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中国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努力历时已久。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到2013年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由社会专业机构参与教育评价的“第三方”模式的政策指向已经越来越清晰。

第一篇:教育评价论文范文

17基于“互联网+”教育评价的赏识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赏识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赏识,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在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教育评价方法,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性的目的。我校以赏识教育评价理念为指导,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一套较完善的学生评价系统,运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中相应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全方位评价学生,使管理者、教师、家长及学生之间关系融洽,相互欣赏,形成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一、挖掘评价内容

赏识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主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将评价内容确定为公民素养、学习经历、习惯养成、义工服务和个性发展。虽然这些评价内容无法体现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但基本可以涵盖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点培养方向。

二、发挥评价优势

根据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我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收集、选择、储存、数据传递等方面的强大功能,着手开发学校信息系统,助力赏识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互联网+”赏识教育评价管理模式。首先,学校根据自身需求研发与学籍管理系统兼容的赏识教育评价管理系统,系统涵盖数据汇总、分析和查询等功能,从而构建高效、简单、快捷的全面管理应用。教师、学生、家长均可以登录系统,围绕公民素养、学习经历、习惯养成、义工服务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评价内容,根据开通的不同功能在系统中进行互动式评价,提高家校互动的有效性。其次,它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便于家校联系、查询和监管评价。家长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的对应软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也可以及时将学生在家庭或校外活动的表现情况反馈给教师,双管齐下,学生无论在校还是在家都能享受赏识教育的滋润与评价积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提醒学生的言行。“互联网+”教育评价系统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互通性、针对性、过程化、个性化,让教育评价改革及时有效,真正落地生根。

三、确定评价指标

学校在“赏识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参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针对公民素养、学习经历、习惯养成、实践创新、义工服务和个性发展等构筑了具有“赏识教育”特色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道德品質10%:主要针对学生的爱国意识、诚信友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等方面进行赏识性教育评价,从学生的思想表现、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综合获奖、违规违纪等进行奖惩。

学业水平40%:主要针对学生课程学习、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赏识教育评价与激励,包括对语、数、英等学科质量检测成绩、课堂表现、课后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养成等进行考评。

运动健康15%:主要从体育运动方面进行考量,包括体育类各级各类比赛、体质健康、体育技能、体育监测、肥胖率、近视率、体检情况等进行加减分。

艺术审美15%:主要以音乐、美术学科及艺术方面的特长发展为评价标准,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学习、比赛、考级、获奖等均可纳入奖励。

实践体验10%: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调查体验、科技创新以及我校特色义工服务工作,包括班级义工(不再设立班干部)、学校义工、社会活动义工等。

交流合作10%:主要针对学生团结协作、人际相处、合作意识、心理健康、家庭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等进行赏识培养和激励。

四、开发评价方式

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赏识教育评价必须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文本记录评价与信息系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这里不再赘述,文本记录评价与信息系统评价相结合指的是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采用文本记录评价,能保证学生及时获得同伴、家长或教师的激励式评价,一定的阶段再以汇总的形式储存到信息系统中,完成信息的汇总、分析和记录。文本记录重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评价,每个学生可以有一张评价记录卡,对平时的学习生活表现进行同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评价,每学期班级教师通过系统软件平台为学生汇总平时的评价情况,全体任课老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情况、品德言行、实践活动、兴趣特长、身心健康、比赛获奖、评优评先等进行加分或提醒。家长可以通过扫描学校微信公众号,绑定学生账号密码,随时查看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同时也可根据学生在家表现、课外参加的实践活动、获奖荣誉等情况直接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向学校提出加分申请,由班主任审核通过。

五、实施评价步骤

在完成了基于“互联网+”教育评价的赏识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之后,操作步骤的合理就成为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结合文本记录评价和信息系统评价的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操作过程。第一,在学习了评价卡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有一枚评价专用章,用以在记录卡上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表现。第二,每个班级还设置一位评价小义工,这位评价小义工手上也有一枚评价专用章,家长和同伴的赏识性激励评价由教师认可后由专门的义工学生为其盖章。第三,每学期中和学期末将文本记录的内容进行汇总,输入学生的个人信息评价系统,评价结果以雷达图的形式予以体现。第四,要给予学生兑换评价奖励的机会。学生通过平时盖章的积累,有了诸多积分,在雷达图上可以体现公民素养、学习经历、习惯养成、义工服务和个性发展五个评价方向的优点和不足,以改进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同时五个方面也有总积分,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总积分给予不同的奖励兑换。奖品的设置不仅限于物质奖品,还增设了精神奖品和特权申请等,如到老师家过一次周末、听听老师自己的故事、国旗下讲话的机会、学校活动主持人、社区义工活动的召集者等。第五,学校还可以根据全面发展情况和特质发展情况,在每学年末为每个学生颁发特质星证书,如智慧星、博学星、责任星、品德星、奉献星、勤奋星、科学星、艺术星、运动星、快乐星等,同时在学校网络信息平台予以记录,成为学生小学阶段各年级学习情况的评价反馈。

基于“互联网+”教育评价的赏识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顺应了“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优化了学生评价体系,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 摇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作者:郭松辉

第二篇:新型教育评价技术破解教育评价改革难题

中国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努力历时已久。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到2013年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由社会专业机构参与教育评价的“第三方”模式的政策指向已经越来越清晰。然而,教育评价要改革成功、要想在中国走出一条第三方的“康庄大道”,仅有制度、政策的推动远远不够。考察第三方教育评价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其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专业机构的专业技术能被市场和国际所认可,才是教育评价改革成功及第三方教育评价之路得以“走得好、走得远”的关键保证和保障。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评价技术的科学化、专业化,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推广第三方教育评价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哪个第三方专业机构,其教育评价技术若想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和信任,并得到大范围推广,必须能妥善解决中国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一、要符合国家提出的关于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新要求。

无论是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还是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都明确指出我国当前教育评价与考试中突出的问题是“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因此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提升。针对这一问题,2013年教育部出台的文件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从上述两个文件中不难看出,历经十多年,我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题基本未曾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教育评价与考试中的难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破解。因此,任何一项教育评价技术,若不能在“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无法满足国家提出的关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要求,也必然无法为社会各方所认可和信任。

第二、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始于1999年,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在2011年推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课程标准(2011版)。以学科教育为例,学科教育的课程目标、标准和评价,是基于“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学科学习目标”(《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新版的课程标准,将以往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双基”课程目标调整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并依此形成和完善课程标准。同时,针对课程评价,2011版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课程评价应“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根据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教学的封闭循环系统是先有课程目标和标准,然后依据课程目标和标准组织并实施教学,最后采用评价来诊断和评估教学实践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课程目标和标准,从而为教学实践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教育评价的科学规律应该是教学服从于课程目标、评价与课程目标标准相匹配,才能使教育的结果向着课程目标、标准所引导的方向发生。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是我国现行的考试与评价,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体制和技术落后问题),评价目标依旧是“双基”课程目标,评价标准实质仍是“双向”细目,评价目标、标准与新课程目标、标准严重脱节。加上评价技术和方法落后,评价手段单一,从而导致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除了学科教育的这种评价现状外,基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也称“基础素质评价”),以及基于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评价”,在我国目前基本处于空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文件,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10)》,2013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并给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明确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基于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素质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的提出,对我国教育评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许多学者都纷纷指出,现有的评价目标、标准、理论、技术、方法等若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课程改革的“瓶颈”将无法突破,以至于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评价不改,教育难兴”。因此,新型的教育评价技术必须要解决评价目标、标准、内容、理论、方法等,与新课程目标和标准相匹配的问题。

第三、要能与国外、国际学业成绩评估接轨。

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导致教育的国际竞争越演越烈。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是毋庸置疑,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树德立人”,以及人才培养能适应未来的国际竞争,作为“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咨询”这个教育自循环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育评价也必然要与国际接轨。

当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教育评价项目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以及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主持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的再研究(简称TIMSS-R)。这两个国际学业成就评估项目的参与国家和地区都超过了40个以上,评估结果也成为各个参与国制定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在关注和研究美国国内唯一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全国教育进展评价(简称NAEP)”。这些评估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评估理念,有多元、多维的评估指标。尤其是NAEP项目,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项目、多指标的教育报告卡,来展示该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此外,随着中国中高考改革工作的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考试以及评价成绩,进行对接、异质比较、等值转换等的问题也会日益突出。中国教育评价若不能从这些国外、国际评估项目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发展出既满足本土需求,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并能有效进行成绩之间的异质比较或等值转换,中国教育仍会将因为无法有效可靠的接轨,而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闭关锁国”状态,中国的教育评价改革难以实现,教育评价第三方之路也会行将不远。

如上所述,在中国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下,只有革新教育评价技术,才能破解中国教育评价改革难题

历时10余年,由国内民间专业机构公众青少年素质能力研究中心、公众教育研究院、公众考试研究院,研发的ACTS学业评价技术、ICTS综合素质评价技术和TAST考试技术,正是满足上述条件的新型教育评价技术。

ACTS学业评价技术,是针对“学科学习目标”的学业评价技术;ICTS综合素质评价技术,是针对“基础性发展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技术;TAST考试技术,是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估与选拔技术。限于篇幅,仅就ACTS学业评价技术为例做一下说明和介绍。

ACTS是英文全称Ability and Competence Test System的首字母缩写,中文名称为“学业素质与能力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的核心技术即ACTS学业评价技术。ACTS学业评价技术以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国际应用广泛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借鉴国际最新的测量评价发展趋势,通过构建一个以“知识、技能、能力”为显性维度,以“方法、过程、策略”以及“情感、价值、态度”为隐性维度的三维多元多层测量评价技术模型,以多元、分项、多维的方式来测量、评价、诊断和甄别学生在“三维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上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学科教育评价不能诊断、不能反映课程目标和标准,以及评价不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同传统评价相比较,ACTS学业(素质)评价技术无论是在理论与技术模型上,还是在试题的编制、赋分、分析、成绩报告与解释等上,都有着本质的突破和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有机整合国际知名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多元、多维的评价技术模型,使学业诊断和甄别有据可依。

目前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所应用的理论,实质仍以美国40、50年代盛行的泰勒评价理论为主,未能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起来。而当今世界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已经进入了以“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认知建构”等理论为基础,以“认知诊断”等方法为主的时代。尤其是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明确指出,教育评价与考试应围绕“知识、技能、能力”(认知领域)、“过程、方法、策略”(心智运动领域)、“情感、价值、态度”(情意领域)三维目标展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以“刺激-反应”为模式的智力测验技术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以这种智力测验为核心和基础的学业评价技术和模式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得对学生学习中发生的思维过程和机制的诊断成为可能。ACTS学业评价技术将这些理论、技术和研究发现有机整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知识、技能、能力”为显性维度,以“方法、过程、策略”以及“情感、价值、态度”为隐性维度的三维多元多层测量评价技术模型。评价结果由于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依据,不但科学可靠,也解决了学业评价上的关键问题——强大的诊断和甄别功能。

2.在试题赋分、计分和统计分析上,依据认知与思维等发生过程,采用对知识、技能和能力测量点,分别赋分的结构化方式,形成了以“知识、技能、能力”为显性分数结构,以“方法、过程、策略”以及“情感、价值、态度”为隐形分数结构的多元三维分数结构,为诊断和甄别提供丰富的信息。

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方法,是以考察知识点为主、以题型作为赋分权重,以加总答对题目之分值为测量结果。这种测量方法存在的弊端是:第一,同一题型赋分相同的假设,是相同题型的题目——考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认知与思维等发生过程也完全相同。任何一位有教育和考试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假设在现实中完全不成立,依据这种假设进行测量,存在致命的缺陷和失误。比如,会导致在基础技能上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和在高级技能上有良好表现的学生会获得相同的分数,弱能力学生与强能力学生会获得相同的分数等问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受到严重干扰;第二,任何一道试题的应答情况,反映的都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结果,反应学生不同的认知和思维等发生过程。每道试题仅依据题型和知识点给予一个分数,则无法区分“知识、技能、能力”这三者在学生应答问题中的不同贡献,所得的数据笼统、含糊并意义不明、无针对性;更无法反应学生不同的认知和思维等发生过程,及其形成的机制和原因,诊断也就无从谈起。科学的测量方法是要依据认知与思维等发生过程,将这三者做以分离,并依据各自的特质和贡献分别赋分,从而得出每一个要素的分数,三者之间的分布形态与结构,才能为诊断提供充分的依据。这就如同要判断各种要素对种子成长的影响是什么,就要把所有影响因素、及因素影响过程和结构一一加以控制,逐项检验,最终才能得出客观、准确、有效、可靠和可信的结论一样。

ACTS学业评价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为使用者进行诊断和甄别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可靠有效的数据挖掘资源。

3.在成绩报告方面,ACTS学业评价技术提供的多元、多维、多重比较,面向不同群体的数据报告,为教育咨询提供了可靠、可信、有效的科学工具,也为教研、教学、教管等提供了可靠有效的科学平台和工具;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科学的操作平台。

教育评价的结果作用于教学实践活动离不开教育咨询。教育咨询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日本、芬兰等国出台政策来推行教育咨询,而美国则发展出了教育咨询的国家标准。然而在我国,科学的教育咨询是一项空白。虽然教师、教研、教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做着一些类似的工作,但缺乏明确的定位、系统训练和科学工具,使得这些咨询工作完全依赖于咨询者个人的责任心、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及主观的经验。ACTS学业评价技术可以为学生、教师、学校、学区和区域等不同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数据报告。每种每份报告都包含上百个数据,且采用了迄今为止教育测量与评价中所有的比较和评价方法:与标准比,与常模比,与群体比,与自己比。这些报告为教育咨询——包括面向学生的学业咨询、面向教师的授业咨询、面向学校的管理咨询和学区、区域的决策咨询等,提供了科学的、可靠有效的、可视化的咨询工具和操作平台。

咨询者若要熟练解读这些报告,必须要系统学习与学生及教师的成长、成绩、成才相关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等也因此而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及可遵循的设计路线。

以上所述仅仅只是ACTS学业评价技术的一些主要特质和优势,其他如试题命制、结构化组卷、考前试卷分析工具、考后统计分析等,不仅为科学编制试卷提供了重要工具和参考,也为实现不同考试之间异质比较、等值转换等,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平台,限于篇幅,不一一详细说明。

ACTS学业评价技术的各种功能也将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随着不同层面使用群体的不断增加而渐渐被应用起来来。自2007年开始实用推广以来,该技术与遍布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4000多所优质公立学校达成合作,获得了上百万的学生数据,是国内鲜有的有大规模实证数据支持的新型学业评价技术。

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若再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则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体制方面,走第三方教育评价的道路已经是必然的趋势,社会各方就此问题的认识达成一致不是什么难题,因此不会构成改革的障碍。而教育评价与考试技术上的突破,则将成为改革的重点。ACTS学业评价技术、ICTS综合素质评价技术和TAST考试技术,在多年研发和积累的基础上,已经率先取得了一些成就,相信随着第三方教育评价在中国的推广和实施,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将研发满足改革要求的教育评价与考试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进而推动我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整体水平的提升,缩小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

作者:姚春艳 张勇

第三篇: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

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成败与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着力引导现代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

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有相似性特征,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在理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1.基本概念辨析

1.1超常教育

我国超常教育的概念是1978年“少年班”这一事物发展而来的教育,超常教育对象是对某方面有超常能力学生的教育,超常教育为了适当教育对象的超常发展提出的教育。超常教育在本质上贯彻了差异化教学与分层教学的理念,强调在集体教育的理念下满足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首先,超常教育有加速教育的特征,以个别录取的方式进行某领域的快速教育,跳级学习、提前毕业是超常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超常教育有短期培训的特征,有时超常教育不脱离正常的集体授课制,把超常生集中起来进行短期培训。例如,我国风靡一时的奥林匹克数学班教学等。但是,超常儿童的鉴定仍然是制约超常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后天教育环境中有效的改变超常儿童的弱点是教育工作的难点。

1.2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由于地域不同,因此对英才的理解不同。一方面,英才教育是流于欧美的教育理念,英才教育主要指的是某方面获得高度评价的群体。英才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强调从受教育者的权力、财产和地位等构建教育类别,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是英才教育的主要倡导实施者。另一方面,英才教育的理念通常可以理解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能够完成高水平的任务,具有较好的创造性的教育对象。英才教育的概念是不断拓展的,英才主要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能力的专才。英才教育是与大众教育相对应的理念,但其本意更多的指的是对有天赋才能的人的教育,现代英才教育理念更多的指向于对幼儿的某项专长进行培养,注重每个孩子都是专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为新时代英才教育理念的最好注解,注重培养幼儿的使命感和做人做事性格魅力。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德国在倡导优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运用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专业性技能。

1.3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主要指的是针对高智商天才开展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对智商超过140的群体开展的教育。这些天才在某个特殊领域通常有独特的本领,天才即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有一个根据天才特点进行独特培养发展的过程。历史上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在天才教育理念下培养了牛顿、达尔文、英王伊丽沙白一世等科学、政治等精英。美国与前苏联也开展过天才教育。天才教育的理念不应理局限在天才儿童教育的观念里,天才教育本质上是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优化资源配置而制定的独特培养策略,天才教育不是通过遗传因素来决定开展的教育。当前天才教育的范围还小众化,是对智力处于中上等且身心健康儿童开展的教育。天才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特殊才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现代天才教育的理念逐步的转变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天才教育的内涵也由单一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价值,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价值的整合,达到从关注传统的自然禀赋到关注后天学习环境的目标,注重以多种方式推动幼儿智能多元发展。如果说天才教育是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那么超常教育则赋予天才教育以具体的形式,基本质上都是对幼儿某些特征的培养。

1.4资优教育

资优教育属于地域性的概念,资优教育主要指的是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的优质儿童的教育。泛指对有一定的思维力、能够进行思考、判断、推于是活动幼儿开展的教育。资优教育与天才教育从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资优教育也不是针对特定集团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但是,资优教育不会使人们像天才教育一样产生误解,资优教育的概念更有科学性,资优教育强调做好教育准备工作,注重集中教育工作的注意力,强调构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资优教育更注重满足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多种兴趣,注重在提高幼儿思维清晰性的基础上达到优质教育目标。资优教育的分类多样,包括智能资优教育、艺术资优教育、创造力资优教育等。资优教育更关注幼儿的特殊才能。港台地区的资优教育还是大众化的教育,不设置教育门槛。

2.指导启示价值

2.1尊重学生个性

无论是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还是资优教育,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供给,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在信息化、创新化的时代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现代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层次进行教育资源的供给。首先,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与资优教育都有阶段性的特征,都注重个人潜能素质的开发。其次,四种教育方式教育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鉴别,强调挖掘出学生身上最优势的资源,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第三,多维评价与以用为本成为新时期教学的指导理念。因此,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更注重向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的方向转换,我国更注重拓展英才教育的理念,强调在满足大众需要的基础上,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2.2优化教育模式

无论是天才教育、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或资优教育,其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资源禀赋给开展才针对性教学活动。从本质上都强调在后天给优质幼儿以积极的影响。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目标,首先,应当设置弹性的教育机制,注重合理的调整优质幼儿的教学进度,能够以适当的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的教学形式来压缩减化教学内容,控制不利的教学因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目标。其次,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更注重分组教学,强调构建有效的班内分组或者自组教育群体。超常教育与天才教育更注重某些特别课程的供给,强调强化提供超越一般的教学内容,教师更注重运用个别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特征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第三,现代教育更注重在微课、慕课机制下打造兴趣培训班,强调建立各种教学实验班,丰富各种类型的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相关知识的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个性化活动能力水平。

2.3强化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工作有效性,还要在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理念辨析的基础上优化学制,科学的设制课程,在优化知识供给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下功夫,注重以必修课为主,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活动内容。其次,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更好的发挥班级授课制与个体指导的具体价值,从而形成完善的指导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结论: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概念在本质上有相近的特征,应当顺应每个人的具体教育需求,注重将天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在挖掘学生潜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原.美国英才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

[3]蔣明珊.普通班里的资优教育之一:我的研究经验与观点[J].资优教育季刊,2010(115):1-7.

作者:范静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教育教育论文范文05-10

教育论文论文范文05-10

教育学教育论文范文05-15

教育实验论文范文04-17

教育论文范文05-08

教育得论文范文05-08

教育发论文范文05-08

教育类论文范文05-08

教育毕论文范文05-08

教育关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学生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生发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