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物流经济地理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香港物流经济地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物流经济地理是一门集物流学与经济地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物流教育课程中,物流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主干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演示等进行传授,随着教改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新方法的教学。本文作者就是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篇:香港物流经济地理论文

高职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改革之浅见

摘 要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物流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物流专业毕业生,而是懂理论、技术强、素质高的物流人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对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总结,与广大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 物流经济地理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Opinion on Vocational Logist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Teaching Reform

SUN Guonan, WU Xiaoche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njing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38)

Key words logistics economic geography; course reform; teaching mode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物流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也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办的热门专业之一。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不是简单的经济学与地理知识的拼凑,而是研究为运输生产和物流配送工作服务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一般由我国的生产力与物流的基本布局、农业物流经济地理、工业物流经济地理(轻工业、重工业)、交通、商业、港澳台以及国际物流经济地理等部分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物流及相关产业在我国的布局概况,了解各个经济区的发展概况,交通情况,培养学校运输路线的规划设计能力,解决有关物流、经济、地理互相之间的关系问题,并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与预测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

1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1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物流经济地理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演示教学法。这里主要分析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中的现状。讨论教学法是广大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得到较好的答案,最后教师要对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之一,也是目前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达到固定所学知识点,学会思考,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去,从而达到在既掌握知识要求也掌握技能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有的老师也会使用小案例或者小故事进行本章节教学的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安排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老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都更高。物流经济地理对于案例的选择和应用相对于其他物流类专业课程来说难度更大一些。该课程案例的特点是对学生来说比较“空”,不像采购实务课程,案例很实际,不管是角色扮演还是案例使用设计本身内容都很丰富。让刚接触该课程的高职学生分析一个地区物流布局的成败,难度相当大。此情况下,这些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实际教学中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出现课堂上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讨论问题或者案例不能积极响应,最后学生讨论沦为教师自问自答或者完全是教师一个人把案例分析讲解一遍的尴尬局面。

1.1.2 形成原因分析

(1)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首先,学生对该课程存在错误理解。很多学生心里对学习这门课程有疑问,他们觉得学物流,就是学习仓储与配送、学习采购、学习供应链、学习运输管理等等,学经济地理,以后出去干什么工作都用不到。而且作者所教授的该课程实际课程教学只有2学分,在学生看来就是来混混日子,混混学分的。其次,学生学习基础的缺失。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的,有部分学生在高中后期的学习中根本就不接触到地理课程,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也早就记忆不清。相对应的,我们的物流经济地理专业理论的体系还为完全形成,前置的课程几乎没有,使得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时候如果没有事先准备,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讨论问题不知道怎么讨论,也没有任何想法和见解,于是不如不讨论,听老师讲。第三,是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本身的特点与教师教法不当造成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该课程教材乍一看觉得绝大部分只是识记性的知识点,因此学生拿到书翻翻,觉得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试过关,还有的学生看到农产品产地,各种公路路线这么复杂一张地图,就觉得这课程没法学习,再加上教师念经式教学,学生当然没兴趣。当然,还有少部分学生出于众心理,看别人不发言,虽然自己有想法也不好意思站出来表达,这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

(2)所学知识陈旧,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现有的专业课程普遍存在内容陈旧,与社会实际脱节严重的现象。物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有新生的事物出现,供应链金融(电商供应链金融)、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等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有的学校没有很好地把握课程开设的时机,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与教师的教学难度进一步加大。就教材本身而言,许多知识和方法是已经淘汰了的,有的区域划分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教材中还在继续使用,学生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都是过时的知识,使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加大,对学生培养极为不利。

1.2 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是很差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该课程本身的校内实践性不像其他物流专业课程那么强,校外实践教学难度极大。例如,现代物流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我系所有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学习人数多,学分大,投入实训设施设备利用率也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好。再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不管是3D仿真还是仓储设备实训室,基本都是高职院校必备的实训实验室,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效果。在后续的毕业实践环节,许多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都要在仓储或配送部门进行轮岗,进一步加深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反观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仅仅是物流专业开设,并且是小学分课程,有限的课时中实践环节的安排就更少,投入后的设备使用率很低,因此,有的学校并不愿意进行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再者,就算学校愿意投入,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实验实训设备极少也是存在的问题。在毕业实践的环节中同样面临该问题,给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 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模式改革实例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条件下上好物流经济地理课,作者在多年教学摸索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先总结如下:

2.1 课堂教学的改革

鉴于物流经理地理课程的如上特点,作者最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要想做到这一点,作者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举例说明如下:

2.1.1 上好第一节课

有的老师认为第一节课有什么难的,无非就是概述部分,一些简单的理论与知识点,照本宣科就可以,作者认为不然。 如上文所述,学生对于本课程存在错误的认识,因此,上好第一节课对于后续的课程教学至关重要。第一节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学生心里的疑惑,所以第一节课应该安排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认知内容,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学本课程,可以做什么,将来有什么用处,本课程应该怎么学,考核要注意的要点等。

2.1.2 教师“教中学”,学生 “学中教”教学实例

与传统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不同,在考虑物流经济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很重要。因此,不要在上新课的时候提出案例让学生现场讨论,一是可能出现上述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二是学生从看案例到思考再到得出结论所花的时间不短。一般作者是采取在上节课结束之前,按照第一次课进行的分组发放讨论计划或者下次课要用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式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请各小组代表给出本组的结论,然后小组互评,有不同意见的当然也可以辩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并且做最后的点评,这样可大大节约课时,比当堂现场出题现场讨论达成的最终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一些引导小案例不在此列。

充分备课,做好教材的整合工作对于上好这门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做到上好第一节课后,作者将所用教材一共12章节打碎融合成8个模块进行授课,除去第一次课和一些最最基础的识记性知识外,前置课程学过的知识点,不要浪费时间多次重复,例如:运输的公、铁、水、航空、管道五种方式的优缺点之类的知识点,都可以直接点出请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把有限的课时放到课程的重点上来。在这8个模块的学习中,安排一次“课堂小老师”,不要认为只有小学生才喜欢当“小老师”,事实证明大学生也是一样的。近三年来,作者都是在讲到国际物流经济地理模块的时候,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可以参考教材与老师平时讲课的内容,自己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国家,向同学们传授该国的物流经济地理知识,这也是作为一个课程项目布置给学生的形成性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证明,该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自己的同学站在讲台上讲课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听课的同学要给演讲的同学评分因此注意力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台上讲的同学不但准备的时候要参阅教材,回忆老师授课内容,还要对自己选取国家做非常详细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在讲的过程中,对自己又是从知识点到综合能力的一大提高,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平时没有发现的闪光点,学习从学生的角度看同一事物,是一个“多赢”的教学过程,老师教得高兴,学生评得认真。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能够上台讲的同学,课后把PPT和讲稿交上来,也作为考核依据。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正在摸索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总之,本课程要想教好,老师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动力。

2.2 课程考核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同样也是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考量。我首先把学生粗略地划分为“会学习”和“不会学习”两种。“会学习”指的是背书功夫一流的学生,这种学生其实很认真,但是他们认为到期末把书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受到了影响。另一种是“不会学习”的,这类学生,一背书就头疼,但实际动手能力非常强,在其他操作课程上表现非常好,他们认为即便再认真也记不住,反正考不好,所以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于是,在课程考核方面我采取了课堂讨论发言、课程小论文、课堂小老师以及课后大作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每种占据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最后形成该同学的课程成绩。这样一来,“会学习”的同学知道,不是死读书就可以得高分,“不会学习”的同学也认识到背书不是强项不一定得低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 课程实践的改革

在课程实践的改革上,其实笔者还有很多困惑。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究竟该如何进行课内和课外的课程实践是我们一直在学习摸索的问题。笔者也学习了一些这方面专家的文章,一些专家提到建立一体化教室引进相关软件,这一点目前我们暂时不具备条件。因此,在课程内部我采取的是课程大作业与课堂小老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既进行了理论教学,又提高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实践能力,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实践方面,该课程我们是安排在每年下半年,目前只能采用在国庆放假期间,布置学生用物流经济地理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写成体会,促进他们把课堂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当然,现在正在与企业进行对接,争取在毕业实践和课内企业实践的环节能插入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实践内容,以后还将继续探索其他的途径,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学习环境。

3 结束语

物流经济地理实际上是一门对教师来说“难上”,对学生来说“难学”的课程。当然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点以应付卷面考试,那该课程是相当容易教,也相当容易学。要想真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师、生、校、企四方面配合才能真正走出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上完容易,上好难”的困境。本文就作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经验与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分享,希望能对教授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袁旦.物流经济地理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框架构建探讨[J].新经济,2014.2.

[2] 秦瑞.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案例创新情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

[3] 冯其河.中职物流专业理论类课程评价改革探析——以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为例[J].物流科技,2010.4.

[4] 李振.浅谈《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方法[J].考试与评价,2014.4.

[5] 杨晓楼.高职物流经济地理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3.3.

[6] 郑广春.论高职校物流经济地理课内外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研究[J].时代教育,2010.8.

[7] 吴玉芝.物流经济地理浅析[J].价值工程,2013.5.

作者:孙国楠 吴晓晨

第二篇:高职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物流经济地理是一门集物流学与经济地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物流教育课程中,物流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主干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演示等进行传授,随着教改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新方法的教学。本文作者就是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经济地理已经成为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高职教学阶段,物流经济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如何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取得理想的授课效果成为教师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物流经济地理教学的各种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是合理并符合教学实践的授课方法,物流经济地理作为高职教学新兴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为物流经济地理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培养拥有物流经济地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时代的急迫需求。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讨论教学法

高职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针对物流问题进行辩论、探讨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时,教师需要结合物流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高职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样可以显著地提高高职学生对于物流经济地理学科的认识,并且还能够在对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相应的经验教训,从而对物流经济地理产生综合性的深层次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讨论的课堂主题,讨论的主题应该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尽可能地贴近理论知识的关键点和实践中的热点,进而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使得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能够步步深入。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胆地发表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效果进行归纳总结,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的分析和解决,对于学生存在的不同见解,要进行详细的辩证和分析。此外,教師还应该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方法是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把现实存在的真实场景进行典型化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教学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地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经济地理学科本质上是一门与实践经济活动联系比较紧密的综合性学科,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将会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物流经济地理学科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我国的物流布局中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形成完美的教学案例。通过对现实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高职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

在采用案例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现实、具有代表性、难度合适的实践案例,把各个理论知识点穿插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案例最好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吸引性,这样就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使学生对课堂的教授内容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理论知识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尽可能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案例教学模式还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本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充分的理解,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实习教学法

实习教学法是高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从而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实习教学法的精髓在于把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快速消化。实习教学法一般都是在课堂外或者是学校外面进行,高职学校在物流经济地理学科设置时,可以设置相关的实习教学周,教师应该根据实习周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布置相关的实习任务,并且规定任务完成的具体时间。比如,可以组织高职学生对当地的农贸市场进行实地的考察,对不同农产品的流向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物流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且还应该归纳出存在问题的特点,最终制定出相关问题的优化方案;还可以组织学生联系当地运营状况良好的物流公司,对物理公司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并且要求学生上交实习调研报告,教师结合实习报告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总结,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最佳的解决措施,这样就可以达到实习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 结语

物流经济地理是比较全新的教学领域,对于物流经济地理已经出现了诸多的新思维和观点,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授课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并且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从而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实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洞悉物流经济地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国楠,吴晓晨.高职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改革之浅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1).

[2]杨晓楼.高职物流经济地理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3).

作者简介:

段铁红,吉林省松原市,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段铁红

第三篇: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运输成本通过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来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现代物流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经济由集聚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扩散与再集聚、再扩散,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化。

[关键词]运输成本;经济集聚;现代物流;区域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

[文献标识码]A [

一、引言

现代物流通过信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诸要素的集成,将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个行业和部门有机融合起来,有效地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信息流通渠道,节约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成本,提高社会流通设施及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从传统的理论来看,现代物流可以有效地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的形成,改善和提高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在新经济地理理论(New Economics Geography)的视角下看,现代物流的发展还有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的作用。现代物流系统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整合了传统物流的各种功能,既降低有形的社会生产和流通成本,也减少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摩擦和交易成本。通过现代物流的发展,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力量对比,促进区域经济在少数区位集聚增长的基础上向周边及其他区位扩散和发展。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区域经济空间集聚

按照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观点,经济集聚是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全球范围看,发达经济活动主要集聚于西方发达国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沦为世界经济的外围。从一个国家范围来看,高效率的工业活动也总是集聚于少数地区。从一个区域范围看,主要经济活动也是集聚于少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经济集聚是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Krugman(1991a,1993a,1998)认为,在存在运输成本(包括有形运输成本及各种无形的交易成本,以下统一称为运输和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要素流动的前提下,经济系统存在着经济空间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不同的力量的对比导致经济在空间的集聚或扩散。

第一种力量是经济集聚的向心力。由于运输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厂商一般会选择市场需求较大的地方作为生产区位,于是该区位的劳动力需求增加,从而市场需求也随之进一步扩大,产品就近销售节约大量运输和交易成本,该厂商利润增加,激励其他厂商的生产也定于此区位,形成“需求关联”。当众多厂商集聚于此区位,集中供货、库存减少以及中间投入品的运输成本减少,使得库存成本、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价格降低,厂商的利润增加,进一步吸引其他厂商集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大量的厂商定位于此区位使得该地市场所提供的商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在本地购买众多商品节约不菲的运输和交易成本,吸引更多劳动力集聚于本区位,市场名义工资率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下降,厂商的利润增加,更多厂商被吸引到该区位,形成“成本关联”。 “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构成了经济集聚的向心力。

第二种力量是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在众多厂商集聚于该区位的过程中,随着外地厂商不断迁往该区位,厂商间的产品竞争加剧,本地厂商需求减少,边际收益下降,厂商利润减少,抑制进一步的集聚,产生“市场挤出效应”。在厂商和劳动力大规模集聚之外,还有大量的消费者分散于各地,形成了众多具有一定消费能力和规模的市场,对集聚区竞争激烈的厂商构成了不小的吸引力。一些厂商从集聚地迁往其他区位,以低程度的竞争满足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者而获取利润,形成“需求分散效应”。大规模的厂商集聚使得本地房价和地价上涨、交通堵塞、公共资源告急,导致劳动力的生活成本上涨,本地市场名义工资率上涨,一些厂商从集聚地迁往其他低工资区位,享受廉价劳动力带来的额外利润,产生“要素成本效应”。“市场挤出效应”、“需求分散效应”以及“要素成本效应”构成经济集聚的离心力。

一般而言,如果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就会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达工业在少数区位不断集聚并逐步成为区域的生产制造业和商业中心,而区域内其他地方则成为从事农业和采掘业等低效率生产的外围。由于经济集聚的自我强化,生产制造业和商业中心越来越富裕,外围地带越来越贫穷,区域内部经济不平衡发展,最终形成两极分化的态势。当经济集聚的离心力超过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原有的经济集聚就会发生改变,在向其他区位扩散的同时进行新的集聚。其他区位受到原经济集聚中心的经济辐射和推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如此累积循环,逐步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

三、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1.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集聚,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不可能在区域内部各个地方同时起步同水平发展,只可能在少数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方集聚发展。经济集聚最初的形成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可能是区位优势,也可能是历史原因,还可能是偶然的原因。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运输和交易成本始终是其中关键的因素。在运输和交易成本都很高的状态下,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每个厂商只能分散在各处,以很小的规模为很小范围内的消费者服务,经济发展呈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低水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整合区域物流资源,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强化“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在经济集聚向心力的驱使下,资金、厂商、劳动力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源都被集聚到特定区位或城市,通过自身的累积循环,该区位或城市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也即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2.发展现代物流可以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集聚,进一步增强和壮大原有的增长极。经济集聚的结果是双重的,在产生集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引发集聚不经济。在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转化的过程中,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发生力量对比的变

化,经济集聚因此而变得不稳定。通过现代物流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强化“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化解经济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诸如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环境污染以及拥塞等成本引起的离心力,以防范已有经济集聚中心的衰落。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物流体系中的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一部分不堪承受激烈竞争、拥塞和高额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厂商、劳动力和产业可以从中心区搬迁到与原集聚区联系相对紧密的新的地带和区位实现新的经济集聚,从而转移经济集聚的规模过大的压力,使原集聚区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从而提高原经济集聚的层次和功能,使区域经济增长极蓄积更大的经济辐射和推进能量。

3.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集聚中心功能向周边和更远的地方扩散,形成以大都市为主体的城市群,提高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经济集聚发展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最终实现均衡发展的过渡。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有意识地引导经济集聚和培养经济增长极,是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经济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后,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就具备了强大的经济辐射和推进能力。在这个阶段,现代物流又成为经济增长极向周边和更远的地方实施经济辐射和推进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首先,通过现代物流的网络体系,将经济集聚中心的一些经济功能向其周边扩展,培育和发展适度的卫星城市,形成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从而将经济向外围进一步推进。其次,沿着交通运输线和物流网络扩散都市绵延区经济功能,逐步在高速路口、火车站场、航运港口及航空港口形成新的经济聚集,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最后,以现代农业物流为依托,大力发展小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以扩大地区市场需求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吸引和主动接受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各个层次经济增长极的经济辐射。

4.发展现代区域物流可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有效地降低区域之间的贸易成本,有利于经济在一个或几个少数区域率先集聚发展,继而最终扩散到其他区域,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这个层面,经济集聚和经济扩散与区域内部的运动规律是一样的。在区域之间运输和交易成本非常高的情况下,跨区域贸易往来难以实现,经济活动分散在各自区域范围内。通过发展区域物流,在一定程度降低运输与交易成本,其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区域“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就会得到加强,其他区域的资金、厂商、劳动力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源都被吸引到该区域形成经济集聚。通过自身的累积循环,该区域逐步成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当经济集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通过现代区域物流的发展,经济增长中心的经济辐射和推进功能得以发挥作用,经济发展不断由中心区域向周边及其他外围区域扩散和形成新的经济集聚。于是,该国或地区就产生众多经济增长中心,都市经济圈、交通经济带和城市群构筑成发达的经济发展网络体系,区域之间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内部经济差距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也出现了集聚发展的态势。就区域之间而言,经济的增长主要集聚于沿海和发达地区。就区域内部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集聚于省会及少数中心城市。范剑勇(2004)实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沿海地区不断产生资金、厂商和劳动力的集聚,已经成为我国的高水平的制造业中心,而中西部地区则成为主要从事低效率农业和采掘业生产的外围地区,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逐步扩大。采取有力措施以避免“中心一外围”、结构在我国的长期存在,发展现代物流显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和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必须进一步打通以基本交通运输干线为基础的若干物流通道,在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在全国城乡范围内基本形成现代交通和物流网络体系,构筑交通经济走廊,促使沿海发达地区集聚的部分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城市经济向周边和农村发展,以改变我国经济绝对集聚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失衡格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

[责任编辑:王 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爱国 黄建宏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德育论文下一篇:欧洲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