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2024-04-13

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通用18篇)

篇1: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伟大领袖毛泽东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地将过去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抛弃,而悬着了奢侈安逸的生活。人们似乎已忘了,今天的美好的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血汗、拼出来的。许多革命家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国家主席毛泽东所有衣服中竟没有一件不打补丁的;敬爱的周总理的睡衣穿了几十年,破了就补,补了又补,直到烂了,没法再补,就把整个背部换掉也不肯买件新的;无产阶级战士雷锋,脸盆用得油漆都落光了也舍不得丢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便是为了替国家省下建设的.资金!

生活贫困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也要勤俭节约。俗话说:坐吃山空。历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讨过街头”的例子屡见不鲜。我国五代时期有李存审“赠簇教子”的故事,李存审出身贫困,40年为国征战,100多次被敌箭射中骨头,后来他做了大官,看到孩子们整日吃喝玩乐,从小娇生惯养很不放心,他就把过去从骨头中拔出的箭头送给孩子,告戒他们不要忘记勤俭节约,并说“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大声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节俭意识,“让节俭成为习惯”、“让节俭成为生活方式”,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节俭,我们才能节约资源,也只有时时处处从我做起,这样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

“克勤于邦,立俭于家”“以勤养志,以俭养德”。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更是对国家、民族、家庭的一种责任,一种力量;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让我们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热门话题变成永恒的主题,让艰苦朴素成为最流行的时尚,让节约成为最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志们,勤俭节约,你我同行,让我们用勤俭创造充实的今天,用节约构建美好未来。

篇2: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在各个方面的消耗庞大,节俭成为我司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从企业来说,培养员工的节俭精神,可以减少企业的费用开支,相对而言,就提高了公司的利润。随处可见的浪费,无形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所以,要想提高公司的利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的节俭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个是无形的节约,是效率和价值的提高;一个是看得见的节约,实物节俭。

节俭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保证质量,“一次做对”。这里所说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一次做对”所实现的成本的节俭风暴已经是各大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一次做对”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更是一种实践上降低成本的捷径。像我司这样机械行业的企业,这一点从产品设计到工艺明细,再到车间生产步步都尤为重要,重复劳动既拖延工期,又浪费人力物力。这就要求大家尽最大能力一次做好,高效率的完成。不浪费工作时间,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集中于黄金时间来完成,提高工作效率。时间浪费我们看不见,但给企业造成的无形损失却是惊人的。这就要求大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起来认真细致,在有效的时间内,聚精会神,做好每一项工作。

节俭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假如我司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做起,并且不断坚持,养成一种习惯,就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平时在生活中注意节约的员工,也应该把这种习惯带到工作中,只需要你:及时检查自己的工作范围,排活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光线充足的时候,伸手摁一下亮着的灯的开关;洗手的时候,把水调小一点;下班的时候,拔一下电脑电源插头;打印的时候,双面打印„„节约就在身边,要把节约变成一种习惯。

篇3:让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一、作文修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写完作文后, 往往就认为万事大吉。至于修改作文, 就由教师完成了。那造成这个现象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其实就是我们劳心劳力的教师。负责任的语文教师, 会把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错用的标点符号一一找出, 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大面积的修改。学生没有了修改的体验, 更谈不上养成乐于修改的习惯。因此对待教师千辛万苦修改后的作文, 学生往往匆匆一瞥便束之高阁。这样对于作文水平提高是很不利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文章要修改, 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 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重指导,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为学生改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修改作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因此,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 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作文修改的习惯养成

“三分文, 七分改”。作文修改其实是一种习惯。初期为“敢改”阶段 (三、四年级) :学生刚开始习作, 认知能力不强, 这时作文修改贵在习惯的培养。修改的要求不要太高, 学生能够发现并修改小至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一个词语或加入一个好词句都应给予鼓励, 循序渐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教给学生修改用的符号。初期教师应做到辅改, 在学生作文之后应用标准的修改符号为学生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或用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文后, 尝试添加教师提供的好词佳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在作文修改初期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比如:啄木鸟小诊所、全民找找茬、我为森林添绿意等。后期为“会改”阶段 (五、六年级) :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 修改作文成为习惯, 教师再加以修改作文的技巧指导, 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除了小修小改之外, 对原先的文章结构和立意都敢于尝试改变。

三、作文修改的辅助方法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循序渐进, 要讲究方法。除了教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和基本的增补、删除、改换、调整的修改方法外, 为了提高修改质量, 确保文章形象、鲜明、生动, 下面再介绍几种辅助修改方法:静心朗读法、提供素材法、互动协作法、比较借鉴法和再次体验法。

(一) 静心朗读法

学生写完作文后, 修改不要一味求快, 要学会静心朗读。“心者, 神之舍也, 心静则神安。”先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清醒, 再去朗读自己的文章是修改作文的关键所在。在作文修改中应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 让学生一边朗读, 一边审思, 一边体会。这样,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句子不通顺的、有语病的地方自然读起来感到别扭。当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时他们自然会多读几遍并修改直到读通为止。关于标点, 自己读时有停顿而在作文中此处无标点;读的是疑问的语气, 而在作文中用的却是句号或其他符号, 错误就会显而易见。可见, 朗读特别有助于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但在初用这种方法时要让学生明确静心朗读法的要求, 如注意句子是否顺口?标点是否和你读时的停顿及语气一致?学生明白了要求之后, 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以达到朗读修改的目的。

(二) 提供素材法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 由于认知能力较差, 词汇积累量不足, 在习作中语句相对简单。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 教师应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在学生作文后, 可为他们提供与本次作文关联密切的好词、佳句。适当引导, 让学生理解所提供词句的意思, 并参考提供的素材, 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添加、增补。如作文《我的妈妈》中描写妈妈外貌的部分“: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 一双大眼睛充满了智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看上去很斯文。”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水汪汪”“小巧玲珑”“金边紫框”等词语。学生修改后“: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 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着, 充满了智慧。小巧玲珑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紫框眼镜, 看上去很斯文。”提供素材法可以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不至于“词穷”“脑空”, 也不容易出现“无米可炊”的畏难情绪。在添添加加的过程中, 学生收获了自信, 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

(三) 互动协作法

由于小学生认知和文字表达水平的局限性, 在修改自己作文的时候, 往往容易陷入固定思维, 误认为某些错的问题是对的, 这就导致无法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到了五、六年级, 学生可以采取互动协作法。因为每个人的阅读经历不同, 对问题的认识的角度也不同, 这就产生对对方作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有不同的认识。当两种不同的看法碰撞在一起的时候, 就会产生美丽的火花。真假、优劣就十分明显了。在课堂中, 可鼓励学生同桌或组成修改小组, 互阅互评, 互批互改。作文写完之后, 读给同学听听, 或是请人看看, 集思广益, 取众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在家里, 也可请家长配合, 协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自主合作的习作、改作,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为他人改作的成就感, 分享习作、改作的乐趣, 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四) 比较借鉴法

俗话说得好:依样画葫芦。可以借助于教材, 或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异同, 分析优劣, 吸取精华。加以借鉴, 从相似的内容比立意, 从相似的题材比取材角度和写法, 从相似的角度、写法比语言的风格, 从相似的结构比设计的技巧等等。通过比较, 学生不但从中得到借鉴, 而且会有新的启示。

再具体些, 如写《游森林公园》的作文时, 就可以仿效课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写道“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起了一声鸟叫, 接着……有的……有的……有的……”在写《游森林公园》作文中描写鱼池的部分就可以充分借鉴。“起初水面是平静的, 后来撒下一些鱼食后, 起了涟漪, 一条锦鲤蹿了上来, 接着……有的……有的……有的……”这样, 善于借鉴自己学习过的一些课文中如何抓景物特点、如何选材、如何描述、如何过渡等方法进行作文修改, 给学生带来“依葫芦画瓢”的喜悦, 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五) 再次体验法

众所周知, 文章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往往并不重视生活过程中的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一个人的长相特征, 一个物的构造特点, 一处地方的景物形态, 一个工艺的具体流程……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在行文中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解决这个现象的最好秘方就是重返生活, 带着具体问题, 再去观察, 再去体验, 将实际的详情、新的发现写进去。把原文不具体的改详细, 欠缺的弥补上, 不真实的修改好。这样文章就更真实、更具体、更完美了。如写《我学会了炒蛋》, 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 往往会忽视炒蛋的具体步骤, 蛋在锅中的变化, 蛋出锅时的色香味。那么,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前, 在家中再次尝试炒蛋。要求他们注意观察, 进行必要的记录, 然后根据自己的再次体验修改作文。相信修改后的作文较之原作会有很大的变化。

篇4:让为官清廉节俭成为习惯

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人生道路。鲁国的高官公仪休嗜鱼却不受鱼,正是为了年年能吃到鱼;宋国的子罕以“不贪”为宝,晋大臣胡质以“清廉而畏人知”留下千古美名;诸葛亮在上呈皇帝的《自表后主》中,公开自己的家庭财产;包拯拒收皇帝贺礼,在朝廷开廉洁之风;清代张伯行力禁馈送,以为馈送之礼皆为民膏民脂、不义之财。这些能臣廉吏,尽管官阶高低不同,所处时代跨越数千年,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守住为人为官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不敢越雷池一步,真正做到了“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他们名留青史,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成为千万官员廉洁为政的典范和楷模。

许多明君贤相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深知清廉为官对国家社稷的重要性,尽管身居高位,却能够时时居安思危,怀有深深的忧患意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深厚的根基。

但是,历史往往走在相似的道路上。随着国力的增强、财富的增加,官员的奢靡浪费享乐、声色犬马之风伴随而来,将官场搞得乌烟瘴气,国家由此从盛转衰,自骄而败,由存而亡。纵观中国历史,从夏商周到汉唐到宋元明清,几千年的政权更迭兴替,概莫能外。这就是历史为我们揭示的铁律:为官者清廉,则国家兴盛,为官者贪腐,则国家败亡。

所以说,吏治腐败是执政党最大的危机。吏治则国治,吏治则民安。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才能解决民心向背的问题。治理国家,表面上是管理老百姓,实际上是治理官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反腐的力度、深度、广度,加强依法治国建设,目的就是打造一个官员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官场生态环境,建章立制,让官员不能贪、不敢贪、不愿贪。

“居官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廉洁和节俭是孪生子、亲兄弟,不可须臾分离。清廉的官员往往能自觉做到节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已妇孺皆知、深入人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说节俭在持家治国中的重要性。明人徐榜在《宦游日记》里曾说节俭有四大益处:可以养德、可以养寿、可以养神、可以养气。司马光在家训中告诫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林则徐在去广州履任途中颁布“五不准”,身体力行,把节俭落到实处。节俭不是吝啬小气,浪费也不是大方,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进北京迎接大考时,毛泽东同志高屋建瓴,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解放初期,毛泽东又指出,“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这些教诲和优良传统应该长久被铭记、传承,而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大力整顿四风,转变作风,正可谓是针砭时弊、有的放矢、恰逢其时。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作为支撑,就不可能自强自立、发展进步、兴旺发达。希望每一位官员都能把清廉节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

篇5: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好习惯是这样,坏习惯也是如此。但是为什么好习惯那么难养成,而坏习惯却不费多少功夫就沾染上了呢?那是因为好习惯的养成会让人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多懒惰的人就总会想偷懒,就算想去坚持一件事,也常常会半途而废,这样的话就很难养成好的习惯。但坏习惯就恰恰相反,它总会让人“事半却不功倍”,这样就会让想偷懒的人钻到空子,尝到甜头,一旦尝到一次甜头,就肯定会有再尝一次的想法,这样下去时间一久,坏习惯也就慢慢的养成了。

优秀是一种习惯。可能会有人问:“优秀不是一种品质吗,怎么又变成一种习惯了?”那么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优秀既是一种品质,还是一种习惯。”

优秀这习惯,比其他的习惯更难养成,更难坚持,但如果你已经把优秀当成了习惯,那么它就会一直伴随在你左右,令你受益终生。正是因为有优秀这种习惯很难养成,所以拥有它的的人不多,但他们的这种习惯已经在心中生根蒂固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做事情既快又有效率的原因了。

习惯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行为,如果你拥有好的行为,那么日积月累你就慢慢的会有好的习惯,坏习惯也是这样的道理。

篇6: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作文750字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棵小树和一群大树一起生活。但小树却认为大树挡住了它的阳光和雨水,让它无法成长。于是便请求伐木工人把自己周围的大树都砍了。伐木工人照做了,当小树正在高兴终于没有大树阻挡自己接受阳光和雨露时,一场大风暴却来临了,没有了大树们的遮挡,顷刻之间小树便被风暴连根拔起。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小树被大树保护着,却不知道感恩,而是嫌弃它们挡住了阳光和雨露,最后被风暴吹断,追悔莫及。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不知道去感恩,而却嫌弃那些默默无闻关心你的人,爱你的人。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会去感恩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去发现,没有去在意那些细小的`事。哪些爱他们,默默关心的人。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他很喜欢这些猴子,便经常喂养它们,甚至把自己的干粮也拿去喂猴子。当没钱时,甚至砸锅卖铁。到后来,那个人家里什么也没有了,便对猴子说:“你们走吧!我不能养你们了。”猴子们上蹿下跳,十分生气。那个人说:“我这样对待你们,甚至砸锅卖铁也要喂你们,现在我让你们离开,为什么你们要如此愤怒呢?”猴子们说:“因为你一直养着我们,我们不会去捕食,有你喂就行了。现在你却不喂我们了,我们理所应当生气了,”

很多人正如这些猴子一样,因为别人一直服务于你,你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一旦别人不这样做了,你便又气又闹,认为这件事不公正,认为这是你应得的东西。这样的人,不就如同猴子一般吗?

那么我们应学会去处处留心,处处感恩。其实很多事都值得我们去感恩。比如父母在你上了晚自习放学后来接你时。你应该感恩,感恩他们这么晚了也愿意来接你回家。当家人早起为我们做早饭时,你应该感恩,感恩他们愿意起这么早来为你做早饭。人应该处处知道感恩,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留心于每一件小小的事情,让感恩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比如在学校,各科老师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下课了老师还在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题。老师用自己休息的时间来为我们辅导晚自习,我们都应该感恩!

当然我们是学生,没有什么物资的东西来感恩父母和老师,我们只能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对别人付出,我们感恩为我们付出的人,更多的人也得到我们的付出,于是每个人都会去感恩,那么这个世界就将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伴随一生的好习惯,它能影响他人,也能改变自己。感恩身边的小事,感恩爱自己的人,关心自己的人,就算那“寸草心再小,也想要去报答那阳春光辉。”

篇7:让礼貌成为一种习惯作文500字

“讲文明,树新风”已成为了现在社会的一种风气!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的我们,在祖**亲的孕育下,我们应该展现新少年的青春风采——讲文明,懂礼貌!让祖国大地上彰显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现在让我来讲一下我的文明故事!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日照百货大楼买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和妈妈高高兴兴的在车站等车,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公交车才来,我和妈妈上了车,我们太幸运了,车上正好有两个空座位。我们坐下,车子向前慢慢行驶着,我和妈妈在车上讲笑话。渐渐地,车上人越来越多。这时上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主动的站起来说:"老爷爷,您请坐!”老爷爷笑着说:“小朋友,谢谢你啦!”我说:“老爷爷,您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过了二十多分钟我们终于到站了!然后我和妈妈去了百货大楼。当我回到家的时候,回想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我干了一件好事。

在家里吃饭时,我主动为爸爸妈妈加菜,因为我知道他们最辛苦,每天为给我和姐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而辛苦的工作着;在学校里我看见校园路面上有垃圾,就主动捡起来。这些虽然都是平凡的小事,却会影响我的一生!

我们伟大的祖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所以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明素养!为了做文明小标兵,我们应做些什么呢?比如别人不小心踩了我们一下,跟我们道歉时,我们应说“没关系”;别人帮我们做事,应主动的说声“谢谢”等等。这些是最起码的文明要求,所以应从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让文明成为礼貌,让文明之花开的绚烂多彩。

★ 好家风就是无言的教导初二作文

★ 我的好家风作文500字

★ 中国好家风读书心得500字

★ 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作文

★ 清廉好家风故事作文

★ 好家风助我成长作文

★ 让思念成为习惯作文

★ 家训家风征文:好家风

★ 好家风的倡议书

篇8: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是如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这就应该从学生初次接触读书本时说起吧!我认为学生对书本接触得越早越好。最早的书本应该是图画式的, 这花花绿绿的东西会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 或许爱看书的种子从这时便被深埋在心中了。但是许多的农村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 许多忙碌的家长也做不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或许自然就落到了学校老师身上。但传统的语文基础教育往往把学生引入误区。我不赞成按字、词、篇的顺序来学语文, 更不赞成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把生字词写几行甚至一张。本应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机械的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把字词从活活生生的文章中割离出来呢?文字因成了句、成了篇而生色生香, 是语句、篇章赋予了它生命。让学生先去感受语言之美, 对语言产生兴趣, 它的意义应远远超过认识几百个字的意义吧!小孩子们读得书多了, 无形中许多字也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 印象反复叠加, 不知不觉便根深蒂固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 光是抄写字词就占去了学生很大部分时间。小学教育变成了识记字词的教育, 因为现行的评价制度迫使老师所看重的是这一学期或这一学年的成绩。所以教师不能把眼光看得更远, 他们不得不关注眼前的成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具有非凡的意义。在众多的习惯中, 读书也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吧!偏偏许多时候家长忽略了, 教师也忽略了。

作为一名农村中心语文教师我痛心地发现, 许多学生都没有阅读的兴趣, 更没有阅读的习惯。我们不得不从头抓起, 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

初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任你涂写, 课堂上时间有限, 课下让他们去读, 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去做。因为在没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前提下, 他们是把这种要求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某部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吊足学生的胃口, 部分学生为了了解下面的情节, 课下就会非常自觉地找来看。如果教师想进一步巩固效果, 隔一段时间可开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论坛, 真正认真读且读有所得的学生便有了施展的空间。他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便触动了对书的热爱之情。

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的过程就是精简的过程、挑选的过程、内化的过程。

(一) 经典摘抄。对文中一些经典语句让学生养成及时摘抄的好习惯, 将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

(二) 笔记心得。将阅读过程中点滴的心理感受记下来, 长期积累便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良好习惯

朗读要饱含感情地去读, 用情去读的过程便是学生与文章交流对话的过程, 是情感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 会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拉近学生与书的距离。好的文章一定要背,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精妙之处!

通过以上方法, 读书由被动慢慢地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必须坚持。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此种做法坚持初中三年, 足以将一个行为变成习惯。

篇9:让节俭成为一种时尚

新年前夕,习近平在河北省委书记的陪同下,踏着皑皑残雪,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特困村骆驼湾村。习近平逐一走进困难群众家,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他对同行的同志说,要把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当晚,总书记的晚餐是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四个热菜;一个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总书记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四菜一汤,再加简单的主食,如果按照市价算也不过几十元钱。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专程来这里看望大家,就是为了解我国现在的贫困状态和实际情况,你们得让我看到真正情况。”据报道,习近平在深圳视察时,没有安排任何宴请,没有入住深圳迎宾馆的1号楼,而是选择了另一家酒店,入住了一间普通套房,吃饭也选择了自助餐。

多维解读

1.细节彰显风范。一份普普通通的菜单,传递的意义却并不普通。作为党和国家的新一届领导人,习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处处展现出其亲民、朴素的作风。无论是入住普通套房,还是四菜一汤的简朴,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领袖的风范。

2.推进节俭国风。习总书记的简朴,如同一面镜子。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躬行节俭之举,推行节俭之措,自觉抵制奢靡之风,打造节俭型政府,从而推进节俭持国。

名言为证

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辛尼加)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莫言:夫人包的饺子最好

母亲的勤劳节俭和温厚贤淑,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人生记忆的起点。“岁月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用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紧缩。”在母亲离世后,莫言创作出《丰乳肥臀》,讴歌了母亲这一生命创造者的伟大。

莫言的节俭从很多事情上都看得出来:常年都是两套正装换着穿,公文包常年是那么一个,午饭也从不下馆子叫外卖,也没见他喝过除了水之外的饮料,公司私人掏钱的聚餐也是几乎不参加。要说几年前,他曾带领国内记者代表团去日本北海道访问。五年之后,在某次公开活动中,当年同去的一位记者发现,莫言居然还穿着去日本时穿的那件羽绒服。这对于莫言来说,却很寻常,他不讲究吃穿。少年时想当作家,是因为听说“腐败”的作家一天三顿都能吃饺子。等到声誉日隆,他最高的个人享受仍是在家吃夫人包的饺子。这也是他成名以来一贯的生活态度。2012年12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莫言与夫人杜勤兰在当地华人华侨举办的欢迎宴会前,与众人一起包饺子,他说:“今天是我来瑞典吃得最好的一次,感觉像回到了家里面。”面对巨大的荣誉和蜂拥而上的媒体,这个农民出身的作家,依然保持着庄稼人的朴素与勤劳。

多维解读

1.紧守美德。一个人做一回“绅士”并不难,不过要将美德坚守一生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将母亲的教诲铭记一生,这是莫言成功的基石,也是他人性的另一道光彩。

2.宠辱不惊。在他没有成名之前,吃一顿饺子也许是对他最好的奖赏;成名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这种朴素的品质,并大方地将这种朴素传递给世界,这就不得不让人另眼相看了。

名言为证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

舌尖上的浪费品出苦涩

日前,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真是不算不知道,这个数字大得吓人。

“舌尖上的浪费”一般发生在哪些群体身上?既有公职人员,也有普通民众,还包括一些大学生——据一项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不同的群体,浪费食物的原因不尽相同:一些公职人员认为公款吃喝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费起来不心疼;而一些普通百姓则认为,大操大办才有面子,菜点得多、酒上得足才有身份;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糟蹋粮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不事稼穑不知辛苦。

浪费食物绝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私事。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我花我自己的钱,我浪费关你鸟事?”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人民日报曾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钱是你们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对这种浪费食物现象,就不能止于道德批评,还应该引入惩罚机制。

多维解读

1.敬畏粮食。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的是对食物的亵渎。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馑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杜绝浪费。

2.关注民生。“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美味,而“舌尖上的浪费”让人品出的只有直抵内心的苦涩。尤其当看到这样的对比画面,更让人感觉不是滋味:一边是珍馐美味被倒进垃圾桶,另一边却是农民厨房里冰冷的“馍馍”。关注民生,当自杜绝浪费始啊!

名言为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谚语)

勤俭原来不能分家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做“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两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一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多维解读

1.勤俭持家。有句谚语说:“勤勉是幸运的右手,节俭是幸运的左手。”只勤不俭,就好比是端了一个没有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也会坐吃山空,其结果还是要受穷挨饿。可见勤俭有如人之双手,鸟之双翼,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警醒自我。小到个人的修身养性,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谈勤俭节约。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时时若能以这一美德警醒自我,幸福也许便在你眼前。

名言为证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司马迁)

篇10: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作文600字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虽然各种媒体网络经常报导不文明的现象,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讲究文明的.。

一次外出旅游,我们坐的汽车总是跟在一辆小轿车的后面,然而他们的车轮扬起的尘土,一阵阵的落在我们的车前窗上。车上的游客们都憋得难受,司机叔叔却始终控制车速,缓缓而行。终于找到了一处可以超车的拐弯处。前边的车停住了,下来了那位开车的中年人,他坚决让我们把车开到前边去。他认为他的车始终开在前边,对我们太不公平,他自己没法开得心安理得。我们的车终于开在了前面,大家开始有说有笑。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愉悦的心情是多亏了那位中年司机的文明让车。

隔日,我们的车在路上撞着一只狗,只不过轻轻地“碰”了那只狗一下。那只狗叫着跑开时,腿稍微有点儿瘸。司机叔叔说:“我们去找这只狗的主人吧!不然我心里很别扭。”几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找到了狗狗的主人,司机叔叔向他郑重的道歉,并主动留下名片、手机号码、驾驶号码……在回来的路途中,司机叔叔心里的“别扭”跑了,一路上又说又笑。

我想,文明一定不是要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情,它应该首先成为使自己愉快并且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正如那位文明让路的中年司机,他不那么做,就没法儿“心安理得”;正如我们的司机叔叔,不那么做就“心里很别扭”。

文明是一种道德精神,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任何法律来约束的,而自觉由人们来遵守,并逐渐演变成人们的一种习惯。当我们认为道德不再是应该履行的一种义务,而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时,真正的文明才离我们不远了。

篇11: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在北京地质大学读书时,我把别人睡觉的时间拿来读书,晚上回宿舍,同学们都睡着了,我总要读到最后熄灯。睡到半夜起来又开始读。那时候我没有手表,大概是两三点就起床了。”温爷爷说,不希望现在的学生像他那样苦读书,但希望大家博览群书,多记点知识总是有用的。

温爷爷上学的时候那么刻苦读书,真让人敬佩。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温爷爷总是温文尔雅,博古论今,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温爷爷是我的榜样。

我也爱读书。

听妈妈说,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就每天都给我读书:读诗歌、读童话;我出生后从医院回到家的第一天起,妈妈就给我看书,当然是“婴儿书”啦,我能目不转睛地看好几分钟,可能因为距离太近了,没多久,我的眼睛就成了“斗鸡眼”,这可把妈妈吓坏了,不过通过咨询医生,及时调整好看书的距离,我的眼睛很快又恢复了正常。六个月大的时候,我会坐了,就学着姐姐的样子拿着书,摇头晃脑叽哩挂啦地读着,有时候书还是反着拿的,谁要是敢碰我的书,我还生气地大叫,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两岁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同事们聚餐,回来已经很晚了,我在车上都睡着了,回到家,爸爸把我轻轻地放到床上,可一躺到床上我就醒了,我“蹬蹬蹬”直奔书架拿了一本书叫妈妈给我读,弄得妈妈哭笑不得;现在,每天睡觉前,是我最享受的时间,我会拿一本我喜欢的书,在被窝里读上一会儿,我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嘻笑,一起流泪;一起探险,一起学习……我喜欢丁丁的机智、喜欢蓝精灵的可爱、喜欢夏洛的.聪明真诚、喜欢好心眼巨人“冒傻气”、喜欢皮皮鲁的特立独行、喜欢马小跳的调皮捣蛋……

妈妈常对我说,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不会欺骗你,不会冷漠你,他给你知识,使你成为一个有深度有内函的人。爸爸妈妈都是普通的国企职工,可还是尽他们最大的能力给我买了很多书。过去,我每读完一本书,妈妈都会把它简单地记录下来。现在,我已经有能力了,我自己会做读书卡了,我会把好的词句和我的感受记录下来,还配上好看的插图。

爱好书籍的人,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作者:伯洛。

篇12: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还记得我在坦洲七村住的时候,我家旁边有一间火砖制成的小火砖房子,面积应该只有五十平方米左右,里面住了一个六七十岁老爷爷,我爸妈还有邻居们都叫他茂叔。听说他女儿都在香港打工,一年也只回几次,老人每天都以捡垃圾维持生活。但我有些纳闷,爸爸妈妈为什么说她其实是一个很有钱的老人。既然他是有钱人为什么会住火砖房呢?电视里有钱人应该是住别墅的呀?

每天早上茂爷爷都会早早起床,总是第一个前往垃圾池内捡纸皮等能卖的东西,他的衣服也总是那么朴素。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我们每个人。对任何人都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爽朗。和他相处久了,我也渐渐知晓他的故事,在很早之前他的老婆就因病去世,在老婆去世后,茂叔一直都是一个人,他总是喜欢帮助一些穷人。他退休后,把他的退休金还有儿女给他的生活费都捐给了贫困山区没书读的小朋友,就靠自己每天捡一些垃圾卖的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他的生活过的很简单,一日三餐几乎都是吃素,他的餐桌上很少有荤存在。他省吃俭用也就是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有一次我问他:“茂爷爷,你怎么总是这么节省啊?”他一边忙他的事,一边笑眯眯地说:“习惯了,我就这个苦命,哈哈!”

茂爷爷原来把节俭当成一种习惯了!现在我终于知道了他为什么要住火砖房了,在茂爷爷身上我看到了乐观,看到了美德。他是我做人的榜样,做人就应该向他那样勤劳简朴,就应该学习他那种踏踏实实,不图虚荣,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勤俭持家,是一种美德;文明礼貌,是一种美德――让拥有美德成为一种习惯吧!我相信有了它们,社会一定会更和谐美丽。

篇13:让积累成为一种习惯

一、以分数激发兴趣

每次日志我都给学生打出分数, 对于那些书写不认真、布局不合理的日志, 我仅给50分评定成绩, 而对于那些书写漂亮工整、布局合理、图文并茂的日志, 我则给出了3000分的成绩。成绩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们的心中极不平静, 好的会倍受鼓舞, 朝着更好的目标迈进, 而不好的也会奋起直追, 因为争强好胜是学生们的共性。

二、以形式调动情趣

学生从小受小人书和各种漫画书、图文卡片的影响, 遇到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常常会用自己粗糙的简笔画来表达内心情感。我便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采用学生喜爱的绘画形式指导积累, 使学生的日志内容图文并茂, 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写得好, 老师评定高。良性循环, 学生写日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以拓展引发情趣

学生有了写日志的兴趣还不够, 要想写好每次的日志, 还真得有步骤、讲方法。下面就以我的“三步走”计划来谈谈写日志的心得体会。

1. 整体规划, 定期检查。

所谓整体规划, 定期检查, 就是在一段时间内, 给学生确定日志的主题, 让学生围绕主题或根据要求不拘形式地进行积累, 然后将自己的课内外收获分类编入日志。针对这一目标, 我将学期时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成语的积累;第二阶段是谚语积累阶段, 我同样将谚语分为农谚、气象谚、读书谚、惜时谚等几项, 同样要求学生逐日逐项积累, 并利用自习时间定期搞活动检查, 效果也不错;第三阶段是关于歇后语的;第四阶段是关于名言警句的。学生因为有了前两个阶段的积累经验, 所以编入日志时也是有章有程。经过四个阶段的日积月累和定期检查, 学生对于内容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兴趣也就更高了。

2. 奖评激励, 以优带差。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日积月累和阶段检查, 学生不仅积累了许多知识, 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积累方法, 使积累自觉地成为自己每日学习的一种习惯。如何把这一良好的实验成果巩固下来, 我采用了奖评激励, 以优带差的方式。我定期在班内开展日志展, 对学生的日志给予指导性的评价, 特别是使学生能亲眼目睹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发现别人的长处。我还精心选出几本优秀的特色日志, 有针对性地评价其优点, 如日志书写工整, 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 图文搭配协调等, 并给予这些特色日志以高分, 从几百分到几千分。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得到了切实的指导, 而且还会奋起直追, 从而达到以优带差的效果, 全班同学的日志整体有了很大提高。

3. 以用治学, 强化效果。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长久地做好, 那需要动力。对于学生的日志而言, 我除了以高分作动力进行激励外, 重点还是以“学有所用”来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每次讲读课文或写作文时都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材料做填充, 这些材料哪里来?就得靠学生平时写日志去积累。

篇14: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直着眼于提高成绩这一目标上。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照本宣科、大讲道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运用。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脱节,许多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有何用,也不知道如何用,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学习兴趣也受到抑制。

课改让我们看到富有活动化、生活化、趣味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特征的《思想品德》教材以及课标要求的改变。这令我们庆幸,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各显神通,转变教育观念,探寻适合新时代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

一、巧妙引课,别开生面

讲课犹如音乐创作,音乐需要“引子”,戏曲需要“序幕”,那么上课也需要“引子”即导入,导入要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引人入境,要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早关注“法律”,我在上课伊始设置了“时政演讲”“我关注”“要闻点评”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给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一抹亮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且,学生的“报道”中不乏上佳的素材,只要充分挖掘学生提供的那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就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國巨变”一节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为学生讲述了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角色,教学相长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转变师生角色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表现欲望强烈与否更是不同,对此,专门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对相同的问题能够提出多种不同解决办法的学生有83人,占79%;(2)表示愿意参加班集体等活动的学生有98人,占93%;(3)表示愿意在活动中一显身手,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的学生有101人,占96%。由此可见,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过去只当观众的角色转变为教学舞台上的表演者的方法是正确的。

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比喻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内涵,形象的比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航船,那么,两个基本点就好比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航船才能朝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这样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更易于学生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导入新课等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时政热点,培养自主认知社会的能力

时事是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首先,思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刊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学生对时事要结合所学知识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有不能理解的问题,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评价,激励与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对于还没有自学成果的学生也不要简单地让其马上坐下,而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继续考虑,请坐”“请你再……你会想起来的”“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好的”等语言给学生以心理的慰藉。

总之,思想品德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直接、形象且生动。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并使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篇15: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毋需慷慨激昂之语,不用惊天动地之举,举手之劳助他人,细微之处现善心。让行善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我想,世界会因你我变得更温暖。

行善贵在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生活中,有的人因善小而不屑为,有的人因善要常为而不能为,有的人因善要付出而不愿为。殊不知,行善就在我们身边。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她看到客车撞向学生的那一刻,毅然决然地伸出了双手,她推开的是两个鲜活的生命,挽救的是两个家庭的希望,唤醒的是这个社会的良知与善心。我想,那一刻,张丽莉应该什么都没想,什么也都来不及想。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那是一种人性的本能,更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习惯。

吴斌,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停车、开门、打双闪、疏散乘客。诚然,生死瞬间的`那一刻,他不可能纠结于是先自救还是先救人,那一连串的动作,与其说是选择,毋宁说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让人为之动容的习惯。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行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行善可以流露与举手投足间。对人以会心的微笑是善,公交车上让座是善,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这些都是行善的体现。

当然,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时下,确有善举被误读,行善惹**的新闻。南京彭宇案首开先河,江苏南通的三轮小贩反诬救助自己的公交车司机,广东佛山的跌倒老人反诬救助自己的热心狱警这些,确实让行善者心寒,让欲行善者心冷。

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行善的借口。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车两次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默然离去。重庆南坪一80岁的老人摔倒在地,手足抽搐,无人敢扶。

同学们,难道我们就因为一次噎住就再也不吃饭?难道我们就因为有人在街上被高空坠物砸中就再也不出门?难道我们就因为一朝被蛇咬而十年怕井绳?不,我们不能。公理自在人心,浮云不可能遮住艳阳,当然也不可能更不应该遮住我们的善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础就是善,善是生命的最强光,心存行善之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看到老人摔倒了就勇敢的去扶,你要相信世间并不总是伤害好人;看到有困难的同学就耐心去帮,或许你只是花了一部分课余时间,却能让善行的种子生根。

篇16: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好习惯有很多:阅读的习惯、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制定目标的习惯……而我今天所说的习惯则是我们学习时必备的一个好习惯:思考的习惯。都说: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

的确,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大都经过了一番艰苦而正确的思考。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说:“我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思考罢了。”

抛开这些伟人,联系我们自己的学习,我们会发现成绩好的同学和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之间在学习习惯上有很大差别。我们总是会看到班里的优等生围着老师问问题,他们总是有很多不懂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按理说不应该是学困生有更多的问题吗?他们为什么不问?很明显,是因为学困生根本没有思考,不思考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知识不懂的,只有不断思考的学生才会不断有问题出现,不断的解决问题,才会让自己拥有越来越多的知识。

哈佛有句谚语:“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每做一道题都认真思考时,一旦我们真正的理解这道题其中的奥秘,比不经思考,重复机械的做100道题都要有用。

篇17:让乐观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生活中,我总是正在做着一件事又在想着他人在做的事,总是觉得自己好像比别人少付出了些什么,于是马不停蹄地开始做下一件事,使我无法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无法保持快乐的心情。生活对于我来说倒像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

乐观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不会只盯着他人正在做的事,而是会尽力做好自己所在做的;乐观的人自己创造一切,而不是怨天尤人地等待别人的施舍;乐观的人不是目空无人,也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获得应有的

乐观的人能够辩证性地看待一切事物,哪怕没有财富,他们也会说:“我有健康的身体和自由的思想!这还不够吗?”他们能将自己与身边优秀的人进行比较,然后又能不卑不亢,自信地朝着心中理想的目标进发。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听说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被盗绝对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罗斯福却能找出三条值得感谢的理由,这不就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吗?

在唐朝时,刘禹锡曾被贬到过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的三间三厅之房。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就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最后调到县城中部的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策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在悲愤之中,刘禹锡仍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刘禹锡即使身处艰苦的环境仍心胸豁达,快乐度日。正像人们说的:“你忧愁着,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你快乐着,太阳也每天从东方升起。世界并不因你的情绪而改变,何不快乐一些呢?”

乐观的人不仅能让自己心情变得开朗,也能化解他人内心的苦闷,有些人经受过强烈打击后一蹶不振,而那些乐观的人却能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迅速恢复生活状态甚至去安慰那些心灰意冷的人。

而让乐观成为一种习惯并不难,但必须要从内心改变自己,有问题先去解决,解决不了也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主动地去适应,去改变。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乐观并不要求自己无时无刻都保持好心情,有的时候受了委屈,十分伤心,也不要憋在心里,合理发泄出来,然后再适当调整心情,尽量以微笑面对每一天!

篇18: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黑德斯说过:“书籍犹如朋友, 必须慎重选择。”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 把矿渣甩在一边, 只拣纯净的宝石。”走下“塔尖”的儿童文学领军者——曹文轩先生强调, “读什么书是一个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生的阅读是在老师和有见地的家长指导甚至监督之下的阅读。”

1. 架设课内课外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的特点, 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 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 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 促进知识的迁移, 使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两者的有机结合, 对课外阅读而言, 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 又有了良好的智力和知识“背景支持”。

抓住课文内容的“拓展点”。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美文, 它们或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而来, 或是介绍名人名家的风雨人生, 或是文字朴素、却意韵深远, 或是对人间真情、社会美德的赞颂与褒扬, 或是对社会发展的热点关注……但这些课文所呈现的这些方面, 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也只是“冰山一角”, 欲见真面目, 欲有新收获, 需要教师以此进行适度地引领与拓展。如教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 引领学生去读名著《水浒传》;学完了《海伦·凯勒》, 如果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就不算真正了解海伦;学完了吴伯箫的散文《早》, 再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相信对鲁迅的了解会更多、更透;学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 再读读冰心老人的诗集《繁星》《春水》, 老人“有了爱, 就有了一切”的博爱情怀, 才能真正走进你的心田;读了《生命桥》, 谁能不动容?再找来《藏羚羊的跪拜》《蚁国英雄》一读, 怎能不震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个例子也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窗边瞭望, 到窗外走走, 滋养心灵, 陶冶情操。

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学生是情感的王子”, 面对五彩缤纷的课文内容, 学生很容易投入真情感、真兴趣。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 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产生了质疑:在茫茫宇宙中, 难道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吗?我紧紧抓住这一“兴奋点”, 引导学生查找课外书籍或上网阅读, 于是围绕这一主题的探究性课外阅读由此展开。学习了《神奇的克隆》后, 学生对科技时代的“宠儿”——克隆, 总会感觉新奇, 引导学生在课外作一些探究, 必将有意外的教学收获。

2. 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生活即语文, 生活的外延等同于语文的外延。我们的社会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新事、奇事、趣事、大事发生, 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与时代同步的美文、新闻、趣闻诞生。处于日益开放的时代, 学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些无疑是他们了解世界、积蓄情感、丰富学习内容的好资源。国人不会忘记“5·12”, 在这举国同悲、山河同泣的日子里, 多少感人的故事, 多少火热的文字应运而生, 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为孩子们深情诵读过《孩子, 不用怕》《不离不弃》《天堂里我不孤独》……这样的文字震撼心灵, 这样的情感荡涤灵魂。近年来, 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 那个戴黑框眼镜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孩子的偶像。他们都为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煞费苦心, 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儿童时尚读物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资源。想起几年前, 作家曹文轩先生来家乡为孩子们作报告的情景。当曹教授信步走上讲台时, 孩子们再也忍不住了, 那潮水般的掌声尽情地表达了孩子们的热情与期待。“……孩子们, 我要送给你们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我和故事一同出生’;第二句话是‘这个世界属于细心的人’;第三句话是个成语, 叫‘无中生

有’……”孩子们个个小脸涨得通红, 小手举得高高, 不停地向大作家提问……活动时间是短暂的, 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当孩子们为作文无病呻吟时, 这不就是一剂良方吗?当孩子们沉迷于电玩、电视时, 这不就是洞开一扇文学之门吗?你瞧, 校园里似乎刮起了一阵“轩”风:操场一隅、廊道一角, 三五成群, 或蹲或立, 读着《根鸟》《青铜葵花》《草房子》……这就是阅读, 这就是学习!

3. 融进先人哲思的经典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来校为学生作讲座, 至今还记得这样一段内容:读书如沙里淘金。如果让你去淘金, 你是到含金量极低的沙滩去淘, 还是到含金量极高的金矿去淘?不用说, 肯定要去金矿。那么哪些书是“金矿”?经典!经典是经时间淘洗过、历史见证过的“金矿”, 是蕴藏先人哲思的文字精灵。当代美国极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 “我们拥有经典的原因是生命短促且姗姗来迟。人生有涯, 生命终有尽时, 要读的书却前所未有的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 只有多读经典, 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 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 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回归经典阅读, 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语文教师需要制订一个具体的经典阅读计划, 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实践中, 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 我还结合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 向五年级学生推荐了青少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史记》, 冰心诗集《繁星》、鲁迅的《朝花夕拾》, 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等。

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的回归, 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理性追求。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 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经典的喜悦中, 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 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对于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

4. 彰显个性阅读的魅力

有很多教育资源是我们无法单独开发的, 即使能开发出来, 有效性也不会高, 我们必须依靠更多外部力量的参与。同样, 要永葆学生的阅读热情, 一厢情愿的单向行为是“如履薄冰”而缺失生命力的, 只有通过学生生命阵营的互动、共动和联动, 我们才会如愿以偿。实践中, 我充分利用学生与家长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 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班级推荐读物,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与教育思考向学生推荐读物。在我们班级有个特殊的学生团体———新书审查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学生、家长推荐的读物予以审查并向全班“发布”。实践证明, 此举不仅有效唤起学生生命阵营的联动, 还丰富了学生读物, 许多有价值的书籍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春风又绿江南岸——重视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 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说, “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课外阅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使得课内课外阅读互补互动、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学生从课内习得的阅读知识及技能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 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又为深化拓展课堂的知识技能、达成语文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能。实践中, 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 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标画重要内容;学会品词析句作批注;作内容摘要, 整理阅读提纲, 将书读“薄”;展开想象、推理, 进行分析、评价, 写心得体会, 将书读“厚”;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精读名著之类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略读浅显易懂的书籍或只作内容知晓的书籍报刊、童话神话等, 以扩大阅读面, 增加综合信息。这里特别强调的是, 对于一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精华的精美语言, 学生应当熟读、精读、多读。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 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 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让学生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 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 并进行资料整合,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是围绕某个问题去阅读相关材料, 因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简单的科研意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曹文轩先生说, “朗读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在德国——阅读格局相对成熟的国家, 朗读是家常便饭, 学生朗读, 老师朗读,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美妙和故事的迷人。当学生在朗读时被作品吸引住之后, 就会不由自主地读这本书, 而一旦开始进入读书世界, 他们就会慢慢地进入流连忘返的状态。另外,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 就是甄别和淘汰那些毫无价值可言的读物, 因为它如果真是“烂货”, 就无法被朗读。因而, 在实践中我一方面亲自为学生读书, 一方面大力提倡学生大声朗读美文, 为学生创造机会, 搭建平台, 以表演者的角色去参与阅读, 去感受文字。

三、躲进小楼成一统——力挤课外阅读的充裕时间

预留课堂时间。坚持“精讲多读”, 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确保自主时间。变以往的家庭作业为少留书面家庭作业, 而推荐各种课外书报, 收集整理各种信息,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 读好书。每天规定自主阅读时间, 如“早晨美读”——美文诵读十分钟, “午间阅读”——利用学生午间吃饭前后的二十分钟, “晚间研读”——利用晚间休息前后约一小时时间。

提供交流时间。将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的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 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外阅读的疑惑, 或交流读书经验, 汇报读书成果。

学会安排时间。鲁迅先生说,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去挤总是有的。”光靠教师安排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必须做时间的主人, 做学习的主人, 能根据自身阅读兴趣、学习规律, 学会挤时间,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丰富课外阅读的组织形式

着染“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师生合力打造班级的“阅读文化”, 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室无处不激情”, 我们教室四周的墙报上始终围绕“书香精神”进行设计和创意, 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 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 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贴在墙上感染其他同学。

师生“共读”。语文教师是一面镜子、一个楷模、一轮回声的声源。语文教师必须用个人的精神和魅力去感召学生, 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 亲自阅读, 师生共读, 让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永远根植于学生的生命深处。每到阅读课, 以及可以利用的闲暇时间, 我都与学生一起捧起书本, 共同阅读, 共同汲取营养。我想“身教优于言教”, 只要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我们的教室一定会真正书香弥漫。

小组“竞读”。在全班组成自愿互助阅读小组, 尽可能将兴趣相投或能力相仿的学生分为一组,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阅读活动, 如同读一本书, 同诵一篇文, 同演一台戏, 同写一类文。

开好“三会”。这里所说的“三会”, 指的是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三会”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拓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有助于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阅读氛围。

学会“扇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把握契机, 学会“扇风”, 就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通常我们会这样去引导:一是欣赏课外文章的精彩片段。一篇好的文章语言生动, 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深深地吸引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是介绍课外读物的故事梗概。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强烈, 可以向学生概括讲述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样会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三是讲述课外读物开头或结尾。许多文章开头往往设计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结尾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感情的升华, 是画龙点睛之笔, 最能感动读者, 可以通过讲述文章开头或结尾, 激发学生阅读全篇。四是介绍著名作家的作品, 学习了一篇课文后, 学生对该作家的文章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五是邀请不同学科老师布置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 要想让学生保持一种持续的课外阅读热情, 必须有一种能持续刺激儿童心理的东西。实践中, 我们尝试着在语文考试中适当联系必读书目来命题, 给予阅读情况较好的家庭、小组、个人授予一定的称号或提供公开展示的机会, 如“书香家庭”“读书精英”“书迷小博士”, 开设“百家讲坛”等。尝试虽然简单, 却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自豪与快乐。

小学生的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 虽然我们很难指望社会的共动, 但至少可以要求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与联动, 形成最佳合力, 去携手打造学生心灵的栖息之所,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尽心、精心、静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阅读生活中去, 成为生活中新的兴奋点, 使课外阅读逐步成为生活的常态, 学习的习惯。

上一篇:下井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下一篇:管理者只需做的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