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发展型”学生评价体系

2023-02-11

1 学生评价的意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展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潜力, 发展人的个性。”作为教育过程的反馈环节, “发展型”模式下系统科学的学生评价对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之作用主要有:其一是导向作用, 系统科学的评价为学生提供明确、公认的行为标准, 促其变被动为主动, 自觉将高校培养目标内化为自身行为标准和目标, 从而自主提升自身素质, 不断完善自我, 全面发展;其二是沟通作用, 学校对学生之评价结论是社会了解学生、对其素质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效资料, 全面、准确、客观的学生评价能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沟通, 为社会选好、用好人才和了解、评价学校提供科学判断依据, 而社会对学生评价结论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比较结果, 经一定途径反馈学校, 又能促进学校不断改进完善其教育活动和学生评价体系, 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其三是管理作用, 学生评价既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价值判断, 也是改进和完善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 高校各类管理者可通过学生评价了解学生总体素质状况, 发现教学中所存问题, 找出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利学生全面发展的缺点和差距, 进而为学校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2 当前国内高校在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的内容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生评价的内容结构不合理。其一过于重视知识教育, 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很多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片面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 应试教育模式还在起着相当的作用。其二高教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是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作用, 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停留在智力上的比重偏高, 尤其是以本学科、本专业和课内知识为主, 注重评价本专业教学计划内学业完成情况, 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协调、组织等实践能力的评价偏少, 不能很好地实现“素质化评价”。

2.2 评价的方法问题

主要表现在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评价标准过于统一。首先传统的评价过程中测试是主要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而且评价过于注重排序, 终结性评价普遍, 过程性评价偏少。学生的知识、 (创新) 能力难以通过一次简单的终结性测试即可检验, 而教师也无法通过该评价了解学生的全面真实情况, 同时, 虽然结果是过程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 但结果却不可能体现出过程的全部。尽管各高校在评价方式和手段上均采取过评语式和指标权重量化式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是评价标准过于统一。人没有完全相同个性的, 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高等教育更要促进学生身心、智力、审美意识、思维方法、价值观、责任感等个性方面的全面发展, 而每一学生自身能动性及素质均较复杂, 往往难以单独用定量方法评价;同时, 人的发展在知识、能力、兴趣等诸方面均有差异, 其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不可能存在能对所有学生、所有方面均发挥作用的某一种评价标准。但现行高校学生评价标准过于统一, 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如同生产流水线, 多数学生的个性表现在评价过程中被忽视, 这与“发展型”模式下促进学生全面及个性化的发展相背离。

2.3 评价的功能问题

主要表现在评价功能失调,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重视结果, 忽视过程。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 排在第几名, 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的改进功能难以产生作用;多数学生难以根据简单的终结性评价结论, 依靠自身自觉完成对其整个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而形成性评价的缺乏致使年终考核仅给学生贴上个所谓“优”或“劣”的可能失真的标签, 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单纯的终结性评价, 未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 难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及个性化培养和提高, 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同时, 排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种评价方式造成一部分学生, 特别是学习困难或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 容易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 排名偏后的学生长期受到压抑产生了自卑心理, 有的在毕业时几乎失去与用人单位见面的勇气和信心。

3 构建“发展型”的评价体系

(1) 要在“注重发展、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下重新定位高校的学生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发展性是“发展型”学生评价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 所以, 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2) 要建立以激励、导向为主的发展型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 学生也不例外。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 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 并以此激励他,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无数客观事实告诉我们, 奖惩机制对于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作用。激励性评价把评价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 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 同时配合适当的、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 激励学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发展。同时系统科学的导向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明确、公认的行为标准, 促其变被动为主动, 自觉将高校培养目标内化为自身行为标准和目标, 从而自主提升自身素质, 不断完善自我, 评价的导向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要科学设计旨在促进评价对象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的、全面的评价内容。

要以评价对象的发展为出发点, 扩大评价领域, 建立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种综合素质要求为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因此评价的具体内容不仅应包括德、智、体等诸多方面, 而且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各自权重比例, 加重对学生基本素质诸多因素的全面评价, 使评价内容的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吻合。同时要重视评价目标的层次性, 增强评价体系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4) 要丰富高校的学生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科学、全面、客观的形成评价结果。

要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型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现此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过程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要实现接受性评价与主动性评价相结合, 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 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 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因此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 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 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摘要:“发展型”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评价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全面与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综合性教育评价。本文在分析传统的高校学生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 构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 科学、规范、完善的“发展型”学生评价体系。

关键词:学生评价,发展型,工作模式,学生工作,高校

参考文献

[1] 郑彩莲.高校素质教育与学生评价新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 (5) .

[2] 朱建民.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 .

上一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小数大小的比较》案例下一篇:馆藏档案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