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特征论文

2022-04-30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的发展更加强调幼儿的全方位培养,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思想启蒙的初级阶段,对世界已经产生较为清晰的认知,思维逐渐形成。如果在这个阶段做好德育教育,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也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特征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特征论文 篇1:

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中学生德育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中学德育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德育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德育教育的目标确定、方法选择、教育重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以期促进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现况;改善措施

思想道德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需求,德育教育则是构建这个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下都要重视的一项工作。习进平同志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但是当代中学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成长过程,导致他们中一大部分人缺乏生活的磨练,没有对团队和他人的认可和归属感,容易出现德育方面的缺失或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容易出现害怕挫折、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爱慕虚荣、在价值取向上急功近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德育教育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也渗透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教育引导了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并为其提供了动力。德育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德育教育是提高国家和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德育教育是青少年成才的必要条件

德育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德育教育实质上是把社会对道德素质的标准进行个体化,将自身的道德水平发展完善到社会认可的标准,形成一个社会认可的为人准则,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德育教育的实质是为青少年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少年成才的标准应该是他们的个性人格和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教育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让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

二、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开展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整体来说,德育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重智育轻德育、目标脱离实际、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缺乏时代性等。这些缺点严重制约了德育教育的继续开展,不利于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养成。

(一)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在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个人人格的健全和品德的养成,没有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面对困难与挫折,承受能力也欠缺。学校在德育和智育两方面的投入也不成比例,对智育的硬件投入、课件开发等都要远远超过德育。而且家长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慢慢来,只要没有大问题即可,而考试成绩才是最重要,最明显的。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影响,以及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导致的。

(二)德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

我国德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种误区,即设定的德育目标过于“高、大、全”。一味的向学生宣传真、善、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矛盾,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接受这种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这种脱离现实的道德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过于抽象。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人与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其关联和本质,循序渐进的开展德育教育,过程缺乏引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设定的目标价值取向过高,过于抽象,脱离了实际生活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忽视了理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只会导致中学生知行脱离,会说不会做。

(三)德育教育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说教形式开展,忽视了德育教育与德育活动的协调统一,学生的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人对自身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的结果,即精神满足的方式决定了人的精神表达的内容。课堂教学的说教模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但是对于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行为的培养缺乏影响。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要贴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们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指导他们利用学到的道德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道德思想的养成,是通过不断的精神批判与纠正实现的。单一的进行说教根本无法实现这一过程。

(四)德育教育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

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延续了旧的德育教学的内容,无论从德育的目标还是德育的方式,都缺乏明显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在思想价值多元的信息时代,社会道德现象呈现了开发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道德环境发生的变化,没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使得中学生学到的和看到的截然不同,缺乏认同,很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而且道德教育缺乏科学性,没有针对性的开展道德体验和道德活动,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和老师,就失去了监督力和自制力,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缺乏共鸣。

三、中学德育教育的改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德育目标,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德育教育的目标要结合实际,教育的核心是为中学生开展理想教育,把安国主义作为教育重点,坚持四项道德教育基础,培养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内容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根本。要做到教书育人互相结合,道德认知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德育教育要重视老师的引导作用,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既要正面赞扬,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要批评教育,增加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强化德育效果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多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互相冲击。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学校德育教育不能再固守传统的德育方式。而要采取开放性的德育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判断、分析能力。一方面可以开发本地资源,建立德育基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请革命前辈到学校讲座,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请民警,交警同志开展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还可以借助于网络和新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和沟通方式,开展各式各样的道德教育活动。

(三)结合传统文化,突出德育教育的时代性、民族性

德育教育不但需要依托我国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建设进程,还要结合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品质。面对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开展以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为核心的学生道德教育。德育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时代精神为纽带,以国学为载体,升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从而给大学德育教育以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氛围。德育教育的内容要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依据,发扬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品质,培养和强化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德育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中学生具有符合我国社会道德和法制要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具备健康的价值观、是非观,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合格公民。

(四)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就必须保证整体性,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三位一体。在德育过程中,学校要做好沟通工作,通过不定期的家访、约见、电话短信的互动、互联网的交流以及召开家长会等等各种方式来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及时了解儿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同时也让儿女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达到理解父母的苦衷和愿望,增强彼此之间的熟悉和理解。而社会也要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配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第二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同时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教会他们分辨和判断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整体功能,发挥整体效应,树立整体观念。努力为德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中学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德育教育要紧握时代脉搏,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提高他们分析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左惠忠.浅谈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到中职体育教学中[J].价值工程,2010,(34).

[2]程秀芝.浅谈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3]李进兰.浅谈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2).

作者:陈也轩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特征论文 篇2:

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管窥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的发展更加强调幼儿的全方位培养,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思想启蒙的初级阶段,对世界已经产生较为清晰的认知,思维逐渐形成。如果在这个阶段做好德育教育,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也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换言之,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良好的德育工作可以让幼儿在健康的环境当中成长,并拥有更多的优良品质,这也是开展学前德育教育的根本性目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德育教育的内涵、学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等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述,文章仅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教育;分析探究

引言

就当前的教育行业现状而言,学前幼儿具备很多的特点。学者与专家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学前教育的幼儿的身心都较为稚嫩,思维上处于孩童的思维,对事物抱有好奇心,活泼好动,但是个人身心的成长速度很快。然而,现阶段互联网的覆盖率很高,幼儿在接触铺天盖地信息的同时,必然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教师与家长不加以管束和引导,幼儿三观的形成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心理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学前教育的德育工作,引导幼儿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从而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也可以实现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与人格塑造。由此可见,针对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详细分析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德育教育的内涵

1.1德育内涵

我国学前德育教育的理念最初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他强调行为教育与语言教育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手段,而行教重于言教,教师与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教师与家长的行为教育对于幼儿的道德培养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为此,教师与家长应当构建健康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使得私德为立德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1.2德育目标

为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就需要树立较为明确的目标。而学前教育的德育教育就是让幼儿逐渐形成爱国、爱集体等思想情感,并养成科学思维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勤学好问等品德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得幼儿可以以更加积极的面貌去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养成较为活泼和开朗的性格。为实现这一目标,学前教育应当从情感方面入手,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体现素质教育根本理念的同时,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1.3德育内容

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幼儿可以自觉遵守教师所提出的规范与要求,可以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例如在学习与生活当中尊敬师长、热爱同伴、礼貌待人等。第三,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校园生活属于集体生活,必然会涉及到与他人如何相处的问题,因而需要尽快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在学校中可以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可以与他人和平相处,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

2.学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学前教育中缓慢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为幼儿未来思想道德教育做好铺垫。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当中的德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家长过于望子成龙,更注重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幼儿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幼儿的心理状态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而现阶段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拓宽了幼儿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幼儿的思维与认知在信息的传播下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在此期间,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幼儿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与此同时,良好的学前德育教育也可以维持课堂的秩序。一般而言,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缺乏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能力。因而开展合理的学前德育教育可以避免出现幼儿园秩序混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幼儿了解人们的行为底线以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为幼儿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奠定基础。

3.学前教育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教材内容缺乏社会价值

学前教育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教师在设计德育课程内容时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内容缺乏针对性,甚至是与德育整体发展目标相矛盾。与此同时,也忽视了幼儿兴趣爱好的培养,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其作用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幼儿的学习效果,也制约着儿童的全面发展。

3.2德育内容比较片面

教師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缺少全面化的认知,过于片面,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更无法将热情投入到课堂当中。与此同时,很多家长的教育模式过于传统,对于德育教育漠不关心,也不愿承担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责任,将希望寄托于学校与教师身上。这种情况下,家长与教师难以进行有效的配合,学前的德育教育工作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3.3适应教材内容的能力差

对学前阶段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应当具备系统化和全面化的特点,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幼儿园的德育教材内容并未体现出幼儿的优良品德、社会性发展、爱国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完美平衡,教材当中的内容不够合理,内容也流于表面不够深刻,与学前幼儿的发展适配度很低,制约着幼儿的健康成长。

4.在学前教育领域渗透道德教育的策略

4.1环境渗透

环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家长与教师都应当尽量为幼儿构建积极的成长环境,并逐步渗透德育内容,举例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可以与幼儿建立公约,要求每一位幼儿包括教师都要严格遵守规则,师生共同遵守公约,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汇总,可以在无形之中约束幼儿的行为,使得幼儿在公平自主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也应当与教师进行配合,答允孩子的要求就一定要完成,使得幼儿在家长的影响下成为诚实守信的人。

4.2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哲学的渗透

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是自我认知能力曾倩搞得重要阶段,也是学习知识较为快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紧紧抓住幼儿的特点,基于立德树人渗透教育哲学,使得幼儿掌握更多的德育内容,并在日常行为当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幼儿接受真正的道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三观。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这一职业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方向感,在开展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从而在潜移默化當中影响幼儿。

4.3利用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将其利用到德育教育中,会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幼儿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实现文化的弘扬。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针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充分了解,并筛选适合幼儿的内容,将其融入到德育教育当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重渗透。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打造丰富的课堂,使得幼儿可以将热情投入到德育课堂当中。举例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播放一些描写古诗词景色的图片,并让幼儿朗诵相应的古诗词,感受作者的创作心境。在多个感官的刺激下,使得幼儿将注意力都投放在课堂当中,既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4.4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年龄较小,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很少参加一些课外的活动,幼儿自身的体质很差,所接触到的东西也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与家长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在课程设计当中,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合理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幼儿了解并内化相关知识。此外,教师也可以加强与当地社会团体的联系,在周末的时间组织幼儿去博物馆、纪念碑等地进行参观,这一类地点非常具备教育意义,使得幼儿可以在了解当中感受生命的可贵,切实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4.5在家庭生活中渗透道德教育

家庭对幼儿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所处的环境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学校与家庭。这种情况下,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幼儿的影响更加深刻。因此,家长应当与教师强化沟通,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责任。举例而言,在学校很多幼儿存在挑食的毛病,而教师则需要让幼儿明白浪费食物属于不良行为,尽量改正。在家中,家长也可以制作一些健康食品,并与孩子做好沟通,保障健康饮食,不浪费粮食,有效约束幼儿浪费粮食的行为,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幼儿会逐渐改正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利用好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幼儿可以参与到节日当中,感受家长养育自己的不易,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拥有一个快乐的假期,也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孝顺父母的道德品质。

4.6采用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学前阶段的幼儿好奇心很重,对于外部干预较为敏感,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此,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要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合理分析,从幼儿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模仿其心理和认知,提高教学方法与幼儿的适配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采取鼓励式教学,让幼儿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以更加从容的状态与面对未来的学习。

4.7使幼儿理解生活的意义

开展生活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在教师与家长的影响下,逐步了解生活的意义,并关心生活,关心父母的状态,从而明确生活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应当为幼儿渗透人类生命的意义以及动植物生命的意义,扩充知识储备的同时,使得幼儿可以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学前阶段的幼儿,开展合理的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综合性发展,也可以让幼儿形成最基本的三观,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幼儿的成长也需要依赖德育教育理念,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实践当中,可以通过环境渗透、传统文化渗透、实践活动渗透等方式,开展高效的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此外,在教学期间注重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和教学反馈,从而实现对于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为幼儿打造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覃秋靖.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知识文库,2020(12):75-76.

[2]罗萌.学前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刘明.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科普童话,2020(24):171.

[4]褚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04):182-183.

作者:薛艳茹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特征论文 篇3:

探析高中德育教育与社会活动的融合

摘要: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伴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在社会活动中增强学生德育教育水准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活动与道德建设的有效结合,不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念和创新意识,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基于此,本文对社会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高中德育教育中运用社会活动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象。

关键词:社会活动;德育教育;融合

引言:德育教育工作少不了社会实践活动。假如阻止学生加入现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育,学生就只有在狭隘闭合的教室中讲道。会造成德育教育中知行错位。所以,有意愿的、有准备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品德内化和知识、心理、意愿、手段等元素的结合,协助学生内化道德标准;可以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协助老师有目的性地处理学生的处理观念问题,训练学生待人接物的实践能力,协助学生建立认真负责的心理、用心的实践心态和科学的实践方式。

一、社会活动在德育课程中的目的

1、有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对学生的长久素养进步有着较好的指引效果。例如,街道社区和公司企业应积极进行有关公益游学营,履行社会教育责任义务。学生借助社会活动回报社会,在志愿活动中获得实施德育教育。学生家长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履行学生生活老师的作用。学生可以在培养学生人格特质和道德建设的环节中增加学生的印象,指引学生在社交活动中扮演合理的社会角色,并承担角色所担负的责任。父母与学生的参与,也可以让父母见证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促进学生未来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

2、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与精神,对学生掌握社会实际理论知识和提高思维活动能力具有实际的效果。通过运用社会生活实践,学会对实践活动举一反三,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创新的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实际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协助学生研究、搜集更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料,并编写更具创新意识的社会实际内容。在学校的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下,学生将更易于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更能够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敢于担当。而对新知识的不断开发与挖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技探究意识,有助于学生将来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更方面的发展。

3、有利于动手能力培养

在社会现实中,学生们能够通过在学校生活中亲近中国历史、地域文化等传统人文,并感受本土文化教育所带来的新人文教育。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教育,进行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活动,如通过当地的德育基地,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感受本地的民俗及旅游资源。

二、德育教育中社会活动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指导,活动偏形式化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任务比较紧张,这也导致学校对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不是很关助,活动完成度不够理想。许多学校在活动中反映的内容缺乏实际意义。出现这样状况的主因是该校教师缺少指导,多数学生对社会生活实践了解不足。另外,由于大部分学校还设置了限定的社会活动时间,只有在学校寒暑假的业余时间才能实施开展,而且在社会活动的具体安排、具体内容与范围的设置上也参差不齐,这使得学生对社会活动产生消极情绪。

2、家长不重视,完成质量低

社会活动的综合性活动形式,是一个需要把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的基础活动。学生在课后进行社会活动时,家长没有予以积极地跟进,或者家长不支持。不光如此,有的家长还传递着“社會活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看会儿书、多做几道题有用”的消极思想,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作业”。但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完成率低下,而且存在大量学生用业余时间呆在室内玩网络游戏的情形。长时间如此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又耗费了珍贵的学习时光。所以,培养学生家长开展活动的意识是学校进行高效活动的关键步骤。

3、缺少社会帮助,活动内容难展开

社会生活活动无法举办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小,学校也无法选择良好的活动平台。尽管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很显然,人们当前对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还没有认识,这就直接造成了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困难。此外,部分社会活动成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交易,学生的活动成了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活动的有效发展,更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

三、在社会活动中有效提高德育实效的途径

1、科学安排,逐层实施德育教育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决定了高中社会活动对德育教育的渗透也需要分阶段、分步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在社会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前提。

高中教育第一阶段的社会实践,应该侧重于学生自律意识与行为的养成,引导学生从执行校园各种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等比较基本的生活环节开始。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让学生不好的学习或生活习惯尽早获得补偿与改善。

步入中学二年级以后,才能更进一步加强并扩大到更深层次的主动、自觉、自愿的德育教育的学习与实践中。除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之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更丰富多彩的爱好。不但要突破过去“死读书、死读书”的思想禁锢,而且还要积极地将自己训练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高中生。

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社会活动,德育教育不但要在高考中做出较好的成绩,还必须意识到努力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履行好相应的社会义务,为人民服务。在读书之余,我们更不要忘却作为准社会人的历史使命,努力地为社会服务,奉献自身的能力。同时,还要更努力地在实际行动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思想指导今后的学习研究或工作。

在社会活动的过程当中,分步骤、分阶段的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符合德充教育的实质特点,可以使学生逐渐深入的社会活动中更真实感受德育教育的内涵,以此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切实提高。

2、联合社会和企业,加强公益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社会是其活动的主要平台。社会和企业要开展更多与社会实际问题有关的活动,给每个学生创设社会生活实践的平台,以支持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比如:社区可以利用五月一日劳动节等重大的节假日来聚集社区的学生志愿者,共同开展”五一送温馨”社区实践活动。为社区清洁员进行送水服务,引导学生共同协助清洁员打扫社区的卫生,让他们体验社区清洁人员的日常工作,提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乱扔废弃物,做好分类,以减少社区清洁人员的工作负担,使学生了解自己肩负着的社会责任。此外,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敬老、校企合作”的尊老敬老项目。由企业为学生提代价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材料,学校则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并进行才艺演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合,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公益性,另一方面,企业大众化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既满足了企业的商业意义,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而且借助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更多企业以及学生投身到公益活动中,从而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也是学校德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策略。社会生活实践不仅是一堂生活课,同样也是一门道德教育课,不仅仅是对生活技巧的掌握,更是让学生能够懂得换位思考,让学生拥有同理心,可以感同身受。

3、以生为本,德育教育生活化

渗透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受教育者很难感受教学的形式与手段,而是教学的深度在不知不觉地、无形地对受教育者形成影响。所以,若要中学德育教育在社会活动中的融入,就应该采用以生为本、体验式、生活化的教育策略。

活动内容不仅限于在一定时期、特定场合的某个内容,而是包括了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细节。养老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学校协助家长做好家事教育的活动属于同一种;而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体验爱国主义的价值和学生在“3.5”中学习雷锋、在“3.12”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的意义并无不同。甚至个别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三防”知识讲座或在诊所学到应急常识,更是一个重要且良好的活动形态。因為这些学习是有助于学校学生熟悉社会并学会自救以及救人的最主要方式。不仅仅是掌握和实践有利于别人和自身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活动,是学生为社会建设奉献自身能力的具体方式。

以生为本、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减少德育形式主义的思维误区,也避免了学校把德育和工作、学业分离。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能够让道德理论在持续的生活体验中逐渐地升华与固化,甚至让学生在随时随地的道德理论与知识的实践过程中,达到”习惯成自然”形式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4、渗透生命教育,落实德育教育

中学生背离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意识的行为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长期忽略了应试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生命教育。敬畏与关怀生命本身就是人类美德养成的重要基础。所以,从成长型生命教育目标出发,进行渗透性生命德育教育,也应当成为学校社会生活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老师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在面临生命问题时应秉持的积极态度,在理解生命脆弱的同时,也明白敬畏生命与爱护自然的意义。不论是植树种花,或是照料流浪动物,都是学生接受生活与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学校开展节水、随手关灯、废物利用、废弃物分类等生活实践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社会责任与行动精神的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活动行为都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开展课外活动时所接受的社会交往,以及团队协作、互助等人际关系能力的训练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部分。这种教育能够有助于学生了解并认知与外界良性交往的价值、重要性和方法,学会在面临挫折或失败时,以更正面的心态应对压力和适应环境。

5、强化思想行为意识,开展德育教育

现阶段的高中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家人从小宠爱等情况,他们无法体会劳动的艰辛,同时还缺乏挫折、磨难的锻炼,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对一些事情心存侥幸,追求利益,贪图安逸,意志薄弱,性情冷漠,缺乏远大的理想。青春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也是个体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奠基期。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等品质,以及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且积极的作用,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社会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体会,感受实践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精神提供了有效的教育平台。

6、德育教育社会活动能力评价的思考

在学校德育教育评价中,注重于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以学生通过评估为主要目的,尽力营造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创新性学习的环境。

道德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把社会上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以引导自身生活方式的能力。对高中生而言,它主要涉及学生利用道德常识评判道德行为与个人情感爱憎倾向之间的能力,学生是不是热爱社会生活活动,学生的愿望是不是强烈,学生的外显行为是不是积极主动或敷衍,以及其他在社会实践中更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是否有耐心克服困难等。但总的来说,对学生道德能力的评价应从道德修养与社会生活能力两方面实施综合评定。

评价方式应贯彻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过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道德情感投入和实践活动心态的评价。而结果评价则着重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以及对品德、精神情感、实践活动心态的转变。因为在一些实践活动,尤其是实践操作中,往往并不是在学校完成的。为可以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必须请家长或社区参与评价。另外,教育评价过程也应当是一种民主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开展自主评价与互动评价,这也是学校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结语:综上所述,社会活动的成功开展对于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针对学校的实际状况,通过各种方法有效实施社会活动,为学生创造亲身感受的机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得到真切的生活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意识。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开拓眼界,充实自身的精神境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素养,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亮。浅析高中德育工作的低效现状及解决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77。

[2]颜迪,潘洪策。基于“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4):33-34。

[3]周洵。浅谈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途径[J]。亚太教育,2016(08):140。

作者:瞿兰

上一篇:有效性评价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生本理念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