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论论文

2022-04-20

[摘要]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具有技术与思想相结合、引导与强制相配合、自律与他律相促进、物质与精神共保障等特征。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主要有领导机制、宣传动员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等内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与阻力,需要采取切实措施统筹安排、稳步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网络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网络舆论论文 篇1:

集群效应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刍议

[摘 要]大學生网络舆论使高校舆论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基于大学生网民的群体特殊性,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无序性、侵占性、易变性。当前,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具有及时性,不能采取高压政策或片面追求完美效果,应注重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关键词]集群;大学生;网络舆论

当前,大学生网络舆论逐渐成为高校舆论生态的重要变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关注集群效应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有助于更好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关乎高校和谐稳定

开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建设,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舆论是不同个体依托于各种载体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自己立场和观点,基于立场和观点的相同或相近,进而在集群效应下汇聚壮大,演变成为某种趋势性态度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即形成和发生于网络领域的舆论形态。当前,资讯高度发达,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的高技术高性能特点,使得对新鲜事物敏感的大学生成了使用它的活跃群体,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大学生作为当前网络使用人数最多的重要群体,在网络舆论的传播和生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网络舆论,重视大学生网络舆论建设、运用和管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网络舆论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更是当前关乎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为大学生的舆论生成提供了肥沃土壤,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主要功能在于便捷有效的观点交谈、意见发表、权益维护。由于大学生网民数量众多,致使一些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的冲击下,其思想独立性难以坚守,容易走向极端,进而大学生网络舆论体现出盲目从众性,冲动偏激性。一定意义上,大学生网络舆论使高校舆论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传统意义下,高校舆论格局主要由高校所掌控和布局,沿袭着自上而下的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依托于校报、校园广播、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工作队伍等,主导着高校舆论的发展。然而,当前时代境遇下,网络为大学生话语表达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获得了不同于传统的言论载体,并且这种载体一定意义上还游离于高校的掌控之外,因而大学生网络舆论成为高校舆论的基本组成和重要变量,使原来自上而下梯级推进的高校舆论格局受到挑战,大学生与校方之间的言论主动权显得平面化,校方不再是唯一的高校舆论发布者和创造者,大学生网络舆论对高校和谐稳定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典型的群体特征

基于大学生网民的群体特殊性,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专属于这一群体的典型特征:

第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无序性。所谓无序性,即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自主自发的,可能基于一种难以预知的原因,亦可能在某个难以预测的时间,让人难以捉摸和把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可能转化为大学生危机事件。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充足的正义意识,在网络舆论形成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开放性,为大学生畅所欲言和指点江山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易于形成便于扩散。然而,大学生群体毕竟数量巨大,大学生网民是当前我国网民群体是最为庞大的群体,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信息关注点不一,进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爆发点和扩散点往往随机产生,无序存在,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第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侵占性。大学生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在对其他大学生的影响上呈现出显著侵占性。大学生往往会基于情感共鸣而一呼百应,短期内生成网络舆论。所谓侵占性,即一旦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那么这一网络舆论对其他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往往是必然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壮大势如破竹,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大学生基于同辈群体的高度契合性,对源自大学生之手的网络舆论几乎缺乏抵抗力,他们本能地会选择认可并迅速加入传播壮大这一舆论的队伍中去。他们不会主动鉴别真假或作理性思考,而会基于本性善良而毫无保留地对这一趋势性态度持全面信任姿态,进而加入推动和壮大这一网络舆论的大潮。

第三,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易变性。大学生群体长期生活于校园内,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磨炼,缺乏真正的现实生活经历,因此他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判断不太成熟,使大学生网络舆论呈现出一定的易变性。网络空间充斥的各种思想观点和价值判断易于影响他们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和判断,使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易变性。这种易变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利弊并存。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易变性可认为是其可塑性,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介入和积极引领,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向着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向演变。同时,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易变性亦为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的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网络最终浮现的主流声音,虽然反映了部分网民的意见与态度,但同时还要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2〕,由于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社会思潮,充满了各种利益纷争,因而大学生群体易于被其他网民所左右和利用,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沦为少数分子的“话语转播人”。

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第一,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具有及时性。大学生网络舆论相对于传统的现实舆论而言具有集群效应,传统的大学生现实舆论往往局限于某个班级、某个年级或某个专业,而大学生网络舆论在集群效应作用下,会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校园网络,大学生之间不仅在网络上推动舆论的传播壮大,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会在口口传播中推动舆论的传播壮大,使这一舆论可能会突破单个大学校园的局限,演变为全社会整个网络的舆论事件。同时,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够全面,他们在网络舆论中易于受到刺激,网络舆论中偏激、错误的信息会给他们造成强烈的巨大冲击,进而激化他们的负面情绪,扩大舆论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可能做出各种现实非理性行为,引发现实危机事件。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开展及时引导,就是要在舆论形成之前或刚刚形成之时就要介入,开展主动的舆论引导工作,反之,会极大的加剧舆论引导的难度。一旦某种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其他大学生在接触到这一网络舆论时,会对与之相关的信息如饥似渴并坚定地深信不疑,如果引导工作不及时,未能第一时间公布权威真实信息,那么其他大学生群体将会被他们他接受到的第一个信息所牢牢占据,无论这种这一信息的真实性或价值立场,都会让最初接受到的大学生深信不疑,增强对他们的思想引导难度。

第二,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不能采取高压政策或片面追求完美效果。少数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担心大学生网络舆论演变成现实危机事件,进而对大学生采取高压政策,利用各种校规校纪对大学生施压,禁止他们对某一网络舆论的讨论。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在校方高压政策压力下,表面上大学生似乎停止了对这一网络舆论的参与,事实上他们依然会在口口传播或其他非正式场合利用自己的方式來参与和推动这一网络舆论。而且,校方的高压政策既可能激发他们的抵触情绪,让原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大学生更加抵制校方引导,又可能使大学生误认为校方对同学的“禁言”式高压政策恰恰表明了这一舆论中隐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使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中夹杂的各种偏激、错误信息更加深信不疑。因此,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只能“引”,不能“堵”,不可片面追求完美效果,企图让所有大学生都端正认识,站在主流立场看待网络舆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中,应允许少数大学生存在差异观点,求同存异,包容多样,引领多数,只要实现了对多数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即可,让主体大学生去引导和影响少数存在不同观点的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选择。

第三,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多措并举。大学生网络舆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只凭借单一举措往往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重构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综合作力。在引导主体上,既要重点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学生党员和优秀分子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党员和优秀分子成为网络舆论引领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在网络领域弘扬主旋律、坚持真善美的榜样和楷模,发挥他们对其他大学生的示范引领功能。在引导方法上,既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领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基于现代技术应用办法潜移默化地净化网络空间,为积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创设条件,向消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创造障碍。在引导手段上,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关怀和思想疏导功能,又要建立健全高校的大学生网络表达的规章制度,保障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理性平台,使大学生网络表达失范行为的惩处有据可依,加强和完善高校的“依法治网”工作,推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

〔参 考 文 献〕

〔1〕尚俊杰,等.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0,(08).

〔2〕彭兰.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姜华

大学生网络舆论论文 篇2: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探析

[摘 要]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具有技术与思想相结合、引导与强制相配合、自律与他律相促进、物质与精神共保障等特征。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主要有领导机制、宣传动员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等内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与阻力,需要采取切实措施统筹安排、稳步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论引导 运行机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环境和成效与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形成高校大学生舆论引导的新格局,特别是如何健全应急报道和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1]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对确保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效进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界定

所谓舆论,简单地说就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一词的英文表述是“public opinion”,意思是“公众的意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编写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认为,“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它是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舆论“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合,而且是在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连续的过程”。[2]

网络舆论就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媒介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做的公开评价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因网络媒体所具有的海量信息、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多元性等而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即话题丰富、包罗万象、主体分散、良莠不齐、“群体极化”明显、公信力缺乏。[3]

大学生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于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社会公共事务尤其是校园公共事务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愿望、态度、情绪、期待、评价和想象的公开表达,是多种主导性社会意见的集合体。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与其他社会舆论不同的特点,即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对校园群体性事件反应迅速、影响面广,如果控制不当将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网络舆情煽动性强,控制难度大;网络舆情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盲从与冲动。 [4]因此,必须加以有效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是指在遵循网络舆论自身特性和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舆论反映的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意见、情绪和态度,设置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和社会知觉的相应议程,回应大学生的合理诉求,缓解大学生的不满情绪,解答大学生的疑惑,疏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合理应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达成大学生态度向积极方向改变的过程。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深入了解学生网络生活,遵循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具有如下特征:

1.技术与思想相结合。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遵循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使用网络平台和专业网络软件。技术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发现的及时性和管理引导的高效性。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注意研发和使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搭建高效的网络传播平台,为有效引导提供技术保障。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单靠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在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是技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2.引导与强制相配合。对大学生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表达的观点、态度、意见、情绪,要进行认真分析,耐心地加以引导。要积极回应大学生的合理诉求,热心解答大学生的各种疑惑,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大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在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同时,也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大学生要对自己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负责,违反相关规定的要受到处理,触犯法律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依法管理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自律与他律相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既需要学校的积极管理和主动引导,即需要他律,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网络规章制度、法律及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进行有效的自律。单靠外在的强制管理和说服教育,没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觉执行,网络舆论引导很难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只有把网络舆论引导的自律与他律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网络舆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校园网络舆论创造健康的环境,取得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效果。

4.物质与精神共保障。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制定措施,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精神的力量,也需要有相应的物质保障,需要进行必要的资金、人员、物资和技术的投入。从网络平台的搭建到网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再到引导机构及人员的落实,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如果只是思想上重视,而行动上却舍不得花钱,没有物质上的投入保障,是不可能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的内涵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是指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通过完善影响和制约这一工作开展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促进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保障引导工作高效运行和实现引导目标的过程和方式的总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开展,是遵循一定规律,在一定的因素影响和制约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离开这些因素的功能发挥及其相互作用,就不能保证这一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真正实现。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有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的因素很多,除了人、财、物这些基本因素以外,还有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实施机构、相关政策法律、社会环境等因素。因此,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宣传动员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等内容,具体见下表:

三、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的构建策略

保障和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有效进行的运行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阻力,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统筹安排、稳步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在领导机制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的优势,突出校党委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统一领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以维护学校稳定为抓手,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在高校维稳工作中的作用,建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领导组织工作,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责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下达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

2.在宣传动员机制方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动员机制。有宏观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也有微观的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集中的宣传动员,也有分散的经常性的说服转化;有一般性的宣传引导,也有为完成某一任务、达成某一引导目标而针对具体部门和人员的组织动员。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动员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3.在组织实施机制方面,要定编定岗定责,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构,通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具体组织实施经常性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在组织机构方面,可以实行专兼职相结合,把一些部门和人员纳入引导机构中,明确职责分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同时也减轻专职机构的负担,有效推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4.在协调机制方面,要形成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网络舆论引导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校各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收集、分析、报送、转办、反馈机制,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思想路线和政策法规等传达给校园网民,及时解答广大校园网民心中的疑惑,使其分清是非、辨明真相,形成学校管理部门与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树立学校管理者在校园中的权威形象。[5]

5.在队伍建设机制方面,通过建平台、下任务、给经费、定待遇、作考评、专兼职并举的方式建设,以常态化的任务来凝聚和锻炼队伍,以少量精干的专职队伍为核心,把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委干部、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干部等组织作为兼职人员。对一些较复杂的突出任务,可以项目或课题的方式组建舆论研究和引导团队,把专兼职人员组织起来开展工作。

6.在投入机制方面,设立舆论引导专项经费,每年按一定的比例从学校总经费中划拨,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日常办公、课题研究、设备采购、技术维护、成果发表、对外交流等开支。 除经费保障以外,还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场地,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7.在检查督促机制方面,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小组,开展检查工作。可以有常规性的检查和专项任务督察。建立定期的舆情通报制度、舆论引导成果汇报制度、年终工作总结述职考评制度等,加强督促检查工作。

8.在目标管理机制方面,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规定目标完成的期限,把资金投入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把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6] 在舆论引导覆盖面、舆论主导作用,以及舆论引导亮点、热点、难点等问题上设置任务和指标,细化考查,狠抓落实。

9.在奖惩机制方面,对达到目标完成任务并且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和工作不努力、不作为的则给予批评和处罚,以奖勤罚懒促进工作的开展。在奖罚措施上做到多方式、多方面、多层次,有口头表扬、先进评选、达标评比、特殊奖励、集体奖励、个人奖励、物质奖励、荣誉称号,也有一般批评、点名批评、平时提醒、口头警告、调离工作等,把工作贡献与个人及集体荣誉、收入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10.在舆情响应机制方面,把着力点放在及早发现舆情、及早作出回应、及时解决问题上,做到早说话、敢说话、会说话、有回应、有改进,对舆论提出的问题都有及时的回应和引导,有交代有落实,用实际行动和结果去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认识,用网络舆论宣传去强化引导效果。

11.在道德机制方面,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道德自律,用道德规范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使他们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的网络言行,自觉维护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形成崇尚文明、追求进步、谴责歪风邪气的良好风尚。

12.在法律机制方面,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网络舆论法律规范,用法律手段惩处网络违法行为。我们在强调教育引导和道德自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法律的作用,更不能否定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网络舆论行为的必要性。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上网行为,敢于严格管理。要依法管理网络舆论,那些在网上故意扰乱社会秩序、造谣中伤、恶意诽谤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惩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3.在校园文化机制方面,通过培育和形成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来净化校园舆论环境。要倡导和建设和谐文化,形成和谐共建的文化氛围;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文化,既要对别人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也要批评和改正自己不文明的言行;倡导共建共享文化,让全体师生自觉建设美好校园,分享学校发展成果,齐心协力推动学校发展;倡导文明上网文化,反对网上不文明行为,抵制各种有害言论;倡导民主法制文化,依法管理网上言行,做到既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又遵纪守法;倡导服务文化,提高学校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自觉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倡导主人翁文化,全体师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建设好学校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学校存在的问题,用心用力促进学校发展;倡导责任文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发表错误言论,不信谣、不传谣。

[ 参 考 文 献 ]

[1][6] 顾海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认识和新目标[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

[2]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3] 刘建华,陆俊.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 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0,(21).

[5] 瞿晖,董雨.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J]. 新闻爱好者,2011,(1下半月).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邱启照

大学生网络舆论论文 篇3: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构建研究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舆论,把握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打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队伍中需要组建一支得力的輿论引导队伍,他们由网络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网络管理员和舆情分析员等构成,承担着文化育人、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文化育人;队伍建设

当今世界,人们都生存在一张无形的大网中,不是在网络中遨游,就是在寻找Wifi的路上,网络的触角似乎延伸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众所周知,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现代信息传播已从单向变为双向,从链条式变为圆规式,网络平台已被公认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 49 亿,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78.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内涵及外延

高校要开展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首先要明晰几个关键词,了解舆论、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引导及网络文化等涵义。

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这样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网络舆论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和情绪及公开表达的意见或评价,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是公众意见与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网络舆论引导是指在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过程中,通过指引、控制,使网络舆论在合理的渠道运行,避免引发舆论危机的过程。网络舆论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维基百科(Wikipedia)将网络文化定义为:由于将计算机用于沟通、娱乐和商务而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文化,它具有高科技、高时效性等特点,是一种具有无限开放性、延展性的文化。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发表的对热点新闻、焦点事件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并引发广大网民跟帖、热议,即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很多时候它是与高校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高校通过网络收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动态,分析和评判其发展趋势,利用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调控,使其朝着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发展,我们称之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

二、开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意义

网络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犹如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网络舆论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推手。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认清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性的基础上,现实工作中更是要做到理念、方式、方法等创新,持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网络这一教育载体,不仅可以拓展新的教育空间和渠道,更可以实现与大学生零距离对话、加深彼此感情,有目标、可持续的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一定程度上对于把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走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网络舆论引导是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文化思想最活跃的地方,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网络文化载体的多样性,在网络舆论传播的深度、广度上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多变化,这些都对大学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要构建立体化多渠道的舆论引导引导新模式。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实现对网络舆论的科学、有效引导,因为网络文化已融入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日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做好网络舆论引导有利于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良好实现。

3. 网络舆论引导是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基础保障之一。

网络发展势不可挡,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网络舆论引导是高校应对舆论危机的有效手段。我们高校宣传教育工作者要谨记 “牢牢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在创建平安校园、构筑和谐校园的今天,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舆论中的热点难点话题,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动态和特点,迅速对事件信息的传播性、政治性做出准确判断,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及时决策,争取到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是高校宣传教育工作者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有效开展网络引导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方向。

三、积极构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

高校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网络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网络管理员、舆情分析员这四支主干队伍的构建入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发展。由于各自分工不同,各支队伍成长发展中需要相互补充、彼此扶持,既有交叉有融合,又各自相对独立。

1.网络宣传员队伍

我们把网络宣传员称之为“广播员”,高校应建立一支善于发声、能打硬仗的网络宣传员队伍。这支队伍由从事宣传教育工作的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院系所教师中党支部宣传委员及学生中团支部、党支部宣传委员等组建,承当的主要工作任务,一是正能量网络传播,二是积极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网络宣传员要弘扬时代精神,唱响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主旋律,传播无限正能量;要多关注上级部门、主流媒体、兄弟院校的官方微博、公共微信,及时对大学生感兴趣和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展开转发和评论,同时做到自觉抵制和批判网络上的不良言论。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网络宣传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网络宣传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积极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这支队伍建立和完善的关键首要一点就是要强化阵地意识,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占领网络这一阵地,做好网上舆论工作,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摸透网络传播“时、度、效”的规律,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与需求,采用大学生普遍喜爱的表达方式,成为全媒体时代运用新媒体的行家里手,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2.网络评论员队伍

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突出特点:这是一支“懂网、知网、用网”的工作队伍,是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宣传工作人员、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等组成的“意见领袖”群体,肩负着大学生网络舆论的“领路人”重任。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紧紧围绕热点、难点问题自觉参与评论,主动发帖、跟帖、转帖,维护正面评论,消除各种过激言论、负面影响,积极引导网上理性讨论,化矛盾于无形,致力于传播积极正面健康文化,形成正面舆论场。

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他们的言论被广泛关注和评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很大程度上会引导着舆论走向。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网络评论员队伍是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队伍,能够有效引导网络舆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中要注重遴选网络意见领袖,并进行重点培养,组织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网络文化等领域专家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培训,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3.网络管理员

网络管理员队伍被称为网络舆论的“导航员”,主要包括学校各级网络内容负责人及网站各栏目编辑,承担着学校官方主页、新闻网、各二级学院网站、各职能部门网站、微博、微信等文字内容更新和技术支持等工作。网络管理员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标题制作、专题策划、图文推荐,悄悄地推动着网络民意的形成,成为网络舆论形成與传播的重要推手。网络管理员选择文体清晰、文笔简洁、具有说服力的新闻稿件,运用高校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出舆论引导的作用。学校门户网站首页(如学校官方网站、新闻网等)和各学院、部处网页上的新闻、官方微博、微信中的每一条帖子、消息,无一不是由网络管理员通过编辑而放置在网页上的。网络管理员用什么角度去叙述高校新闻事实,用什么方法把学校师生发生的事情描述在一起,客观上对大学生态度的发生、意见的形成与汇聚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走向。

网络管理员是一个网站的灵魂人物,在选择人员时一定要注意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文字功底是否扎实、编辑技能是够熟练等。

4.舆情分析员

从教师、学生中选拔出检索分析能力强的专业骨干做好网络舆论引导的“监管人”,这就是舆情分析员的职责。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借助技术力量,做好舆情分析数据统计,为网络舆情提供数据支撑。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员是从事网络信息监测、舆情态势分析、舆论环境研究等工作,为学校提供数据支持和咨询服务的人员。他们可以有效应用网络监测软件和分析工具,对高校网络舆论进行监测、管理及数据分析。一般遵循“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即定性与定量、软件与人工、领导与专家会商研讨。他们一般具备五大基础技能,即网络言论的挖掘收集、概括剖析、抽样统计、报告写作、走势预测。高校要做好网络舆情分析,需要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和网络舆情分析队伍,以便及时掌握网上舆论动向,监管好网络信息的正面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涛.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2]周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网络舆论引导[J].教育评论,2012(1).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1.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工委高校宣传思想专项课题研究“全媒体时代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JGWXJCZX201434)。

作者:李洁

上一篇:体态语小学体育论文下一篇:搅拌站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