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档案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利用

2023-02-11

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各档案馆(室)要拓展服务渠道,紧紧围绕党委、政府、本单位和其他单位及人民群众的需要,主动开发档案资源,积极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下简称“德育”)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在新形势下,档案馆利用自身丰富馆藏资源丰富德育素材,对未成年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既是落实中央相关规定的需要,又是档案馆拓宽服务渠道,充分发挥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是一种有效途径。

一、馆藏档案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利用意义

档案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仅限于行政服务,缺乏社会化服务意识,优质的馆藏资源一直处于“常处闺中无人识”的状态;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场所,但囿于客观条件的影响,思想道德建设素材不足,因此,将馆藏资源与学校未成年人思想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素材

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有任课教师承担,但是受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德育工作仍让从属于智育,教师在承担繁重的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往往无暇搜集德育素材,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无法实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档案馆丰富的优质传统文化档案、红色档案等作为学校德育素材的有益补充,对强化未成年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确保德育工作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推进档案馆职能转变

“国家档案馆的实质就是公共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它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1]随着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档案馆也应该由传统档案馆积极向公共档案馆过渡,使其职能真正体现“服务对象大众化、馆藏资源多样化、档案管理网络化以及档案人员素质现代化。”[2]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影响,再加上服务手段陈旧、服务平台落后等条件的制约,档案馆服务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将优质档案资源充实到学校德育素材中去进一步拓宽了档案馆服务社会渠道,有利于推进档案馆职能转变。

3、有利于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档案法》规定“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这种历史记录遍布于社会各个地域,各个层级,但是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对档案的认知,将档案资源纳入德育素材,然后通过“小手拉大手”,由未成年人对家庭其他成员予以影响,对于在全社会普及档案知识,增强全民档案意识,开发社会散存档案资源和避免优质档案资源流失具有积极意义。

二、馆藏档案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优势

据统计,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单位3219个[3]。按照《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要求,全国应有各级实体综合档案馆3222个,遍布于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各个档案馆馆藏资源与同一行政区域内公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其作为德育素材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1、真实性

档案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客观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在反映史实内容方面较其他资料更为真实、准确,因此将档案资源作为德育素材较其他材料更有说服力,更能增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生动性

由于档案馆建档资源地域与未成年人学习活动范围有较强的一致性,档案资源记录的社会活动事件往往发生在未成年人附近区域,将档案馆档案资源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素材使用,将历史真实通过多种途径展现在未成年人面前不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又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馆藏档案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利用选择

档案馆海量的馆藏资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档案馆如何甄辨筛选内容十分重要。

1、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积累传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各地档案馆可以按照地域特色,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素材中去。

2、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让红色教育资源中的优质思想教育资源溶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之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主体和载体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急需要。”[4]弘扬“红色文化”对新形势下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地方特色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在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沉淀下来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档案资源。如“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将地方特色文化纳入德育素材,能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馆藏档案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利用途径

档案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利用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发挥起社会教育功能。

1、积极推进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严格遵循《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档案征集力度,立足馆藏又不局限于馆藏,精选教育主题,主动联合学校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和历史讲座等活动。

2、编印图书资料

档案馆在确定备用档案资源后,可以联合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开发地方选编教材或者联系学校共同开发校本教材供学校开展德育使用。例如河南省清丰县档案局为该县教育局提供档案资料供其编印了《孝道之乡中原红都》中小学生德育读本供全县中小学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制作展板资料

档案馆可以当地中小学校进行有效对接,结合学校不同时期的德育工作主题,有针对性的提供馆藏资源制作档案展板进行展出,或者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将馆藏资源制作为长期展板作为校园文化内容的有益补充,充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例如,清丰县第一实验小学开展的“红色文化周”活动中,县档案局制作了该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实景图片展并在校内进行了展出,为学生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4、积极开发数字档案资源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将备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变,通过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清丰县实验初级中学在一次以“‘孝道文化’在心中”主题活动中,将清丰县档案馆征集到的反映清丰孝道之乡的民歌、民谣、民间传说、墓志碑文照片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关注,有效的扩大了档案馆藏资源利用效益。

摘要:随着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作为公共性文化事业机构的档案馆将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本文就档案馆利用馆藏资源服务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优势、途径进行了简要探析。

关键词:档案资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

参考文献

[1] 叶惠杰.档案馆功能定位研究综述.云南档案.2012年第8期.

[2] 叶惠杰.档案馆功能定位研究综述.云南档案.2012年第8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3年6月1日.

[4] 贺建新、龚芸.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上一篇:构建高校“发展型”学生评价体系下一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