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惯成为文明作文

2024-04-19

让习惯成为文明作文(共9篇)

篇1:让习惯成为文明作文

先给大家说一件我亲历的小事。开学初的一天早晨,南城转盘红绿灯处,我骑着摩托车,正在丽文大道上等绿灯,突然身后一辆自行车呼啸而过,恰好建设大道方向一辆大货车疾驰过来,我惊叫一声,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不是司机眼疾手快急刹车,如果不是这孩子急忙绕绕道,如果不是早晨车辆相对较少,我不敢设想那将是一场怎样的惨剧!看方向,看行头就知道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于是,我特别在理念牌子处等他,可当我跟他打招时,这位同学竟然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可怕,真是太可怕了,大祸当头还不自知!同学们,这是不守交通规则的危险,这是不懂公共文明的表现。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且首先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的。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和规范意识,他一定不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因此,个人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是根,是本。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纪律规范的教育,说起来很多同学可以滔滔不绝,可是,看看我们的校园吧,随意丢弃的饭盒、饮料瓶、纸屑并不鲜见,买饭插队甚至不排队时有发生,做卫生偷工减料间或逃避,满口脏话时有耳闻,公共场合高声喧哗,上下楼梯旁若无人,墙壁桌子上乱写乱画,足球篮球乱踢乱拍,如此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啊!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教育者有什么区别!

我们不必责怪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高,也不必埋怨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想一想,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结果呢?不正是这一点酵母将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效用。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要让文明、规范只在纸上出现,不要让文明、规范之风日下,我们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傍边,让我们做文明、规范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规范与我们同在”!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曾经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相反更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

篇2:让习惯成为文明作文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我们总是忽略了一个东西,“不要乱扔垃圾”、“不要在公共场合下吸烟”、“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它们常常出现在我们眼前却未被我们实实在在做到。我们习惯了文明标语,习惯了赞颂文明,习惯了“文明”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高频率出现,我们甚至习惯指出他人不文明行为,但我们却无法让文明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这成为了社会的矛盾所在,也是不文明行为屡次出现的根本原因。

行为不文明是因为没有为他人着想。古言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也可以说是“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何尝不是由文明的行为维系起来的呢?因此从文明礼仪看一个人是没有错的,人的行为直接反映了他的教养和素质,长挂嘴边的“谢谢”,垃圾扔进垃圾桶,不在公交车内吃东西,处处礼让老人和小孩,遇到冲突尽量温和解决……看,这都是一句话,一念之间的事情却都不是小事。

文明无小事,实践无大事。在这个日益重视文明与诚信的社会,人们悄悄留心周围,真正将那些标语映入脑海,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力量帮助我们养成文明的习惯而大家却熟视无睹,原来真正漠视文明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篇3:用经典传承文明让诵读成为习惯

关键词:传统文化,熏陶,经典诵读,传承

一、增设诵读课程,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

要想让国学经典从真正意义上走进课堂,直面学生,我认为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固定的诵读时间,因此我校在课表上增设了一节国学诵读课,安排在早自习时间,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另外还规定每天早上和中午上课前10钟为诵读10分钟,并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诵读内容。 低年级遵循“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原则, 高年级侧重“大量诵读,感悟诗意,入情入境”的原则。如一二年级以《弟子规》《千字文》为主,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思浅显易懂。中年级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笠翁对韵》为主,高年级既可背《唐诗三百首》,也可适当背诵《论语》《大学》等内容。 有了时间和内容的保证,国学诵读才算真正走进了课堂。

二、创设经典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我们班上每学期之初,会在墙报上创设“走进古人、触摸经典”“我是一位小诗人”“经典伴我行”等栏目,让学生一进到班级、学校就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浓郁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文化气息浓郁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 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

此外,我们还可以创办各种丰富的读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读经的兴趣。如进行普通话的宣传、经典诗文朗诵会、经典诗文背诵擂台赛,在各种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因势利导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又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 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办 “我喜欢的经典诗文、经典中的故事、生活中的名言警句及经典诗句应用”等手抄报,并且要有合理大胆的想象,让人能从自己的描写中想象出一幅图画。同时,抽出较好的诗加以讲评,引导其运用联想、想象,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将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文字。指导学生开绝句佳词赏析会、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为自己出诗集等,使学生从诵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殿堂。我们还可以成立阅读经典的兴趣小组,帮助孩子建立我的经典诵读成才计划,使孩子在诵读中认识、体会到与经典同行的快乐,感受美好的童年。

三、经典与语文教学是相得益彰的,要学会整合

经典诵读是语文课本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二者是不分家的。比如,在学到关于古人思乡的美文,我们可以联系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为主题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这种主题相似的文章去感悟、体验古人思乡的情怀。又比如在写景方面,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还可以读经典中的《望天门山》等, 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班上的学情实际, 实施经典教学

首先,就是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底蕴、记忆力都是有差异的,欣赏水平及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收集背诵名言警句时,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他们背诵的内容。 不能硬摊派学生背诵哪些内容,这样如果长期下去,只会抹煞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经典诵读要与写相结合。为了强化记忆,各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背诵诗词歌赋及经典美文警句的同时,要求学生每周抄写所背诵的内容(学生要用两个专用抄写本,分诗词曲及经典美文警句两类抄写)。写的不一定要很多,但是鼓励学生写精华美文, 最好能用毛笔书写,将自己喜欢的古文经典书写下来,可以通过张贴装裱的形式上墙报等栏目,这对学生学习经典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

第三,经典诵读还要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 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总结。在谈到古人珍惜时间的例子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背出相应的名言警句,既是一个积累巩固的过程,也是一个展示交流的环节。

五、建立长效机制,让经典诵读成为习惯

经典诵读不是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就是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经典诵读日常化、持续化,让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国学诵读得以长效发展的前提与保证。目前,我校结合教学进度与学校规定的诵读内容,已经将经典诵读的内容纳入了期中、期末语文考试的范围。这样一来,不仅教师重视,学生重视,连家长也高度关注。在平时的诵读过程中,我们还设立了考级制度,一个年级设立一级。随着内容的难度加大,级别也不断增加。学生可以逐级申请考级,考级通过,颁发考级证书。

篇4:让习惯成为文明作文

不让文明成为一次性消费

东方尔

在奥运期间,北京出租车司机不文明的“京骂”绝耳了,大街小巷的“膀爷”不见了,过去横穿马路,翻越护栏,不遵守交通规则,上下公交车你推我搡,马路上开“霸王”车,电线杆上、站牌上、墙上乱贴乱涂“牛皮癣”广告的不良现象几乎绝迹了。北京城真是人人言行优雅,公共秩序优良,窗口行业优质服务,市容市貌环境优美。过去我们曾惊叹日本人素质高,能容纳数万人的比赛场馆,比赛结束后场内连片纸屑都没有。如今我们也做到了,能容纳八万人的鸟巢,比赛结束后也是片纸不留。

北京奥运的文明之风通过火炬传递吹遍了全国,奥运之后每一个城市都可谓旧貌换新颜,到处可见新修整的街道、新建设的造型美观的城市绿化景观和粉饰一新的高楼建筑。在奥运之前倍受国人诟病的不排队、随地吐痰、闹市扎堆围堵看热闹等陋习也少了许多。可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每一座城市中,每一个市民都已经把“文明”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呢?

距离北京奥运会结束不到60天,距离北京残奥会结束才刚刚一个月,有记者报道: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成为全国旅游热点的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每天数十万游人留下了近百吨垃圾,中心区的环卫人员增加至3000人依然忙得一塌糊涂。又有几个月过去了,当奥运渐渐成为一个记忆淡出我们的谈资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时髦女郎牵着的狗,又堂而皇之地在光天化日之下随地大小便;公共汽车上,哪怕是身边站着耄耋老人,十七八九的大小伙子和美眉们依然坐在椅子上岿然不动……这不禁让我们心里在嘀咕,难道奥运就这么过去了吗?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有一网站搞过一次调查:71.4%的网友认为奥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其中44.3%的网友表示,奥运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了中国,27.2%的网友表示,自己会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参与各种社会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奥运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一位奥运会志愿者更是深有感触地说:“服务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它将使我受益终生。”从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北京奥运会总体上完成了中国国民心态的一次“成人礼”,然而国民心态的变化更是一个长期的、诸多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完美的一次奥运洗礼真的能让我们的国民素质产生一次伟大的蜕变吗?

事实告诉我们,北京奥运会只给了我们讲文明的契机,可它绝不是国人讲文明的终点,如果我们只把奥运带来的文明,文明在口头上,文明在暂时的效应上,文明就变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装饰品。仅仅只为奥运文明而倡导的文明,这种文明的生命力是很值得怀疑的,就像当初为了应对SARS采取的种种文明措施一样,SARS一消失,不少陋习又回来了。社会需要的是文明的自觉、文明的良知和文明的责任。

我们在奥运会上所表现出来的文明是成功的,这说明文明的举止和卫生习惯以及优良的环保意识,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在奥运期间能做到、做好的事情,后奥运时代我们应当继续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文明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期待所有的国人都能经过一场奥运的文明洗礼,马上就文明成“道德模范”和“谦谦君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后奥运时代,只要我们文明得一如既往,我们就能活得更加从容优雅。相反,只要我们稍稍表现出一点儿的不谨慎和不小心,我们就会又变成不文明的代表。

辜鸿铭先生曾经把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总结为:超越美国人的深沉,超越英国人的博大,超越德国人的质朴,以及堪比法兰西人的优雅。今天的我们也许还远未文明得如我们的先人那么从容、那么优雅,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奥运所营造所催生出来的文明环境、文明规范、文明守则,持之以恒地贯彻到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去,我们就能够将中国人最美好的形象铭刻在所有人的记忆里。

后奥运时代,培育更加成熟的国民心态依然任重道远。

■老百姓的后奥运梦想

(陈岳,27岁,网络公司职员,从小在青岛长大。)

“因为奥帆赛和残奥帆赛在我们青岛举行,我有幸可以到现场观看比赛,一流的场馆设施、良好的竞赛环境、志愿者灿烂的微笑…… 这一切连同精彩的比赛都成为我生命中最幸福的记忆。如今,奥运会结束了,但奥运理念将长驻我们心中,我希望后奥运时代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继续保留下去!我相信,奥帆赛和残奥帆赛之后,青岛的街道将更加干净,人们的举止将更加文明!”

■相关部门回应

青岛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到去年以来实施的“城市管理年”活动,从赛场周边的区域划分到无障碍设施建设,青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位负责人表示,“两个奥运”结束后,青岛为迎接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各项城市管理措施,将一直延续下去并更加完善,更加展现青岛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形象,使百姓人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不仅仅只在残奥会

期间关爱残疾人

徐迅雷

2008年9月6日,圣火再一次在“鸟巢”熊熊燃起,这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开幕式。这是童话般美丽的开幕式,这是绚丽的残缺之美:盲人歌手杨海涛深情演唱的天籁之音,盲人钢琴家金元辉指尖流淌的多彩四季,在四川地震中失去左腿的“小天鹅”李月在轮椅上演绎永不停止的芭蕾之舞……他们就这样“和梦一起飞”,非常深情,特别感动。来自147个国家、地区的4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代表全世界六亿多残疾人,在“超越、融合、共享”的主题下,参与各项竞赛,展示自强不息的风采。

在残奥会期间不仅在公共场所增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和可以坐轮椅使用的卫生间,还将无障碍改造延伸到家庭,在残障人士家中改造无障碍设施。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应该通过努力将这种“不便”降到最低,为残障人士建造一个无障碍环境,才能做到“同属一个世界,共求美好梦想”。

我国共有8300多万残疾兄弟姐妹,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其中北京市有99.9万。这次四川大地震造成残疾的人,又是數以万计。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城市街头平常不太常见残障人士,他们更多只是待在家中,不像发达国家残障人士能够方便地上街,过上与正常人没有多大区别的生活。这说明还有很多服务残障人士的事情在等着我们去做。

北京残奥会毕竟只有十多天,关爱残疾人,不能是此一时彼一时。比如建设和清理盲道,就不能仅仅只在奥运期间很重视。如今有的城市只注重拓宽机动车道,为汽车拥堵而开路,结果是挤占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以致把盲道弄成巴掌那么大的“羊肠小道”。今后对于无障碍设施,不仅要加强建设,而且还要加强管理。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其实只要去看看人们对“无障碍通道”的尊重程度就可以了。平常这“无障碍”上的障碍,都是正常人造成的,小车无所顾忌地压在盲道上的情形时有所见,所以说“只有残疾的环境,没有残疾的人”而这“残疾的环境”恰恰是身体健全的人造成的。眼中没有“无障碍”,心中没有残疾人,这是对文明最大的不敬畏。

在后奥运时代,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这是一部保障身体有残疾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法律,规定了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在残疾人医疗康复、学习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待遇、环境建设等等各个方面,各级各地各单位如果都按法律去做,那么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

“己利利人,己达达人”。全社会都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用实际行动来扶残助残,将“支持残疾人事业”的事业进行到底。天、地、人能够和谐统一,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拥有同一个梦想,一起去飞翔,非残疾人与残障人士更应和谐相处于“同一个世界”,从而去实现“同一个梦想”。“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成为帮助残障人士打开“窗户”的人。

■老百姓的后奥运梦想

(关艳,36岁,脊髓压迫症患者。)

“前几年不敢出家门,好不容易出去一回净往地上看了。残奥会期间,我参加了‘快乐残奥’的系列活动,逛故宫、爬长城,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我的后奥运梦想是,我们残疾人可以像健全人一样参加工作,自食其力回报社会。北京在无障碍硬件设施方面已做得很好了,但是人们如果进一步在就业等方面实现‘认识上的无障碍’,这个社会对残疾人来说将更加畅通无阻。”

■相关部门回应

“残疾人其实工作更踏实,很专心且很少跳槽,热情也高。”北京市残联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雪梅赞成关艳的看法,“每个单位都会有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几乎每个接纳残疾人就业的单位,都对这些员工给予高度的评价。”北京市残联党组书记赵春鸾认为,尽管北京的无障碍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但是各项工作还需不断完善。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与健全人一样享受社会物质文明成果,这是政府和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的长期努力方向。相信不久之后,北京一定能成为一个完全无障碍的城市。

让志愿精神成

为生活中的永恒

阿累

沃尔什把戒指掉在沙里了。这是她的结婚戒指。尽管不是十几克拉的“鸽子蛋”,但这戒指对她来说是无价之宝,连比赛都戴着呢。沃尔什和特雷纳组合,是沙滩排球的“世界一号”,她们战胜了中国组合田佳和王洁,获得冠军,可在决赛前的一场比赛中,那戒指掉沙里怎么也找不到了。这时出现了一批奥运志愿者,替她找了整整一天,最后用好几个金属探测器,才“大海捞针”般在沙里找回了她的金戒指。既找回金戒指,又夺得金牌子,你说人家能不高兴、能不对志愿者赞不绝口吗?热情、体贴、温馨、完美……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受到了全世界几乎“众口一词”的高度评价:一百分!五星级!最完美!最大的“金牌”应该授予他们!

志愿者,中国“最温柔的心”。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以及数量更庞大的社会服务志愿者,注册或不注册,他们共同构成了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人员群体,数量超过了任何一届奥运会。这其中,还有近千名海外志愿者,许多影视明星也提供了短期服务。志愿者是人与人交流最重要的“润滑剂”,当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官员、观众等等奥运参与者来到北京,除了看见比赛场馆等辉煌建筑之外,最初大量接触的就是志愿者,志愿者带给他们“第一印象”,带给他们“第一服务”。

志愿者的工作和志愿者的精神,在一个词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是“服务”二字。“服务”是很基础的,“服务”也是很高难度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多么高的境界;“全心全意为奥运服务”,想做好也非常不容易。然而,身穿蓝色服装、服务北京奥运的志愿者们,为赛会提供了最细致入微、最人性化的服务。奥运会志愿者的“理想主义”就是:胸怀世界、融入世界、服务世界。一位举重运动员负伤倒在台上,几位志愿者迅速上台用挡板挡住观众的视线,这是人性化的关切;一位父亲给他脑瘫的孩子买了一张票去看乒乓球,志愿者给孩子准备了推车推进场馆,这是人性化的关怀……

对许多人来说,一辈子也难以碰上在自己国家服务奥运的机会。奥运会开幕前,我的一位同事就说很想去做志愿者。“京奥”志愿者的核心力量是年轻学生,不少是“90后”。他们“背对比赛、面向观众”,提供欢乐服务,让运动员的心情很阳光,一次次比出了好成绩。这种服务他人的精神是富有感染力的,“鸟巢”八万多观众曾两次为“飞人”博尔特唱响“祝你生日快乐”,此刻所有观众都成了“草根志愿者”——这个“生日派对”,应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运动是快乐的,比赛是激动的,服务是愉悦的。微笑是最好的名片,热情是最好的待客。通过志愿者,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对世界有着最大的诚意,把奥运办好,把快乐带给人类,把幸福留给世界。

身着白色T恤的赵大妈今年已经60岁了,作为一名城市志愿者,虽然没有人提出强制要求,也没有人来监督,但是赵大妈每天都会在清晨八点的时候出现在北京丰台区东铁营街道宋庄路的一个十字路口,开始她一天的“工作”——巡查、问路指南。虽然奥运会已经结束很久了,但是赵大妈却依然如故。“每天都习惯了,来看看还能不能帮上别人什么忙。”赵大妈说。一场奥运会让赵大妈把奉献当作是一种生活习惯,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快乐。和赵大妈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这就是奥运带给我们国人的变化之一。衷心期待,志愿者服务可以固定下来,成为后奥运时代最温馨的一股爱的力量。

■老百姓的后奥运梦想

(路蒙佳,28岁,奧运会志愿者。)

“奥运会、残奥会是短暂的,但志愿精神永存。我们要把志愿精神带到生活中,让平等、互助、友爱的精神一直继承发扬下去。我希望更多的人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也希望有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吸引人们参与,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相关部门回应

篇5:让习惯成为文明作文

为了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突出“大德育、小规范”德育理念,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制定了“12315”模式,即:一声问侯,两个轻声,三整齐和三管住,一弯腰、做到“五个一”。

1、语言文明方面

一声问侯:就是走进校园后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

两个轻声:走路轻、说话轻。

2、行为要求方面

三个整齐:①课前准备齐。每个课间,先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②桌凳摆放齐。离开座位,凳子要整齐地放到桌子底下。③桌面齐。如果下一节课要去专用教室上课,临走前,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自己的桌面清理干净。

“三管住”即:管住手,不乱扔乱画;管住脚,不乱踢乱踏;管住口,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

“一弯腰活动”指的是:见到垃圾弯弯腰。

3、每人做到“五个一”,即:每人改正一个缺点;每人帮助同学解决一个困难;每人帮老师一个忙;每人为父母洗一次脚;每人为班级捐一本书。

通过不断创新培养策略,学生的行为习惯均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种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二、“12315”的经营措施

(一)、加大监督力度,营造规范氛围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为了创设浓郁的规范氛围,我校建立了“值日校长”“值日教师”“执勤学生”制度,采用监督的方式,促成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值日校长制度:我校在全体领导干部中建立了 “值日校长”,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干部,负责当天的学校管理事务。值日校长当天必须第一个到校,中午、下午最后一个离校。值日校长值班当天行使部分校长职能,带领值日的教师、学生对学校一天的学生纪律、卫生、安全等内容进行检查、记录、督促整改,及时了解学生行为习惯情况和班级管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加强了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性管理。

2、值日教师制度:今年我校建立了楼层级部值班制度,在各楼层设值班室,每级部安排专人在工作时间内对学生楼内秩序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纠正

学生不良习惯和违纪行为。并时刻保持校园环境无卫生死角,及时督促相应的卫生责任班级管理好自己的卫生区,有效地壮大了教育监督队伍。

3、执勤学生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我校在学期初隆重举行大队委干部竞选活动,选出大队委成员。每周一他们都在大队辅导员室召开例会,汇报分管的工作情况、并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真正实现“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阵地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二)、舆论引导,创设良好表现环境

学校环境的引导作用能够影响人的观念、改变人的行为,决定人的习惯。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教育效果。

1、校园活动提升学生行为习惯

我校除了注重外在表象的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开展一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1)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培育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

学校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或文艺演出等形式的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围绕感恩主题,结合我校实际,从“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三个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师表,孝行为本、励志报国。通过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懂得应该感恩及怎样去感恩。

2、课程与活动共进,夯实习惯养成教育基础

为了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高起点起步,快车道运行。我们开展了“学警风、知规范”训练营活动。通过训练、引导、强化、学习等方式,结合学校的礼仪课程,突出了课程与活动共进,夯实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基础。

三、“12315”实施效果

篇6:让文明出行成为习惯

每年的12月2日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对于推进道路安全畅通,提高全民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升级”。交通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文明出行其实并不是难事,开车穿行在公路或步行在街头,只要每个人都自觉改掉一些小小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做到,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负责。做文明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倡导交通文明;行文明路,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翻越交通隔离设施;开文明车,不超速不抢道,酒后不驾车,斑马线上避让行人,红绿灯前不抢行。这样,文明出行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交通安全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交通安全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人民的生命财产就会越有保障。让文明出行成为习惯,引导市民崇尚文明交通,遵守交通法规,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遵守交通法规为荣,以违法交通法规为耻的氛围,既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也要对他人的安全负责,加大对交通陋习的曝光力度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每一个人都是文明交通的实践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做到文明行车、文明停车、文明乘车、文明行路,就一定能创建出安全、畅通、有序的文明交通环境。

文明交通,走出安全,走出尊重,走出和谐。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做文明交通的楷模,让文明出行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让“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的意识扎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这样,就一定能构筑起一条安全、畅通、和谐的“平安大道”。

坑口机关党支部 xxx

篇7: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文明,一种道德自律,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形成的文明之光,灿烂耀眼,源远流长。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共处的平等,它能使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幸福生活得到保证。更能使我们国家和集体的公序良俗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进而使我们生活的周围变成一个欢声笑语、鸟语花香的“大花园”,在这样的大花园里,每天都会呈现一幅幅美好感动的画面,一幕幕“微笑,团结,礼让,仁爱”的美丽场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礼仪文明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文明意识也在不断提升。然而,人生百态,世间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与人的思维意识也是参差不齐,各具特点。尽管一直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可是我们生存中的各个角落,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文明行为:“随地扔垃圾,公众场合抽烟,言语粗浅,行为随便,不按规定排队乘车,生活铺张浪费、制造噪音深夜扰民等等”,试想如果那些不文明行为一直延伸下去,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形象,还会影响到我们生存的集体,严重的,更会使我们的周围戾气泛滥,百害而无一利。

《礼记》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要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观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做到真诚学习提高,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习惯和修养就培养起来了。而要真正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首先就要对文明的高尚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以足够的诚意让“文明点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约束力与自己的行为意识相溶,在努力进取中培养自己的文化教养和道德素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文明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重在细微处入手。平日里,我们与人为善,学会换位思维,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以其坏习惯的微小而为之,那怕扔一个纸片,说一句脏话,折一枝花草。更不能以其善行的微小而不为,为小善而至千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正其身,慎其行,一声谢谢,一个微笑,一次搀扶,一句问候就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传递温暖于千里,随手捡起的一片香蕉皮,可能使过路的人免于受到摔倒的危险,随手捡起一个烟头,就可以使环卫工人少一点辛苦,这是举手之劳,却也是一份免于他人受苦的善念。

养成文明的习惯,要着眼于细节,衣着得体,谈吐儒雅,文明礼貌。还要注重心灵素养,宽厚仁慈,心怀感恩,尊重他人,传递爱心。犹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一名年轻人因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在他焦急无助的时候,偶遇一位中年男子正巧经过,见此情景,男子二话没说,便就近找了家具等帮他把车拉到镇上,年轻人拿出钞票对中年男子表示感谢,中年人只淡淡的说了一句:“我不要钱,只要你一个承诺,你要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尽力帮助他人”,在后来的日子,年青人主动去帮助了很多人,并且从来不忘向他人转述那句同样的话。许多年后,年轻人又因一次意外被困在了孤岛上,一个少年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他,他感谢那位少年,少年也对他说着同样的话:“我不要你的感谢,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尽力去帮助他人,传递爱心”,年轻人心中涌起一股强大的暖流,原来传递的力量如此这般大,我做的所有好事最终都会回报在自己的身上。

篇8:让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一、作文修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写完作文后, 往往就认为万事大吉。至于修改作文, 就由教师完成了。那造成这个现象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其实就是我们劳心劳力的教师。负责任的语文教师, 会把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错用的标点符号一一找出, 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大面积的修改。学生没有了修改的体验, 更谈不上养成乐于修改的习惯。因此对待教师千辛万苦修改后的作文, 学生往往匆匆一瞥便束之高阁。这样对于作文水平提高是很不利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文章要修改, 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 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重指导,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为学生改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修改作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因此,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 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作文修改的习惯养成

“三分文, 七分改”。作文修改其实是一种习惯。初期为“敢改”阶段 (三、四年级) :学生刚开始习作, 认知能力不强, 这时作文修改贵在习惯的培养。修改的要求不要太高, 学生能够发现并修改小至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一个词语或加入一个好词句都应给予鼓励, 循序渐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教给学生修改用的符号。初期教师应做到辅改, 在学生作文之后应用标准的修改符号为学生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或用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文后, 尝试添加教师提供的好词佳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在作文修改初期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比如:啄木鸟小诊所、全民找找茬、我为森林添绿意等。后期为“会改”阶段 (五、六年级) :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 修改作文成为习惯, 教师再加以修改作文的技巧指导, 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除了小修小改之外, 对原先的文章结构和立意都敢于尝试改变。

三、作文修改的辅助方法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循序渐进, 要讲究方法。除了教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和基本的增补、删除、改换、调整的修改方法外, 为了提高修改质量, 确保文章形象、鲜明、生动, 下面再介绍几种辅助修改方法:静心朗读法、提供素材法、互动协作法、比较借鉴法和再次体验法。

(一) 静心朗读法

学生写完作文后, 修改不要一味求快, 要学会静心朗读。“心者, 神之舍也, 心静则神安。”先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清醒, 再去朗读自己的文章是修改作文的关键所在。在作文修改中应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 让学生一边朗读, 一边审思, 一边体会。这样,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句子不通顺的、有语病的地方自然读起来感到别扭。当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时他们自然会多读几遍并修改直到读通为止。关于标点, 自己读时有停顿而在作文中此处无标点;读的是疑问的语气, 而在作文中用的却是句号或其他符号, 错误就会显而易见。可见, 朗读特别有助于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但在初用这种方法时要让学生明确静心朗读法的要求, 如注意句子是否顺口?标点是否和你读时的停顿及语气一致?学生明白了要求之后, 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以达到朗读修改的目的。

(二) 提供素材法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 由于认知能力较差, 词汇积累量不足, 在习作中语句相对简单。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 教师应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在学生作文后, 可为他们提供与本次作文关联密切的好词、佳句。适当引导, 让学生理解所提供词句的意思, 并参考提供的素材, 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添加、增补。如作文《我的妈妈》中描写妈妈外貌的部分“: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 一双大眼睛充满了智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看上去很斯文。”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水汪汪”“小巧玲珑”“金边紫框”等词语。学生修改后“: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 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着, 充满了智慧。小巧玲珑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紫框眼镜, 看上去很斯文。”提供素材法可以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不至于“词穷”“脑空”, 也不容易出现“无米可炊”的畏难情绪。在添添加加的过程中, 学生收获了自信, 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

(三) 互动协作法

由于小学生认知和文字表达水平的局限性, 在修改自己作文的时候, 往往容易陷入固定思维, 误认为某些错的问题是对的, 这就导致无法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到了五、六年级, 学生可以采取互动协作法。因为每个人的阅读经历不同, 对问题的认识的角度也不同, 这就产生对对方作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有不同的认识。当两种不同的看法碰撞在一起的时候, 就会产生美丽的火花。真假、优劣就十分明显了。在课堂中, 可鼓励学生同桌或组成修改小组, 互阅互评, 互批互改。作文写完之后, 读给同学听听, 或是请人看看, 集思广益, 取众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在家里, 也可请家长配合, 协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自主合作的习作、改作,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为他人改作的成就感, 分享习作、改作的乐趣, 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四) 比较借鉴法

俗话说得好:依样画葫芦。可以借助于教材, 或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异同, 分析优劣, 吸取精华。加以借鉴, 从相似的内容比立意, 从相似的题材比取材角度和写法, 从相似的角度、写法比语言的风格, 从相似的结构比设计的技巧等等。通过比较, 学生不但从中得到借鉴, 而且会有新的启示。

再具体些, 如写《游森林公园》的作文时, 就可以仿效课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写道“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起了一声鸟叫, 接着……有的……有的……有的……”在写《游森林公园》作文中描写鱼池的部分就可以充分借鉴。“起初水面是平静的, 后来撒下一些鱼食后, 起了涟漪, 一条锦鲤蹿了上来, 接着……有的……有的……有的……”这样, 善于借鉴自己学习过的一些课文中如何抓景物特点、如何选材、如何描述、如何过渡等方法进行作文修改, 给学生带来“依葫芦画瓢”的喜悦, 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五) 再次体验法

众所周知, 文章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往往并不重视生活过程中的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一个人的长相特征, 一个物的构造特点, 一处地方的景物形态, 一个工艺的具体流程……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在行文中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解决这个现象的最好秘方就是重返生活, 带着具体问题, 再去观察, 再去体验, 将实际的详情、新的发现写进去。把原文不具体的改详细, 欠缺的弥补上, 不真实的修改好。这样文章就更真实、更具体、更完美了。如写《我学会了炒蛋》, 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 往往会忽视炒蛋的具体步骤, 蛋在锅中的变化, 蛋出锅时的色香味。那么,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前, 在家中再次尝试炒蛋。要求他们注意观察, 进行必要的记录, 然后根据自己的再次体验修改作文。相信修改后的作文较之原作会有很大的变化。

篇9:让热爱作文成为习惯

关键词:点燃写作激情;热爱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90-01

有事就写,变成文章;有感就发,历练思想。然而,高中作文教学越来越多地单纯为高考而进行,使得抒发情感的作文变成了学生的负担,或内容空泛,或写作时愁肠百结,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课改,教师应如何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升华学生的写作兴趣,让热爱作文成为习惯呢?

一、情感沟通,让学生认可热爱作文的必要性与笔下生花的可能性

生活中时时处处充满美,绚丽的风物美,温馨的人情美,而没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便无法记录这些美丽,作文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曾经给学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30年的时间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精确可靠的资料,但由于不善于逻辑思维和文字整理,一直未有重大发现,后来,他将毕生心血换来的资料交给了助手开普勒,加上开普勒的研究,终于有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用这样的事例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从心里认同,作文不仅仅为高考而练习。

而有些学生因为作文多次受挫而渐渐失去信心,曾给学生讲过这样的事例: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时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但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也许我们需要在作文的路途上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但多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让他们意识到:多试一次,下一次就有可能笔下生花。

二、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利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学生渐渐形成写作的能力与兴趣

教师推荐美文,让学生体会感悟蕴含其中的文字美和情感美,借助优秀文章的魅力引导学生审视生活,发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个性阅读。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体验,如有的学生善于说理,有的学生善于写优美的语言抒发情感,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合理的阅读选择,完成对写作的个性积累。

三、引导学生撷取生活的诗情画意,学会创新

高中学生本应感受敏锐,富有创新精神,然而许多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思想僵化,作文中人云亦云。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以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不被常人注意的小细节,在作文中体现创新。例如张海迪、爱因斯坦……在学生的作文中被赞颂了无数次,而社会不断发展,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人物出现,如感动中国人物,因而观察感受生活,才会使作文富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

四、口头作文训练

口头作文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典型体现。课前5分种,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内容可与教材有关,也可以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生活中的现象,如复旦黄山事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教师的评价:宽容与鼓励

语文是人文学科,就要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给学生一些宽容与鼓励,只要学生笔下有闪光点,就应及时进行鼓励。而对于有些存在问题比较明显的文章,可以与学生直接交流,教给他们如何修改文章,如何将文章写好,而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

六、师生移位,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组织者变为协调者,教师全批全改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同时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思考和评价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有很强的自主性,比较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不满足于仅仅接受老师的讲解。因而,师生移位,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给了学生表现自己能力与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又能锻炼他们的兴趣。

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之前,教师必须大致了解本班此次的作文情况,可以选取各类学生的作文各批几本,然后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平均分发班级作文,对同一篇文章,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汇总意见,在文章后写上评语。

作文批改完之后,一定要有行之有效的讲评。可由每个小组的组长评价他们所批改的作文,推荐好的文章或文段,对存在问题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一次批改点评后的文章都有闪光点。

上一篇:艾叶又飘香五年级作文下一篇:食堂安全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