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学历层次较高的群体,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他们的德育状况对自身成长成才具有很大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言,红色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德育教育迫切需要加以研究的课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红色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红色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浅论

摘 要: 红色文化是经革命战争年代洗礼传承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结合当前学校悄然兴起的“红色文化热”,着力探析红色文化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现实价值,力求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红色文化的传承拓展新视野、新思路。

关键词: 学校德育; 红色文化; 路径

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全国各类学校广泛地开展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如革命故事宣讲、革命历史知识竞赛、爱国主义教育展、唱红歌比赛、观看革命主题影视等。

一、学校德育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经历着生活方式、社会形态、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依托媒介传播,这些价值观念对校园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前进; 另一方面一些庸俗文化、腐朽思想日益恶化大学生成长环境,致使学生思想观念恶俗化,甚至校园内滋生起各种各样的歪风邪气。同时,学校内部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当今教育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社会上有些人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甚至是唯一要素。忽视学校德育工作,其结果可能是培养出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型”人才,反而将对学校自身的声誉和社会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二,如今的社会正面临着价值观多元化。某些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们缺乏理性,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社会思潮,常常手足无措,“读书无用论”、讲享乐、搞攀比、弄排场等非理性文化倾向被某些人定义为时尚。

第三,一些学校校园文化缺乏强劲的生命力。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歌谣、流行歌曲,这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产生较大的距离,在社会大思潮面前更是显得不堪一击。第四,一些学校不注重以优良的文化氛围熏陶、引导学生,而是过度强化制度管理,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管得了表面,管不了内心,反而让学生对制度产生抵制情绪,阳奉阴违。

第五,不少学校的教育管理团队文化素质已不适应校园文化建设要求,讲进取、讲奉献风气逐渐淡薄,“一切向钱看”、无心施教现象不断蔓延。

二、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乃谓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育人才。“立德树人”是长远之计,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历代教育界共同的责任与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好。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有责任教育培养好他们。将苏区精神的内涵融入教材、课堂、日常实践,用苏区精神铸魂育人,引导青少年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

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大国际环境与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之中,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为先”更加突出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将政治思想理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学校德育不仅要从课堂上进行理论宣传,也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教育和熏陶,还要从校园文化上进行建构,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把德育渗透于学校育人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红色文化: 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如今,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建设美好家园、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它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共产主义理想、廉洁奉公、民主平等等内容,对于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从而进一步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三观,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 一) 坚定了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当代青年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激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本领。

( 二)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认同。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三)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本领。通过革命故事、苏区历史、观看革命主题电影等多种教育形式,用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感化教育学生,有助于提高他们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促使他们以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业上遭遇的各种问题,增强内心承受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 四) 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为人民服务和执政为民的宗旨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当代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通过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的熏陶,能牢固树立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促使其向历史学习、向群众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为民服务的本领。

四、德育建设主要途径: 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

当今正是以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为主题的大時代,“润物细无声”,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无疑是一种好的育人方式,让环境陶冶人的情操,这样将受教育之人内在获得感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然而红色文化恰恰填补了这方面的内容与空白。将红色文化以多样化、多元化的形式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熏陶、滋润每一位大学生,让广大青年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获得力量。红色资源是革命先烈、先辈遗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精神财富,独一无二,不可再生。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历史,学习先辈革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行德育建设。

(指导教师:彭克清)

山东协和学院 护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9

作者:何龙菲 燕淑萍

红色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红色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功用浅析

【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学历层次较高的群体,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他们的德育状况对自身成长成才具有很大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言,红色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德育教育迫切需要加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红色文化 德育功能 在校大学生

一 引言

目前,在推动在校大学生德育发展的进程中,学校德育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缺陷和不足。这不仅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而且还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德育困境,不摆脱这些困境,将不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学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富创造性的群体。红色文化具有畅揚人类道德文明和理性精神的深远德育价值。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积极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为他们构筑强大的精神“城墙”,尤其在德育教育方面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 “红色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内涵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载体,它包含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蕴涵着爱国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精神,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是反映这些革命精神的载体,通俗地讲,也就是红色文化资源,它包括革命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其直观形象,具有较强的熏陶渲染性和实践教育性。

2.德育教育的内涵

德育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受教育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笼统来讲,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教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的教育;狭义的德育教育专指学校的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及品德的活动。

我国的红色文化得天独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目前,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体现。“伴随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演进中的德育价值的畅扬,以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高校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拓展其德育功能,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保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在校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为此,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的特性,创新红色文化开发思路,使红色文化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 目前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陷

1.教学内容上,局限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品德素质教育

当前德育主要还是思想教育,德育工作者往往是根据书本内容,一味地将思想意识灌输给德育客体,因此就显得十分空洞,不仅内容不充实,而且感染力也不强,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教育的厌恶。过于重视思想教育,只强调基本思想、基本情感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这不仅脱离了生活实际,而且也违背了德育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状态下,品德素质教育就显得匮乏,内容的空洞也将会使德育工作难以开展,德育教育的效果也将不尽如人意。

2.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结构虽几经调整,但仍未摆脱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结构重复以及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而且大学课程中所论述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与中学课程差别不大,不能体现其最新的研究成果,缺乏生动性和可读性,不符合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活泼上进、求新好奇的特点。将红色资源引入大学课堂、纳入高校教学内容,可以弥补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缺陷。

3.传播范围上局限于校园课堂,没有融入社会

虽然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效应以及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社会中仍然充斥着一些伤风败俗、腐朽堕落的思想,给大学生思想上以误导,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扭曲,严重地污染了校园人文环境,主要表现有:过分注重金钱实惠的追求,把发财、做官当做人生的成就和幸福的标志;利己主义、个人私欲膨胀,对国家、集体利益漠不关心;公德意识欠缺,行为粗野,人格低下;讲虚荣,互相攀比,不顾条件地超前消费,无节制地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缺少奉献精神和吃苦精神,不愿到艰苦岗位、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诚信意识缺失,考试舞弊、弄虚作假、恶意拖欠学费贷款等严重现象。运用红色文化中蕴涵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加以引导,能够进一步扭转这些不良倾向,净化校园人文环境。

面对大学校园里的这些不和谐音符,德育工作者虽然围绕学生开展了“两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但如果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校园课堂,将不能有效地保证整个社会的德育进步,也就不能有效地推动公众德育水平的提高。培养在校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德,对于唤醒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激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 红色文化对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1.红色文化具有政治导向功能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中形成的,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厚重革命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教材。”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对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无限崇敬,具有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开展红色资源旅游活动,体验红色文化的革命历史,能够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确保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通过红色文化的渗透,让大学生树立更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化在校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

2.红色文化具有品德素质的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故事,这些革命历史故事往往形象、生动、有趣,容易贴近大学生,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组织学生参加红色革命基地的活动中,我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无论在学习的感观刺激上,还是在学习的效果上,都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吸收和消化,避免了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心理。红色文化所承载着的培育爱国情怀、传播先进文化、塑造良好人格、弘扬社会正气的文化内涵,正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锤炼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鲜活教材。

3.红色文化具有熏陶感染功能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也是一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但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要注重兴趣的培养。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通过红色景区的不同地形、不同布局、不同色调、不同背景、不同手段,辅以“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方式来烘托和表现出来的。通过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场景模式,打造身临其境的场景,其观赏性、趣味性强,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主旋律。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所体现出的不仅是革命者坚强的毅力和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涵,更因其感染力、震撼力和冲击力,吸引着当今大学生的普遍关注。

4.红色文化具有实践参与功能

当代大学生深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影响,乐于理性思考和實践参与。但是,如何实现大学生的实践参与性,把课堂传授的间接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单调的学习变成丰富生动的体验过程,一直是困扰各高校的一个难题。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可以抓住当前红色文化“体验式旅游”的新趋势,满足大学生的求异心理和体验需求,运用文化的手段,注入快乐元素,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效果。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五 红色文化对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1.把红色文化纳入到德育教育理论课的教材体系

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把它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是拓展和丰富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努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撰的改革与探索,切实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充分利用和发挥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优势,把红色文化编进教材,让其走进课堂。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在校大学生提升激励志向、鼓舞精神、提升素养的独特魅力。

2.把红色文化纳入到德育教育理论课的教育体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适当地穿插红色文化的内容,并且结合《形式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等科目的教学,重点安排红色文化教育的专题内容,或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在将红色文化与专业学习结合的过程中,大学生们既为社会提供了知识服务,又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优势特色。

3.把红色文化和新媒介信息传播有机结合,创新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手段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转换关系,高等教育则通过文化这一核心来实现它,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派生职能。红色文化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和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红色文化拥有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核心的积极内涵,也有着丰富巨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人们生活方式世俗化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当代人尤其是大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革命先辈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必须对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进行提炼后,再创造出适合大学生认知需求的红色文化产品。”随着网络通信科技的发展,手机、网络等日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信息源,大学生网络红色文化建设的意义非比寻常。“近年来,中国移动推出的‘红段子’等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手机新媒体作用,大力推广网络红色文化,成为了利用新媒体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的标志性成就之一,也是现代科技潮流与红色文化共生共融、互为促进的生动写照。”它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倡导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提高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起到了特殊有效的作用。可见,红色文化德育价值的发掘和提升,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对红色文化的永恒价值进行追踪剖析,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对红色文化有的放矢的提炼和加工,推出富有青春气息和时代价值的红色文化精品。

4.充分转化红色文化资源,拓宽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途径

为了创新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积极功能。红色文化作为在革命和建设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观念,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引领社会思潮、提升国民素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用富有前瞻性的视角和体现时代性的方式,去挖掘、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精髓,并合理地运用到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我们也必须充分转化红色文化资源,从而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并为他们构筑强大的精神“城墙”。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树立更强的红色文化意识,创新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手段,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教育体制和模式。因此,充分转化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德育摆脱困境,促进在校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代习.红色旅游资源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J].党史文苑,2009(2):69~7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夏绪仁.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上饶师范学院利用红色资源深化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方[J].党史文苑,2009(2):67~68

[4]李康平、张吉雄.论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5):28

[5]张颢.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前沿,2007(7):102~104

[6]熊扬勇.论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战略路径[J].理论导刊,2010(2):26~29

[7]刘强.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的新探索[J].理论观察,2010(4):136~137

[8]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李丹丹

红色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传承红色基因 锻造强国少年

摘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帮助少先队员们了解第一个百年梦想,使他们深入感知党的光辉历程,学校围绕具体校情、师情、生情,立足“读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区域教育资源和价值,共同打造“行走的红色馆校课程”德育实践活动,将红色精神传递渗透进教育的点滴之中。

关键词:读行合一;红色文化;德育教育

红色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德育教育价值,他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傳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学校牢牢把握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向,从教育发展形势、学校发展规划、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立足“读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区域场馆红色教育资源和价值,共同打造行走的红色德育实践活动。保障活动育人育才不走样,学生成长成才不走偏,为人才培养洒下信仰信念的种子,植入忠诚担当的德性和情操。将红色精神传递渗透到教育的点滴之中,让红色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深深扎根。

一、“读行合一”的本质是立德树人

学校依据我国对中小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品格形成的规律,确立了以“开达”品格培养为目标,以“读行合一”为载体的德育建设。

“读行合一”是立足于以读书学习为起点,通过行走锤炼品格,构建起“读与行”的“双轮”同向前行。以“读行合一”为主要载体,让学校德育走向智慧育人、培育合格公民之路。“读”就是对学生品格的培育和内化,“行”也是对学生品格行为的形成和实践;“读行合一”要求学生行走于天下,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自身体魄,提升综合素养,完善人格,进而实现学生品格培养的系统化、课程化与场景化。

“读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追求学生品行的端正、品质的提升、品格的孕育,强调让学生在读中行,在行中读,以读导行,以行促读,并注重学科教学与红色德育活动需要同向同行,从而实现协同育人。基于“读行合一”理念下红色德育实践,通过教师带着看、领着学的现场教学,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精神需求,开展主题调研活动。

将“文化”和“人”的融合纳入到德育活动中,坚持了德育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高度统一,强调了不同的学段与其教育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丈量文化深度、拥抱行走智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了解社会的多元化,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品质提升,巧妙地将红色文化、道德品质等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读行合一”的结构是立体多元

我们在开展丰富的多元化立体德育活动中,注重“读”与“行”的有效结合,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创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红色氛围培根

学校大力打造红色教育长廊、历史地轴线等党史学习教育场馆。开卷楼南侧建设开达红色文化长廊,静态展示研学过程;建设蕴含丰富行走元素的主题区角,交流红色德育活动心得;建立读行展区,以图文、实物等形式陈列,集中展示活动收获;筹建研学展览馆,帮助师生深入了解红色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围绕校园文化特色进行红色开发、命名,营造浓厚的红色教育氛围。学校举办了建党百年专题美术展暨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主题作品博览会,以直观立体的互动形式向学生呈现了祖国与家乡近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众多领域中取得的进步和巨大成就,展现出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历程与风貌;设立“党,我想对你说”学生签字留言知识墙,各年级的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党、对祖国、对家乡最为衷心的祝福;组织学生推荐优秀红色影视剧、纪录片,并进行展播,增强学生党史学习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举办“红色记忆”影像展,学生用镜头记录下珍贵的红色记忆画面。红色氛围的营造与渲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

(二)红色课堂启智

在红色课堂的教学和育人工作上,切实做到把各门学科的教学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在开展红色课堂的培根和育人工作方面,结合红色党史教育,做好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以校级、年龄、班级、学科、家庭五大维度为基础,开展读百首红色历史经典,唱百首红色歌曲、赏百幅红色艺术作品、讲百个红色故事、观百部红色电影、寻百个红色基地、访百名优秀党员七个“一百”活动。学校重点组织少先队大队部、学术理论、党建工作等人员共同进行研讨,将红色传统文化教育巧妙地融入到校本专业教材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所在学段特点,按照“红色颂歌”(汇编耳熟能详、简单易懂的红色歌曲)、“红色纪事”(汇编有关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纪事)、“红色传承”(汇编经典中的红色故事)思路,开发红色校本课程,研发红色系列教材,构建了红色文化学校的校本课程。

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系列思想实践教育活动,融入多学科的参与,构建“红色课堂”,取得预期成果。语文学科以《红色家书》为主要读本,引导学生在书中选择自己最为令人感动的一封红色家书,怀着虔敬之心工整地抄写;搜集有关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让广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信念、国家民族历史的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英语学科组织学生改编英文诗歌《Remember Those Heroes》并朗诵,致敬英烈,铭记英烈;道德与法治学科组织学生阅读先烈故事、宣讲先烈故事,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先烈故事的红色讲堂,让红色故事渗入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成长的红色滋养;音乐学科教唱缅怀先烈的歌曲,从歌曲创作背景出发,结合歌词分析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通过歌曲教唱让学生体会到歌曲深层次的含义;美术学科开展百人红色书法展示,学生用毛笔去书写对伟大祖国和美丽家乡的热爱。国庆节期间,辅导员全员上阵,通过亲手制作“国庆节,带你游祖国”宣传展板,将祖国的大好河山直观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三)红色节庆立德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童心向党礼赞百年”红色系列庆祝活动。一年级开展新生入校入学仪式,二年级开展红歌献党活动,三年级开展“十岁遇百岁,与党共庆生”成长典礼,四年级开展“我的舞台,我做主”红色诵读活动,五年级开展红色寻访研学之旅,六年级开展“不忘初心,奔赴未来”毕业典礼。在这个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重要历史时刻,全体少先队员用他们独特的仪式向党和祖国致敬。

(四)红色行走铸魂

通过“红心向党励志远航”研学活动,结合线上、线下的形式,实现学校“红心向党”研学课程系列延续。学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前往淮安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追思与学习周恩来总理的社会主义革命精神与崇高的道德风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参观了刘老庄八十二革命烈士名人纪念馆前,缅怀革命烈士,瞻仰红色文物,品读英雄事迹,牢记英烈使命,在行走中养红色正气,坚守红色信仰。学生开拓的不仅是视野,更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亲近感,深入了解美丽家乡宿迁——一个有着深厚红色革命故事的土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之情,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师生重温区域红色路线,追忆红色历史,学习红色知识,凝聚红色力量。

通过实地研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红色资源真正地成为了育人的一个大课堂。学生在追寻着革命先驱者留下的历史脚印,睹物缅怀,触摸当年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潮流与脉搏。追寻红色故事,探寻红色记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身担当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重大职责,树立起坚定的民族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以及“一心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五)红色讲坛润心

学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既要能够用好区域红色资源,更要能面向全校学生讲好身边的党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学校组织全体师生,通过参加专题红色讲坛活动。师生们纷纷围绕各自学习和工作实际,谈感悟、谈心得、谈打算。

在深入的交流与耐心的聆听中,师生感悟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历史文化与民族爱国精神的重要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加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也更加坚定了教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三、“读行合一”的保障是同育共生

学校全面启动“读行合一”理念下开展红色德育教育活动以来,按照任务分工与实施步骤,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地推进红色德育活动的实施工作。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他们的道德品质,更有效地提升教师对推进活动的思想认识和育人水平,培养和锻炼一批具备较高专业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研修團队。

学校结合具体实际,突出“课堂”主阵地,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突出“红色”主旋律,坚守“活动”主战场;突出“实践”主栏目,凸显“读行”主题词。以“读行”为中心任务,以红色德育活动为载体。将课内和课外、线下和线上的多种学习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让红色德育教育“活”起来。致力于为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持续发力。

参考文献:

[1]傅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张家港市队员们社会实践基地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10).

[2]朱国凤,金鹰.红船初心凝聚有形——红船精神有形化建设的教育实践[J].中国德育,2019(9).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赵静

上一篇:代际关系人口老龄化论文下一篇:造价工程师监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