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文化德育工作论文

2022-04-27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2006-JKGHAZ--153)的阶段性成果[摘要]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因受年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肯定存在诸多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消费文化德育工作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消费文化德育工作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其引导

[摘 要]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决定着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从深层次上体现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进而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向。本文从实际出发,以新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引导他们走出消费误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 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消费结构也日益多元化,消费结构由原来以生存消费、学习消费、发展消费为构成要素发展成为现在以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发展消费、旅游娱乐消费、信息消费、社交消费、恋爱消费、体育消费等为构成要素的多元结构。

由于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于家庭,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得其消费状况存在不少问题,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存在的误区

1.超前消费,不思节俭。由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阶段,其旺盛的消费欲望和超前的消费观念与非经济独立之间存在着矛盾,盲目追逐潮流,使大学生中高消费群体呈现出增多之势,催生了一批大学生“负翁”。超前型消费的学生大抵有以下几类:

(1)享乐型。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娇生惯养,而且这类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人主义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自身现状和家庭负担,贪图享受,与此相伴的往往是学业上不思进取,违反校规校纪。

(2)被迫型。这类学生缺乏生活的主动性,随波逐流,不能正确对待校园的不良风气,面对同学生日、迎新送旧、同学聚会等活动,虽然囊中羞涩,也只能硬着头皮硬撑,增加了消费支出。

(3)发泄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随意性强,缺乏独立性生活应有的理性和冷静,生活毫无计划性,结果是有钱时狂花滥用,没钱时苦不堪言。

2.盲目消费日重,浪费现象严重。由于所处的年龄特点,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强,任何事情不甘人后,但又经验不足,因此体现在消费行为上盲目消费、互相攀比,“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有”,而且要更好,他们“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周围同学的所谓一致性,并不是实际需要,这样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会带来许多危害,更多的是心理发生畸形。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使学生误人歧途。

3.追求个性与时尚消费。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个性独立、乐于表现自我,而且崇尚自由。他们的消费日益关注的是如何展现自我价值,展示青春的活力,他们的口号是“引领时尚,超越时尚”。大学生把自己当作社会的前卫群体,在消费过程中,追求品牌、新颖、时尚和潮流。许多商家趁机抓住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各式各样的品牌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把大学生卷入了梦幻消费。

4.经济独立意识较差,理财观念淡薄。绝大多数学生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进入大学,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大部分学生对一个学期的花费没有具体预算,生活上的开支比较随意。对社会上流行的时尚诱惑,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看见什么好看或好玩的就买,毫无计划性,经常是前松后紧,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

5.诚信意识淡薄。在国家实行助学贷款之后,部分受益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毕业后不主动还贷,还与学校、银行切断联系,社会影响极坏,致使银行放贷更加谨慎,并有意缩小贷款规模,不利于贫困大学生人学。

大学生不良的消费行为正在严重阻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正常发展,造成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失。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

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过程中,自身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对其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有一定影响。同时,大学生从家庭主要成员(主要是父母)那里学到了消费行为,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消费行为。

2.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既是一种社会历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成为改变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1)传统消费。传统消费是人们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是社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特殊产物。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抑制自身的消费行为,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能会趋于活跃。(2)流行消费。流行消费是社会生活水平常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由于它具有新潮、现代等特点,能让大学生产生对流行消费趋势的追求。(3)媒体舆论。媒体舆论的宣传效应无疑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又一文化因素,它无可否认地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媒体舆论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指向新商品和新服务。

3.校园及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对人是一座强大的磁场,其影响无所不在。校园周边环境主要指大学校园周边的风气以及各类设施、场所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群体都有着强烈的社会化影响。

4.个性的影响。气质反映着大学生的活动方式,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并在其购买行为中充分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购买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现阶段,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合理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从理性的高度解开学生心头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要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体现文明生活的消费行为规范,特别是要把提高文化素质与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作为消费重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实现可持续消费。要结合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形成以下消费原则:

(1)有度。大学生应实事求是地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自己的经济实际。(2)有计划。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际,将消费额度细分化,生活上用多少,学习上用多少,文化娱乐上用多少,大概确定一个限度,不要无原则地赶时髦,追新潮。(3)有目标。在花钱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成长发展的需要安排合适的消费构成,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自信、自强,具有社会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养成优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2.普及信用知识,加强诚信教育。而今,负债消费已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负债消费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信用消费,它不仅引导人们树立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也可以使非贫困生的经济独立,减轻家庭负担。然而,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信用期望与现实中的大学生信用不佳形成明显反差。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尤为重要。要普及信用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素质、也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一种个人和企业可以用来融资、理财和资源配置的无形资产。因此,要确立若干行为规范和准则,从消费行为和观念上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充分发挥高校各社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学校社团和大学生的爱好、兴趣、生活更加贴近,利用这些社团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功能,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学生会以及学术团体对大学生消费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应鼓励他们组织各种各样的消费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与鉴赏、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学校也可广开勤工助学渠道,提供更多的助教助研、助工岗位,让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

4.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理财主要有两方而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高校可以在合适的课程中加入一些理财的内容,以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使在校大学生懂得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引导学生花钱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要一味追求档次讲究攀比,更多地应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教会学生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等。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校院为依托,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的一种群体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建构以“朴实、严谨、勤奋、和谐、团结”为内涵的校园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并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6.调动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消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成熟是其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环。造成大学生消费误区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状况、个人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风俗等,因此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他们形成“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观念和艰苦朴素、可持续性消费的作风。对于父母而言,一方面应当对子女的正常消费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又必须对子女的消费情况有所掌握,及时纠正那些不应有的消费。同时,对子女在每一个学期的花费数量,家长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费用方而进行一下“预算”,来点“总量控制”。学校教育部门要把消费教育列为日常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努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同时,可以根据情况设立各种消费咨询与指导部门,对学生的日常消费提供咨询和指导,培养他们的科学理财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消费。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养成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消费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闫福远:浅谈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3期(总第51期)

[2]叶 蓓: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思考.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张玉奇:论大学生消费与消费观的培养.西南科技大学搞教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78期)

[4]许彩萍 邓尔平:新时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卷

[5]黄 胜: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中旬刊)总第476期

作者:梁 敏

大学生消费文化德育工作论文 篇2:

七个“坚持”:构建大众化时代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主要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 "十一五" 重点课题(2006- JKGHAZ--153)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因受年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肯定存在诸多问题。坚持将消费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坚持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消费道德教育,坚持开展“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理念教育,坚持开展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坚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坚持加大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坚持优化校园消费环境,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的消费条件等,是构建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消费道德观构建途径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随着高校“扩招”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的培养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悉心倾注、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门话题。而重视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构建,则是大众化时代全面培养和教育大学生,促使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为什么要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特征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众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是高等教育数量的增多,规模扩大,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相当程度;二是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三是教育投资从单渠道向多渠道发展;四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在1000美元以上。其中,“高等教育数量的增多,规模扩大,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相当程度”,就意味着庞大的消费市场的客观存在。同时,随着缴费上学的渐成制度化,大学生自身还承担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者的角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大的消费开支行为。因此,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特征,不仅意味着大学生日常消费数量、质量、规模及结构等将发生新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也意味着大学生群体的显性增加和教育和引导其构建科学消费道德观工作量的成倍增加。

二、大学生日常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日常消费因受年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肯定存在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要培养;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尤为突出;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恋爱支出过度,等等。从现象上看,大学生日常消费是个体为满足其物质或精神需求而实施的一种经济行为,与他人或群体无关。从本质上讲,则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它是个体主观意识展示的过程,也是个体价值取向和基本道德倾向表达的过程。无论学校、家庭或是社会,都应该重视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构建工作。可实际情况是,高校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家长则在满足子女的消费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质的区别,都是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社会环境更不必说,看看高校周围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什么都明白了。然而,无论怎么说,对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实施积极的干预和引导,肯定具有显著的调节转变作用。

三、构建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主要途径

1.坚持将消费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

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不仅折射出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价值取向,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思想道德建设。有学者指出:“将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既可以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阵地进行消费道德教育,使消费道德教育有了正规的渠道和途径,又能将消费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密切相联,强化教学针对性,有利于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教育和引导,重视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转变,使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实际上是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生活目的的合理计划和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意义十分重大。

2.坚持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传统教育资源很多,高校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譬如从内容上讲,可以将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作为教育内容,也可以将“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4岁的洪战辉事迹和洪战辉精神作为学习教材。从形式上讲,可以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进行消费道德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消费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当代环境才能生效。以勤俭节约为例,开展勤俭节约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学生重新过怎样苦、怎样难的日子,而是重点体会“俭以蓄志”、“俭以养廉”的深刻含意。如果脱离当代人的生活水准去设计一些空洞的宣教活动,很难收到什么成效。如果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去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捐款、义卖,并定期组织编写一些有关勤俭的读物、壁报等,就能把“俭”的教育融入实际生活中,使“俭”与“社会责任”、“俭”与“志”衔接起来,从而深化教育的层次。

3.坚持开展“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理念教育

“俭而有度”包含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涵义。过分抑制消费,不利于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过度消费、高消费或超前消费,则与我国国情不符,是我们所竭力反对的。“合理消费”指的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和谐统一。同时,还包含有可持续性消费的内容。大学生没有理财经验,不知道钱的重要性,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普遍不知道没钱是什么滋味。然而全日制的学习要求,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消费常识才行。大学时代是大学生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一定要将“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理念深入头脑,懂消费,会消费,坚决杜绝任何脱离实际的不理性消费行为。需要强调的是,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要多在学习上投些资,不要过于注重吃喝玩乐,以免玩物丧志;贫困大学生要勇于坦然面对现实,努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4.坚持开展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被媒体称为“80后”,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受到社会和家庭的过度关爱,从而造成一些人在生活上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排场,消费水平远远超出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这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现在提倡艰苦奋斗,也许有人会说,人是为过上好日子才去艰苦奋斗的,勤俭节约是为求生存的初级积累阶段,一旦生活条件好了,就不必再奋斗勤俭了。还有人也许会持这样的观点,只有提倡消费,才能拉动经济发展。其实说到底,艰苦奋斗是人的内在精神动力,它作为一种动态的概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日,吉林省委副书记全哲洙与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生座谈时指出:“在新世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其新的内涵。它不单单表现在学习上的刻苦钻研和消费方面的克勤克俭,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人生的价值观念、内在动力和行为作风。”

5.坚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好处多多:一是能够拓宽视野;二是能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三是能够找到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社会的复杂性,竞争的无情性,有利于转变消费观念,培养自立、自强精神,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更深刻。

6.坚持加大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

精神文化消费指的是大学生为满足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消费知识文化产品的活动。从大学生个体角度看,精神文化消费的目的和功能是为了满足成才需要而进行的消费活动;从学校和社会角度看,是为了再生产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从教育学意义上讲,则是为了塑造和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储备能量的特殊阶段,对知识、精神和文化的消费是其生活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一定要紧紧围绕“学习——成才”这个主题,坚持“学习性消费是主导,生活性消费是保障,娱乐性消费是补充”的原则,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注意培养自律能力,努力克服盲从消费心理。作为高校,可以在多组织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上下些功夫,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注意力,尽量减少不理性消费的时间和空间。

7.坚持优化校园消费环境,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的消费条件

高校内部消费环境的优化相对容易,难就难在校园周边环境的优化和治理。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发文,要求认真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但治理的重点是游戏厅、网吧、出租屋等,对大学生消费环境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如今高校早已走出神秘的“象牙塔”,如果对校园消费环境实施封闭管理,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在校规校纪中对大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作出某些限制性的规定,甚至建立起有效的校园消费示范机制等,还是必要的。高校完全可以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开辟一些传统的低消费项目,譬如对餐厅、校园超市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采取平价优惠政策,尽量吸引大学生在校内消费。

参考文献:

[1]高伟云: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J].嘉兴学院学报,2003,15(2):101~103

[2]赵志毅王淳:高校消费道德教育论[J].江苏高教,2004,(1):69~71

[3]曾洁珍:消费教育的重构——新世纪德育的重要课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1,(6):18~34

[4]全哲洙:成人、成才与成功.光明日报[N],2006~07~02.第7版

[5]李淑杰: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探析和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5):31~33

[6]李升阳张祝平: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4,(17):10~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剑虹

大学生消费文化德育工作论文 篇3:

大学生校园贷供需调研与改进建议

摘 要: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短期贷款占比剧增,与此同时,新时期大学生消费欲望旺盛,但经济条件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就此,校园贷应运而生,在两年时间里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问题层出不穷,信贷欺诈、申请程序及审核程序不严格、催收方式暴力等问题突出,造成了诸如学生无力还款而面临困境,甚至出现跳楼自杀的悲剧。将从供需对比分析的层面,发现校园贷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从供需角度即平台和大学生自身两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贷 供需对比 对策建议

一、引言

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短期贷款占比剧增。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起,融资渠道更加快捷便利,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更多的购物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消费贷款的增加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促进日益明显,消费金融市场增长日趋明显。2009~2015年消费贷款余额增长三倍多,远高于同期贷款余额增速。消费贷款余额总量增长的同时,消费贷款组成占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短期消费贷款占比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

2.大学生消费欲望旺盛,但其自身经济条件无法满足消费需要。新时代培养出的大学生面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快的接受能力,有相对旺盛的消费欲望,他们的消费观也从以前的保守转到超前消费,普遍愿意并渴望去消费。在数码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校大学生总是希望拥有最前沿的产品,当然除了此类产品,在旅游、服饰、培训等多方面领域同样吸引着在校大学生。然而,从经济层面来说,大学生是一个经济尚未独立的群体,其经济来源大多来自于父母,然而父母所提供的生活费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满足大学生旺盛的消费欲望。校园贷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取消费资金,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在校大学生在生活娱乐、学习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在以上两个大的背景下,校园贷应运而生。

二、数据来源

1.需求方:对需求方的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保定市河北大学(17%)、河北金融学院(17%)、河北农业大学(19.3%)、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14%)、保定学院(14.2%)、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18.5%)六所院校,发放问卷600份,其中网络问卷100份,纸质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为93.3%。调研对象学生占85%,学生工作者占15%。

2.供给方:对供给方的调研主要采取访谈方式。对部分平台的代理人员进行面对面访问,对投投贷、名校贷等20个平台客服进行电话访问,对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30个平台进行线上访问,共计100余次。

三、供需对比分析

校园贷供需双方脱节是造成目前校园贷发展问题层出不穷的最主要的原因。将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利率供需均衡分析。项目组调研显示,校园贷在前期宣传阶段,供给方为了高市场占有率,利用“零”利率或者超低利率来吸引顾客的眼球,而在后期运营时将手续费等各种费用分摊在实际利率中,从而使大学生无法辨别其真正的贷款利率,导致利率远远超过大学生的可接受范围。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更希望利率明晰化。综上,在利率方面,供需未达到均衡。

2.借贷程序供需均衡分析。项目组调研发现,许多借贷平台在提供借贷服务时,仅需大学生提交一些简单的个人基本信息,不考虑其信用以及还款能力等方面,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客户还款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不详细告知,借贷程序过于简便,使学生缺乏安全感。而大学生更希望有关平台的借贷程序规范化。综上可知,在借贷程序方面,供给与需求方未达到平衡。

3.催款方式供需均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借贷平台在款项催收过程中,催款方式分别有电话催收、上门催收、诉讼催收。除此之外,一些小型借贷平台还存在利用恶劣手段进行款项催收的行为。比如利用学生以及家长的私密信息进行人身威胁等。校园贷需求方基本为在校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其可接受的催收方式仅限于前三种。由此可见,校园贷催款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供需未达到平衡。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知,校园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供需失衡现象严重,这是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针对供需双方即借贷平台和大学生自身,提出如下建议。

四、结语

1.对借贷平台的改进建议。

1.1初审告知事项无保留。合同签订前,将各项事项事无巨细告知大学生。包括如何申请借款,如何使用借款,借款后对于借款资金流向的监管,如何还款,逾期还款的罚息等。

1.2复审严格把关。复审阶段,严格把关,规范审批流程,必须学生本人亲笔签名,而且要求具备償还能力的人共同签署贷款文件。

1.3进行资金动态跟踪。后期管理阶段,平台应该继续追踪调查。对于已经放贷的款项进行详细地资金动态跟踪,比如研发APP,观测资金是否按照初始借贷动机活动,避免非法运用资金;加强网站运营建设,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及时准确地分析贷款的回收度,掌握对金融风险的预测和规避能力。

1.4建立平台间信息共享机制。据报道,国内一些主要借贷机制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平台间信息共享机制,比如分期乐、爱学贷、优分期等将公布成立校园信用联盟,并向校园同行发起自律公约倡议书。加强用户信息共享,避免一头多贷现象发生;加强行业自律,保护大学生的消费利益和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发生骗贷情况。

2.对大学生自身的建议。

2.1加强知识储备。在校期间修读一些选修课程,对财商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习,了解并确立正确的理财理念。

2.2合理规划借贷方案,做到“用多少,借多少”。

2.3谨防泄露个人信息。保护好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银行卡,监护人身份信息等,避免发生骗贷情况。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就给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和空间,而一旦发生骗贷,大学生本身的信用和钱财甚至人生安全都将难以保障。

参考文献:

[1]石志红.大学生P2P网络借贷风险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6(23).

[2]李刚,黎俊宏.大学生网贷风险警示[J].对外经贸,2016(7).

[3]王颖.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6(20).

[4]吴朝辉.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作者:李艳梅 杨芳明 张微 靳博

上一篇:校园电视台广播电视编导论文下一篇:医事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