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教育德育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革命传统教育德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面对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工作面临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一篇:革命传统教育德育论文

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中小学课程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红色基因植入青少年儿童心田,1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两个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两个指南”的印发为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

以下为“两个指南”全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结合时代要求,衔接古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現代表达形式,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载体形式,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体现学习进阶,内容和形式适宜,容量适中。

(三)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四)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统筹各学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总体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课程教材在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四、主题内容

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五、载体形式

中小学课程教材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篇目。主要指以文献方式存在的传世作品。如文学、历史的名著名篇,科学典籍,作为欣赏对象的经典艺术作品等。

(二)人文典故。主要指经过历史检验、被人们公认、有特定内涵的人、事、言。如历史人物和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名言名句等。

(三)基本常识。主要指在传统社会形成的且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识,如时令节气、称谓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四)科技成就。主要指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如四大发明、都江堰工程、传统医药等。

(五)艺术与特色技能。主要指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包括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为主的技能、技艺,如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技能、技巧,如烹饪、刺绣、剪纸、雕刻等;以身体运动能力为主的技能、技巧,如传统体育、武术、杂技、游艺等。

(六)其他文化遗产。主要指前述五种形式以外的传统文化遗存,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和艺术品、文献、手稿、服饰等可移动文物。

六、学段要求

(一)小学阶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介绍中华民族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发明发现、特色技艺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培养学习兴趣。通过识字写字、诵读诗文、听闻典故、亲近先贤、关注习俗等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养成孝老敬亲、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等传统美德,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二)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比较系统地介绍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及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的意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通过临摹名家书法、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线索、欣赏传统艺术、参与礼仪活动等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初步体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齐治平、革故鼎新、实事求是等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尊重各民族传统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为重点,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及重要学术、艺术流派等,使学生在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中,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领悟民族独特智慧,更加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堅定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通过阅读观看经典作品、文化考察与专题研究等学习活动设计,培养学生严于律己、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七、学科安排

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

(一)语文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引导学生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华精神、荣辱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二)历史

历史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领悟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主要载体为遗迹文物、神话传说、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

(三)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为相关格言、人物、故事、民俗、文物图片等。

(四)艺术

艺术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形成系统认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典艺术作品,具体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美术、书法,以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画、影视作品等;二是特色技艺,具体包括年画、剪纸、泥人、刺绣、皮影戏、木偶戏、服饰等适合进入学校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五)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涵养情趣,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载体形式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抽陀螺、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舞龙、舞狮、荡秋千、踩高跷、竹竿舞等)、武术、中国式摔跤、跳绳、毽球、珍珠球、赛龙舟、传统健身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等。

(六)其他

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典籍、人物故事、基本常识、成就、文化遗存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感悟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专业指导。组建以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的专家为主的指导组,加强统筹、指导,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合理性、准确性与系统性。

(二)研制实施细则。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从本学科育人定位出发,明确本学科各学段具体内容、载体形式等,充分发挥各学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持续开展体验活动、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认。建立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地方课程教材实施细则,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三)加强培训把关。组织开展编写、审查团队专题培训,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情况的审查把关,确保总体工作目标的达成。加强面向全体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覆盖全部革命历程,反映革命传统主要内容。全面梳理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统筹兼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反映革命传统形成、发展的连续性、延展性、时代性。深入研究、凝练革命传统主要内容,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人格力量。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循序渐进。按照由浅入深原则,一体化设计和分学段安排相结合。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特點、生活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内容、具体要求和呈现方式,体现一定的进阶性;同时确保革命传统教育总体要求、核心思想贯彻始终。

(三)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依据学科内容体系和独特育人功能,把反映革命传统重要人物事迹、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论述作品、节日纪念日、故居遗址遗物、馆藏文物等适宜内容纳入课程教材。

三、总体目标

革命传统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总体布局科学有序,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形式更加多样,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课程教材在提升学生政治觉悟、体认革命精神、培育优良作风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四、主题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既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又是中华民族一代一代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形成的革命传统内容丰富。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使学生从小植入红色基因,继承弘扬革命传统。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郑重的历史选择,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让青少年学生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夯实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要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结合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给学生讲清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发扬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要教育学生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正确思想理论和真理力量的指导,离不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任务、主要矛盾,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和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才能够实现最终目标。要教育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他们运用正确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革命斗争精神。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敢于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敢于担当,砥砺奋进,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崇高精神品质和人格风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品德、英雄气概的具体体现,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使革命斗争精神代代相传。

(六)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最具号召力的伟大旗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七)艰苦奋斗传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奋斗的结果,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结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弘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培育自强不息的吃苦精神,历练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五、载体形式

反映革命传统内容的重要载体形式可分为两类。

(一)原始素材

1.重要革命史实和关键事件。具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革命史实、关键事件。

2.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具体指为革命、建设、改革作出杰出贡献或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包括革命领袖,革命家、革命先驱,革命英雄、民族英雄、英雄模范以及仁人志士等。

3.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场馆。具体指革命圣地、旧址与纪念设施以及革命英雄遗留下来的物品等。

4.重要纪念日及仪式。为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等设立的特定节日,开展的相关仪式活动。

(二)基于原始素材创作的作品

具体指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党人人格光辉的文章和文学艺术创作,既包括革命英雄人物自己撰写或创作的作品,也包括其他人以重要革命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题材撰写或创作的作品。

六、学段要求

(一)小学阶段。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注重选择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事迹故事,革命文物、革命歌曲等,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感受忘我奉献、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

(二)初中阶段。围绕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注重选择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使学生感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努力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三)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注重选择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诠释革命精神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七、学科安排

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1+N”全科覆盖。

(一)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全面反映革命传统主要内容,注意对思想内涵的深刻解读,突出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政治认同;同时引导学生弘扬革命精神,培养高尚品德。主要载体为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等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革命人物的名言名句、重要论述,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建党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

(二)语文

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發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载体为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文学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等;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与选文内容相关的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文物的插图等。

(三)历史

历史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科要结合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及共产国际成立等国际环境,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注重通过整体叙述与背景叙述,使学生系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历程,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培养高尚品德,形成优良作风,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载体为重要历史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和遗物、文献史料、革命旧址、重要纪念日和纪念活动等。

(四)艺术

艺术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学科要注重选取经典性作品,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党爱国情感,做有骨气、有品位、有修养的中国人。主要载体为反映革命文化的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含歌剧、戏曲等)、动画等。

(五)其他

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是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专家、模范人物的事迹、成果等,引导学生体会他们为国争光、服务人民的精神追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专业指导。组建以党史专家为主的指导组,加强统筹、指导,确保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的准确性、系统性。

(二)研制实施细则。分学科制定革命传统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从本学科育人定位出发,明确本学科各学段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载体形式等,特别是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获得广泛社会认可(有高度共识)的人物、事件、篇目、曲目、剧目、作品等,作为优先选项和基本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革命传统进地方课程教材实施细则。

(三)加强培训把关。组织开展编写、审查团队专题培训,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教材革命传统专题落实情况的审查把关,确保总体工作目标的达成。

(文件来源:教育部网站)

第二篇:加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刍议

[摘 要]面对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工作面临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厘清主体意识、技术手段、人才队伍、数据安全等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困境;契合大数据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进等历史必然;深化认识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客观性与主体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决定性与选择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的大数据化、智能制造、无线网络、安全开放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实践的发展创新相结合,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

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推动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面对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影响,实事求是地看待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就必须深刻了解和把握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新特征,研究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将会面临的新挑战,超前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党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在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中的特殊效能,已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新特征

大数据时代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获取、计算、挖掘、分析、处理,并应用于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时代。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变革性的意义,而且对传统的社会治理和运作方式,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具有了变革性的意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其产生的这些时代性意义的变革,感受愈加明显。基于此,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把现代称之为不同于以往的新时代(即大数据时代)是有充分依据的。① “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它就是资源”。② 这充分表明,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思维方式已经产生了新变化:从抽取随机样本数据到使用整体数据;从追求精确性到接受混杂性;从关注因果关系到关注相关关系。

随着数据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也迈出新的步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事物逐渐应用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体系创新之中。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就是指将革命传统教育置于大数据时代变迁视阈,实事求是地看待青年学生认识及思维变化新特点,借鉴不同国家在国民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理念更新、内容选择和方式方法的运用,把以“爱国”为重要内涵的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采用包括大数据手段在内的先进教育手段,对青年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协同社会发展方向的政治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在教育媒介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教育中介因素等方面,亦即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来看呈现出了一些新特性:

(一)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变革。以人为中心的“社交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发展的在线化、数据化趋势加速,产生了历史性与共时性、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物理空间的统一。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变革。无线网络革命使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工具性界定和本质性界定的转换之间,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和消亡,平等性、互动性与互相转化性更为突出,与此相适应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参与方式日益呈现为符号在场的虚拟实践体验方式。①

(三)教育中介因素的变革。大数据、智能制造、无线网络使得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从平面化变为立体化,从静态化变为动态化,从现实时空变为超时空。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且更具客观性和选择性,其政治性本质往往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亦然,负面信息也相应增多,安全、开放成为大数据时代青年革命传统教育实践的最主要挑战。

其次,基于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在其实践过程中亦即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过程来看也呈现出相应的新特征:

1.教育信息来源的数据化。由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知识、信息都是以数据为载体,所以,对主客体间交互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分析和处理,是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任务。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主体数据,是指青年学生面对革命传统教育时所产生的系列反应信息;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客体数据,是指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信息。充分挖掘、分析和处理主客体间交互所产生的这一系列信息,使其数据化、量化,从而能够真实、实时、全面地掌握青年学生面对革命传统教育时思想和行为的各项数据与整体情况,如此,不仅能够精准定位青年学生面对革命传统教育时的思想状态和行为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以往未被发现的新规律,实现“一切皆可量化”,从而获取更多的数据信息,用以计算为主的定量方法处理和解决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问题,实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数据化、精准化。

2.教育决策依据的科学化。基于青年学生日常活动种种“印迹”的海量数据分析,不但可以实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状况的信息捕捉,而且还可以对青年学生行为的一些规律性趋向和事件作出科学预判,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的“未卜先知”,甚至是教育实效的增值。由于大数据来源于过程性、随机性的整体记录,与传统数据来源于选择性、阶段性的局部记录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它能够精确地反映事实真相,实现“用数据说话”,使教育的决策更加“有理有据”,教育的过程更加透明、开放,从而做出更好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策略决策。

3.教育方式选择的智能化。由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各种数据传感器留下青年学生的地理位置、行为习惯、偏好等各种维度的信息,所以,能使教育者通过建立云计算虚拟支撑平台和各种公共数据资源平台,对青年学生的“在线印迹”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数据“发声”,将青年学生行为的“实然”状况尽在掌握,从而实施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干预,使教育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是说,大数据时代视域下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时时、处处、事事皆可实施,从而达到教育方式的智能化。当今时代,青年学生的活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他们的个性化需求都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基于此,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革命传统教育,能够有效区别不同对象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式方法。

4.教育结果的数据化。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早在2013年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未来世界数据信息无处不在的美景:“一旦世界被数据化,只有你想不到,而没有信息做不到的事情了”,“有了大数据的帮助,我们不会再将世界看作是一连串我们认为或是自然或是社会现象的事件,我们会意识到本质上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 ②(P125) 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说的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的在线数据信息展现给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在数据信息中受到全面性和广泛性的渗透影响,以致认识、思维逐渐发生变化,数据信息已然成为青年学生认识事物、判断事物和选择事物的标准,最终形成具有“数据化”思维的人格特征。

二、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既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创新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

(一)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尽管只是从科技角度进行的代际划分,但是由于它将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治理模式、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人的认识与思维方式,因此必然引起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由大数据使用所引发的、带有时代性质的观念的改变,将发生在哪些领域?有何具体表象?产生了哪些影响?体现出什么规律?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都是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研究的短板。虽然当前理论界对于大数据时代与革命传统教育关系的研究有所涉猎,但是基本上是聚焦于大数据工具性价值研究层面,而对于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认识、思维以及交往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变化对于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其规律的研究涉及很少。理论研究的滞后和学理支撑的乏力,将可能形成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挑战。尤其是关于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研究,循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为何”与“如何”的基本理念,急需探寻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的应然和实然等相关问题。

(二)教育数据意识的欠缺。无论是大数据的研究或是应用都是正在进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数据意识落后、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客观存在。传统教育模式注重课堂面授的理论灌输、书本知识的阅读吸收、课外社会实践的活动陶冶,这与现代社会的数据化教育区别十分明显。在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数据信息快速、实时传播,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及相关APP成为青年学生数据信息交互的主渠道。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必须要适应时代潮流,应在数据研究和运用中强调全面、系统和及时推进。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还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迈进阶段。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获取数据和技术的有限性、教育者数据意识的欠缺性,必将导致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疑惑、不满,甚至排斥打压的思想和行为,都将成为阻碍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高效实施。曾有学者指出,“中国缺乏的不是可供收集的数据,也不是收集数据的手段,而是搜集数据的意识”① (P317)。为此,必须要以大数据的挖掘为契机,密切关注大数据研究前沿,增强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数据意识,积极开展收据收集、量化分析、协同运用,从而打破固守阵地、画地为牢的现状,积极推动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创新。尽管,这一过程是复杂多变甚至反复的,但我们要坚信,新生事物终究将会取代旧事物。显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价值逐渐被认识,它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②

(三)教育方法技术化的困境。大数据具有数据容量大、种类繁多、传播和更新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性,但是受客观因素影响,面对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仍存在一些技术方法上的困境。一是数据获取的困境。大数据研究的首要条件是获取数据,而目前大量数据还处于封闭阶段,尤其是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主客体间的数据更是如此。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治道变革和服务变革仅仅表现为政务微博、公共微信等浅层次,教育者掌握的社会信息量太少,数据的知悉性受阻,影响数据信息教育的进程。二是教育技术的困境。以“爱国”为内涵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计划、制定方案和教育实施。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过程中,如何从大量数据中筛选有效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主客体间数据信息,提取并分析相关青年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认识、思维变化及其教育过程需要的信息,这都需要现代数据技术,而目前数据挖掘和数据技术还不完善,需要逐步推进完善。三是教育方法的困境。在大数据时代下,新方法在数据技术中应运而生,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创新教育方法并存。如何运用数据信息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精准预判青年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预先选择较为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有利的措施引导教育成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一大困境。

(四)教育师资队伍的制约。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使青年学生开始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从而致使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工作者的制约性因素得以最大程度的显现。一是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偏低。大数据时代,教育者已经不再占有丰富的教育信息优势,尤其是在数据信息处理的技术方面不占优势,而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特点使得青年学生在信息繁多的时代更加如鱼得水。现有的思想理论教育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育面对具有信息优势的青年学生,显得更加被动,从事革命传统教育的教育者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较低,急迫需要提高教育者掌握和熟练运用互联网传播工具的技巧和数据信息运用的技能。二是高端知识技术人才欠缺。当前需要一批高端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工作者创新数据技术以帮助教育技术的不断推进。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人才的知识储备不足和技术的相对落后,导致对教育者的培养欠缺,缺乏潜心进行数据信息储存、挖掘、分析、管理的教育队伍,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三是人才培养的数量欠缺。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尤其是以“爱国”为主要内涵的革命传统教育属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虽然已经有了一批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各个高校也已经致力于数字化教育教学,但是现有的技术人才数量还远远不够,不能达到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所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五)教育数据安全的困境。青年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下享受数据信息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受到数据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个人数据信息泄露。大数据时代有着各种形式的网络实名注册、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办公、网络学习、教育工作者通过校园信息的捕捉有助于掌握学生信息,但是青年学生的大量举动被记录,将青年学生的联系方式、上网记录、日常生活行为等个人隐私暴露无遗,青年学生的行为时刻处于“第三只眼”之下。这些数据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后果不堪设想,极易发生隐私侵权,也给网络安全带来挑战,容易引发大数据时代的伦理问题。二是意识形态数据威胁。数据传播的开放性造成数据信息蔓延青年学生所在的各个角落,西方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渠道,传播至手机用户占据多数的青年学生中。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易变性、从众性,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煽动。尤其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和平演变以及“历史虚无主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将造成青年学生对我国历史、现状、未来的失望和悲观情绪,价值观念出现空虚、迷茫甚至扭曲,进而影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乃至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

三、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策略选择

基于对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范畴所存在的问题考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增强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是大数据时代视域下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现实考察的主要目的。

(一)加强大数据时代价值观念变化的理论研究,确立具有数据意识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理念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一种新的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大数据时代能引发人的价值观念转变绝不是危言耸听的伪命题。要有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抢占理论研究的高地,掌握大数据时代价值观变迁理论的主导权,为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积极地增强数据意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大数据与教育之间的关联,把大数据的思维方法融入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中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使教育更加精准化和现代化。一是要树立数据时代的与时俱进理念。教育者要改进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紧跟大数据的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青年学生进行良性信息互动,促进青年学生形成具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人格特征。二是要树立数据时代的“人本”教育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和智能化,青年学生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模式,生动地反映了网络平台及其承载的大数据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大数据开创了数据量化的时代,同时制造了虚拟的现实空间,青年学生通过在线平台交流和学习,移动智能终端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器,折射出现实的空虚和青年学生的孤独。教育者需要引导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准确定位,对青年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坚持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二合一”目标,有效利用互联网传递正面数据信息,以充实的革命传统来促进青年学生的三观教育。三是要树立数据时代的因材施教理念。大数据时代需要教育者不断改进教育技术,掌握判断数据信息的能力,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对青年学生形成更加清晰和准确的整体认识,对青年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引导,区别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精细化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二)加强大数据时代数据化手段的运用,探索个性化与预测化双向选择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方法

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单一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青年学生多样化价值观发展的需求,需要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满足青年学生的自主化需求。一是要运用数据技术个性化教育方法。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大幅增加,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使青年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模式。教育者要根据青年学生特点,认识到青年学生也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组成,利用数据分析实际考察青年学生思想行为,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准确判断其革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并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对应的引导和教育。二是要运用数据技术预测化教育方法。舍恩伯格曾说过“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它通常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① (P16) 预测的教育方法是对青年学生产生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分析,利用其相关性推测出青年学生未来可能的行为。数据信息的传播具有碎片化、分散化、海量化的特点,教育者利用智能终端、公共教学平台等方式接收到的数据信息鱼龙混杂,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也会大打折扣,当一些错误、落后的数据信息进入教育者视野,势必造成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错误性分析预测,影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对策的实施。因此,教育者要及时介入数据时空,真实有效地捕捉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主客体间数据,发挥数据信息“显微镜”的作用,及时准确地预测和发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潜在的思想和行为,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提升大数据时代数据智能化素养,打造一批专业与技术相结合的双师型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队伍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对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教育的业务能力,还应掌握一些数据时代应有的新业务素质。比如具备数据意识,注重对数据的搜集和应用,掌握数据技术应用与教育活动的能力,运用数据分析探索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变化规律,从而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应对策略。为此,应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传统教育队伍。一是要选拔一批数据化的专业人才队伍。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应在选拔过程中挑选具备数据意识和智能技术的人才充实队伍,通过数据人才的引领,不断提升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技术业务培训。高校、革命纪念场馆以及科研机构之间通力合作,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进行数据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类专题和应用培训,并且不定期地组织高校教育者参与网络教学应有的交流和讨论,提升教育者对互联网教学的新认识,激发广大教师队伍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参与在线网络学习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情。三是要培养大量数据智能化知识工作者。数据智能化知识工作者包括软件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他们是数据信息搜集、挖掘、整合、分析的“领头羊”,对于提升整个社会领域的数据技术应用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培养一批研发型与管理型相结合,知识储备丰富、数据技术突出的教育技术应用人才“骨干”,提升教育者数据信息的获取和挖掘能力,促进其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数据信息运用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四)坚持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化革新,创建安全开放式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环境

随着大数据的深入发展,虚拟时空的拓展,教育的开放性逐渐增加,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数据隐患。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可以“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对于大数据时代视域下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要不断改善大数据带来的不良影响,优化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环境。一是要整合大数据资源,畅通教育的信息渠道。数据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可获取的数据也与日剧增,但同时面临着条块分割、数据封闭、联系沟通不畅、整合利用不足等严峻的现实,严重阻碍了青年学生思想信息的广泛获取。各政府部门应扩大数据开放,建立基础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各政府部门、企业与高校数据资源的互联共享,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提供通畅的信息化资源学习服务平台。二是要加强网络监管,增强防护措施。要严格规范数据监管,加强安全防范,促进数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应制定相关法律制度进行监督管理,阻止不良数据信息的传播。采用各类监控软件、防病毒软件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可靠的制度环境。三是要规范数据管理,增强安全教育意识。为防止网络信息泄露,应启动“云安全”网络计划,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保证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完善云数据中心、软件设计、电子邮件等数据信息服务建设。校园管理者应统一管理,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教育者应掌握微信、微博、公众号、QQ等新的移动智能终端传媒工具,弘扬和传播正面信息,同时对青年学 生进行必要的数据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为开展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要紧紧抓住大数据时代契机,把握大数据时代认识、思维乃至价值观变化规律,运用大数据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 考 文 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 盛杨艳,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春晖.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周晓光.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刘春荣.新形势下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3).

〔6〕徐建军,王沙.运用大数据加强青年学生“三观教育”〔N〕.光明日报,2015-04-05.

〔7〕张意轩,于洋.大数据时代的大媒体〔N〕.人民日报,2013-01-17.〔责任编辑:张 港〕

作者:陈春晖 王员

第三篇: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摘 要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厚的教育资源。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结合时代特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形成优良的作风品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浓厚的爱国热情的必要举措。应从革命传统意识的增强、革命传统内涵的挖掘、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以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研学旅行等方面探索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路径,以促使中小学生明确时代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争做时代新人。

关键词革命传统教育;价值;路径

作者简介万正维,成都大学,副教授;于晓静,成都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实施革命传统教育是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要大力弘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严明守纪、积极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光荣传统,提高中小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真正让“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成为新时代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追求。

一、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意涵

正确把握革命传统和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意蕴与内涵,是有效实施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前提。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与建设三个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精神,它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政治觉悟和优良的政治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实践产物。革命传统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革命遗址、革命“三老”(老革命、老红军、老八路)和革命文艺作品等红色资源对人民大众(主要指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进其掌握中国革命历史、了解中国革命纪律、感受中国革命精神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当下的中小学生正处于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因此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理应被赋予新的内涵。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即结合新时代中小学校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围绕革命传统精神组织教学,引导中小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内容与结构来看,革命传统包括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精神、乐于奉献精神)、革命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和革命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三个部分,其中革命精神是革命传统的核心,革命制度是革命传统的根本,革命史是革命传统的基础。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要紧紧围绕革命精神、革命制度和革命史三大板块进行内涵的解读与资源的挖掘,从而使革命传统教育有内容可依,有深度可寻。

二、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当代价值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中小学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小学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中小学生形成优良的作风品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浓厚的爱国热情。

(一)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优良的作风品格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某些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施行“文化入侵”,他们惯用的手段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思想渗透,通过大肆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迂腐的观念,将资產阶级所谓的“自由民主”思想灌输给我国国民。在西方消极思想的干扰下,我国部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堪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片面标榜及时行乐。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秉持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等先进红色基因正是我国革命传统精神的精髓,更是解决当下部分青少年思想作风顽疾的一味“良药”。我们要挖掘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蕴含的价值,让学生从红色文化中体认革命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和气节,让学生对这些品格和气节产生敬仰之情,让敬仰之情化为学生践行革命传统的行为动力。[1]只有深入解读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与伟大精神,实施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才能促使当代中小学生学习并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二)有助于中小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2]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革命传统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升华,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改变。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更是促使当代中小学生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只有在中小学充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好少年,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后继有人。在中小学实施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引领当代青少年重温革命先辈为实现革命理想勇于献身的光辉历史,使他们受到共产主义的革命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的感召,从小立志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浓厚的爱国热情

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内涵丰富,其中革命史教育既是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无不体现着中华儿女浓厚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是政治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统一。[3]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促使中小学生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热情,并学会自觉弘扬鲜明的爱国主义传统;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华民族革命史的学习,中小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国家过去所遭受的屈辱与不堪,以此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荣辱感,从而树立主人翁意识,并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真正将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路径

革命传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实施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近年来,不少中小学也相继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系列活动,但是效果不尽理想。实施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需从革命传统教育意识的增强、内涵的挖掘、方式的更新等方面进行路径的探索。

(一)不断增强革命传统教育意识

增强革命传统教育意识,更新革命传统教育理念,决定着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方向与发展高度。要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建立起全方位覆盖、多渠道渗透、情与理交融的革命传统教育新模式。[4]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文化环境的打造对于意识的增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借助黑板报、文化墙、广播站、校内论坛等渠道积极宣传革命传统精神,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所在。其次,从家庭层面来说,父母良好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学校要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座、家访等活动向学生家长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意识,家长对革命传统的弘扬与重视也将深刻影响中小学生的意识观念。最后,社会环境是打造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基础的大熔炉,政府的政策支持、媒体的报道宣传、高校的专家协助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意识共同体,才能营造出人人崇尚革命传统、人人传承革命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内容

革命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只有深入挖掘革命传统的内涵,才能将可能性的教育内容转变为现实性的教育资源。革命传统可以分为革命精神、革命制度和革命史三个部分,实施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资源的挖掘。在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过程中,要遵循一致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要紧密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要始终立足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坚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服务,这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时代性原则是指要善于用现代视角解读、弘扬革命传统的精义。[5]也就是说,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开发与整合要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时代特征,这也是革命传统教育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三)促进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关于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课程安排中指出:“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1+N’全科覆盖。”革命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對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单单是德育的任务,各门学科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职责。中小学在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时应立足课堂主阵地,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结合各门学科特点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创造性生成与转化。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黄继光》《红星照耀中国》等革命传统教育选文,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知革命先辈的精神特质与思想根源;在历史课堂中,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丰富革命历史认知;在音乐课上,可以借助唱红歌、演话剧等更加活泼的形式,带领学生重温革命历史,感受先辈风范。各门学科有机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全科覆盖,才能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革命传统教育新格局。

(四)利用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

革命教育基地是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以革命教育基地为依托开展的红色旅游活动,改变了以往革命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实践体验和趣味性的状况,但是走马观花式的红色旅游往往使革命传统教育流于形式。“广义的研学旅行是所有旅行者通过旅行来考察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研学旅行则是教育单位组织学生游学,以培养学生研学的活动。”[6]可见,研学旅行除了同样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之外,还具有红色旅游所缺少的目的性,这一特点有助于使革命传统教育避免形式化的倾向。此外,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也提出:“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综上可以看出,研学旅行与革命传统教育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因此以革命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研学旅行以达到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中小学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可行路径。

(五)利用智能化手段创新革命传统教育方式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革命传统教育将是必然趋势。通俗来讲,VR技术就是借助计算机生成一种三维虚拟世界以使用户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而AR技术是在VR技术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用户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亲身经历的感受。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借助VR技术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亲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文化。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过去长期的实践斗争中积淀形成的革命精神,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对革命史、英雄事迹、先辈品质等革命传统的学习都是站在当下的视角去回望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AR技术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迁移运用,能够突破历史的局限为学生营造出革命斗争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化身一个个“小红军”“小雷锋”,“时空穿梭”到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去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

参考文献:

[1]唐克军.传承红色基因开创美好未来[J].中国德育, 2017(15):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44.

[3]江维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4]刘春荣.新形势下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85-87.

[5]李向显.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不敷衍、常走心[J].人民教育,2016(19):1.

[6]杨艳丽.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中国德育,2014(17):21-24.

责任编辑︱何 蕊

作者:万正维 于晓静

上一篇:形势与政策之类论文下一篇: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