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改革探讨

2022-09-12

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使得现行统一模式、统一规格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和需求。为了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种针对个性学习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单位, 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学籍管理, 是根据学分制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 需要制定出与学分制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 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和学生选课的自由度, 设立创新学分, 实行弹性学制, 发挥学分制以学习份量的知识能力优势,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

1 学分制内涵及发展

学分制是基于选课制, 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 以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 并且按照学分进行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

早在1869年, 哈佛大学主张开设选修课。从1872年开始, 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施行。到20世纪初, 学分制在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高校中非常流行, 并得到普遍推行。我国在高校中实行学分制是在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 率先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此后在我国高校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四次“高潮”。2 0世纪9 0年代以来, 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 学分制学籍管理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

2 学籍管理含义及学分制下学籍管理的特点

学籍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注册登记、考勤登记、选课登记、成绩登记、学籍处理、奖惩登记、颁补证书等内容。学籍管理是从新生入学取得正式学籍开始到毕业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因此, 搞好学籍管理工作, 是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而学分制学籍管理, 就是采用学分制管理手段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其制度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3]。

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特点是把需求、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活动中, 增强教学活力, 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1) 学分制条件下有利于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 促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实行学分制先决条件之一是有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灵活选修, 它能从体制上鼓励教师结合各自的专长, 多开选修课。这对于教师发挥专长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而且也有利于教师自觉地把教学与科研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 学分制条件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学分制学籍管理下, 学生有权选择任课教师, 学生的选课人数和出勤情况直接说明了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这样, 在竞争机制下教师有一定的压力, 那么, 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为本”,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3) 学分制条件下有利于增强教学活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学分制条件下赋予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 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听课地点等。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学分制要求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使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可以进行自学并申请免修, 提前获得相应的学分, 在优先修满学分的条件下提前毕业。

3 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改革

3.1 积极利用现代管理手段, 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

由于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学习进程, 因此而改变学习时间来提前或推迟毕业。随着目前各大高校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 因各种原因分阶段来完成学业的情况也逐渐增加了很多。此外, 学分制是建立在学生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自行选择学习的进程。因此, 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可能都不一样, 这样就应该为每个学生制定个人教学计划, 实施不同的教学进程。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建立较好的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信息准确, 那么, 开发一套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学生的学籍。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来管理学生的学籍信息。能做到情况反馈迅速、及时, 数据统计可靠、准确, 信息搜集全面、客观, 增强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取缔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手工作业, 同时也可以加强各教学单位间的信息交换, 便于各级领导和部门掌握情况。

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的教学管理软件, 实现计算机对教务、考务、学籍、学分、考勤的管理, 在计算机上设计、使用一套登录、统计分析、查询检索、公开共享的学籍信息资料档案, 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并且与学校各分院、部门综合档案室相衔接,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籍管理服务。

3.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制订弹性的培养计划

教学计划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过程以及方式的总体设计, 是组织和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等文件精神, 高校要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适时修订教学计划, 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4]。

学分制的特点就是弹性学制。弹性教学计划强调教学科目的灵活性, 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 跨系跨专业选课, 灵活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 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因此, 教学计划要扩大选修课比例, 降低必修课比例, 减轻学生负担, 这种教学计划可以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分为若干个模块, 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解决原有学科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的问题, 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模式和多方向。此外,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如果提前修满学分就应该保证其及时得到毕业证或学位证, 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要求延迟毕业的学生, 可借鉴国外实施学分制的经验, 以不超过原定修业年限二年为限, 适当延长其修业年限。这样就使教学计划实现了“弹性”, 从而, 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3 建立健全良好的教学监督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办学目的是培养合格高级人才, 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5]。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学质量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又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新条件。实行学分制, 运行教学班、学生上课时间分散、空间分布随机, 给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为保证学分制、选课制下的教学质量, 学校及时推进教学质量管理改革, 在原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与学分制和选课制相配套的、反应灵敏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并充分发挥其监控作用。 (1) 设立教学质量管理科; (2) 设立教学督查督导组; (3) 制定了每学期均实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毕业设计选题、指导、答辩进行规范化管理等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4) 建立学生网上评教、学生教学工作信息员、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多种形式学生评教制度。

3.4 深化改革考试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考试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手段, 考试管理则是保证考试公平性、公正性, 促进教学工作的关键[6]。学分制条件下的考试考核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以便更有兴趣学习, 并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增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的能力。 (2) 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和诊断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帮助、督促学生更快地进步。所以, 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之一, 必须与其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3) 要逐步改变目前将闭卷作为唯一的考试方式, 并且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 选择适当的考试方法。

摘要:学籍管理的改革, 主要是适应学分制的改革。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 需要制定出与学分制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 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和学生选课的自由度, 设立创新学分, 实行弹性学制, 发挥学分制以学习份量标识知识能力的优势, 允许优秀学生提前毕业, 基础较差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可以延长学制, 形成完整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因此, 研究学籍管理如何适应学分制的改革, 完成学年制向学分制的平稳过渡, 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分制,学籍管理,改革,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华玉, 周玉宇.高校学分制条件下学籍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论丛书, 2004 (5) :56-59.

[2] 林欣.高校学籍管理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 (2) :62.

[3] 张秋璐.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实践的几点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6 (4) :142~143.

[4] 佟雅君, 董丽梅.搞好教学质量,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航海教育研究.1997 (4) :86-88.

[5] 王小燕.关于当前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 (1) :4-6, 13.

上一篇:影响肺结核高发病的相关因素下一篇:浅谈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句子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