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当下我国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在校期间职业体验活动较少,导致职业能力欠缺,毕业后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所以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大学生生态美育研究

摘 要:大学生生态美育是用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大学生,目的是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生态美育的开展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以讲座、网络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为辅。积极开展生态美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生态美育;大学生;生态审美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相对滞后,生态危机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任务。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城市中,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截断了与自己的根—自然的联系,成为了失去前进方向的人。”这一点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当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手机,用人工设计和网络构建出的虚拟世界代替了自然美景。一位美国教授讲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带领几个学生去山上宿营,夜晚住在山顶的木屋中,傍晚的云霞与波涛汹涌般的山脉构成了宛如仙境般的美景,正当他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浮想联翩的时候,却发现学生们都在木屋中操作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或打游戏、或与朋友聊天,对眼前的自然美景视若无睹。此种情景在中国学生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因此,大学作为培养人的平台,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态审美观,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

什么是生态美育?

生态美育就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的教育。它是生态学、美学、教育学的有机结合,是重在生态审美观的教育。生态美育在提升人生境界、追求诗意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生态美育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生态恶化,人类对自身生存的反思和观念的变革。[1]著名美学家曾繁仁说:“生态美育是用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即培育“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2]生态美育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审美素养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文化素养之一。

生态美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的视角对待自然也成为人类爱护环境的重要缘由之一。环境教育旨在确立人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并使每个人获得保护和促进环境的知识、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以期建立新型的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态度是当代人类与自然环境最基本的态度之一,缺少生态美育的环境教育是不完整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生态美育将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是人生存境界的大提升,生态观念一旦成为人的自觉行动,是任何力量、法律、政策、道德原则等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加强大学生态美育,将生态美学理念深深地植入大学生心中,深切体验和领悟生态环保意识,根植于情感中、存留于心中,是情感与理智和谐统一的认同,这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普通美育的联系与区别

生态美育作为一种新的美育理论,不同于普通的审美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生态教育。生态美育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支撑,遵循普通美育的规律,与生态教育和普通美育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1.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密切相关。生态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如生态的系统性、环境污染、可持续性发展等,都是生态美育要关注的。从追求目标上讲,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生态的价值,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又有重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性质、目标、运用方法不完全相同上。生态教育是科学教育,重在传达知识,掌握生态规律,重理性和客观性,其目标是在生态知识教育基础上意欲建立人的生态观。作为科学知识教育,主要运用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教育方式。而生态美育是人文教育,更重情感。其目标是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实现人的“诗意栖居”,是一种更贴近自然和人的生存本质、对人更有影响力的教育,比单纯的生态教育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作为审美教育,主要从形象入手,激起大学生内心深处对生态美的追求和渴望。

2.生态美育与普通美育的联系与区别

生态美育与普通美育也有密切的关系。从依从关系看,生态美育包含在普通美育概念之中,就其性质来讲都是美育。普通美育的基本性质、任务、目标都适用于生态美育。但生态美育与普通美育也有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将生态意识和生态原则介入到了审美之中。普通美育中没有生态概念,或者说不强调生态原则。生态审美就是要在更大的程度上尊重自然、重视自然的客观规律。生态审美观的引入丰富了美育的思想,拓展了审美的视野。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内容

大学生生态美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存在论为指导,将生态美学有关理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生态美学思想,西方生态美学观等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1.马恩的生态美学观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应包括马恩的生态美学观。生态美育的生态美学论不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向马克思美学原典基本精神的回归。所以,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中离不开对马克思哲学和美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和观点加以重新阐释。恩格斯曾说,人作为“思维者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4]这 “花朵”正是植根于地球的土壤。因此,应告诫大学生要以自然为根基和家园,人类应按照自然的规律适应自然。

2.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生态美学思想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还应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生态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核心,体现出一种古典的生态人文主义观念。儒家的“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不违农时”的生态智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自然亲和情怀、“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和“民胞物与”的生态人文主义观念等[5];道家的“道法自然”观、“万物齐一”论、“天倪”说与“天钧”说等思想都是大学生生态美育可资借鉴的珍贵思想资源。

3.西方生态美学观念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同样应包括西方生态美学观念。例如:叔本华“人生艺术化”、尼采的“生存状态诗意化”、杜威的“艺术生活化”以及海德格尔的“家园意识”“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诗意栖居”观。本文以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观和“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为例。“诗意栖居”只是一个比喻,强调的是审美的生存,即和谐的栖居、和谐的生存。“诗意”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悠然和闲适,还在于人与对象同在,视对象为有生命的存在,与之交流、契合。自然是人的朋友,而不是改造的对象。关于“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海德格尔指出,世间万物的本性在于它们的自立性,它们都是“天—地—神—人”四元的聚集。因此,每一个生物都有不可侵犯的尊严。人对物的保存和保护并不是人对物的恩赐,而是物对人的要求。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目标和任务

1.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目标

从教育的目的来看,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实践。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但最终目标是为了推动生态审美生活的创造,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因而,生态美育在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生态审美实践时,不仅帮助他们获得生态美的自然感受,更重要的是激励大学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实现“诗意栖居”,这才是生态美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生生态美育的任务

生态美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生态审美的大学生,即懂得自然美,能够欣赏自然美,并把审美体验升华为深沉的生态意识,最终投身于“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去。具体任务表现为对大学生生态审美观的构建,而构建生态审美观是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核心问题。生态审美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本文以生态平等观和生态同情观为例。生态平等观意味着在生态审美观上要充分尊重生态系统中所有存在物,学会欣赏自然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于生态同情观,孟子最早提出了“仁民爱物”的思想。生态同情观是指在生态平等观前提下对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价值的充分尊重和敬畏,是强调人类对于自然万物的存在与发展的伦理责任,它提倡一种对于自然生命的关爱精神。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1.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生态美育

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依赖课堂教育。开展生态美育,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是在教育理念上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美育,尤其是学校领导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提升生态美育的思想理念。二是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制定上,要注意突出生态美育,切实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公共必修课。三是在教育方法上,如通过观看一些自然纪录片来欣赏自然风光和壮丽山河;通过收听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欣赏一些雕塑、绘画作品和摄影来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等。从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改变了教学形式和技巧。

2.尝试讲座、网上课堂等形式的教学

除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外,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教学,如开设讲座,其内容上可以灵活多样,内容围绕专题进行,主讲人既可以是专职教师,也可以是社会各界人士。讲座力求可以做到主体突出、内容新颖、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常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开设网上课堂,在信息化时代,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设网上课堂,也是普及生态美育的良好途径。网上课堂时间灵活,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但需注意的是,网上课堂只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的照搬是不可行的,要善于总结网络规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

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学习及思想理念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校园优良文化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就生态美育而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着的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儒家和道家文化中均蕴含着优秀的生态伦理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将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注重对外交流与互动,积极主动吸收社会文化,尤其是要注重与政府、社区等进行积极互动,邀请其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理念与先进方法、策略等进行宣传与普及,并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大学校园优良文化建设中。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生态审美观的养成教育

生态审美观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外相关单位进行合作,拓宽教育资源。例如:可以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作为重要的实践载体,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审美体验及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建立野外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才能体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慰心情与轻松心境。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于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放在重要位置,切实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教师的水平。首先,高校应适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专家进行授课指导,鼓励教师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生态审美素养。其次,学校应出台符合大学生生态美育事业实际的职称评定方法和岗位津贴办法。例如:通过采取激励性措施,对于取得了生态美育领域相关研究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切实增强教师们开展学术研究的主动性。还可以成立教学指导研究委员会,指导相关的研究工作。再次,学校要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及时提供有利于大学生生态美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教学器材和资料。最后,教师自身也应自强自律,努力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作出更多成绩,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发展科研,积极开展生态环保调研和课题申报,研究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34.

[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242.

[5]朱军利,祁海文.曾繁仁的“美学之思”35年[J].东岳论丛,2012(9).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作者:孔德宇

第二篇: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当下我国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在校期间职业体验活动较少,导致职业能力欠缺,毕业后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所以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

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对信息收集、判断和分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者,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合作者、探讨者和发明者。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爱好、兴趣和特长,自主地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然后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撰写课题报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得以提升,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具备的通过锻炼获得的顺利完成某项职业任务的技能。

(1)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学习能力需要大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与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视域。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职业活动中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用语言感染、说服别人,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把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时间、信息、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组织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大学生作为未来专业高层次人才也必须具备。

(4)人际协调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指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际协调能力影响从业者对环境的适应状况,同时影响着从业者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职务晋升和事业成就。因此,大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

(5)创造创新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是在现有的科技成果、发明或创造基础上,通过刻苦的钻研,创造性地提出新改进、新革新方案,发明、发现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

(6)心理调试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工作环境、生活状况和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会对那些涉世未深的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并在遇到挫折时能有效地调整自己心态。

(7)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实现团队最大工作效能,创造最大业绩的能力。对于职业任务来说,目标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个人的能力,重要的是需要激发不同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集体的智慧出色完成任务。

3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3.1 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我国高校应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开设职业教育和职业实训课程,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职业环境,寻求最佳职业发展方向,锻炼职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推行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

英国通过让学生应用农业、工程、建筑、旅店餐饮和商业等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来学习做事方法,重点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前,在我国学生主要凭学历就业,没有一套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将来的职业环境要求学历与职业能力并重。大学可以尝试与企业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职业需求,着重强化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可以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和各种职业资格讲座,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学习项目,激发大学生自我职业能力培养的自主性。

3.3 实施全程职业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实施差异化管理,在大学四年中开展形式、内容不同的职业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个性化、全程化指导。第一学年主要进行职业探索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基本理论。通过对职业和自我评估,全面掌握个人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形成全面、客观、准确的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主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定位教育,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全面锻炼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加强个人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主要开展职业体验、职业实践活动,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开展职业实习,通过职业体验、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第四学年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训练。使大学生掌握适应不同职业角色的求职技能,加强对学生自主创业指导和培训,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3.4 开展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大赛

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能力欠缺,所以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校园职业实践活动。首先,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为创业的学生增设专业学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3.5 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拓展职业技能

高校应逐步建立由大学、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公共研究机构协同的大学生职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职业体验”的机会,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大学生职业能力。

3.6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国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大都定位在校企合作这一层面。如德国“双元制”将学生的职业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学习相结合,学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实践课在整个培训中占60%以上。我国高校可以参考以上做法,学校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计划时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同时让企业参与学校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活动中, 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另外高校可以依据社会人才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对一部分就业意向比较明确的大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这样可以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

作者:邬守景

第三篇:大学生德育研究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校招生数量扩张,这样就使得没有达到原来高校素质要求的学生进入了大学。学生们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体现了大学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就是什么是德育?即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狭义的德育仅仅指的是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的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有关提升受教育者德育品质的活动,包括从道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比如观看德育电影,组织教育论文比赛。本文从德育的发展历史,德育的现状,德育目前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还特别指出了网络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德育 网络 大学生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招生数的扩大,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得德育工作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德育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大学生的总体德育质量还是很健康务实、积极向上的。我国高校的德育体系也日渐完善,通过开展各式的德育活动、比赛,开设的各类德育的课程都将我们的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可在这样表面的风光下,也同样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校园围墙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逐步社会化,呼吸者开放的空气。好的一面是使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加的自尊自强,积极向上争取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不好的一面也很明显,这样的思维会使得我们的大学校园更加的世俗化,社会化。不再单纯的为了深造学习,良性竞争互相促进,而反而蒙上了一层世俗的面纱。

第二,在政治态度上,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目前的政治评价趋于积极,心系国家发展,希望祖国能够繁荣,但与此同时,很多的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缺乏理解,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这样就使得我们大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缺乏动力,只为了个人的私利,变得功利。

第三,在文化素养上,绝大部分学生认同文化的严肃性,尊重并积极学习文化知识,但也有的学生偏好世俗文化甚至亵渎文化。在校园里,不乏遇到迷失自我,缺乏学习动力,焦虑不安,放纵自我的学生,他们遇到的问题,根源还是缺乏对文化的尊重。如果足够重视文化,就会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并熟练掌握运用,在掌握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就会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至此就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四,在道德立场上,许多学生认真学习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的道德风尚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的大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不能控制自身行为,去践行这样良好的道德品质。用诚信来举例,这不仅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是在教育理念中随处可见的标杆之一。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能看到大学生作弊,重利轻义。

这些问题在我们德育工作中屡见不鲜,至于如何解决,在此我给出本人的一些建议。

二、大学生德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德育领导、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师德建设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第一,从德育领导上,加大科学管理力度。首先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在各个层面进行德育工作的指导。树立终身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在人力上,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学生干部为助手的德育工作体系,从多种形式开展德育工作。

第二,从德育内容上,进行“三观”的教育。德育的内容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核心,传授给我们大学生什么样的知识,输出什么的观念,这是我们整个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的核心。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理念。

第三,从德育方法上,寻找多种形式的德育工作,要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具有吸引力。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德育内容上有问题,而是我们的形式不足够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不能让他们学进去,把知识吸收消化。要从传统的德育课堂走出来,进行多样式的德育工作,比如集体观看拥有优秀价值观的电影,做诚信的趣味游戏等等。

第四,从师德建设上,要提高我们德育工作者团队的业务素质。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有关精神。加强教育工作者于学生的沟通。从大学生倾向解决重大问题的方式来看,学生自己解决占到了选择次数的绝大多数(76.6%),而我们德育队伍主动去了解并解决只有选择总次数的五分之一(23.4%)。这反映了我们德育工作队伍主动意识薄弱,与学生接触较少。如果这方便进行加强,我们的德育工作将会前进一大步。

三、网络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新媒体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好处不可忽视。首先网络这个媒介的加入,就丰富了我们德育工作的方式,加深了我们工作内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其次,在网络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大大增加了我们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不断完善自我,更新信息不至于落后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最后,这个网络化下的德育工作,给了我们更多与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国家学习交流的机会。

但在这些好处的背后也同样隐藏着许多的问题。

第一,网络阻碍了大学生认知的发展。网路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许多大学生的判断能力还不足够筛选分辨正确且有益的信息,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影响,最后不仅不能起到德育的效果反而被信息“污染”。

第二,会让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里的世界。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不够稳定,如果在现实世界中不得意,继而失去兴趣,而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自信,就会沉迷于网络。过分沉迷网络不仅荒废了学业,也伤害了自己身体,影响自己的身心发育。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避免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址,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是利用网络去找寻人生正确的道路,找寻发展的机遇。

从新中国建立,到目前的2017,德育工作可谓一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成长。德育发展则我们大学生的素质也随之提高,找到德育工作的问题并解决是我们一直不停歇的目标,面对你新时代的事物,我们也不要害怕担心,要找寻它有利于我们工作的亮点,摒弃糟粕。最后才能使得我们祖国更加繁荣,少年强则国强。

参考文献:

[1]冯森.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6(6)18,100-119.

[2]张忠华,李丹.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17(1)241,88-92.

[3]周宏星,彭波.高校德育的现状与路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52.54-55.

[4]蔡丙丙,王丽君.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德育对策研究——以宁波高校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237.

[5]赵宏印.试说网络目前文化的传播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J].消费导刊,2010.

[6]栾高明.高校辅导员专职化的发展历程与现实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6.

[7]任景莉,黄英.对大学生德育状况及德育教育的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05.

[8]娄淑华,牛爽.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简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2.

作者简介:戴婷婷(1987—)女。安徽全椒人。安徽中醫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2016135);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2016rw006).

作者:戴婷婷 姚浩宇 尹刚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与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