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水源头,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家孝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家孝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儒家优秀孝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屹立于世。其中,作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孝文化,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赡养父母、扬名显身、承志立身、敬亲”等核心理念蕴涵着丰裕的民族精神,固结着别样的民族气质。千百年来,它在塑造中华儿女向上向善的积极品质,维系家庭的和睦友爱,展示活跃向前的社会风貌,以及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等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儒家优秀孝文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精湛的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行为方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的儒家优秀孝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命脉,在历史上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道德作用。梁漱溟曾有言:“说中国文化是‘孝德文化’,自是没错”。“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万行原。世上唯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循名责实,儒家优秀孝文化作为道德文化的典范,其精髓已然铭刻在中华儿女的脉搏血液中。经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以包头市高校为例)孝道观念匮乏、思想道德观念薄弱、思想道德总体水平不高。

通过研究儒家优秀孝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有利于充裕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儒家优秀孝文化不仅仅是调解家庭伦理中的“小孝”,更是忠君爱国的“大孝”,有利于促进儒家优秀孝文化的推崇和振兴;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研究方法

1.1文献分析法

笔者利用CNKI、万方、维普、Pub Mad网络数据库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期刊、书籍资料,挖掘儒家优秀孝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1.2问卷调查法

笔者从高校大学生因素、社会因素等角度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包头市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儒家优秀孝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原因并提供对策。

2儒家优秀孝文化在包头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包头市高校大学生的孝德现状及问题分析

2.1.1知之缺:“孝”认知的欠缺

(1)大学生对儒家优秀孝文化的相关内容认识不足。通过问卷调查,约15%的学生了解儒家优秀孝文化,有57%的学生仅仅对儒家优秀孝文化知道一点,甚至有15%的学生不了解儒家优秀孝文化,这充分说明了包头市高校大学生对儒家优秀孝文化的相关内容认识不足。

(2)学校对儒家优秀孝文化教育不足。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有329人表示所在学校不开展孝文化教育活动;有228人表示所在学校每学期开展1-2次孝文化教育活动;有75人表示所在学校每学期开展3次及以上孝文化教育活动,这表示学校对儒家优秀孝文化的教育明显不足

(3)社会对孝文化教育的宣传引领存在不足。在问及“网上有关孝文化的消极信息会影响您对孝文化的正常判断吗”题目中,有251人表示影响很大;仅仅只有175人表示没有影响。这表示社会环境有关孝文化的消极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没有发挥好对高校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宣传引领作用。

2.1.2情之乏:“孝”感情的缺乏

(1)高校大学生孝德情感认同偏弱。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谈及“您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人拒绝赡养父母的看法”一题中,有131人表示拒绝赡养父母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162人表示对于不赡养父母的人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并依法从严惩处;有187人表示不赡养父母是因为父母以往对子女的关爱照顾不够,这说明包头市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照顾不充分。

在问及“您对父母的敬养是出自……”一题中,有238人表示对父母的敬养是出自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仅仅有23人表示敬养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必须遵循;值得注意的是,有232人表示对父母的敬养是为了避免来自别人的指责。根据数据调查结果分析,说明包头市高校大学生缺乏孝德情感、孝德认同偏弱。

(2)学校缺乏孝风建设,孝文化建设缺位。在调查中的有效样本中,包头市高校大学生在回答“所在学校进行孝道教育的情况”一题时,有98人表示所在学校经常开展孝道教育;有291人表示所在学校偶尔开展孝道教育。综上所述,在本次调查的这三道题目当中,回答“偶尔”的人数最高,这说明包头市高校的孝文化氛围不浓厚、孝文化教育建设较弱。

(3)社会环境多元下的孝观念淡漠。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谈及“社会环境对人们尽孝的影响大吗”一题,约215人表示“影响一般”;值得注意的是有357人表示“影响很大”,这表示当前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对人们践行孝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2.1.3行之失:“孝”行为的缺失

(1)高校大学生对儒家优秀孝文化存在认知行为脱节现象。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针对“您是否能够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题目,约有156人表示“经常与父母交流”;约有260人表示“偶尔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约有75人表示“从不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综上所述,针对包头市高校大学生践行孝行为与践行孝行为相关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一致”角度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包头市高校大学生对儒家优秀孝文化存在认知行为脱节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

(2)学校有关于孝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失衡。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针对“您目前所在学校以哪些形式开展孝文化教育”一题,有398人表示“通过课堂方式”;选择“社团和其他方式”的人数最少。针对“您所在的学校以哪些方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一题中,选择“课堂讲授方式”和“学术讲座方式”的人数最高,分别为196人和152人;选择“校园文化活动”和“典型模范教育活动”的人数是最少,分别为95人和75人。选择“收获不多,教学方法古板,内容晦涩难懂”的人数为83人。综上所述,高校在开展孝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行为的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失衡的问题。

(3)社会环境的消极风气冲击大学生践行孝行为。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问及“现在社会上孝顺父母的风气如何”,有158人表示一般,但是有222人表示非常差。基于此现状,在谈到“是否赞成加强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德育工作”问题时,有246人呈无所谓的态度,仅仅只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支持。这表明了在社会的消极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于践行孝行为、学习优秀传统孝文化呈消极怠慢的态度。

2.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大学生自身孝道意识淡薄

第一,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成熟的时期,往往容易冲动且自我调控能力较弱,虽然接受全方位的教育,但是自身修养较低,综合能力较差,面对父母长辈的经验输入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将孝德抛之脑后。第二,家庭对子女的孝德教育存在误区,导致大学生孝德意识模糊。当下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长辈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养成唯我独尊的不良習惯,他们感恩意识缺乏,不懂得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反而将父母的关爱看作是理所应当,最终出现子女不孝的行为。

2.2.2包头市高校孝文化教育功能薄弱

第一,包头市高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孝文化教育。部分高校过分关注学生智力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教师的教育方式刻板,缺乏创新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在传授德育内容时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导致课堂抬头率低、出勤率低的现象。第三,高校孝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化,育人效果差。部分高校仅仅开展孝德理论教育,忽视大学生孝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缺乏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实践要求,更不用说设计规划大学生孝德实践活动的结构和制度了。

2.2.3社会消极现象导致大学生孝德缺失

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部分外来消极文化渗透进我国社会,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正确判断,崇尚外来文化而忽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儒家优秀孝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3.1强化孝道意识,培养孝德情感

第一,要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其责任意识,加强大学生感恩心理、奉献精神以及乐于为他人及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建设。第二,要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儒家优秀孝文化理论知识,努力学习儒家优秀典籍,经常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使自己不断进步。第三,坚定意识信念,自觉抵制不良之风。大学生要坚定意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坚守思想道德的底线。第四,积极践行孝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听从父母的意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看见自己的孝心,这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儒家优秀孝文化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注重高校,提升教育水平

第一,高校需改变对儒家优秀孝文化的教育态度,将儒家优秀孝文化融入大学生的课堂教育当中,重视对大学生的孝德培养,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教育作用。第二,高校需丰富孝文化教育内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有关儒家优秀孝文化选修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孝文化知识。第三,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建设校园物质环境,富裕校园文化特色;完善考核制度,注重人文关怀;利用网络媒体,树立积极思想意识风标,从而提高儒家优秀孝文化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时效性。

3.3关注社会,创造良好氛围

首先,强化舆论宣传,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使得大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孝文化的熏陶。其次,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大众媒体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创建网络文明。最后,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有利于完善自身的品格。

4结论

儒家优秀孝文化历经历史的检验在当代依旧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社会消极信息等因素,包头市高校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孝德问题,如孝文化认知不足、孝行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品德的提高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将儒家优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当代以及高校实际情况作出一系列的部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殷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孝文化的融合思考[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2):53-54+87.

[2]张明.论传统孝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9):49-50.

[3]李娜.中华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4]任利霞.传统孝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56-59.

[5]孟佳.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探究[J].国际公关,2019,(07):102.

作者:王丽伟 王瑞军

儒家孝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水源头,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高校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心理基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将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人文育人環境。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路径

文化是价值观的源泉,价值观是文化的本质体现。牢固的价值观必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在这过程中孕育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深远的影响已经浸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当前,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并探索其价值实现的途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其作出一个令公众广泛认可的定义。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里,泰勒主要从意识形态方面对文化进行了界定,属于狭义的文化定义。从广义上来说,笔者认为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中国的“传统”是与“现代”的历史时期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的界限划定目前也是颇多争议,但大多数人接受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来划分“传统”和“现代”。本文所讨论的传统文化也是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

至此,我们可以给传统文化界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由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根据其呈现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科学技艺文化和伦理价值文化。科学技艺文化如:工艺美术文化、园林建筑文化、戏曲娱乐文化、医学养身文化等,伦理价值文化如:君子文化、孝悌文化、礼仪文化、忠君爱国文化等。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水源头

文化是孕育价值观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的凝练和提升。所以,离开传统文化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伦理等各个方面。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中,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夙夜在公”、“公而忘私”的敬业精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结晶,与当前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而密切的联系,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而将价值观教育上升到理想信念的高度,避免使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简单的价值行为教育。

(二)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由此可见,有效的载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功能:能承载和传递教育内容、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能联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过程中,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教育环境(环体)。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有效的载体就是联系以上四个要素正常、高效运转的纽带和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它能够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向大学生教育、灌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传递交流;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能够被教育者所运用,并能够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介体,提供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和动力。因此,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将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机理和规律研究,有助于构建一个理论体系完善且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三)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古代剥削阶级用来教化人民、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道德教育经验和特点。首先,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历代的剥削阶级都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目的是培养出符合本阶级统治需要的人才,维护社会稳定和其统治地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著作,反应了德育至上的思想。第二,在德育内容上,强调目的性和针对性,其核心是为社会、为国家的整体主义思想。最早的代表论著是《礼记大同》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对中国历代志士文人的人生理想追求具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第三,在德育的路径选择上,重视教书育人,训教合一。我国古代教师的职责始终是集教书育人为一身,“传道授业”的第一要务是传道,即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品德,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艺。第四,在道德教育方法上,重视教化与修身的统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治国、家庭伦理、个人言行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道德规范和理论方法,同时,它又十分重视内化、“内圣”,提出了一系列内省、自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方法,强调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当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其教育的路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我们应该批判的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在方法论乃至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上的积极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富成效。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一)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心理基础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學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才能实现。价值观来源并根植于文化,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观认同的前提,只有实现了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认同,才有可能达到对其价值观的认同。真正有效的价值观认同一定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并通过个体对文化的理性认识、情感体验,以及批判和创造,从而实现对文化的自觉自省,对代表其本质的价值观产生认同。所以,高校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穿插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背景,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并自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品格。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投入,设置专门的课程学分、选聘优秀的教师进行讲授,使大学生清楚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而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心理,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受其表达和传播方式的限制,尤其是一些古籍经典文白不一的表述,使得普通人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产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心态,严重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高校应根据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要求,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和传播形式上有突破、求创新。在内容上,在把握传统文化本质的前提下,融入新时期的思想和社会价值观,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在传播方式上,借鉴动漫、电影、网络游戏、演出、文化旅游等表现手法,把原本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变成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化,使传统文化走出尘封的故纸堆,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播渠道上,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借鉴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覆盖面,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三)将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人文育人环境

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三种。高校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渗透作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进行的,而优良的校园环境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一所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高校,能够激发人脑接受教育影响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往往更容易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此,高校要重视将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引领作用,要有意识的挖掘学校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自身的办学文化中,把优秀传统文化延展到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生活学习场所等校园物质环境之中,渗透到办学思想、校风建设、制度文化、校园活动等校园文化环境之中,使大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参考文献:

[1](英)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3]周亚军,孙雷.基于文化认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探索,2015(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5 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传统孝文化的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774)、盐城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ZB2016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作者:周亚军

儒家孝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原则研究

摘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要坚持辩证分析和理性精神,要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要古为今用,彰显时代价值,要构建多维互动的融合机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丰厚的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努力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方针政策,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主题、内容与形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一方面需要辩证分析,需要理性精神,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天同时也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两者的融合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坚持顶层设计,形成多元互动,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生态系统。

1 坚持辩证分析和理性精神

第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坚持“马学”为体,“国学”为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中华民族就失去了在多元交融的世界文明中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其社会理想、价值追求与思考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比如社会主义思想与儒家的“天下大同”、辩证唯物主义与道家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观等。坚持“马学”为体,就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生动、深刻理解。坚持“国学”为用就是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历史意义。

第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善于传承,更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五千年的上下求索中,艰苦奋斗中所确定理想和信念,在封建社会,他寄托着“少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的美好愿景;在近代社会,它是救国存亡的真实写照;在当代,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对此,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传承,使之在新时期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同时,习总书记也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此,我们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于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功能和现实价值。

2 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第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概括起来大致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解包容精神;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朴素辩证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奉献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尚和精神;“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务实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极为重要的帮助。

第二,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与主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以国家、民族、整体利益为上的“公而忘私”美德;“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百善孝为先的“孝悌”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美德;“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恥”的廉俭美德。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担当意识、孝悌忠信思想、荣辱价值观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文化依托和文化优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3 古为今用,彰显时代价值

五年年的积淀与传承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与矛盾性,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紧密结合,良莠杂陈,瑕瑜互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彰显时代价值,并在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力行。

第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要赋予时代新意。因为时代条件、社会认知等因素的制约和局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不可避免具有一些陈旧过时或者封建性的东西,比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作为士大夫,他看到“天下”是“赵王朝的天下”,不可否认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私利、抹杀阶级矛盾的消极内容,但是他的“天下”也可以是“整个中华民族”,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福祉而忧愁奋斗的伟大胸襟,新时期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要厚古厚今,厚古之资源,厚今之所用,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以今用为本,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代新意、时代价值。

第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其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大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文化基因,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实土壤中,可以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易理解和被接受,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式、手段的创新。在载体上要凸显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使传播路径更加多元化;在方法上,要增加以大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生活、融入行为方式和习惯;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优化完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

4 构建多维互动的融合机制

第一,课堂教学主导。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方法上可以融入网上网下的学生实践活动,在知行合一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内容上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感染力、精神震撼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社会主义认同。另一方面体现课程思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任何一门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科学有效的发掘这些资源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话语包装和内容设计是发挥专业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这不仅可以丰富专业教学的内容,也可学科内容的思政教育因素更加具有深度。

第二,社团活动引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依托第一课堂的教学组织优势,也要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的组织优势。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蒸煮教育为项目载体,融入专业特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广泛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社团活动。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华诗词大学》等节目在让人们生动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掀起了广大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与此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主动采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设计一些相通相同的文艺节目。

第三,媒体宣传创导。随着新媒体发展与成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综合运用新媒体平台,增强其吸引力和时代感。一方面要注重内容为王的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广泛,要以两者的融合为基础来筛选平台的内容,同时在教育引导上要具体明确,要围绕中心、重点突出、强势回应,让其内容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注重媒体融合原则因此,在宣传创导的过程中,我们在重视运用新媒体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传统媒体直观、具体,比如条幅、橱窗、墙壁标语,这些随处随时随人可见的媒介在宣传创导过程具有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要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紧密融合起来,以更加立体、多元的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学问研究倡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登顶大学生思想文化的高地,首要是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一方面,近代以来,随着相关学者的呼吁与倡导,传统文化热不断升温,“文化复兴”“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等热点话题的出现既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大众精神生活发展的需要,同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也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优势,开设“国学”课程、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编撰传统文化书籍等,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气氛,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条件,满足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冀晓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J].人民教育,2017,(21).

[2]张新杰,刘笑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

[3]王秀花.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J].人民论坛,2018,(12).

[4]张博颖.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人[N].人民日报,2017-07-21(7).

作者:刘志林 曾晓辉

上一篇:植物配置艺术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加强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