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2024-04-19

民主政治依法治国(通用8篇)

篇1: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第一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P87 民主的含义:

民主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2.P88 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质: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P89~90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民主是其中之一)重要目标是什么

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构成四位一体的目标。为什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① 只有~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

同奋斗。

② 只有~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

进行。

③ ~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先到化的重要目标。

4.P90 民主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5.P90~91 社会主义民主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

①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 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③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证的民主

④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6.P91 什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就是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路?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5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治度。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④ 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之一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7.如何坚持人大制度

① 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② 进一步完善政府执政效率

③ 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制度的保护

什么是基层民主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为什么要坚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通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如何坚持完善?

① 就是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② 完善市居民自治制度,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③ 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9.P93~94 如何进一步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① ~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民主制度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推动者。

② ~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认真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克服官僚主义作风、严惩腐败现象;进一步完善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10.P95~96 如何推进基层民主,增强民主意识?

① 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群众身边的民主,能够最有效的保障人

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最直接喝醉具体的体现)

② 开展民主和法治的宣传教育,替身基层群众的民主素质。

第二节民主与法制不可分

11.P99~103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指要立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社会主义法治权威的体现),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治强制力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保障:a.社会主义法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b.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c.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第三节实施依法治国 建设政治文明

12.P106 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①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② 依法治国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③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为何把依法治国当做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具有普遍的效力和至上的权威。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4.P107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①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案的重要保障

②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5.P10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意义:

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意义:两者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案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6.P109~110 建设政治文明的目标是什么: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为什么建设政治文明: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其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建设政治文明的意义:

① 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保障。

② 从制度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从而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

③ 增强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④ 从制度上保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充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意义。

17.P11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及其根本特点)

①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

②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最大特点)

篇2: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一、填空题

1、民主,从根本上说,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党制度等。

2、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4、我国已经建立的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5、坚持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和最根本的要求是坚持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基层民主是(B)

A、最能实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B、培养群众直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学校

C、我国公民行使权利最主要的途径

D、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2、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意味着(C)

A、党是立法机关,要参与国家立法B、我党作为执政党,地位应当高于法律

C、党领导人民制定和遵守法律D、国家立法、执法机关都对党负责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无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D)

A、正确的政治方向B、良好的政治环境

C、可靠的制度保障D、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公安部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破获的大案要案中,绝大部分案件的侦破都与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提供有效线索密不可分。这说明(B)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

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

C、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D、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三、不定项选择题1、2011年7月7日,公众期待已久的首次土地违法问责结果公布。73个市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被给予纪律处分,24个市县政府负责人被给予组织处理,4人因经济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次问责体现了(ACD)

A、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B、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体现

C、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D、建设责任政府的目标

2、在2987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三分之一;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七成以上;三位农民工代表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是第一次;妇女代表比上届有所增加。下列选项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些事实的选项是(A)

A、直接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形式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C、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D、我国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据统计,在4月25日至5月31日全国人大网上征求个税调整意见期间,征求意见数超过23万条,创下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起征点提高到每月3500元,第一级税率将为3%。这表明(AC)

A、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B、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C、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D、人民代表大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4、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的村委会干部直接选举,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表明(D)

A.我国具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直接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特色

C.我国公民具有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D.参加选举是农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5、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温家宝一共回答了20多个问题,主要集中于物价、房价、收入、个税、户籍等方面。这是温家宝总理连续第三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说明(AB)

A、“中国式民主”正在随电子政务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快速推进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随技术进步得到扩大

D、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6、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ABCD)

A、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D、社会秩序更加良好

四、简答题

1、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有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证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2、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自2011年5月中旬开始,北京律师李劲松,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20多个国家部委、省市政府机关,发出了“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公开三公消费具体开支详情”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获得13部委回复。目前,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国家文物局已经公开了自己的“三公经费”。(注:三公经费指公务接待费、预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公车购置及运行费)请运用学过的政治常识简要回答:

(1)李劲松律师的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

(2)公民要求政府信息(如三公经费)向全社会公开的意义有哪些?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五、分析说明题

印度“我行贿了”网致力于揭露腐败的市价,讲行贿和不行贿的故事,向民众传授规避腐败的秘籍,被人称为“是一个借助网络掀起的人民运动”,也得到了来自印度政府的支持。但是我国国内克隆印度“我行贿了”网的“我贿赂了”、“可可部落”等民间反腐网站却处境艰难。在东北某市,两个民间反腐网站盯着当地政府不放,最终因“敲诈勒索”入狱,并按照上限判了刑。

请运用政治常识进行分析:

(1)你如何评价民间反腐网站的存在价值?

民间反腐网站的出现及存在反映出人民政治参与的强烈愿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当家作主,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进行政治监督。民间反腐网站的存在还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公务员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社会公众的监督,真正执政为民,不会滥用权力、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保证清正廉洁,做好国家机关工作。

(2)要使中国的民间反腐网站更好发挥作用,你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

篇3: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民主,权力

一、现代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性

(一) 民主与法治的共生关系

法治与民主在产生之初就产生了天然的联系, 二者的概念均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时期的民主制度在奉行平民政体的同时, 就十分崇尚“法律至上”的理念, 并禁绝人治, 当时雅典即设立了反僭主法的大理石碑, 专门规定了一项法律, 允许任何人杀死企图建立独裁统治的人, 可见早在古希腊时期, 法治就已成为民主制度的保障。二者的统一性在后世不断得到论证和强调, 以卢梭为代表的民主理论家将法治定义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法律予以了明确认定:法律应当是一种公意, 私意和行政命令不能称为法律, 故法治与民主乃实质上的统一 (2) , 民主政治只有通过法治途径来表达。法治是民主政治运行的方式, 人民通过法律构建民主程序, 并按照这一程序形成民主决议, 然后再以法律的形式将共同意志凝聚为新的法律, 以解决治理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在这一机制中, 法治既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规范参政者的行为, 也是民主政治的结果, 体现民主议政的结果。民主与法治实乃共生共荣的关系, 彼此互为因果, 互为促进。

(二) 民主与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断, 并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 这一重要方针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也给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国家治理现代化, 就是要让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国家制度实现现代化, 要实现制度现代化, 就必须厘清制度的宗旨和内容, 一项制度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建立, 权利义务如何分配, 取决于制度的制定机制, 因此民主政治就成为了制度现代化的基础, 只有确保人民在制度制定和执行阶段的民主权利, 国家制度才有生命力和权威性, 就这一意义来讲, 民主政治就是制度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体现, 实现了民主政治, 党和国家的制度就能顺应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法治现代化 (3) 。国家治理的要义在于“治理”, 而治理的依据只能是宪法和法律, 正所谓“法无授权即禁止”, 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对自己私权的让予, 法律是公民理性意志的体现, 国家暴力机关不可再法外施权, 党、军机关更不可自行创设法律。这样的法治模式下, 国家治理者才能真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所以国家治理现代化, 从形式上只能体现为法治, 既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 又要有严格的司法执法机制, 让法律切实成为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根本依据, 现代化的制度也才因此拥有了实践生命力。

民主和法治, 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二者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得到了有机统一, 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脉络。

二、法治视域下我国民主政治的现实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 法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继续, 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还存在很多发展障碍, 以法治的视域来考察, 我国民主政治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 公权排斥制度, 人治大于法治

我国的公权力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却尚未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公权力往往超脱于制度的约束力, 甚至形成超脱制度之外的潜规则。其本质原因即在于, 相当部分的公权机关仍然奉行人治而漠视法治。这与我国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历史传统有关。人治体系下的制度和规则只能任由个人滥用, 一些掌握公权的领导人员享有制度之外的特权, 行法外之权, 制度之外特权。此时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其他制度, 都无法对“人治”予以有效约束, 违法和枉法亦得不到应有制裁。因而, 人治之下的法律是恶法, 仅仅为了个人服务, 此时民主政治反而会受到恶法的压制, 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就失去了表达途径, 民主与法治的联系就此断裂。所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 (4) 。

(二) 公民权利遭遇严重虚置化

公民权利本位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本质的体现 (5) 。理想状态之下, 公民在民主政治中享有一系列的政治权利, 享受言论、信仰、游行结社自由, 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能够顺利的广泛的参与民主活动等等。我国宪法法律亦明文赋予了公民所应当享有的这些政治权利, 但是在一个时期内, 我国的公民权利却遭遇了虚置化的困境。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 公民选举的对象仅限于基层人大代表和基层领导人员,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民通过选举权来参政议政的能力, 被选举权亦缺乏应有保障, 一系列贿选、破坏选举的窝案是否发生。在其他方面, 游行的审批制制度让很多权利受损的公民无法通过合法示威来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 以至于不少纠纷矛盾最终激化成为了更为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人民在司法活动中的基本人权亦长期存在重大缺失, 诸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得自证其罪等基本刑事诉讼权利曾始终得不到有效保障, 以至于近年来逐渐曝光的冤假错案越来越多;而诸如言论、结社、新闻自由等各方面的政治权利都曾出现过一些典型的反面案例, 比如重庆村官因评论打黑而遭遇劳教、深圳退休公安领导殴打暗访记者等等。这些情况都说明我民主政治在微观层面的状况不佳, 宪法法律所赋予人民的权利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三) 公权私权的两极化境遇致使经济基础受损

公权的强势以及私权的式微, 不仅仅导致宪法法律适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公正、损害法律权威的问题, 还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基础产生了损害性的作用。在公权私权地位差异悬殊, 民主政治未能有效运行的时期内,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因此出现了“国进民退”“行政垄断”等一系列问题, 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享受着公权力提供的政策性资源和垄断性资源, 规模十分庞大, 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而人民对国有企业低下的工作效率以及严重的腐败问题颇有怨言, 同时民营企业又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举步维艰, 生存率并不理想。

故法治之缺失不仅损害民主政治, 还将破坏民主政治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 使市场经济缺少应有的活力, 创新动力不足, 经济结构转型缓慢, 一些过热行业、产能过剩的行业由于牵涉到了公权机关的利益, 迟迟无法淘汰转型, 这些都源自于公权力过度干预经济, 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受到严重限制, 市场竞争机制失灵, 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继续垄断经济, 当然会阻碍改革。

(四) 法治的长期缺位导致民主理念极其落后

历史上我国人民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人治思想根深蒂固, 民主理念极其缺乏 (6) , 特别是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对法律的认识带有工具化的思维, 将法律作为训导人民、规范人民行为的“大棒”, 一味强调法律的约束性, 而从未强调过法律的赋权性。建国以后我国曾出现过的法律虚无主义, 与民众对法律的偏见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若按照耶林的逻辑来说就是我国的法运动中, “不法力量”特别顽强。由于法治思维的长期缺位, 人民意识不到宪法法律对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作用, 单纯将法律理解为刑法或者规范秩序的法律, 未能充分认识到法律保护权利、保障民主的一面,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主理念的推广, 以至于一些人的权利受到损害后, 往往不知法、不信法, 一味采取信访、上访的方式维权, 仍然以类似于古代“告御状”“去衙门伸冤”的逻辑来表达诉求, 而对具有终局效力的司法机制则抱有畏惧、厌讼的心理。另一方面, 法治的缺失也使得我国民众对道德伦理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法律, 礼大于法的观念在我国并不少见, 一些重大违法案件中不乏道德审判、舆论审判的影子。

对于法治和民主来说, 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前提条件 (7) 。因而在民众不信法、不守法、缺乏法律思维和法治观念的现状下, 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将充满阻碍。

三、当前我国法治进程对民主政治之推进

我国民主政治的障碍往往都通过法治的方式来解决, 从这一历程中完全可以看出, 法治对我国的民政政治建设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一) 宪法修正案对公私权地位的合理均衡化

公权私权的问题在我国并非单纯的立法问题, 而是牵涉到了更为复杂和广泛的因素。但是就总体上看, 我国的历次宪法修改凸显出了公权私权地位不断均衡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所有制制度, 引入了私有制经济, 并在数次宪法修改中不断提高其地位, 如八八宪法将私营经济表述为“公有制经济的不成”, 对其予以“引导、监督和管理”;九九宪法引入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 并将其界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四宪法则进一步提出“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宪法中关于所有制制度的屡次修改, 实际上逐渐平衡了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

类似的还有私人财产权的合法性问题, 宪法修正案中关于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大, 从过去的“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变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又如人权保障问题方面, 零四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条款, 体现出了约束公权力, 保护私权的立场。

法治的核心是规范公权, 保障私权 (8) 。所以宪法修正案的制定和实施, 让我国的公权私权二者关系更加均衡, 无论在经济基础方面, 还是私人权利方面, 法治的思维正在改变公权与私权的关系, 而私权的扩展以及公权的规范, 给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民主政治依赖于私权的充分行使, 亦需要公权力的规范与适度行使。

(二) 通过法律赋权确权, 加强公民权利保障

宪法对公民权的保护是原则性的, 而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 公民权利的保障会进一步细化与实质化。比如对人权的保障, 宪法修正案实施之后, 我国相继修改或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等保护人权的具体规定, 《行政诉讼法》中则实施立案登记制、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共同被告制度等用以解决“民告官”案件的难题;针对财产权方面, 物权法、不动产登记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 明晰了私人的产权问题;在政治权利方面, 一方面通过修改《立法法》等法律法规, 对立法机关及人大代表的立法监督权力予以强化, 改变过去人大机关相对弱势的局面, 一方面则大力查出整治选举舞弊案件, 保障公民的选举权, 打击破话选举权的行为, 通过典型案例的查办来维护选举秩序。

公民权利在法治建设进程中不断得到保障, 人民对公权机关的监督范围越来越广, 监督内容越来越细致, 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亦得到不断提高。因此法律对公民权的保障, 在微观层面理顺了个体政治权利的行使问题, 也就从宏观上明显推进了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三) 市场主体权利强化, 创造经济自由与活力

法治的推进, 对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亦起到了完善作用。近期的公司资本制度的改革取消了过去的资本实缴制, 改为认缴制, 并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 取消年检制度并改为年报制度等等, 极大降低了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 从根本上增强了市场的活力, 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能够更加快捷高效的建立公司, 同时监管制度亦适当调整, 更加贴合市场经济的监管规律, 过去一些形式化的诸如验资、年检等监管措施予以淘汰。

“法律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产权, 务使有恒产者有恒心, 不断扩大再生产;法律保障交易安全, 促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增加经济总量;法律规范市场秩序, 有效防止霸王条款和劣币驱逐良币, 维护市场健康运行;法律抑制市场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 防止赢者通吃, 救济困难群体;法律公正地解决纠纷, 防止市场变成丛林世界” (9) , 在法治建设中, 市场主体的权利得到了强化, 法治给他们带来了更加广泛的经济自由, 让市场主体能够根据市场竞争的变化而做出不同应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将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随着市民社会的逐渐强大, 市场主体将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参政议政的方式表达自身诉求, 维护自身权利。

(四) 民主理念透过法治建设不断推广

我国近年以来法治建设的进程加快, 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无疑在社会公众中间树立起了民主法治的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决议, 让法治成为了举国瞩目的焦点, 关于法治的论述、学习、宣传等活动逐渐涌现, 民众在四中全会的引领下进一步体会到法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 我国完成了三大诉讼法的修改, 并首次确立了立案登记制, 理顺了涉法信访等问题的处置机制, 让民众能够更加有效的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立法法》的重大修改亦让民众可以广泛和深度的参与立法工作, 特别是行政法规制定过程中的听证会、座谈会等制度不断完善, 打通了民众监督行政权的重要渠道。同时一些典型的冤假错案在当前不断得到纠正, 诸如呼格案的重新宣判、聂树斌案的专项听证会等等, 都有力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在公众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亦通过这些典型案例让更多人深入体会到了法治的精神和理念。

四、全面认识法治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地位

法治正在改变着当前我国的民之政治建设进程, 从宪法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到典型案件的公布与纠正, 再到中央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决策, 我国法治建设正在飞速的推进和发展, 民主政治所依赖的公民权利、经济基础、文化观念正在朝着有益的方向不断推进。从我国的法治历程中, 应当可以看到法治对民主政治的巨大促进作用, 这是我国民主建设的重要经验, 值得我们总结与提炼。

(一) 缺乏法治的民主政治可能异化

不要法治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这一点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得到了多次验证。文革时期所谓的“大民主”以及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学生风波, 均产生于法律虚无主义, 而这些所谓的“民主运动”缺少法治约束, 最终都异化为武斗、动乱等等违法暴力活动, 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当前基层的一些贿选案件, 亦显示了缺少法治保障的民主将完全流于形式。因此缺乏法治的民主可能异化, “只要民主, 不要法治”的观点是错误的, 缺少法治的民主政治是虚伪的, 我国必须在法治的大前提下建设民主政治, “就中国当下而言, 良性的民主选举不是争论在多大范围内推行直选, 而是如何将现有的选举机制纳入法治化轨道” (10) 。

(二) 法治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先行路径

虽然民主是法治的前提, 但民主政治的发展仍然依赖法治建设的推进, 法治不仅仅对民主产生保障作用, 它还具备一定的引领作用。民主政治需要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支撑, 才能形成实质性的治理模式, 而法治能够改善经济基础、推广民主文化理念, 完善公权私权的关系、优化政治权利的行使机制, 这些都能进一步夯实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同时法治状态下的法律和司法活动本身就具备教育作用, 将对民主理念产生良好的推广和宣传, 因此法治应当是民主政治的先行发展路径, 民主政治必须通过法治的轨道, 方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 法治是推进民主建设的有效手段

推进民主政治可以采取多种手段, 一些国家地区就采用领导人主导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政治改革, 但最佳的途径仍然应该是“法治”。法治本身所具备的稳定性和强大的约束力, 是保证民主政治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同时法治体系下的司法活动本身具有独立性和科学性, 能够在民主政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当社会公众对某一问题拥有集体性的偏见或者误解时, 法治及其司法活动能够提供公正的、科学的解决机制, 以弥补民主政治的缺陷, 对于避免“暴民政治”来说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注释

11包心鉴.开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新时代[J].党政研究, 2015 (3) :1.

22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48.

33 江必新.法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J].行政管理改革, 2014 (9) :29-34.

4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177.

55 胡连生.公民权利本位: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走向[J].长白学刊, 2004 (4) :25.

66 丁锐华.中国缺乏法治传统的原因分析[J].理论前沿, 2009 (17) :31.

77 叶竹盛.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法学家季卫东[J].南风窗, 2013 (2) :84.

88 王利明.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99 高鸿钧.拉动法治的三驾马车[N].人民日报, 2015-5-20.

篇4: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依法决策

为加快我省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山东省政府2013年第4次常务会议确定由山东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送审稿)》。此后,在省领导同志重视支持和各方的协同配合下,最终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

据了解,《规划》是我省第一部综合交通规划,是新一届政府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环渤海地区建设,全省启动编制“十三五”规划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节点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山东省发改委对此高度重视,深感责任重大,全力以赴开展相关工作。

《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承担主要编制任务,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积极配合。2013年年底,编制团队完成了5个专题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形成了《规划》初稿,全面征求了省有关部门和各市意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评审。

篇5: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理论研讨会论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为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十八大对依法治国的最新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是我们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和转变。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把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起作为我党执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法执政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和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1

提高司法人员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国家政权机关中的骨干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这就意味着,我国能否实行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及其广大党政干部能否做到依法执政。当前,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二、要把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作为执政党执政为民的职责 执政党要实现执政为民的宗旨,首先必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因为:只有将人民的正当的利益、要求、愿望和诉求权利化,才能使执政为民转变成公权力机关具体的法定职责,才能使人民的正当要求、愿望和诉求转变成一种具有法律程序保护的请求权,才能使为人民服务走上公开、透明、公平、可持续之路,才能使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法治的保障和司法的救济。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一要在“广泛”上做文章:不仅要保护人民私法上的权利,而且要保护人民公法上的权利;不仅要承认国民的法定权利,而且要承认国民的基本人权与正当利益;不仅要不断扩大人民的政治权利,而且要不断扩大国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不仅要强化对自由权的保护,而且要强化对平等权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当代人的权利,而且要保护子孙后代的权利。二要在“保证”上下功夫:一要为权利的行使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二要使每项权利相应的义务或职责具有对应支持;三要有效防止权利遭受公共权力的侵害;四要切实保障权利的平等行使;五要健全权利受损的救济机制。

三、要把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作为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吏,基本要求是合理限制权力,防止和纠正权力被滥用。而要合理限制权力,防止和纠正权力被滥用,从依法执政的角度讲,就必须强化法律监督,督促和保障公务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并通过对其职务犯罪行为的追究,促使各项公务活动按照宪法和法律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实施。

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任何法治形态的基本要义;公共权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方能使其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破坏法治的最大危险在一般情况下都来自公共权力;只有约束好公共权力,国民的权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实现。有效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要科学配置权力,使决策

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要规范权力的运行,为权力的运行设定明确的范围、条件、程序和界限;要防止权力的滥用,为权力的行使设定正当目的及合理基准与要求;要严格对权力的监督,使违法或不正当行使权力的行为得以及时有效纠正;要健全权益恢复机制,使受公共权力侵害的私益得到及时赔偿或补偿。

四、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执政党对六十多年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三者的有机统一,不仅反映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律,而且体现了政党与国家和人民之关系的基本准则。要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应当通过宪政路径吸纳、整合、表达民意,并通过立法程序将党的意志和政策变成国家意志和法律;要使党的领导融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中,并通过权力机关的立法权、人事选举罢免权、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和监督权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要使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与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权力运行方式协调、统一起来,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

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解纷、维稳中的棘手问题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公意的规范表达,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各种政策的有机整合。因此,宪法和法律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准则。法治是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推动发展,也不论是化解矛盾还是维护稳定,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都应当以法治思维进行谋划和决策,都必须以法治方式进行决断和处理。要按照法定的权限举事,不得超越或变相超越本机关或本职位的职权范围,不得随意扩大自己的职权范围,即使目的正当也不得在法外行使权力;要按照法定的条件处事,不得曲解法定的条件行使职权,也不得随意变更法定的条件行使职权,更不得无视法定的条件行使职权;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行事,不得任意减损或增加法定的步骤和方式,不得随意颠倒法定程序的顺序,不得无视法律的形式或标准,不得随

意违背法律的期间规定和时间要求;要按照证据规则定事,对事件进行定性必须满足法定的事实要件,认定事实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所运用的证据材料必须合法客观并与待证事实具有关联性;要按照正当合理原则办事,不得受不应当考虑的因素的干扰或拒绝考虑应当考虑的因素,不得违反比例原则及合目的性、合正义性之原则;不得滥用对法律规范的解释权以及实体或程序的自由裁量权。

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要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创造体制条件,并设置高度正当的司法程序

司法的性质、功能和使命,要求司法主体必须具有中立性。司法不中立便无法获得当事人的认同和接受;而司法的中立必须以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并有足够的能力抗拒任何形式的干扰为条件。在中国,对司法的干扰,不仅来自“金钱”和“权力”,而且来自“人情”和“关系”,这种国情和现实,使中国的司法所面临的干扰风险非常之大。因此,需要建立坚固的体制障碍和制度隔离,使任何干扰都无法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实质性的消极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然而,独立性并不是公正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必要条件。要实现公正,除了司法人员的优良素质和高度自律之外,还必须通过设立具有高度正当性的程序,通过赋予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充分的程序权利,通过科学、有效且符合司法规律的管理,通过有效而理性的层级监督和外部监督等等,以确保事实认定的客观性、法律适用的正确性以及当事人的可接受性。

总之,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持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与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取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成效,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中国创造出与经济建设奇迹相媲美的法治建设奇迹。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

平南县委党校张福金甘石明吴梅贤

***

篇6: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国家要求,安徽编制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5 年项目规划,将全省 80 个农业县(区)的 1.3万所公办中小学校列入实施范畴,投入资金 165.5亿元。这些举措()

①能够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②能够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③体现了用司法手段保障人权 ④体现了对受教育权的尊重和保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河南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徐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徐光开除党籍处分;由国家监委给予其开除公职处分;终止其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资格;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随案移送。这一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有()①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 ②任何滥用职权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③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④权力都会被滥用,滋生腐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为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更好地发挥优秀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的作用和价值,近日,陕西省司法厅联合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完善人民陪审员与人民调解员“双向优选”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人民调解工作能够()①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解决纠纷,化解争端 ③处理社会所有矛盾 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9年 7月 20 日,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的批示和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精神,司法部部长傅政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司法部党组书记袁曙宏就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书面讲话。我们建设的法治国家应该是()①每一项立法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②每一部法律法规都能得到严格执行 ③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实现绝对公平④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杨某利用职务之便,受贿 1 760 余万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有期徒刑 10 年是主刑 ③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监督权 ④法院通过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6.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开展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让“宪法在我心中”,谈谈你的具体行动。

答案

热点预测练 4 民主法治 依法治国

1.D 2.D 3.B 4.C 5.B 6.答案(1)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宪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

篇7:坚持依法治村 促进民主法治建设

青坪村紧邻泥高乡,是全乡的北大门。全村辖6个中心组,21个村民组,共24平方公里,共有752户,总人口2923人。耕地面积7167.8亩,全为旱地,山林627亩,道德公路穿村而过,家家户户通上了电。村有一个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共62名党员。有五保户21户,低保户154户。,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2009年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50元。

近年来,我村坚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证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快推进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在加强党的领导下实行自治,在自治过程中规范民主,在扩大民主上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县司法局、民政局及乡有关领导的帮助下,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全体村干部与广大党员、群众的密切配合下,青坪村在民主管理、依法治村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被评为“五好”村党支部、泥高乡先进基层党组织、泥高乡优秀村班子,2009年全乡综合考核第一名。现将我村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式。为了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村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组织村干部反复学习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及中央、省、市、县关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相关文件。村委会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及时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村两委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落实组长负总责,副组长具体抓,其他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责任,切实地做到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

二、深入学习,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民主管理能力和村民的法治意识。

为了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党员、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普法规划和每年的普法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通过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使大家认识到“民主管理、依

法治村”的重要性,同时提高村干部的民主管理能力。

三、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理各项事务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才能使依法治村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平铺村在开展依法治村、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实践中,主要抓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工作:

(一)健全和完善了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管理制度。

一是健全党支部、村委会按期换届选举制度,保证了选举工作严格依法进行。村“两委”干部的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按照《选举法》,实行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充分体现了村民的心愿。

二是建立和健全了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做到了凡是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三是建立健全了以《青坪村村民自治章程》和《青坪村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都报乡审查备案,坚持了合法性、针对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民主性的原则,明确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使村管理做到行之有规、处之有据,实现村民和村委会

成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四是健全和完善了以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使村干部各项管理行为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

(二)健全完善了保障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了村民主监督小组。村民主监督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向全体村民负责。具体负责监督和检查村级财务,村民自治章程及其它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并负责创建活动管理、监督和考评工作。二是建立民主监督平台,增加村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村建立了村务公开栏,研究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定期向群众公布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财务收支、宅基地使用等,受理群众对村里工作的建议、意见及有关违法违纪的举报,保证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处理村务。

四、扎实推进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村基层社会稳定

村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以来,由于领导工作到位,措施得力,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进一步巩固村级班子。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村干部民主议事,依法办事的意识明显增强,干事业谋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村其他组织进一步理顺,基本达到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和经济组织为依托,其他村级各类组织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村“两委”较好地

坚持了民主议事和依法办事制度,对重大项目的决策都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二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既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又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消除了干部之间的隔阂,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过去村干部觉得棘手的一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如农村土地、宅基地的纠纷问题,过去一直困绕着村干部,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村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了,村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提高了,遇事找法的意识增强了,既减轻了村干部的负担,又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是进一步规范村级管理。在创建活动中,建立和健全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照章办事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习惯。

四是村风民风好转,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通过深入开展法德教育和综合整治,全村的社会治安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纠纷调处及时,做到一般纠纷不出村,哪里发生、哪里调节,矛盾调处率达100%,杜绝了越级上访或群体性上访事件。利用矛盾纠纷调解时机,以案说法,进行现场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在乡综绐办的指导下,加强与刑释解教人员的联系,不定期与其进行谈话,帮助他们改过自新,早日融入社会。在全村的共同

努力下,村风民风得到好转,社会稳定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五是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完善民主制度,实行村民自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由于决策透明、科学,经营规范、管理民主,促进了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比上年同期增长9.7%。

篇8:依法治班民主管理

关键词:依法 (班规) 治班,学生自我管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自觉强化法制意识, 依法治班, 让学生在班级“法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 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培养依法办事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发展自己的个性, 为今后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以及在社会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做准备。那么我们该如何依法治班、提高班级“法治”管理水平呢?

一、民主参与, 知法懂法, 做到“有法可依”

我们知道, 制度从根本上说比美德更靠得住。美德只可以让有美德的人当好人, 而好的制度则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当好人。当然, 这个制度必须是科学的, 无条件的, 不徇私情的。所以, 要依法治班, 必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班规。那么如何制定呢?第一, 制定原则:班级规范要充分体现出规范、引导、激励学生的作用。班级规范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常规的具体落实上, 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 能做什么, 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标准去努力, 要提出一些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倡导性要求。班级规范不必面面俱到, 要针对班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条款。第二, 班级规范的制定, 首先要符合大方向, 也就是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 符合学校的整体工作思路, 尤其是德育工作思路。其次, 班级规范的制定必须由全班同学参与, 面向全体学生, 确保班级规范成为班级全体学生能自觉遵照执行的行为准则。因此, 班主任首先应充分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介绍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以及学校的工作思路, 介绍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 引导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制定的《学生一日常规》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项规范;其次, 要让学生对班级已有的规范进行全面清理, 要求学生写出喜欢和不喜欢的班级规范的原因, 以保证班级每一条规范都能体现学生的意愿与意志;然后, 由班干部汇集、整理、归类学生意见, 酝酿拟定新的班级规范初稿, 班主任提出修改建议, 分发给每个学生并充分展开讨论;再次, 由班干部形成定稿;最后, 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后予以实施。这样的“宪法” (班规) 才符合班级实际, 有班级个性, 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因而也更能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同时, 班级管理“宪法” (班规) 的制定过程, 就是一个良好班级形成的过程, 就是学生开始走向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过程。

二、竞争上岗, 培养一支精明强干的“执法队伍”

在依法治班的管理中, 要实行“全民皆官”, 让班级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使每一个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中体味管理的酸甜苦辣, 增强遵守班级规范的意识, 提高法治管理的水平, 努力构建和谐班级。

1. 选举产生班级管理常设委员会。

班委会、团支部人选由学生竞选产生, 其产生程序跟竞选班长类似。其工作职责主要是保证班级学习、思想、文体活动、卫生安全等几方面工作的连续性, 不至于因为班级班干部轮换制、值日班长制的实施而使日常的常规工作间断。其组成成员要精干, 任期一般为一个学期。

2.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干部能上能下, 这是竞争社会的法则。作为锻炼成长中的学生干部, 也必须能上能下, 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班级干部轮换要注意如下几个条件:首先, 要确立新一轮班干部中上一轮干部所占的比例, 具体人选由新任班长提名并经过班级选举通过, 以保证班级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也有利于新干部在原任干部的指导下迅速地开展好工作;其次, 每一轮干部任期至少为半学期。时间太短, 这一轮干部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锻炼;时间太长, 其他学生又失去了锻炼机会;再次, 班主任要对每一轮班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 让每一轮班干部真正通过管理实践积累管理经验, 提高依法管理班级的能力。

三、加强监督, 确保“依法行政”, 做到“执法必严”

在班级管理中, 如果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 那“法治”也是空谈。班主任和班级每一个岗位上的管理人员都要乐于接受监督, 形成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习惯。为了保证班干部尽职尽责和公正值日, 保持班级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根据班级“宪法”规定, 我班又选举产生了“司法委员会”, 如:读书委员会、作业统计委员、安全委员会、值班监管委员会等, 对班干部及其下辖的学习和劳动小组组长、课代表、室长等进行监督, 并针对值日班长当天的值日报告, 作司法报告。讨论对“违法者”如何责罚, 责罚的方式和尺度、哪是不合理的条款、班级下一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等。比如说, 如果有的学生对人无礼, 应在班上当礼仪先生 (小姐) 为大家服务, 两次以上就要和爸爸、妈妈“时空连线”。做了有损班级形象的事, 应为班级做2-3件好事。

坚持民主评议, 当天的事情当天处理。每天由值日班长在晚自习前10分钟公布当天情况, 进行总结, 每周五班会时间由班长主持, 班委会及下辖组长、代表等和“司法委员会”成员对当周情况进行总结, 交换意见, 找出本周班级发展的不足, 讨论下周发展目标和计划。

上一篇: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大全下一篇:规划建设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