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实践探析

2022-10-26

面对21世纪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挑战, 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综合能力强、高素质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要求我们的教育体制更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种以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在我国高校陆续推行。学分制以选课、学分、累计平均学分绩点构成三大要素[1], 更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质和量的关系。理解学分制的内涵, 认识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制约因素, 建立科学学分制管理体系, 完善各项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对探索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具有明显成效。

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路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 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2]。

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创新人才的需求, 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要求,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将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培养目标, 认真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实践性特色, 系统关注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发展层面, 是保证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和前提条件[3]。

我国学分制经过许多年的实践, 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建设与组织,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选读课程, 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 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学分制在我国许多高校仍处在初期实施阶段, 存在学年制和学分制并存的问题, 学分制的优越性并没得到充分发挥, 以及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主动性滞后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学分制管理体制的发展进程。

2 制约高校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因素

优秀的学生群体,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实行学分制成败的关键。学分制对于学生意味着成长渐渐由他人塑形转为自我塑形, 学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个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创造力受到压抑。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学年制条件下诞生的, 课程体系缺乏弹性, 选修课数量不足, 门类不多, 选修课的学分比例所占甚小, 必修课仍然是主体课程。

综观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 尤其是年青教师, 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与不完善, 或人文社科知识丰富、自然科学知识贫乏, 或自然科学知识渊博、人文社科知识欠缺, 或专业知识厚实、文艺知识肤浅, 或教学方法落后,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选课制的实施[4]。

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 选课制下学科门类的不断增加, 各类教学班级和学习班级形成, 每个学生每学期修读进度不同, 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缺乏、教育质量问题, 都导致教学管理内容复杂、难度也加大。

3 提高学分制教学管理水平, 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1 提高管理服务意识和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学分制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进度不一, 选课的范围和门数也各有差异, 学生班级的概念也会趋于淡化, 各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表现非常明显。刚从高中跨入大学学习的一年级新生, 他们尤其不适应大学;有些学生并非喜欢所学专业,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 对自己未来失去信心。

加强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尤显重要, 让学生真正领会学分制好处, 学会独立学习, 不依赖老师安排。教学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 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引导,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选课的基本要求, 自我设计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量, 自我设计学习进程, 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

3.2 构建创新型的教师和管理队伍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高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不断改进。因材施教非常重要, 专业知识难度过高, 但学生又学不懂, 失去教学的意义。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手段单一,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 久而久之开始厌学,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必须时刻令自己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最前沿的信息, 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对高校人才需要的一举一动, 时刻关注自身精神文明的积累与文化素质的再提高。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 采用交互式、案例式、研讨式、模拟角色演练等教学法。全面推进网络化、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 建立网上教学资源。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以及高度的原则性、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管理人员要有创新意识, 避免只靠行政命令或批示进行管理的工作方式, 主动找问题,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管理手段, 使得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能够高度共享, 提高管理的效益和质量[5]。

3.3 人才培养方案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适应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

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 重应用”的原则, 增大选修课、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学时比例, 实现师资融通, 突破专业壁垒, 为学生跨专业选课和转专业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 设立学科、科技竞赛奖, 设立创新基金和课外创新学分, 将社会调查、科技咨询等实践活动纳入课外创新学分。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尽可能考虑均衡每学年每学期学生所修课程门数和学时, 某一学期课程安排过多, 势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影响学生学习进度安排。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在一定时期的连贯性, 学分制实施的是弹性学分, 学生可以通过重修获得学分, 但是过于经常性修改课程的学时、学分以及任意取消课程, 造成学生无法选择重修课程, 给教学管理带来混乱。

3.4 教育创新, 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 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保障。通过教育创新与方法措施的应用, 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办学, 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走向现代, 单一走向综合。分权管理与监控并重, 自主办学与权责统一, 沟通协调与决策分享。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确保教师参与管理。

通过设立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优秀课程、精品课程、重点实验示范中心等, 共享资源, 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调整、有机组合, 追求资源整体结构最优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流的教师筛选机制, 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素质人才, 选派优秀教师、干部出国培训以及奖励机制, 设立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管理等团队带头人、名师以青年教师竞赛等奖项, 趋动教师将精力放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

体现学分制的灵活性, 发挥“弹性学分制”优势, 同时严格弹性收费制度、选课制度、淘汰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 保障教学秩序正常运行, 促进学风建设。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缓交、贷款, 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等资助优秀生、困难生求学。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 或跨专业选修、辅修其它专业课程。对一学期内所修课程超过3/4不及格未取得相应学分学生, 予以退学。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方面, 建立督导委员会, 听课制度, 举办交流座谈会、讲课观摩、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进行教学检查、听课检查、课堂纪律检查、教学档案检查, 建立学生与教师良好的沟通渠道, 及时发现教学质量和管理问题, 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 结语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优良,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必须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 研究大学自身组织的动力机制、组织的结构及运行规律,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立足于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个基本点, 建立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教学管理模式。

摘要:进一步深化学分教育体制改革, 促进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 本文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学分制教育内涵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实践, 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学分制,教学管理,因素,措施

参考文献

[1] 安慧敏, 刘长荣, 王宏艳, 冯瑞银.正确理解学分制的内涵建立科学的学分制管理体系[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3, 15 (1) :22~23.

[2] 童亮, 冀建平.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6, 23 (2) :58.

[3] 许庆荣, 张旭光.城市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浅析及其“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发展层面[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4) :122.

[4] 王丽, 黄海姣.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12) :193.

[5] 荣华, 等.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模式的比较与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1, 6 (17) :29.

上一篇: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术后护理下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安全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