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违法违规现象也更为普遍,影响了网络社会秩序的构建。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及法制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摘要:互联网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的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网络舆情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局,并试图从社会因素、网络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探讨。最后,笔者分别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心理层面和教育层面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选择。

关键词:网络舆情 道德失范 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电脑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工具,逐渐进入高校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从事研究、了解时政、交流情感、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的大面积普及和网络模式下的交往规则则颠覆了传统的已经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社会道德规范。

1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2013年2月,笔者曾经以我市四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在如何看待网络对于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方面,4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影响很大,28%的人认为影响较小;5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生活影响较大,只有25%的同学认为影响较小。55%的大学生将社交网站、博客和微博列为自己的信息和观点来源,80%的大学生更喜欢社交网站,例如人人网,朋友网。第二,网络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底线模糊”,对于“网络恶搞”行为,有63%的大学生表示“熟悉”,19%的大学生表示“欣赏”;对于“网络情色”现象,有15%的大学生表示熟悉,1%的大学生表示“欣赏”;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曾经把自己的视频或照片上传到网络,其中2%的大学生曾把私密信息放到网络上,另外涉及暴力血腥、丑化恶搞的有5%。第三,网络心态纷繁复杂,在对待网络流行现象的态度方面,56%的人理解网络蹿红现象并认为可以在网上得到快乐;90%的大学生拥有自己所崇拜的网络红人,其中有48%崇拜的网络红人属于影视娱乐明星;通过互联网了解偶像信息的占64%,通过手机了解的占11%。第四,在对网络的信任度方面,只有20%的大学生愿意在网上倾诉真实情感,72%的大学生更愿意在网上展示自己“美好、优秀、强大”的一面而不在意这是否是真实的自己,同时又有35%的大学生表示,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或者是“好友”或“粉丝”。

本次调查结果凸显了网络舆情下高校德育工作遭遇的新问题。其主要集中在:

第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存在不良影响。由于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网络平台充斥而来的各种信息,对舆情内容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判断,还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极易受网络空间的舆情内容影响。事实上,西方国家也一直没有放弃通过网络渠道对我国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进行扭曲和腐蚀。

第二,网络中的淫秽、反动等污染精神的信息、带有主观偏差性的舆情内容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并进而诱发学生的信仰危机。

第三,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尤其对现实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极为敏感,从而行为出格,演变成引发网络道德危机中的一员,或升级为网络罪犯。

因此,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以此来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2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东西方世界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从未停止,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据统计,当前的国际互联的信息中80%以上的网络信息和96%以上的服务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西方国家和有关组织利用网络将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价值观念输出到大学生面前。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长期接触这些负面信息,甚至是反动言论,势必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和社会改革时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现象,而互联网又在客观上放大了这些扭曲的社会现象,正面信息和正能量不足,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产生较大影响,以致其自身的道德标准体系难以健康、全面的建立和发展。

2.2 网络自身因素

由于多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的完美结合,信息的高速传播以及绚烂纷呈的载体形式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媒体形式,对于希望获取更多信息,更加追求个性张扬的年轻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甚至有的学生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在高校退学的学生中,竟有高达80%的学生是因为沉迷于网络而造成的学业困难。

网络生活具有自主性、虚幻性特点。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可以避开自己的真实社会身份,而随心所欲地倾诉、发泄,是学生疏解压力、寻求认同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同学不重视法律与道德,甚至实施一些危害他人的行为。2012年在美国发生了一起“网络杀人案”,一名学生出于好奇与偷窥的目的,远程控制了室友的网络摄像头,与其他6位朋友一起窥视了该室友的同性恋性行为过程,导致该名室友不堪忍受精神压力并进而自杀,最终这位同学被法院以仇恨罪等十五项罪名判决入狱十余年。

2.3 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形阶段。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趋于客观,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有所增强,但实际表现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会出现情绪低落,不知所措,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分裂与统一的时间,他们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時又缺乏判断能力,理论思维逐渐成熟,体现出高度概括性、鲜明批判性和独创性的特点,但又缺乏社会阅历,对事物、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对一些正确、但未经自己证实的观点和现象,可能采取偏激的态度和行为。网络看似自由的生活状态和杂糅的思想理论将会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完善。

3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途径探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本人分别从网络主体、网络环境、网络舆情、网络制度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只有齐抓共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3.1 加强对网络主体——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教育

网络犹如一个大熔炉,社会的千姿百态都一一呈现其上,在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网上充斥的扭曲、违法的垃圾信息也闯入我们的眼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从最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只有做到道德自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网络失范和越轨行为。

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牢固的“精神屏障”,自觉抵制各种网络腐朽思想的侵蚀。大学生要在网络上更好地生存,除需要掌握网络技术等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掌握网络伦理道德等伦理知识,信息技术发展越快,个人的“道德自律”以及个人应具有的高道德水平越是要求与之平衡,否则网络就有可能发展成危及社会及网络进一步发展的祸水。

在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加强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教育,加强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促使学生不断自省,并进而达到“慎独”的境界。在网络社会,要达到网络自律,关键在于内省和“慎独”。内省和“慎独”是传统道家的修养身心的方式,我们要吸收传统道德的精华,将其中合理的行为规范引入到网络道德体系中,促使学生不断地自省,最终达到在网络世界中的“慎独”。

3.2 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以上课的方式集中进行、家长或教师等单独进行的思想教育、教育者的榜样示范。这些传统模式有其固有优势。但是,随着社会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已经与大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模式乏味单一,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成效不足。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既科学又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随着大学生自身阅历越来越丰富,心智发展越来越成熟,自我调控教育能力也在逐步加强,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要充分信任和依靠大学生,改“包办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主动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实现让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让他们在持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过程中成长。

3.3 通过网络舆情技术支持高效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网络舆情研究是传统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领域,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领域,网络舆情的引导控制和技术支持尤其显得重要。

我们应当加强网络管理,依托国家安全部门在高校系统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系统,全面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形成网络舆论强势,建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而对于网络舆情中出现的网络语言失范、虚假舆情泛滥和黑客攻击行为普遍等伦理问题,则应该规划和建设好校园主题网站,重点打造品牌网页,加强信息内容建设,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必须将校园网建设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围绕网络道德教育主题不断强化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校园网的网络道德教育作用。

除了完善网络舆情的引导、控制和监测系统之外,网络舆情的技术支撑对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也至关重要。网络虽被广泛应用,但是其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我国互联网的安全状况仍受到社会各界质疑。一方面,诸多网络的安全水平不高,使很多心怀不轨的人有机可乘。比如,经常有高校主页无缘无故瘫痪,甚至被弄得乱七八糟。追根究底,问题出在网络的防御技术上,危害了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对网络信息的过滤和筛选技术仍有待发展。美国自“911”后出于反恐的需要,强行安装“绿坝”软件。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产品主要有防火墙产品、VPN设备、监测和预警系统等。网络的安全性是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在技术发展上继续努力。

3.4 健全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

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建设,一个在“疏”,一个在“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目前网络环境和网络发展趋势来看,仅仅诉诸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只有与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网络涉及的各个领域有部分的单行规范,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著作权方面的有《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在新闻信息方面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在网络管理方面有《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两高公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中关于诽谤行为的规定:“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即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同时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惡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解释》同时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情节严重”: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以往大学生罔顾法律和道德约束,把网络当作可以自由纵横的“丛林世界”,时而随意散布有害信息,不仅损害了网络公信力,也破坏了网络自身的发展。基于这个认识,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符合本国人民需要的网络信息保护法律。我国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对网络的“自由”进行法律规范,将有效克服以往“自由丛林”的弊端,不仅可以有效打击那些互联网上的不法分子,同时为广大遵守网络道德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更加健康的上网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喜保.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5).

[2]袁建军.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述评——兼评研究中的若干误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2).

[3]汪少波.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09).

[4]黎影,杨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05).

作者简介:

沈红艳,安徽财经大学,经济法硕士,助教;刘平,安徽省财政厅,财政学硕士;赵红伟,安徽财经大学,民族政策学硕士,助教。

作者:沈红艳等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网络法制教育的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违法违规现象也更为普遍,影响了网络社会秩序的构建。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及法制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法制教育;探析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频繁使用互联网,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因此,网络生活中的法制教育成为法治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和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要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才能更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概述

(一)网络行为定义

网络行为又称为上网行为、电子行为,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行为是一种不受现实社会规则和结构制约的虚拟行为”。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网络行为做了为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学者李一从社会学视角上认为狭义的网络行为仅指人们在电子网络空间展开的行为活动,而广义的网络行为包括那些与互联网密切相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和依赖于互联网络,才能顺利展开的行为活动。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按网民年龄结构以及职业机构来看,20-29岁网民达到29.5%,所占比例最高。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7.8%。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整体网民的2.8%,一般职员占10.6%。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和一般职员分别占整体网民的0.5%和3.9%。这充分说明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制教育也就有了现实基础。

(三)大学生常见的网络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频繁地接触和使用网络,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常见的网络行为主要有:

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学习行为是对知识、信息掌握为目的的一种行为,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种需要。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电子学习行为、虚拟学习行为等。

网络娱乐消闲行为。大学生的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可以通过网络打发时间,放松心情,缓解情绪,消除各种烦躁,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主要有网络游戏行为、电影下载及观看、音乐下载及使用行为等。

网络交往及逃避行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高效性、快捷性,网络交往深受年轻人尤其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视频、网络恋爱、即时聊天等方式进行网络交往。同时,网络也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摆脱他人的打扰和制约,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

网络交易行为。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民网络交易越来越便利,不仅交易迅速,而且还送货上门。而大学生也成为了网络交易的主力军,主要形式有网上买卖行为、网络充值缴费行为等。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制教育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及法律意识情况,2014年2月,笔者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了400名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上网情况以及网络法律意识等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问卷率为97.5%。被调查的学生有不同的年级,有文科生、理科生,问卷共17题。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问卷的大学生中绝大部分的网络行为是比较规范的,但还有相当部分学生滥用网络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导致网络行为违法违规现象日趋严重。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现状主要有:

1、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在互联网上随意地转发和散布谣言或是进行侵害公民人身权的言论,对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意见未正面提出就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人身攻击的事时有发生。在问卷调查中,被问及“是否下载侵权音乐听歌(就是不付费的音乐)”,有80%的被调查者选择“是,因为网络上的大部分音乐都是不要钱的”,还有20%的被调查者选择“否,保护音乐版权”。在问及“是否了解网络法律”,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一般,知道一点”,有16%的被调查者选择“一点不了解”,有5%的被调查者选择“很了解”。这表明,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提倡“依法治网,依法上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让更多的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一种积极,信任的态度了解和认同网络法律规范。

2、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匮乏

“网络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对网络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对网络法律内容的把握以及对网络法律的良好运用”。“法律知识是守法的物质基础,是养成守法品质的前提”。大学生对网络法律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网络法律行为,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才能有效地分辨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否有偏失,才能预防所实施的网络行为带来法律后果,从而养成依法上网,参与网络活动的习惯。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关于法律法规的内容少之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大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扎实地学习。

3、大学生网络行为违法违规现象普遍

自互联网自诞生以来,由于网络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的特点,网络行为的违法违规现象就不断蔓延。主要表现形式有:大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电子类专业大学生掌握了较高的网络技术,出于好奇或是报复等原因,对网络法规的无知,编写破坏性指令并进行病毒传播,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利用网络进行诈骗、敲诈勒索;利用网络传播黄色信息,从事色情活动的犯罪行为;擅自截获他人电子数据,侵犯他人通信秘密;擅自下载著作权人的作品进行营利等。大学生的这些违法违规行为,轻则受到社会的谴责,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也使如何提高网络法制教育成为法制教育研究者和高校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网络法制教育对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违法违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阵地开展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切实推进网络法制教育的深度,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笔者认为,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整体社会环境配合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可以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一)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的培养

面对信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律体系已基本完成。但与网络立法先进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信息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限制未作出很明确的规定,网络消费者的权益尚未得到全面的保障。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是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和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的依据,通过网络法律知识的普及,加深了解网络违法违规所要承担的责任,以达到预防网络违法违规的目的,从而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

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法制教育管理部门,大学生没有受到系统的网络法制教育,致使其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淡漠。因此,高校应建立一个法制教育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工作,并有一定师资力量和后勤保障。同时把法制教育设置为课程纳入学校教学培养方案中,网络法制教育设定一定的课时量,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违法违规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

(二)探索灵活教育方式,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极大改变了高校法制教育的环境,如何改变传统的法制教育方式,开辟新的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探索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并不是摒弃以往的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二是把传统的高校法制教育方法与网络紧密结合,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大部分高校进行法制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来进行法制教育,由于该课程授课时间一般设定在48个课时以内,法律基础只是较为笼统地介绍,关于网络方面的法律知识甚至没有,并且进行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致使大学生未能较好地掌握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高校教育者应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育方法,比如说:可以把网络法制教育加入每周的晚点名,作为专题教育;通过讲座形式开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普及、渗透网络法律知识与实践;利用机房进行网络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开展,不断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吸引力。

(三)培养网络自律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行为的法律素养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需要高校教育者做好大学生的“前导”。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网络成瘾、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网络色情传播等等,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通过培养其网络自律能力,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法律素养”教育即通过网络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运用一定的法律知识乃至法律技能,自觉养成较高的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构建契合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知识、品行及能力。法律素养内涵包含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多个层面。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有效促进守法的实现,大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在这虚拟的、公开的、匿名的网络社会,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把他律守法变为自律守法,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才能减少大学生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引导大学生往健康的网络道路发展。

(四)形成教育合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网络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家庭的责任以及整个社会的责任。大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长,学校能更好地掌握其在校情况,通过家校联系,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告知,共同探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方法。在社会层面上,可以充分运用社会提供的积极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去抵制那些消极的、有害的信息,并积极寻求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只有充分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才能形成较强的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郑真江.中国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4)

[3] 贾丽丽,李想.对中职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的必要性[J].科技风 2011(08)

[4]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9-50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刘小艳.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12(12)

[7]严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教育引导研究[J].长安大学.2009(41)

[8]任莉莎.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 [J].电子科技大学.2009(44)

[9]蔡晓卫.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法律对策研究[M].中国高教研究.2005(9)

作者:陈媛瑞

第三篇:从网络的负面影响谈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这不仅对高校的传统德育工作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且对尚不具备判断力不和自制力的大学生,在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方面,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负面影响;德育教育

一、引言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所有领域,功能强大的网络覆盖、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对最具活力、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也是最早、最普遍的、影响力最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因特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上网用户中年龄在18到35岁之间的用户占绝对优势,18至24岁的用户超过了一半;在用户的职业分布中,大学生最多。也有众多的大学生成为了“网人”,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生活着、沉浸着、并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然而,互联网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多样化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显现出来,有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异度”空间,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又有多少大学生由于身受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而挺身走险,甚至以身试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E时代呼唤网络德育教育。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一)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些信息,势必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族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因特网上信息传播的隐蔽性,使部分学生在网上容易放松对自己言行的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语言亲昵、挑逗、肮脏、煽情、粗俗、辱骂等,使得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2] (P.138-140)

(二)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由于网络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大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患上“自闭症”。

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他人,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也给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带来了消极面,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造成关注自我、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的非常个人主义;他们相当多地从电脑网络中吸取营养,导致一方面对网络极度迷恋,患上信息上瘾症;另一方面又感到孤独和郁闷,患上信息孤独症。互联网给人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人们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得到了一种逃避的方式,利用虚拟的“人机交互”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这便造成了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甚至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们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沉浸于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从而网络文化的异质性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倾斜。

(四)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

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差,也不善于取舍。上了网,就下不来,达到了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疯狂地步,将大量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痴迷于“聊天室”,沉迷于“网恋”,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完全不能自拔,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甚至产生了种种幻觉,没办法只能做了网络的俘虏,长期以往下来,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只能退学荒废了学业。

(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生理上大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期,若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脊柱也易变形,还可导致精神衰弱,情绪不稳,严重影响身体的发育。[1](P.157)同时,由于某些大学生对上网有很强的依赖性,玩游戏时精力又高度集中,脑子里时时刻刻想的都是网上的虚拟世界,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世界间的角色转换,伴随着血液加速、心跳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易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不仅如此,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又阻滞了认识——逻辑的良性发展,导致认知惰怠,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再加上网吧空气混蚀,人口密度大,烟味、食物味、汗臭味,五味俱全,机器声、打闹声、脏话声,声声刺耳,卫生、环境条件极差,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面对网络上良莠参差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利用网络防火墙以及技术更为精湛的软件,过滤有害信息,为大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信息。同时,学校和家长应联合起来,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大学生上网把好关,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和守望者。

(二)加强网络道德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彩的适合大学生年龄段特点的网页,通过校园网网站和网络德育课,向学生介绍和宣传《预防成年人网络犯罪法》、《网络安全管理条例》等,学生通过学习和查找,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制度措施,在头脑中建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意识,认识到浏览网页上的色情、暴力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违反法律,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自觉遵纪守法。[3](P.144-145)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三)加大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首先,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品格。其次,鼓励学生多写、多算,不要老用电脑和网络来代替这些基本的能力。再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电脑前只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让学生对讲学的课程内容先预习,运用电脑制作有关课程学习的课件,好的予以采纳,及时鼓励表扬。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减少了学生浏览其它网页的时间。

(四)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健康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快速成长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但羞于启口。教师和家长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也不便在公开场合宣讲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建立健康教育的专题网站,设置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或心理学专业老师在线指导等栏目,使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或家长交流、谈心,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和指导。由于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匿名,因此,他们就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可以大胆的向教师和家长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病,以获得最大的帮助,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网络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历史、社会、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速率和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所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提高学生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

社会、团体要经常开展一些如由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主办的"和讯杯"中国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活动,参赛方式完全以大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比赛内容完全侧重于大学生们的网络素质与网络技能,着眼于参赛者实践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如"网络创意大赛"要求就网络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想象与设计,或通过发明某种技术对现有网络进行整体或局部的改进,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信息传递的相关应用等方面。加深了学子们对网络的理解,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四、结束语

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为此,高校应当积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对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加强学生上网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抵制力,克服上网引起的人格障碍等问题,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剑,刘召利.论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2]韦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教育界, 2011.

[3]覃明.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网络财富,2010.

[责任编辑:胡 悦]

作者:王淑华

上一篇:普外科护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应用文写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