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2

一、研究的必要性当今世界是个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界,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现象,比如贪污腐败、明星吸毒等,这些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对学生产生了一些影响,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不可遗忘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精神应该被充分运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建立德育素养非常关键的小学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策略方面着手,总结出了几点方式方法,希望能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生德育;有效性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在做好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将德育划为重点教学目标。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精神,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相结合,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学中,不仅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还能有效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素材,比如家国情怀、道德规范等。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教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如孔融让梨,引导学生懂得礼仪、遵守礼仪,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形成正确的礼仪观念,在这种观念充分落实到生活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其次,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传承至今的古人智慧,对学生来说更具说服力。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吸收到古人的智慧和优秀美德,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中,给心灵带来洗涤,才能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到知行合一,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同时树立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的方法策略

第一,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素材。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进行小学德育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深挖传统文化素材,利用经典素材案例开展教学工作,将这些素材与德育相结合,将古人优良传统美德进行更好的传承。教师在挖掘传统文化素材时,首先要明確德育目标,使传统文化素材与德育教学工作完美衔接,恰如其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完成德育。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是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奉献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教师可以先引入学生大多早已熟悉的“孟母三迁”的典故,古人孟珂的母亲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多次迁居,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通过这则经典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到本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从古至今,母亲对孩子的爱始终都是无私的,教导学生要怀感恩之心,尊敬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小学教师在德育中如果只是依靠课本进行讲授是没有有效的说服力的。小学生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有所欠缺,过于枯燥的理论教学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日积月累,势必会挫败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德育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德育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及发展需求,改进传统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开展德育教学,如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通过教学方式的变换,让学生获得新鲜感,更有兴致进入到德育教学中。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开国大典》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开国大典经典片段,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三,组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践行德育精神。要想让德育之花结出德育之果,就要将德育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只有让德育精神贯穿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利用德育知识指导学生的言行,才算是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为人民服务》的学习时,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完成一件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比如在公交车为老人或者孕妇阿姨让座,过马路时遵守红绿灯为行动不便的人让路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不一定是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可以从身边一件件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德育理论得以在生活中践行,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综上,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中使德育更具说服力,教师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促使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卢玺.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73):111-112.

[2]曾美容.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探析[J].语文课内外,2020(24):257.

作者:刘晓珊

小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2: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要性研究

一、研究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个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界,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现象,比如贪污腐败、明星吸毒等,这些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对学生产生了一些影响,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并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而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的现象,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二、研究目的意义

结合家乡的传统文化、优秀事例和“中国好人”、“阜阳好人”、新时期的英雄及模范个人,以及王家坝精神等学生身边的有教育价值的例子为教学背景,弘扬正能量,为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构建素材,把身边的好人、富有教育意义的事迹等融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之中,形成独特的地方课程或校本教育的资源,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思想教育服务,使广大学生思想教育根植于课堂,根植于家乡周围教育环境,做到教育内容有血有肉,努力探索学校育人的创新模式。同时,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效地补充思想教育内容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在开发的过程中能促使师生进行自主教育,促进师生对家乡产生新的认识。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义是一脉相承的。

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来实施对学生思想教育是新课改的一个有益尝试。其成功实施将发挥出积极的示范及引领作用,能有效引领小学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选题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指出 “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坚持德育教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

2、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社会地延伸,充分挖掘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包括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责任,把社会乃至整个社会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这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与情境互动的过程,即情景性认识的过程。

杜威对学习的基本界定是:“学习是人的经验的改造与生成。”“其中人的经验是在人与环境的活动过程中生成和生长的。”他把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起来,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情境的发展。

(二)实践依据

我们知道,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情景而产生,与情境的相通作用是学习产生兴趣的根本原因。发掘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利用这些活生生的身边素材,并融入到思想教育之中,学生更乐于接受,而我们正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环境,再为其创设一个适合学习的情境,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促其交流、合作,这与我们新课程改革所倡導的“互相合作,互相欣赏;共同探索,共同分享;一起研究,一起成长”的行动研究的指导思想是相通的,也是整合校本教育资源的理论基础之一。

作者:程裕利

小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3:

传统文化的德育精髓及小学德育教育创新

摘要:如今很多家庭在教育小学生时,会倾向于从物质方面满足的小学生的要求,对小学生的溺爱程度较高,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娇生惯养、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等情况。而且小学生在家庭的呵护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精髓,从而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精髓;小学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洗礼,不仅包含艺术、学识、技能等,还具有德育教育作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德育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以期通过创建特色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礼仪、美德、诚信等德育作用,使小学生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精髓

1、自我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道德修养的内容,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作用。传统文化中“吾日三省吾身”、“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等均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和原则,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时刻自我监督、深刻反省,从而促进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

2、正确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这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点,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促使学生正确处理诚信与利益之间的关系。

3、正确人伦原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孝敬父母和尊老爱幼,如“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中,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伦原理,促使学生养成宽容厚道、谦恭礼让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方式。

4、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浓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1、统一全校思想认识。小学生被喻为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目前很多小学生在家庭温室的培育下,很容易形成骄纵、胆怯、自以为是等不良思想,因此学校为了培育出合格的接班人,需要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领导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组织教职工学习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成立德育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措施,将小学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教师教育与管理。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其是直接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思想的主要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行为、话语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作用,学校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教师记性教育,如通过相关法规文件,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规范教师的行为,整顿教师的不良作风。教师还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和文化,如孔子的“仁”学,“恭、宽、信、敏、惠”中含有的自重、宽厚、信用、勤恳、关怀他人等精神。教师需要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教师高尚的师德、无怨无悔奉献教育的精神。

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严格管理,对体罚、收费等作出硬性规定,保证师生关系融洽。

3、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虽然小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整个学校教育需要以学生为本,但由于学生年龄还小,心智不够成熟,如果任由其自主发展将可能会带难以想象的危害,因此学校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严格教育和管理。在常规教育中,班主任及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美德、勤恳等良好行为的学习,如教师向学生讲述“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故事,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另外班主任还需要通过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动向,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促使学生想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小学德育教育创新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得以体现。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优美且具有正面意义的古典诗词和曲乐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古典诗词和古典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学生音乐修养的同时,借助古诗词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还可以通过举行朗读比赛,让学生朗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名贤集》等,使学生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另外书法教学、美术教学和体育教学等,均可以良好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韵。

2、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氛围建设。学校及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教师可以将《大学》、《论语》、《中庸》中优秀的句子和篇章改编或创作成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优秀的句子和篇章,使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作用得以充分的展现。学校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如尊老爱幼活动,使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的美德。

3、增加传统文化德育内容。虽然目前很多学校都注重德育教育,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这些学校的德育教育没有重点和主题,导致学生难以明白和接受。而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以教学传统文化的方式,明确德育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必修课程,从而传统文化中提取德育内容,通过课程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理念中,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品行,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工作。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大量的德育内容,将其融入到学校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闫闯,郑航.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2] 赵玉香.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德育价值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2:66-68.

作者:邓向红

上一篇: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探究论文下一篇:员工培训质量与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