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新时期人们对小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提升文化素养,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渗透的有利内容,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身观中有良好的作用,也对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研究论文 篇1:

校园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措施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本文从研究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了校园文化的教化、导向和辐射作用对德育实效的促进,结合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提出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校德育实效。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实效;教化;导向;辐射

德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的活动,旨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途径不仅包括直接的“两课”理论教学,还包括许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校园文化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对德育效果的影响,提出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

一、校园文化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它通过孕育和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其“成才”:德育则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道德品质,完善其人格修养,教育其“做人”。厘清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是实现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德育实效提高的前提。概括地说,校园文化与德育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从德育的角度来说,首先,德育目标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层次上,德育目标高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德育目标是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校园文化建设则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方针,前者在目标层次上显然高于后者。其次,德育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园文化必须以德育为指导,在多元价值观取向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导向,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不良思潮的侵蚀,消除各种低级和庸俗文化的影响,实现一元价值导向,引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主流。最后,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包括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学术、文艺和体育活动的开展等,这些活动都要紧密围绕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进行,始终将德育的内容贯穿其中。

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说,校园文化反映了德育目标,体现了德育内容。如果说“两课”教学是德育实施的重要内容,那么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两课”教学的延伸和德育的“第二课堂”,因其教化、导向和辐射作用成为实施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校园文化具有教化作用

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是优美的学习环境,内隐形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观念体系。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学生在获得精神需要和满足的同时,将社会对个体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于心并外施于行,使学生在全面、渗透式的环境中受到影响、感染和熏陶,这正是校园文化教化作用的生动体现,它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主体意识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效抵制各种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其核心是价值取向。我国的社会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先进文化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把社会文化纳入自身,其内容和形式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导向,通过对社会文化中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时尚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的心理、观念、行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

高校通过培养和输送人才为社会服务,人才则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塑造而成的。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校园文化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它在对学生个体发挥作用的同时,还通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日常交往活动向周围扩散,甚至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这种内化和积淀也得以传播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校园文化积极的辐射作用,不但有利于高校“小环境”德育效果的提高和改善,还有利于社会“大环境”中公民道德的更新和塑造。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对德育实效的影响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中央16号文件及配套文件的下发,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在规模与效果、内涵与外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广大高校领导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党政工团等部门密切配合,基本树立了全员共建、全员育人的意识。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其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和内容紧密结合,贴近学校实际,突出育人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形式精彩纷呈,充分发挥了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载体作用,育人效果较为明显。

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不断侵蚀校园文化,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方便了校园与外界的交流,也给仍处在传统模式下发展的校园文化带来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中负面影响较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移,品位参差不齐。校园文化建设有些方面仍在低层次、低水平徘徊,高品位地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审美性的文化建设偏少。一些学生社团缺乏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良莠不齐。一些高校校园规划和重要建筑设施缺少人文气息,忽视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对德育促进作用的充分发挥,德育工作效果也受到削弱[1]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

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的促进作用。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中考

虑,对其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同时,高校应注重发动全校师生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建设,身体力行,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本文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保障德育的有效实施

1、完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突出人文景点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它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良好学术氛围和深厚文化底蕴反映和积淀的有形物质载体,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应重视校园教育设施、文体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确保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得以改观,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得以发挥,并在不断完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建设人文景点,通过让校园环境“说话”,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和影响。一方面,高校应利用专门场地,组建向所有师生免费开放的国情和校史图片展厅,客观全面地介绍国家和学校的历史,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荣校的观念。另一方面,高校可在图书馆、教学楼等重要场所设置名人雕像,建造人工喷泉或人工湖,在花园、休息处建书廊,栽种各种花草树木,并充分利用碑、匾、门、栏,通过名人名言、人生警句向广大师生宣传科学精神,讲授人生哲理,形成全面的育人阵地,以期达到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2、健全校园文化传播系统,占领网络德育阵地

社会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大小,更取决于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校园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大小,更取决于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蓬勃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契机。高校应正视这一现实,在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继续完善传统传播媒介,加大文化传播,增强德育实效,如通过校电台、广播站、校报和校刊等开辟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寓教于乐的栏目,设立定期的德育论坛,促使各种信息得以上通下达。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时代特征,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规律,健全网络传播系统,因势利导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首先,高校应继续加大网络建设投入,注重对校园网络的建设,设立自己的德育网站或聊天室、德育论坛、心理咨询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宣传和教育;其次,应建立一支德育素质较高、专业知识过硬、网络技术娴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再次,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引导和规范,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高校应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信息;最后,强化对校园网络传播的监督和管理,如对网络信息的内容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对垃圾信息进行及时过滤和处理,但应讲究尺度,不能一味要求过纯而只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应讲究客观全面地反映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其独立地分是非,辨真伪。

(二)强化校园文化软件建设,促进德育实效的提高

1:培养和塑造学校精神,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

学校精神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精神成果,体现了全校师生集体的价值取向,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含科学、民主和创新精神等内容,体现出鲜明的高校特色和时代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可塑性。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曾指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不断钻研、求实、向上的优良作风是北京大学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学校精神的凝炼和传承。学校精神可以浓缩为校训,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它规范和指导全体师生在实现理想道路上不断前进;学校精神可以反映为一首歌,通过师生的共同创作,用心用爱谱写校歌,雄壮激昂的校歌令人振作,催人奋进;学校精神还可以通过校风、教风和学风来凝聚,通过校园学术文体活动来反映。学校精神给学生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学生无论身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都能体现出这种独特的精神,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齐抓共管,更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通力合作。学校各级领导应明确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定位和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校风、教风和学风的专项和长期治理活动。各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应全面提高素质,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展现良好的窗口面貌;全体教师应提高师德,端正教风,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真正为学生的成才负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学生中,应广泛开展以学科竞赛、创业计划等为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形成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良性发展态势,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独立自觉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深入推进道德教育,尤其强调诚信意识,开展无作弊班申请,净化考风,使学风建设向健康方向发展。

2、开展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应突出特色主题。高校应紧扣每年的“五.四”、“一二.九”等节日,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或纪念日,通过座谈会、报告会、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西部、北京奥运会和其他公益事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的时代性、发展性,促成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

校园文化活动应不断追求创新。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学科和技能竞赛,巩固学生专业知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打破由学工部门集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开创全员育人格局,充分调动其他部门、学院或系的师生积极性,举办“院周”或“系周”师生文化互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使德育效果得以充分实现。

校园文化活动应注重打造精品。高校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开展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一方面注重专业性、系统性,彰显学科特色;另一方面,汇聚多学科优势,使活动具有横向广度。通过体系化发展和项目化运作,形成品位高、质量优、效果佳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精品活动,形成校园文化立足校园、辐射社会的立体效果[2]

校园文化活动应发挥党员引领作用。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始终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使学生党员成为校园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传播者,通过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3、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以社团活动促德育实施

学生社团是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愿结成的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德育实践的实施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社团的建设关系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效果。高校领导应改变学生社团良莠不齐的状况,鼓励并支持符合社会和学校发展、有益学生成长成才的社团的筹建,如依托校党委和团委,设立思想政治理论类和社会实践类社团,长期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意识;通过爱心社、互助协会等,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观念;设立科技创新协会和其他学术研究类的社团等,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发明创新,使其巩固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领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完善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评估和奖励机制,注重引导,保证社团活动健康向上,通过促进学生社团建设,实现学校德育活动与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广大学生在有意识、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德育素质。

综上,重视校园文化对德育的促进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从而促进德育实效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高校德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各种措施并发动师生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共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则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兵宽,薛允洲.21世纪高校德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p124.

[2]韩源,侯德芳.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p151~154.

[收稿日期]2006-12-24

[作者简介]朱冬香(1979-),女,新疆奎屯人,法学硕士,北京化工大学北区办教师。李二英(1963一),女,河北衡水人,北京化工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处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朱冬香 李二英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研究论文 篇2: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摘要:新时期人们对小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提升文化素养,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渗透的有利内容,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身观中有良好的作用,也对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渗透;策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发展中留下丰富的传统文化,并在当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中要制定合理的渗透策略,这样才能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对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单位价值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中也有不同的文化产品提供给人们选择,但文化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而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网络蔓延到小学校园中,这对学生造成极大影响。由于小学生还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在面对丰富多彩的信息时,很容易失去判断,对学生的心智造成极大影响。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魅力,这就说明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发扬的地方。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吸收,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定位

(一)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因此小学德育渗透过程中对学生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助于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与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进而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

(二)德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继承从未停止过[1]。也正因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比如《三字经》等内容依然在当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三)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这三个内容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渗透,让学生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德育教材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用到的主要工具就是教材,而教材的内容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教材中已经初步具备相对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等内容,因此教师在教材编排与选择上一定要科学合理。在教材中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并结合教材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良好的展开德育渗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在德育教材编排中要明确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怀。但就目前来看一部分小学在教材内容编排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内容中学生人格的培养比重过大,而有关爱国情怀的内容却很少进行增加或者更新[3]。针对这种现象,在对德育教材进行编制过程中,要合理增加爱国教育,并将爱国情怀放在人格培养的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在提升学生人格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编排,保证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在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吸收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多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因此要将语言组织为现代学生喜欢看的文字,同时要搭配一些图片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与内涵。

(二)营造良好的渗透教学氛围

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是学生人格与思想的形成阶段,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渗透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优秀传统文化[4]。实践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德育渗透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1、经典诵读活动

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求,在校园内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以《三字经》等为主。学校要通过充分调查与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诵读计划,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目前来看,一部分学校已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且在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有效提升道德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起人生观与世界观。

2、传统节日活动

学校可借助一些传统节日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清明节时,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扫墓。对革命先烈进行瞻仰,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建立的不易。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习屈原的精神,屈原为了国家和人民投汨罗江。通过传统节日的德育渗透,能够让学生不断培养起爱国情怀。在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因此教师要在寒假前布置一个特殊的课外作业,就是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搜集有关春节的神话故事与传说等,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在元宵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猜一猜活动,猜一猜传统灯谜,在猜灯谜活动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同时也要积极组织三月学雷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一件学雷锋的事迹后,不断提升满足感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3、阅读古典名著

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内容中具有很多德育有关的内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古典名著展开阅读。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徐的事閱读神话故事,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三国演义》之类的古典名著。

(三)加强宣传力度

学校为加强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有效渗透,需在校园内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通过学校广播或者黑板报的宣传等,绘制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时学校也要借助一些活动,如田径比赛等,在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比如在加油口号中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合理编辑。利用校园文化墙、展板、宣传栏等对传统文化等进行合理的展示,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结语

小学德育就中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并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德育教材、营造良好的渗透教学氛围、加强宣传力度等方式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实施。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娟. 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8):42-43.

[2]俞晓玲.赵雪芹. 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实践反思[J]. 课外语文, 2017,(1):191-191.

[3]陈昌松.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方法[J]. 新课程(上), 2018,(3):230-230.

[4]许爱英.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 学周刊, 2018,(2):54-55.

作者:黄彩云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研究论文 篇3:

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研究

摘要: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国家整体进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公共体育教育是教学中重要促成,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在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提高自身思政修养。文章对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详细分析,了解德育渗透优势后针对其现状提出对应工作开展途径,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工作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德育渗透;现状

德育工作具有自身规范规定,自身系统稳定,高校德育工作由完整系统组成,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均有渗透,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发展[1]。文章对粤西地区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深入分析,提出具体的融合渗透方式。

一、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粤西地区是广东省西部地区,包括湛江、阳江、茂名地级市,其属于广东经济中重要增长极,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视,使得各项教育、民生事业得到有力支持,提倡“教育兴国”、“科教兴国”、“实干兴邦”理念。

在其高校教育中,其重视对学生知识呢管理培养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对应高校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对自身人格、素养及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三观塑造具有的重要意义[2]。德育工作开展促进学生长久发展,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字自由选择方式,自我内化,实现发展。以下,对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整体表现良好

当下,高校体育教师能够将德育教育和体育知识相结合,通过教学点评、教学组织等,传递爱国、团队、拼搏等德育内容,将体育教学和德育知识融合,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也存在些对德育内容把握不准确,教师方式不科学现象,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师德育渗透观念不强

部分教师认为,公共体育教学是让学生强身健体的,需提高其体育技能,以完成教学任务。增强体质是公共体育重要内容,但是德育不是学科任务,其需要和不同学科相结合,教师应将优秀的德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关心学生体育专项能力,还要注重其团队协作、永不放弃的精神。

(三)管理部门缺乏对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视

管理部门虽在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评估中加入德育标准,但是其标准流于形式,无评估细则规范,标准未统一。在课程上,需对教师开展德育评价,但是无法统一提出,导致德育渗透水平偏低。

二、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优势

公共体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可在对学生身体教育的同时,实现德育教育,体现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的优越性。公共体育是粤西地区德育教育重要载体,其将智、体、心结合起来,实现综合教育[3]。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思想性,其联系区域发展需求,又涉及思想政治品德,将道德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身心发展的学习体系。高校教学中,学生参与竞赛类活动,面对竞争表现出高涨情绪,其自身品质及思想作风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德育教育在公共体育中的渗透,其可针对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因素内容,稳步推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同时,也树立勇于奋斗的顽强精神,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心情,建立积极进取的价值体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思,注重学生自身情感流露,使公共体育德育教育能够深刻印在学生脑海中,为其今后发展内化为技能知识。

三、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分析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德育教育的实施不仅是教师影响学生,更多的是师生共同进步。德育教育在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教学活动由教师提出,教师发挥引导性作用,在教学中影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以此为德育渗透主要实施,制定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具有德育特点的公共体育教学,对学生开展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其需要認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德育中基本要素,了解学生差异性,把握不同学生心理特征的现状,探索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的新方式、技巧,通过两者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内化。

(二)重视德育课程隐蔽性,加强渗透

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应联系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发展需要,使德育教育处于稳定基础支持。将公共体育教学和粤西地区发展、当地人民生活联系起来,从社会发展中提取德育新鲜材料,注重德育渗透在多方面教学中的渗透,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教学、竞争比赛、趣味创新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其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知识、体育知识,实现“寓教于乐”。应实施隐形教育,将德育知识融入到公共体育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体会到教育的优越性。

对公共体育而言,其德育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多开展实践性活动或游戏,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团队协助和沟通交流的必要性。或者,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注重隐蔽课程落实,教师主动沟通,降低姿态,摆脱“教学”的负担,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发挥德育教育的隐蔽性特点,将显性和隐形结合起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进步作用。

(三)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外结合

将公共体育教学内外结合可加强对学生的德语熏陶,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及延伸,可课堂教学相联系,也是德育教育在生活中渗入的体现,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科学的公共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良好到的品质的重要形式,在无形中,为学生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健康成长营造氛围。

在选材上,需注重公共体育中德育的渗透,多结合德育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及课堂组织上,深入贯彻落实德育教育,营造出德行的高校环境。此外,应注重分析其他区域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形式,分析其工作开展经验,发挥现有体育资源优势,强化“文明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创建出文明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粤西地区高校而言,应采用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创建出平等交流的平台,学生在平台上充分交流,展现自我魅力,积极参与到其中,陶冶心灵,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生在公共体育活动中,感受到锻炼身体的益处,愿意参与到运动中来,和其他学生建立必要联系,加强团队协作能力。

(四)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发挥引导作用

实践表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需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教师需正确审视自己,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并具备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发挥自身专业性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修养。在公共体育教育中德育渗入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师教学积累丰富经验,教学队伍整体质量提高,能够适应新问题、新环境,促进粤西地区高校现代化发展。教师以良好的个人素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目标,主动调控方向,使德育工作能够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以多样化德育渗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研究,需先分析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了解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优势。提出该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德育课程隐蔽性,加强渗透;粤西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外结合;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发挥引导作用。高校公共体育是整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德育教育在体育中的渗透,应注重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性作用,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童桂文.粤西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 (7):87-89.

[2]肖和伟.粤西地区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 (15):136-137.

[3]杨万森.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16 (12):251-252.

作者:李群

上一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下一篇: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