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德育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德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韩国与中国相邻,在历史上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为基础,至今仍保持着与中国的文化相似性。因此,韩国在编订德育教材时,吸收和运用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但与此同时,存在着内容叙述抽象、范畴使用模糊、原典诠释有误、对特定素材的丑化或美化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材撰写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还有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所致。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德育论文

如何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把“利剑”,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职校园,将会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在中职校园中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个工作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并做好“五个一”工作,德育工作目的才能够真正实现。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职业教育今后1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要求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贯彻好《教育规划纲要》,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保证学生“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为此,首先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德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目前,各个中职学校都在进行德育方式改革和探索,但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还没有特别奏效的模式。笔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把“利剑”,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职校园,将会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中职学生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行业需要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定位决定了中职学校对中职生源挑选的宽松性,这种宽入口就决定了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虽然就整个群体而言,中职学生道德素质是好的,他们爱祖国,爱家庭,爱社会,爱他人,爱劳动,有理想,有道德,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人格不够健全,缺乏积极应对挫折的态度,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懂感恩,不讲孝悌,没有健康的荣辱观,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远大志向,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来中职学校上学只是为了满足家长要求,对待学习也只是应付,目的是“混个毕业证,混够年龄后去工作”,被动学习情况很普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学生的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现象。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作用。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品德美、艺术美、行为美,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学会做人。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学会孝悌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缺德缺在孝,修德从孝敬父母下工夫,孝门开,百门开。孝即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一个人,有了孝悌之心,才能够感念父母的恩德,感念到父母的不容易,才能够推己及人。一个人假如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不去关爱,他又如何能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爱人民呢?我们要教导中职生孝敬父母,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就是不能让父母担忧。比如,来到学校学习,功课不好,父母会担忧,这就是不孝;和同学相处不好,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还会让父母担忧,这都是不孝,更何况是打架斗殴呢?一个真正的孝子,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如何养父母之志呢?父母养育我们,都希望我们能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就是养父母之志。学生如果时刻想着对父母尽孝,就会激发责任心,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学校他们就会努力学习、自觉学习。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应该推广为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同学间能像兄弟般互相关心、友爱,学校里的打架、偷盗现象就不会再发生。正如《论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现代企业中也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考悌思想的扩大和延伸,做到孝悌的学生,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是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的需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不乏感恩的传统文化。知恩,才可能感恩;感恩,才可能向善。感恩是人格品德;感恩是公共道德,是社会责任;懂得感恩,就懂得爱,可让人生境界升华,让人的道德素养得到提升。我们要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的道理。既要有报恩之心,更要有感恩之行。只有这样,中职学生才能做到:在家里孝敬父母,孝敬前辈,讲文明礼貌;在学校尊敬教师,关爱同学;在社会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尊老敬贤,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中职学校如何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以《弟子规》等为教育载体和行为规范,使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为此要做好“五个一”工作。

(一)有一个清晰、正确的指导思想

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必须有一个清晰且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但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二是对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讲到:“职业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教学环节和育人的实践中”。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不是淘汰选拔式教育,德育工作也要围绕这样的理念开展。

(二)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

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能从组织上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如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保障和检查落实等工作,确保德育创新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中职德育工作方案的制定应该依据各校实际情况,做到工作面广,跨度大,方法新,内容得当,有人财物的保障。德育工作不仅涉及学生,还要包括领导、教师、职工,教务、后勤等方方面面,要形成“人人讲道德,德育人人抓”的局面。跨度上要有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时间跨度包括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空间跨度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方法上要结合中职学生实际,摆脱平淡无味的说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新颖方式。内容上以《中职学校学生手册》为框架,以《弟子规》等为教育载体,培养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人、财、物都要有保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必须有相应的人、财、物保障才能顺利开展。

(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

无论开展什么工作,措施得当都能事半功倍。笔者认为本工作的有效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领导小组要真正对德育工作起到领导的作用 每月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德育经验交流会,部署学校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交流、有总结、有提高。

打造一支教工德育工作团队,提高学校德育质量 打造教工德育工作团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培养教工良好师德。《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当师德工作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才会有基础。另一个层面是培养合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中职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育任务。因此,搞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应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熟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德育工作能力的师资队伍。

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培养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学生许多是中考失利者,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普遍缺乏文化归属感,行为习惯养成不尽如人意,所以,要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在学生吸收必需的课本文化知识的同时,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和熏陶他们,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修身、勉学、处世、治家、忠孝等方面的经典章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教师能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学生能通过课程系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他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影响,更好地矫正和规范行为。

组织一批精英,设计一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模块(不包括课堂教学) 德育模块可方便各个学校按模块统一部署德育的组织实施。德育模块至少包括:教师德育工作合格证培训模块;新生入学强化教育模块;日常行为养成模块;孝道感恩教育模块;“经典诵读”模块;主题活动模块等。这些模块应该形式多样,内容翔实,涉及教工和学生,涵盖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德育工作全程,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所在,感受人文情感和关怀。同时,要让师生写感想文章,汇编成册,日后在班级或年级间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这种教育模式的感染和激励作用。由于模块程序规范,设计精心,便于推广,便于考核,便于提高学校德育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教师水平的差异影响德育效果。

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中职学校要把德育系统工程的大厦建筑到一个极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里,就要营造环境育人的德育氛围。高质量的德育种子只能根植于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土壤里,才能长大成型。在培植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时,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有形塑造,在学校教学楼、宿舍墙壁、楼道上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学校每一面墙都成为德育渗透的好工具,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二是无形塑造,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具体做法是:把学校的制度、纪律条例内化为学生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行为,美的活动,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和良好习惯,使学生把真心的爱内化为美的心态、好的个性和正确的行为,再升华为各种能力,最终达到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五)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为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工作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可用“德育银行”的方法记录学生品行优劣。学生每学期凭“德育银行”累计分值获得星级,数量从1星~6星,第6星级为道德明星,按星级在校牌上打上相应个数的星星(平时戴在胸前也作为一种荣誉)。毕业时凭“德育银行”的积累,发放德育合格证书。要给予道德明星精神和物质奖励,实行优先推荐就业等鼓励政策。而对道德星级低的学生可采取补课或延缓毕业的方式激励其改进,争取“不求人人优秀,但求人人进步”。

总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借助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推动德育工作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的道德水平才会大大提高。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就有了前提,德育就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从而达到中职学校多年为之努力而未曾达到的理想效果,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鹏,郭耀武.重建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基于西安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理论导刊,2011,(1).

[2]景国敏,曹书敏.突出办学特色 促进学校发展——登封中专特色办学的思考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1,(1下).

[3]王传满.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弘扬传统文化[OL].(2010-09-19).http://www.htexam.com/a/ziliao/gwy/shenlun/2010/0919/53197.html.

[4]熊兵.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5).

[5]邬焕庆,万一.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改革[OL].(2006-06-05).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05/content_4645324.htm.

作者简介:

韩军英(1957—),女,河南桐柏人,广西二轻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作者:韩军英

第二篇:韩国德育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

摘要:韩国与中国相邻,在历史上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为基础,至今仍保持着与中国的文化相似性。因此,韩国在编订德育教材时,吸收和运用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但与此同时,存在着内容叙述抽象、范畴使用模糊、原典诠释有误、对特定素材的丑化或美化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材撰写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还有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所致。

关键词:韩国;德育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韩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就致力于德育教材的开发,至今已进入了整合性发展阶段。期间韩国在编写德育教材过程中,使用过很多与中国傳统文化相关的内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的德育教材中如何反映的呢?对此进行批判性考察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拟以韩国中、小学校的德育教材为文本,就韩国德育教材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等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韩国德育教材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概况

韩国的德育教材在内容构成上,主要以对传统文化的多元利用为基础。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偏向于西方价值观念的情况,努力从东方传统价值中寻求其解决方案。但根据韩国第八次教育课程(2007年后开始)草案,在德育教材中东方传统文化的内容正在缩减。尽管如此,至今在韩国的德育教材中,还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如,在第七次教育课程修订中,韩国德育教材的内容构成主要采用了从“个人生活”领域出发的“生活领域扩大法”,但自从2007年开始的第八次教育课程修订则转换为从“道德主体之我”开始的“价值空间扩大法”。这表明,韩国德育教材的内容构成基本上遵循了中国传统儒学的“为己之学”的人文精神。

同时,这种“价值空间扩大法”,即韩国德育教材的结构体系大体上分为“道德主体之我”、“与我们、他人、社会的关系”、“与国家、民族、地域共同体的关系”、“与自然、超越存在的关系”等四大领域,这是一种从自己出发逐步面向社会、国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价值扩大法,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立场非常亲近。尤其是这种向伦理价值领域扩大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儒学强调的“亲亲爱物”或“成己成物”等渐进的逻辑结构相一致。可见,韩国的德育教材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展开德育教材结构体系的。

二、韩国的德育教材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前面,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上,简略考察了在韩国德育教材中吸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概况。在此,主要从实证分析的层面,重点分析一下韩国德育教材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内容叙述较为抽象

在韩国的德育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映,但没有对它的详尽说明。比如,中学校《道德2》教材认为,要实现理想的人就应该追求孔子所谓的“仁”,而“仁”就是“爱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仁与佛教的慈悲精神和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是相同的。 但孔子说的仁是以亲亲出发而逐渐向他人乃至万物扩充的差等爱。这种仁爱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或“己所欲,施于人”的博爱是完全不同的。除此之外,在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时,几乎没有对其时代背景或其理由、意义的说明,只是像百科辞典式地机械地罗列德目、内容本身。这种不全面的德目说明,不仅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而且也会造成对其基本价值取向的正确认识。

(二)范畴使用模糊难懂

在中学校《道德1》教材中,有一段“恤邻,道也”的句子,在中学校《道德2》教材中,也出现“唯道是从”的陈述。在这里,“道”本身是非常难解的哲学范畴,而且,两处出现的“道”概念,虽然字面上是完全一样的,但两者的内涵完全不一样。此外,中国传统儒家中的“仁” 或“四端”等概念,还有“性善论”和“性恶论”,或是道家的“无为自然”等命题,对于中、小学生来是很陌生且难懂的概念或范畴。所以,使用这种难懂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容易使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得不到自己应有的地位,而且还使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其内容,更无法把握其意蕴及基本精神。

(三)原典诠释发生错误

韩国小学校的《道德6》教材中,有“你自己不想遭受的事,不要给别人做”的格言,说这是孔子说的,还附有孔子的肖像画。其实,这是希勒尔(Hillel)在《塔木德(Talmud)》中说的话,孔子所说的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显然把二者给混淆了。还有,在中学校《道德3》教材的“人的存在特性”单元中,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但对其人性论的诠释都有很多问题。诸如,教材说:“孟子主张人的本性禀赋于天,所以本来就善。”但很难说这种解释是对孟子性善说的正确诠释,它只是一种朱子式的解释。教材又说:荀子“主张人的本性本来是恶的。”但荀子说的人性是无所谓善恶的、即饿了要吃,冷了要穿的生理需求和自然欲望。所以,这又是对荀子“性恶说”的不正确的诠释。还有,教材还把告子说成是“性无善恶”说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告子是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可见,韩国的德育教材在对中国传统经典及理论观点的诠释上,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不正确的理解和诠释。

(四)对特定素材的丑化或美化

“东北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行的对东北边境地区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系列研究的大型学术项目。对这样一个“东北工程”,韩国中学校的《道德2》教材却说:“东北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将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所有历史都说成是中国历史,而于2002年开始推进的对东北边境地区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又说:“因过度的爱国心而导致了本国利己主义,这是不足取的。…歪曲历史,推进东北工程的中国和主张独岛是自己领土的日本,都是本国利己主义的事例”,但是这种无根据的盲目批判乃至丑化是片面而错误的。与此相反,中学校《道德2》教材在“心之平和与宽容”的主题下,探讨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写的《宽容》一书中的“宽容”的价值德目。但我们知道,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是因鼓吹中国西藏地区的分裂独立而被中国政府斥责为“分裂分子”的人物,而韩国德育教材却把达赖喇嘛的话当作对价值德目的解释来使用,甚至加以美化,其政治用意,可见一斑。

三、韩国德育教材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以上在实证分析的层面上,探讨了韩国自第八次教育课程修订以来,中小学校道德教科书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何在呢?其原因简要归纳如下:

第一,东方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参与较少。

在现代韩国人的道德意识中,不仅有西方的伦理思想,还包括中国的儒释道在内的东方伦理思想。这就意味着在编写德育教材过程中,应有东方哲学、伦理学领域研究者积极参与其中,并很好地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事实上在参与制定韩国第八次教育课程草案的研究者中,无一人是东方哲学专业领域的研究者,这不能不是很令人震惊的事。东方哲学专业领域研究者的参与不足,直接导致了韩国第八次德育课程草案减少了东方哲学、伦理思想因素,而且在内容的阐述和诠释等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

第二,撰写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正如前述,韩国德育教材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时,存在着具体的概念说明和相关内容缺少,解释过于抽象、难懂,概念用语不当或原典解释错误等问题,甚至在某地地方还存在不恰当地丑化或美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好说明韩国德育教材的撰写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态度、认识、理解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因此,造成了上述问题,甚至还出现了忽视或贬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现象。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所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因此,韩国在编写德育教材的过程中,直接运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尽管如此,在今天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结构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甚至还被当作是过时、陈腐的历史古董。而且,在“全球西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默守陈规、因循守旧,因此,无暇顾及采取积极态度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发展。由于以上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知从何时起,被当作最陈腐的象征,尤其是那种理解和认识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适用于当今急剧变化的时代是一种过于古板,生搬硬套的感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在韩国德育教材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处的当今语境及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不无关系。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办公室

作者:金海林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研究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载体,对于当代高职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剖析了其在当代高职学生中缺失的原因,通过传统文化探讨有效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德育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它光辉灿烂、源远流长, 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教育科技等诸多内容。它所包含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建立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价值尺度。“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要搞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收到实效,就很有必要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正本清源。在当下,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是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石,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

高职院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独特的组织形式,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今日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残酷的时代,高职院校所承担的一项重大责任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即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出德才双馨,适应时代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思想内容及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筛选和积淀,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的和谐人际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千斤一诺”、“一言为重”,重诺守信的诚信思想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中的缺失及原因

从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都是只停留在表面,只有基本的概念,但缺乏深层次的认知。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不够高,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价值认识不足。形成如此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引起青少年的重视和兴趣。

(二)从家庭环境来看:一个人最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熏陶,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父母。

(三)从学校环境: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更多的是重技能,而轻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影响了社会对于人才需要在德才方面的双重要求。

(四)从娱乐环境看: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载体,使德育教育传播得更加快捷,工作效率更加提高;而另一方面也给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作为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确立 “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工作思路,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思想和方法,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宝贵材料,并努力寻找传统和现实的结合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价值,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实现它的价值。

(一)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到大学新生的第一堂课

以我院为例,我院学生管理系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经过精挑细选,把国学中的经典《弟子规》作为新生的必读书。学生们在每天的早自习时间都要诵读《弟子规》,并由辅导员老师原文传讲《弟子规》,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其中蕴含的人伦教育、人格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落实《弟子规》。同时向学生推荐其他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书籍和经典篇章,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取代单纯的德育说教,立足现代, 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点, 进行新的诠释, 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让学生在进人大学校园后心里树立一个做人的“规矩”,做大学生的“规矩”,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开拓创新,探索多样教育手段

1.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寓教于乐,结合有效的实践活动,强化传统文化影响力。学习传统文化,最关键时要做到知行合一,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组织和展开。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活动既是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传统教育学习的深化。

3.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起着决定学生文化意识方向的作用。如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样,对教师也应该进行充分的针对性教育。可见,“建设一支合格的从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教师队伍,对于促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达到队伍素质的目标——使其达到“信仰坚定、言行一致、知识广博”。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2]魏书生.家教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池会军(1970-),男,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池会军 梁亚宁 胡一乔 刘晓芳 王少华

上一篇:中国中小企业融资论文下一篇:香港物流经济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