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网络教育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江南大学网络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大学的存在一般有三个层次的形态:第一层次是物质形态,第二层次是人在物质空间中的活动形态,第三层次是超越物质形态和活动形态的人文形态。如果一所大学徒有亭台楼宇、运动场馆、花草树木等各种硬件设备,那么,再漂亮的高楼大厦等物质形态也不成其为大学,因为这仅仅是物质的,仅是基本的条件而已。

第一篇:江南大学网络教育论文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沿革与大学英语教育发展脉络研究

【摘 要】本文以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变迁为主线,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并对每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开启新的研究视阈, 以期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提供积极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育政策 教育发展 工具性 人文性 通识性

无论在本科院校还是在高职院校,英语基础课都被称为“大学英语”或“公共英语”。这是面向高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9 -1984 年间,高校开设的这类基础英语课程被称为“公共英语”,1985 年之后,渐渐被统称为“大学英语”。实际上,所有学者都将公共英语与大学英语发展历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与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密切相关。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就是国家关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各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首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就是完成国家相关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和发展的基石。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和国家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沿革始终是紧密相连的。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承继性和延续性,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

一、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沿革

任何领域的发展变迁都与时代政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也毫不例外地烙上中国历史与时代的特征。我国大学英语(含公共英语) 发展历程中各类核心政策文本的演变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 我国大学英语(含公共英语)教学大纲/教学要求

文本演变情况

颁布/出版时间 核心政策文本名称 备注说明

1962年6月

《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各类专业适用)

1980年8月 《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

1985年2月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

1986年3月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

1993年 《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998年 《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英语专业专科用

1999 年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将原有的“理工科大纲”和“文理科大纲”合二为一

2000年10月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4年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版

2004 年1 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

表2 我国大学英语(含公共英语)考试大纲文本演变情况

1987年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及样题》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及样题》

1994年3月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及样题(增订本)》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及样题(增订本)》

1998年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

2006年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 修订版)》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2006 修订版)》

2007年7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14年11月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修订

二、大学英语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中国大学英语有着较长较复杂的历史。它起步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60多年来,历经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1985 年(工具性)

1959 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外语教研室草拟了一份供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各类专业使用的《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后经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复审定稿。1962 年5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终于问世了!

该大纲明确指出公共英语教学目标为阅读,提出公共英语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 规定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以科技英语为主,教学对象是“中学学过三年英语的学生”,首次明确了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等。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对内政府高度重视俄语学习和俄语阅读能力人才的培养,强调“快出人才”的教学方法,对外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科学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孤立无援,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阅读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获取最新信息,以便赶超世界最新技术水平。这样的时代背景导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主要以阅读为导向,以科技英语为主要内容,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教学原则,具有典型的“工具性”特征。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该大纲的颁布对于公共英语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之后的十年动乱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被迫中止。直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大学英语教学才开始恢复和发展。

受教育部委托,在参照了1962 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基础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起草了《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草案)》。几经讨论修改审核,该大纲于1980年正式颁发出台。

该大纲最新的变化在于首次将公共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和专业阅读教学阶段。

大纲确定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的目的是: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专业阅读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大纲还鼓励为顺利完成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学习的学生设置一些诸如翻译、听力、科技英语写作和高级阅读等英语选修课。

该大纲是一份过渡性的大纲。虽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仍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导向,“工具性”特征明显,但当时对公共英语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第二阶段:1985 年——2002 年(工具性为主,兼具人文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的发展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包括考试等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85—1986年,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理工科本科用)》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二语习得、语言共核等先进理论在这两份大纲中都有所体现。虽然这两份大纲仍把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主导地位,但听、说、译、写能力的培养被首次纳入教学目标。大纲的颁布引起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试、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英语高级阅读、英汉翻译、英语听力和英语写作等课程孕育而生,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内容人文化。

此外,新大纲首次提出实行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尊重认知规律”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学生提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并对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合格等级证书。

在将1985年版、1986年版两份大纲进行整合修订的基础上,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针对所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适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该大纲虽然仍把阅读确定为大学英语的重头戏,但开始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把大学英语四级定位为全国各类高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大纲的教学对象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本科生。

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一样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就业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专科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着本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90 年代初以前,我国高等专科学校的英语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参照本科学校, 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针对这种局面,1993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 “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目标”。《基本要求》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以阅读为导向的传统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正,听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

该《教学要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针对高等专科层面的公共英语教学制订的第一个指导性教学文件。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专科英语教学开始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非英语专业专科用)》,继续强调阅读、翻译、听、说、写能力的培养。

1998年高教司出台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简称PRETCO)是考核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2005年6月计算机化考试取代了PRETCO的传统纸质考试,进一步规范了PRETCO考试的标准化。

遵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三教统筹”的部署,在对《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修订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0年10月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全面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提出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的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该文件突出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性,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扭转了以前一贯以阅读、翻译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专科英语教学迈上新台阶的标志性工程。

从整体看来,这一阶段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切实提高了大学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课程也由单一的“工具性”倾向逐渐转化为 “工具性、人文性”并存。

3. 第三阶段:2003 年——至今(工具性为主,渐具通识性)

2001 年底,中国加入 WTO,中国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史无前例地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范围已从经贸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随着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使大学英语教育不得不迅速做出响应。

在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需求分析基础上,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同以往相比,这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主要特点如下:

1)基于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区域、校际差异, 将大学英语教学分成“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层次。

2)大学英语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从“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导向”转向强调听说领先。

3)“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被首次写入教学要求(大纲),表明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定位开始转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还指出: “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开始探索“工具性”之外的其他功能,如“人文性”和“通识性”。

2006年开始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听力的分量和分值,同时也增加了“快速阅读”和“选词填空”两个新题型。

随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以语言知识为本”过渡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头等任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倡的是“综合知识+ 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模式, 学生通过全方位知识的学习,以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工具性倾向→工具性为主,兼具人文性→工具性为主,渐具通识性的发展轨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英语要求趋于“复合型”,除了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学生还要求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以及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的要求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契合的。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综合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否定大学英语的通识性,将大学英语教学绝对(工具) 化,是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的。可以肯定,大学英语通识化必将成为大学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6修订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作者:陈萍

第二篇:大学语文与大学的人文教育

大学的存在一般有三个层次的形态:第一层次是物质形态,第二层次是人在物质空间中的活动形态,第三层次是超越物质形态和活动形态的人文形态。如果一所大学徒有亭台楼宇、运动场馆、花草树木等各种硬件设备,那么,再漂亮的高楼大厦等物质形态也不成其为大学,因为这仅仅是物质的,仅是基本的条件而已。她还必须有大学人与大学建筑空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的活动形态,大学建筑的文化意味才能得到活化,获得现实的意蕴。但这些还不够,如果仅止于此,则大学的存在依然是现实的、平面的、单维的。大学存在的根本样态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之人与物、当下与传统的交往互动,并且不断地将人与物活动的精神丝丝缕缕沉淀于其中,使得大学的人文意蕴不断增殖、拓展,滚雪球似地延伸,让每一个走进大学的人不仅能从大学人的直接活动中感受到大学存在的当下品格,感受到热情、活泼、无条件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意志,更能亲切地感受沉淀在大学人与物之中的那种大学历史深处的幽雅、博大、精深,以及无处不在的过往大学人求知问学的精神影像。大学不仅是当下的,更是历史的,大学不仅积极地传承与创造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思想传统,而且也不断传承和创造自身的文化生活传统,从而使自身成为历史的、人文的存在。作为学校中的个体虽是偶在性的、短暂的,但一批批、一代代的大学人薪火相传所营构出来的大学精神形态,却使偶在性、短时性、个体性的大学人在大学的人文样式中获得了精神的永恒。①

大学的最高样式是“人文形态”的,怎么才能实现大学的人文形态呢?方法固然很多,但就大学生的人文形态形成来说,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课程。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帮助修课同学改善其语言文字的表述、交流与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来说,是一时一刻也缺少不了的。哲人海德格尔有个重要的论断:语言是存在的家。在我们说话或写作的时候,无论说什么话写什么文,如何说话写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们所拥有的话语资源决定的,话语资源越丰富,表情达意就越丰富。我们生活在语言筑就的“家”中,话语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们的人生,我们拥有何种品质的话语资源,意味着我们拥有何种品质的人生。尽管我们从小就在一笔一画、吐字发音、字词句篇的阅读、训练中接受积累语言资源,但是,上了大学,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语言资源仍然很贫乏,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所能达到的水准,与实际需要和社会的人才尺度相较,尚有较大的距离。基础教育并没有把这个“家”营造好,需要继续营造,从而充实自己的人生。所以,大学语文的语言资源积累价值继续存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

邵龙宝说:“造成目前大学素质教育中健全人格教育的相对缺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实用功利,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教育体系中成了稀缺资源。这既表现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表现为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渴求。”②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特点的界定,它适应基础语文教育,同样也对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指导作用。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她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她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为此,他建议大学要加强人文学问的传授,要求学生“除主修像化学、经济学或天文学等一个专业外,还要跨越不同的学科,从道德哲学、伦理学到数学逻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研究广泛涉猎”。③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世界文明各具特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孕育了各自优秀灿烂的文化,凝结了各民族具有特色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哺育了无数优秀的人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的历史,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中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人格教育备受重视,然而,人格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由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来承担。虽然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着许多人格教育的因素,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课程着眼于政治理论的内容多,针对于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少,在诸如属于人格范畴方面的兴趣、性格、能力、情感、意志、自我调节等方面的教育相对不足,这中间主要缺少的是必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其实,关于健全人格教育方面的资源相当丰富,世界文明不说,就说我国,除了提到的政治理论书籍以外,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它们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中国的古代教育就十分注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来对教育对象进行人格教育。周代的教育课程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书”、“数”是实用的技艺教育,而“礼”、“乐”则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人文精神教育。孔子办教育,更是把学生的人格培养放在首位,他将人文精神的教育贯注在“诗”、“书”、“礼”、“乐”的教育过程之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既有渊博历史文化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此后,历代教育开设的课程虽有不同,但以人文精神为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却始终是核心内容。中国近代的新式学校教育,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前身。在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教育中,有各种培养专门人才的学堂,如军事学堂、实业学堂、商务学堂、铁路学堂、外国语学堂等等。这些学堂,除开设有专业课程之外,以传统人文精神为内容的汉文、经学也一直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如张之洞就一再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在《劝学篇》中指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④将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视为一切学问的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变法需要,开设了许多新学堂,在这些学堂的教育中,人格教育也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如梁启超就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时,就亲自制定了一个《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规定学纲十条:立志、养志、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以达到“共矢宏愿”的教学目的。而他们开设的课程,便有传载中国人文精神的诸子学、经学等。

当然,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与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那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以传统文化来传导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一点却是值得充分借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思想情感的精髓,是我们对于自然与人类社会认识的结晶。它虽然是适应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模式和那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其中有着许多糟粕,但也不乏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⑤,对于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还是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的。例如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许多方面体现出非常积极的人文精神。在志向方面,儒家要求人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主张以仁爱待人,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个人情操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将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称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在立身方面,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在诚信方面,孔子一再对学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论语·卫灵公》)面对困难曲折,孟子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这些人文精神,培养了古代一大批知识阶层人才高尚的节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不仅限于儒家经典,在其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那里也有许多。如道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否定贵贱高下的等级区分。墨家主张“兼相爱”,强调人生在世要“以行为本”,意志坚强,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屡受打击却至死不渝,在“漫漫其修远”的人生征途上,“上下而求索”;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情愿“伏清白以死直”,而不改变自己的情操。还有匡衡凿壁偷光读书,李白蔑视权贵,范式一诺千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勾践卧薪尝胆,苏武北海牧羊保持汉节,苏轼在人生遭受挫折时对于自我的调节,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友情和爱情的追求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当今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极好资源。

利用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应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编写大学人文教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系列

现代社会的功利取向使得人们只重视看得见的东西,表现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过分强调政治、外语和专业,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认为,大学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行,人文课程的设置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其实,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在大学开设优秀传统人文精神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古代人格教育的成功表现之一,就是有许多优秀的教材,《礼记》中的《曲礼》《少仪》和《内则》,《大戴礼记》中的《保傅》和《曾子事父母》,以及《颜氏家训》《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等,都是有很好影响的教材。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传统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东西而受批判,结果,在大学的教育中,除了中文和历史专业的有关课程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外,工科、理科和其他的文科专业都与其处于“绝缘”的状态。因而,要利用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首先应编写一套能够充分反映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人文读本,将其纳入教育课程,在大学普遍开设。⑥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和理科的大学生,由于很少接触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不高,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不强,加之人们阅读兴趣的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板着面孔进行枯燥说教的形式已很难为学生所接受。我们应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提升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以图全面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问题。而优秀人文精神课程的教学也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课堂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堂外进行阅读。如果教材内容枯燥,形式呆板,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排斥教材的课外阅读,这样,优秀传统人文精神课程教学的目的就会落空。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么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所有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中学语文的延续,而是另辟一条新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中国语言文学概貌有个了解,并教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欣赏角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因而,优秀传统人文精神教材不仅内容要生动、有趣,而且文字也应生动,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三)加强大学教师自身修养,重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播

德高望重才能为师,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大学教师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大的绊脚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我们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人才的培养,人格教育是第一位的,要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然后才是知识教育。大学教师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了解传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懂得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做出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样来的,它有什么优点和缺失及发展趋势,不知道它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国文化当作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利。

(四)结合各项活动,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人格的教育不可能像有些知识课程的教育那样,只要教育对象用功,便能收到好的效果。由于人格表现在动机、兴趣、态度、能力、性格、气质、认识、情感、意志、价值观、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等各个方面,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关涉到人格,因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也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它可以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全方位进行。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利用大学语文等课程进行传授,也可将人文精神注入其他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它贯穿在学校和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比如,诗歌、散文的写作和古代优秀诗歌的阅读朗诵比赛,就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某些内容进行辩论等等,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教育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汉语文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母语,是操持这种语文的所有成员维系民族及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世界、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础和必要条件。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各类高等院校中开设“大学语文”类课程,则是大学生深化语文学习之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学语文”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一是通过文学及文章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它不同于中文专业课程,不是简单的写作训练,也不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知识的压缩本,更不是思想文化的启蒙讲堂,甚至也不应画地为牢地界定为纯粹的文学鉴赏,而应程度不同地包含上述所有内容,并突出对“好文章”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

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语文?专家认为,这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运用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中学是无心看风景,大学则是要培养个人的审美情怀。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认为,现在一般大学生的基本文字能力不尽如人意,不光是理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的学生也很缺乏,而这种基本的能力是为各个学科能力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就像数理化是很多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一样。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就与其他的课程不太一样,人文精神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来形成非常重要。但大学生现在的艺术和文学素养光靠大学开两三门课是学不好的,要将课扩大到各门课的课上课下。总的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我们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我们国家优秀传统的继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安身立命?对于我们国家包括整个人类,是一个单纯的英语的世界,还是一个保持多元文化生命的世界?从这些方面来讲,大学语文课程,它在超越了中学语文课程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专家们认为,不仅是大学语文,还有中小学语文,从国家整体普通话战略建设上,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我们应当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面子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⑦高等教育要塑造合格人才,就必须打破急功近利的狭隘功利主义,回归大学的本体育人功能。大学要不负众望,就应不断去追求、探索,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殿堂,而且成为实践美德、追求高尚的精神乐园。

注释:

①刘铁芳.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邵龙宝.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1日第3版.

③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A].北京大学高教所编.大学校长论坛[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之洞.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⑥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新华文摘,2005,(20).

⑦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杨传凯信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作者:杨传凯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加强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渠道。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许锦霞

上一篇:社会主义价值观小论文下一篇:如何全面从严治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