力。我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接受多种价值观存在的同时,积极加强倡导一元的价值观引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当代的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多元的信息、多元的经济体系、多元的价值观时,坚定信念,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在整个价值观体系上达到“和而不同”和谐状态。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各界舆论媒体,包括新闻、出版、电视、电影等都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的模范和典型,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从技术上对不健康的网站予以屏蔽,对各类网站进行积极的价值观的引导,使他们增强自律心与社会责任心,开展各类网络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多上一些有益的、健康的网站,同时可以建立一些思想健康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最后对学校周围商家的商业活动、娱乐项目进行一定的管理,防止一些腐朽、堕落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腐蚀和影响。

(三)发挥学校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主体功能

改进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方式,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道德素质的建设,增强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学术水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拥有健康的价值观和渊博的知识。一个德高望重、师德高尚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改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应当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价值观教育。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他主要是通过营造一种校园文化环境来对学生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教育精髓,内化了教育要求,实现了教育结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在物质层面进行建设,一方面要在精神层面进行建设,物质层面的建设就是要求校园应当设立一些具有学术气息的建筑,优化校园环境,使学生可以在校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形的感受到大学校园带来的学术以及艺术的熏陶和感染;精神层面的建设,就要求大学校园应当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支持一些学生社团的创立,鼓励他们在大学校园宣传一些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举办一些娱乐晚会、讲座等等来营造一种健康明朗、活泼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善。

(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其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由此可以看出,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的重视。价值观的发展和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才能实现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有数不胜数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我们应当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髓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并将其投入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

[2] 吴光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3] 王向阳.21世纪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2,(7):63-75.

[4] 贺正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7).

[5] 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雒文虎 张君

上一篇:网页制作技术项目教学法论文下一篇:个性化服务信息资源整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