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2024-04-25

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精选8篇)

篇1: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麟游县镇头小学 郭会巧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通过兴趣培养、教授方法、提升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渐进。

【关键词】 兴趣 方法 能力 自主学习终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会是基础和前提,会学才是终极目标。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对如何让愿意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有一下肤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唤起意识,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和兴趣点放在学习上。特别是小学数学,许多学生总觉得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如同“鸡肋”。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做到使每个环节的设计“有血有肉”,趣味十足。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学中,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图形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 接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同学们可用直尺和布条去测量,具体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是人人参与,你搞那个实验,我搞这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方法比较好”。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电脑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圆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另外,要把兴趣和自信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过程中应有梯度的设臵问题,做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绝不包办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感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乐趣。

二、创造条件,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的 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做,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这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5/6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画线段比较与进行辩论。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

3、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要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 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解疑难。

三、提升能力,善于探索,让学生习惯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具备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善于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

为了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例如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特别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例如,在学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布臵了这样一题:“怎样来得出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回家后自己想一想办法,也可以动手试一试。”第二天,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就来了,归纳一下大约有这样几种:

1、给乒乓球绑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体积,再减去重物的体积。

2、把 4 乒乓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然后用盖子盖上让水溢出,在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

3、测出直径用公式计算。……

综上所述,学会学习才是学生享用终生的法宝。教师应牢牢把握这一教育要义,以滴水石穿的韧劲和抓铁有痕的毅力,立足每节课,注重细微处,培养有知识更有能力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篇2: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现代教育应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应追求以人为本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一句看似平淡的话却富有深刻的哲理,它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说明了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能自主地寻求发展的道理。我还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在新的世纪,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时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探索,从中寻找快乐,得到提高。在“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效性”的研究中,我作了如下探索:

一、通过质疑,发掘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

在人教版十二册《草船借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诸葛亮神机妙算,“妙”在哪里?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去收集资料。在这一课前的《读写例话》中,我们已交给了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在正式上这一课时,学生围绕问题汇报的资料相当丰富,有的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有的用《三国演义》中其它章节的内容进行说明,还有的运用了电视剧中的情节进行说明。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再结合课文内容的叙述,很快就明白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晓地理、明人心”。

二、“先学后教”,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水平: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之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是根据面向未来的需要及教育新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帮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逐步达到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目的。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可适用于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如在教学《景阳冈》一文时,我把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让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最后我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对武松打虎这一片断与学生一起进行了赏析,效果还不错。当然“先学后教”的前提是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可放任自流,要像导游引导游客自己品味山水一样,引导学生自己到知识的高峰上去探寻宝藏。

三、激发想象,培养学生自主延伸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知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文中“空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展开想象。如《卢沟桥》一文中,介绍了石狮的四种姿态后,有一个省略号,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充分想象还有哪些狮子姿态。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力之丰富,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料,各种描写狮子的姿态的语句脱口而出;又如《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文章末尾写道“这艘船在海上航行了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续写鲁滨孙回国后的情节。后来,以交上的习作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有话可说,其中还有不少精彩之作,有的描写鲁滨孙回国后与亲人相见时的悲喜交加的场面,有的描写鲁滨孙和野人“星期五”在英国重新创业的情节,还有的甚至写到了鲁滨孙回到英国,但不适应发达的现实生活又回到荒岛上……

总之,自主学习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运用,只有当学生把自主学习当成了一种学习习惯时,自主学习的实效性才可能真正地体现,学生才可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学习,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明天的文盲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变革、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因此, 培养学生独立、有效的自主能力, 使学生省时、高效、高质量、科学地进行学习, 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谓自主能力, 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锻炼语文技能, 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它是一项综合性的认识能力, 是一种很重要的智力活动。

自主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就初中生来说, 他们已接受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 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自学切实可行, 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那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发兴趣, 形成自觉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内驱力, 只有体会到学中之趣, 才会产生“三更挑灯”的学习热情。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 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所谓激发兴趣, 就是要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传统教学弊端之一, 是教师实行单向传授, “你讲我听”, 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其认识活动只能通过实践和感知, 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 别人是代替不了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要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为主动的、生动的、发展的认识主体,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掌握知识。教师要努力改变说教者的形象, 不包办学生的学习过程,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他们探索、思考, 在“动态”中学习, 克服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教师要灵活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能使学生消极被动、无味地接受知识。

我通常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尽量使用与本课时内容相仿的语句。并向学生讲自学的意义, 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 我还经常向学生讲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 如高尔基、爱迪生、华罗庚等自学成才的事迹, 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能的, 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和自觉性。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 就会表现出一种顽强的奋进精神。实践证明, 学生在这种心态下配以正确的学习动机进行自学,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预习, 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让学生自己探求学习的过程, 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探索新知识的准备阶段。通过预习指导,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方法探索新知识, 从而巩固原有的知识点, 对新知识有一个感性的初步认识, 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发展智力。预习是语文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习得好, 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真正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 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预习, 使学生明白预习不是把新课从头到尾看一遍就行了, 而是要通过一“读”, 反复吟读, 领会词句美, 品味句式美, 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 丰富自己的词汇;二“划”, 划出不认识的字, 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划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及重要段落, 以备上课时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答疑交流;三“查”, 运用工具书, 弄清生字的读法、写法, 弄懂不理解的词句;四“问”, 在预习课文时, 遇到疑问或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记下来, 以便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五“写”, 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体会, 也可模仿课文写片段, 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 预习充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学生因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上课时不但会认真听, 而且会主动提出疑问, 积极探讨, 逐渐培养“会学”的能力。

当然, 课文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一定要本着由浅入深, 由单一到综合, 由扶到半扶再到放的原则,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具备扎实的自学能力。

三、吃透教材, 点拨有法

1. 引导学生自学。

教师要认真备课, 吃透教材, 对每单元、每篇文章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有关知识做到胸中有数。教师要对学生要求到位, 对不同文体的文章需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记叙文, 要求学生搞清选取的典型事例、运用的表现手法, 反映的人物思想性格, 主题的内涵, 记叙的线索, 选材的详略等;说明文, 要弄清说明的对象, 事物的特征, 运用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议论文, 要弄清论点的提出、论据的类别、论证方法的运用等。

2. 互相自学。

教师根据预习要求或让学生讲解, 或师生研讨。在共同切磋中, 教师要注意语言幽默, 巧设疑点, 精加点拨。读、写、思、议并举, 手脑口并动, 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或积极主动学, 或会学会说推着学, 或被教师提着学, 智力与能力都能得到发挥与发展。

四、协调关系情感互动

要想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就要调动其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就要让其喜欢语文课, 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 才敢于独立思考, 敢于交流, 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 才会积极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只有亲其师, 学生才能信其道。只有教师仁爱, 了解学生, 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与学生平等相处, 真诚待生, 才能把握住他们的脉搏, 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尊师爱生, 师生双方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 自然老师教起来游刃有余, 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 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五、加强课外阅读, 提升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主体, 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 养成读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如果取消课外阅读, 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便很难培养。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 光靠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 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强调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从优化课堂结构入手, 教给学生方法, 指导其自学, 让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激发其学习兴趣, 同时拓宽其阅读渠道, 让其多读课外读物, 使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这样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 而且能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写作内容,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顺应时代的需要。

篇4: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一、营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在学校里,从教室外到教室内,从课堂外到课堂内都要努力营造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校园内,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如“学习因自主而发展,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谁的学习依赖别人,谁的明天难得成功”,“自尊才能自信,自主才能自强”等等。在班务管理上,教师不必事必躬亲,除了宏观调控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每一个同学都是班级的主人,每一件事都是同学的事,通过民主的班级管理促进自主学习。在每堂课开始,同学们都要齐喊:“我自主,我出色,我展示,我成功!”开学第一节语文课上明确提出,好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素质:(1)能够坐得住,主动读书,主动思考;(2)有好奇心,经常提出有意义的问题;(3)课前充分自主预习,自主阅读体验深刻;(4)课堂上自主思考,积极和同学交流、争辩;(5)课堂上和小组同学积极展示,态度大方,口齿清晰;(6)对于别人的答案敢于质疑,进行辨正、补充。要求提出后,由学生进行自我对照,教师课堂内外强化训练管理,学生自主心理、自主习惯的养成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引领示范,教会学生自主预习

预习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而事实上,我们很多学生的语文课预习并没有落到实处,仅仅停留在课前读两遍课文,认识几个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粗浅的预习效果甚微。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入手。怎样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制定规则—批阅检查—引领示范。七年级的新生开学第一课,我给他们首先提出预习的要求: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注意重要词语的音形义,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读(结合文章的文体、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读(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写下体验、收获、感悟,提出记下疑难)。这样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三、精当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课堂精当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向纵深处思考。我在教《变色龙》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作了六次判定后,提出这一问:如果你是警官,该如何处理这一事情?同学们对这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展开积极的思考:有的说不管怎样,我不会像奥楚蔑洛夫那样变来变去;有的说这小狗太放肆了,狗主人该罚;有的说怪赫留金自己不好。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争辩,认识在变化加深,思维在碰撞交融,最后他们纷纷表示,如果我处理的话一定会仔细调查取证,弄清事实的真相,再作出判决,决不像奥楚蔑洛夫那样变来变去。接下来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无论做什么事,自己先要会做人,奥楚蔑洛夫之所以会这样变来变去地判案,是因为他做人有问题,那么他是什么样的人呢?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呢?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呢?一次次提问,一次次点燃同学们自主思考的思维火花,同学们有的埋头再读原文,有的互相交流,若有所悟,有的向我提问。

四、课堂展示,逼着学生自主学习

在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每一堂课通常设计成三到四个活动,每一个活动通常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即: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在全班交流时,小组六位同学都要面对全班同学大方自信地陈述小组的理解、感悟、收获,在此过程中,还有可能接受老师的提问。人是逼出来的,因为要展示,因为可能被追问,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合作学习岂敢流于形式。事实课堂上,同学们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考虑问题。经过自主思考后,小组内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常常是耐心细致地讲给组内其他同学听,基础薄弱的同学,也因害怕在众人面前出差错,往往是迫不及待地向其他同学请教。记得教《父母的心》这篇小说时,活动二(2)是这样设计的:再读课文,揣摩父母的心。找出课文中富人相求孩子,穷父母送、换、要孩子的过程中对穷父母的神态描写,并加以揣摩,结合相关部分的语言描写,说出父(或母)亲的心理活动。(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组内尝试合作展示—全班展示),要求五个片段,小组自选其一交流。全班交流采用一定的形式,做到人人有话说,并学会辩证、补充。下面是第五小组的交流展示:

生1:“丫头啊!你那么小,只有我们才能很好照顾你,把你送走真是太没良心了,宁可一家饿死,也要在一起。”

生2:其实父母的心经不起感情的折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师:说得好。还会有哪些想法呢?

生3:父母亲手心手背都是肉。

生4:他们宁愿承受物质的贫穷,也不愿承受感情上的缺憾,精神上的折磨。

生5: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一个都不能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啊!

生6:宁可一家饿死也要在一起,那只是最坏的打算,穷不会永远穷下去,将来有翻身的时候;富也不会永远富下去,孩子去了不一定就过好日子。

师:对,贫穷和富有可以转化,幸福和灾难可以转变,但是亲情无法割舍,血脉相连。

生1:父母还可以想到:好日子不是坐享其成,要靠自己去奋斗。

师:看来,我们同学还很有思想,能辩证地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想事情。

的确,家人能在一起,共同努力,奇迹就会出现。相信这家人的日子一定会蒸蒸日上。

从这样一个展示交流片段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理解、合作、交流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事实上经过一个月的如此训练,课堂面貌大变样,不再是沉寂和零星的互动,常常是交流时面红耳赤,展示时争先恐后。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郭园镇郭园初级中学)

篇5: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长岭一中袁媛

时间飞逝,在繁忙和有序中一学年悄然而过,这学期又及将结束了。回顾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成长。也许这一年我并没有值得夸耀的荣誉,值得炫耀的成绩,但工作室领衔人及伙伴们好学上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给予我很大的动力,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岗位迈着坚实的步伐。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份快乐。一年来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心中有课标,是一个老师上好数学课的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于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二、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本学期,有幸多次听于老师的常态课。这些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课堂上于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四、推门听课,专业引领

一年学来,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多次抽出时间听我的课,对我进行专业指导。大到一节课怎样设计课堂更高效,小到课堂中一句话,教学具的准备及使用等课堂细节,使我从一年前对教学的迷茫转变到现在对教学的迷恋。

1、反思。作为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习惯。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思考应该是一种习惯。做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爱思、勤思、会思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

2、提问的技能。“提问”,即提出问题求答。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学到了教师怎样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名师培养对象材料

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师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

3、教师要设计追问。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4、教师要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如: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问的艺术性。如: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通过听课和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选择的教学策略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细致入微的,要经得起推敲,这便是教学智慧,是一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脉络,及时进行应变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程式,课前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只有葆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随时根据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做出智慧的反映,才能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彰显生命成长的价值。

篇6: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学习成为享受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初二5班的胡潇元,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享受”。

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20届“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设立,鼓励了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兴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人为读书写下的名言诗篇数不胜数。苏秦与孙敬的悬梁刺股,晋代车胤和孙康的囊萤映雪,西汉学者的敏而好学……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想必已是不胜其烦。那么,今天的我们是不是都有一种热爱阅读的习惯呢?随着科技的发达,书已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手机和游戏,我们很少再看见读书的身影。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要少的多。难道我国当真已经成为“世界上年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了吗?是的,据调查统计,我国人均每一天的读书量不超过15分钟。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多读书,读好书呢?

“读好书,交好友。行远路,做大事。”读书的方式不仅仅在于汲取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在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积累。如何与人相处,与人做朋友,也是一门学问。或许在书本上你并不能体会怎样与人相处,但在生活中,不断的经验和锻炼会让你慢慢懂得其中的一些方法。旅途中,生命中的行走也是读书的一种变相形式。旅途中,读到的是一份人文风情,是一份地理景观,或许是自然的奥秘,生存的技能。人生中,只有不断前行,一路披荆斩棘,才可能会收获。在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中,或许我们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是不要气馁,不要轻言放弃。这是一次人生的磨砺,也是一个我们成长时要跨过的坎儿。学习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有些同学觉得学习是一个包袱,是一个外界给自身的压力。其实不然,这取决与你的心态。学习可以变得很苦,也可以变得很轻松。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奋斗,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其实,学习与读书是相辅相成的。那我们如何做到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享受呢?第一,好读书。就算再忙,也要挤时间出来好书。利用好自己的碎片时间,多阅读,多学习。第二,读好书。好的一本书就如同良师益友,能更好的滋养你的精神和思想。第三,书好读,热爱读书,热爱学习,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享受。

篇7: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学习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一个人,如果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他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乐趣,正如英国作家培根所说:“读书使人怡情,傅彩,长才”。

老师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就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家长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让孩子成为骄子。现实当中,为什么总有一些人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碌碌无为,有的甚至思想滑坡步入歧途?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自觉主动在学习上下功夫,有的人讨厌学习,因为她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有的人想学习,但他们总是说学不好,因此就放弃了学习。我认为这些人没学好的真正原因是缺少自信心和意志力,并非是她们所说的"学习枯燥乏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呀。梁启超先生说得好:有业是前提,敬业是条件,乐业才是崇高境界。

历史上,有很多爱学习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如:孔子爱学习成为孺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圣人”。司马迁爱学习写出了世人叹服的《史记》。鲁迅爱学习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成为一代文豪。宋濂因为爱学习彻底改变了自己悲苦的命运。莫言爱学习写出了27部主要的作品,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这就是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将来要成为国家有用之人,从现在起就一定要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要真正把学习当做一种责任,当成日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充实更有乐趣。如果我们中国人每人都养成这样一种爱学习的好习惯,那么我们的国民素质就能整体的提高,我的国家就能越来越强盛。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让学习真正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好习惯吧。

篇8: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让学生成功, 就该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开始。因为, 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就化学学科来说,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的知识, 而且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 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 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 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下面试以我担任的化学学科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概况地说,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不失时机, 及时鼓励

表扬、鼓励, 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最好的催化剂。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就该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始。不可否认, 学生素质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 有的学生思维活跃, 而有的学生思维速度比较慢;有的学生对问题思考深刻, 而有的学生则思考深度不够, 不过只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或最初步的行为, 教师就应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因为这些很有可能就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燎原之火, 是难能可贵的;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 及时给予鼓励, 以是学生的这股主动的学习热情得以保持。

第二, 创造条件、鼓励参与

学生心理不成熟, 自己不可能独立地把握学习内容和方法, 也不可能有效地自我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因此, 必须有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少讲, 并非不讲, 教师要在学法上先给出一个框, 为其主动参与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适当优化, 力争使之适用于大多数学生。

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研究、探讨中来, 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参与需要老师的巧妙的调动和精心的安排。比如, 让学生和老师换位思考, 或者干脆让学生做“老师”, 鼓励学生站在老师的位置上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从事实践活动, 因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在学习SO2的性质时, 在盛有已通SO2漂白的品红溶液 (无色) 的小试管上部放一小块红色花瓣, 加热试管, 溶液复红而花瓣变白, 通过现象的奇特去激发学生思考SO2漂白与Cl2漂白的不同。同时课堂教学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 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要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支持学生对权威的质疑。这样一来, 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或参与得出结论的过程, 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一些。

第三, 精心设问、悉心引导

学生在主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往往由于学生疏于考虑而致使思维中断或出现障碍是在所难免的, 这就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而受到影响。为了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能持续下去, 我习惯在课前精心设计一些有目的性、有渐进性和思考性强的问题。例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之前设置以下悬念:a.你看到了什么:如浮沉现象、形状变化、溶液颜色;b.你听到了什么;c.除此之外, 你是否还有其它发现等等。此外, 这个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由学生来操作, 并由学生观察、讨论和发言。以此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的帮助,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兴趣, 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也更深入透彻。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问题的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以保护和发展。

第四, 鼓励质疑、激发情趣

上一篇:以联想集团为例谈跨国经营战略下一篇:在弟弟婚礼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