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成为习惯作文

2024-04-21

让劳动成为习惯作文(精选8篇)

篇1:让劳动成为习惯作文

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孩子现在却变得不会劳动了, 上小学了还不会系鞋带、扎小辫,八九岁了还不会打扫房间、自己洗澡,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大学毕业了还不会打领带……他们的智商越来越高,劳动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却越来越低。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缺乏劳动意识,应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家庭来说,良好的经济条件,让家长觉得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劳动;因为疼爱孩子,家长为孩子包办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家长们的一番“苦心”却埋下了不少“苦果”:孩子好逸恶劳,依赖心强,高分低能,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不妨从细微处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李老师亲自带领同学们学习了有关劳动最光荣的一些好的习惯和事迹,注重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晚自习前又带领同学们积极参与劳动卫生的行列中,教室里忙得“热火朝天“,你在摆桌子,他在擦黑板。一个个小小活跃的身影,让教室里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劳动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就应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在劳动中锻炼、发展、成长。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

篇2:让劳动成为习惯作文

小母鸡找到一些麦粒。小母鸡问小猫、奶牛、小狗:“谁愿意跟我一起去种麦子?”他们都不愿意去,小母鸡就自己去种麦子了。过了不久,麦子长出来了。小母鸡问:“谁愿意跟我去跟麦子捉虫子?”他们都不愿意去,小母鸡自己去了。过了不久,麦子成熟了。小母鸡问:“谁愿意和我一起去收麦子?”他们都不愿意去,小母鸡自己把麦子运回了家。小母鸡问:“谁愿意跟我去打麦子?”他们都不愿意去,小母鸡自己去打麦子了。打完麦子,小母鸡问:“你们谁愿意帮我磨面?”他们都不愿意去,小母鸡自己去磨面了。小母鸡问:“谁愿意帮我和面?”他们都不愿意,小母鸡自己和面。小母鸡问:“谁愿意和我一块做面包?”他们都不愿意去,小母鸡就自己去做面包了。面包烤好了,小动物们闻到了香味,都跑了过来。

小母鸡问:“谁愿意尝尝面包?”小猫、奶牛、小狗一起说:“我愿意。”小母鸡说:“那你们就自己种麦子去吧!”说着,小母鸡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了面包。我觉得故事中的小母鸡很勤劳,她请小猫、奶牛、小狗帮忙种麦子,他们都不愿意去。小母鸡就自己去,结果就有了收获,吃到了自己亲手做的香甜美味的面包。小猫、奶牛、小狗他们都不想劳动,还想吃面包,那是不可能的。

篇3:让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一、作文修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写完作文后, 往往就认为万事大吉。至于修改作文, 就由教师完成了。那造成这个现象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其实就是我们劳心劳力的教师。负责任的语文教师, 会把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错用的标点符号一一找出, 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大面积的修改。学生没有了修改的体验, 更谈不上养成乐于修改的习惯。因此对待教师千辛万苦修改后的作文, 学生往往匆匆一瞥便束之高阁。这样对于作文水平提高是很不利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文章要修改, 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 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重指导,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为学生改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修改作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因此,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 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作文修改的习惯养成

“三分文, 七分改”。作文修改其实是一种习惯。初期为“敢改”阶段 (三、四年级) :学生刚开始习作, 认知能力不强, 这时作文修改贵在习惯的培养。修改的要求不要太高, 学生能够发现并修改小至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一个词语或加入一个好词句都应给予鼓励, 循序渐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教给学生修改用的符号。初期教师应做到辅改, 在学生作文之后应用标准的修改符号为学生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或用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文后, 尝试添加教师提供的好词佳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在作文修改初期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比如:啄木鸟小诊所、全民找找茬、我为森林添绿意等。后期为“会改”阶段 (五、六年级) :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 修改作文成为习惯, 教师再加以修改作文的技巧指导, 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除了小修小改之外, 对原先的文章结构和立意都敢于尝试改变。

三、作文修改的辅助方法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循序渐进, 要讲究方法。除了教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和基本的增补、删除、改换、调整的修改方法外, 为了提高修改质量, 确保文章形象、鲜明、生动, 下面再介绍几种辅助修改方法:静心朗读法、提供素材法、互动协作法、比较借鉴法和再次体验法。

(一) 静心朗读法

学生写完作文后, 修改不要一味求快, 要学会静心朗读。“心者, 神之舍也, 心静则神安。”先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清醒, 再去朗读自己的文章是修改作文的关键所在。在作文修改中应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 让学生一边朗读, 一边审思, 一边体会。这样,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句子不通顺的、有语病的地方自然读起来感到别扭。当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时他们自然会多读几遍并修改直到读通为止。关于标点, 自己读时有停顿而在作文中此处无标点;读的是疑问的语气, 而在作文中用的却是句号或其他符号, 错误就会显而易见。可见, 朗读特别有助于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但在初用这种方法时要让学生明确静心朗读法的要求, 如注意句子是否顺口?标点是否和你读时的停顿及语气一致?学生明白了要求之后, 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以达到朗读修改的目的。

(二) 提供素材法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 由于认知能力较差, 词汇积累量不足, 在习作中语句相对简单。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 教师应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在学生作文后, 可为他们提供与本次作文关联密切的好词、佳句。适当引导, 让学生理解所提供词句的意思, 并参考提供的素材, 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添加、增补。如作文《我的妈妈》中描写妈妈外貌的部分“: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 一双大眼睛充满了智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看上去很斯文。”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水汪汪”“小巧玲珑”“金边紫框”等词语。学生修改后“: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 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着, 充满了智慧。小巧玲珑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紫框眼镜, 看上去很斯文。”提供素材法可以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不至于“词穷”“脑空”, 也不容易出现“无米可炊”的畏难情绪。在添添加加的过程中, 学生收获了自信, 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

(三) 互动协作法

由于小学生认知和文字表达水平的局限性, 在修改自己作文的时候, 往往容易陷入固定思维, 误认为某些错的问题是对的, 这就导致无法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到了五、六年级, 学生可以采取互动协作法。因为每个人的阅读经历不同, 对问题的认识的角度也不同, 这就产生对对方作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有不同的认识。当两种不同的看法碰撞在一起的时候, 就会产生美丽的火花。真假、优劣就十分明显了。在课堂中, 可鼓励学生同桌或组成修改小组, 互阅互评, 互批互改。作文写完之后, 读给同学听听, 或是请人看看, 集思广益, 取众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在家里, 也可请家长配合, 协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自主合作的习作、改作,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为他人改作的成就感, 分享习作、改作的乐趣, 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四) 比较借鉴法

俗话说得好:依样画葫芦。可以借助于教材, 或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异同, 分析优劣, 吸取精华。加以借鉴, 从相似的内容比立意, 从相似的题材比取材角度和写法, 从相似的角度、写法比语言的风格, 从相似的结构比设计的技巧等等。通过比较, 学生不但从中得到借鉴, 而且会有新的启示。

再具体些, 如写《游森林公园》的作文时, 就可以仿效课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写道“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起了一声鸟叫, 接着……有的……有的……有的……”在写《游森林公园》作文中描写鱼池的部分就可以充分借鉴。“起初水面是平静的, 后来撒下一些鱼食后, 起了涟漪, 一条锦鲤蹿了上来, 接着……有的……有的……有的……”这样, 善于借鉴自己学习过的一些课文中如何抓景物特点、如何选材、如何描述、如何过渡等方法进行作文修改, 给学生带来“依葫芦画瓢”的喜悦, 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五) 再次体验法

众所周知, 文章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往往并不重视生活过程中的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一个人的长相特征, 一个物的构造特点, 一处地方的景物形态, 一个工艺的具体流程……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在行文中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解决这个现象的最好秘方就是重返生活, 带着具体问题, 再去观察, 再去体验, 将实际的详情、新的发现写进去。把原文不具体的改详细, 欠缺的弥补上, 不真实的修改好。这样文章就更真实、更具体、更完美了。如写《我学会了炒蛋》, 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 往往会忽视炒蛋的具体步骤, 蛋在锅中的变化, 蛋出锅时的色香味。那么,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前, 在家中再次尝试炒蛋。要求他们注意观察, 进行必要的记录, 然后根据自己的再次体验修改作文。相信修改后的作文较之原作会有很大的变化。

篇4:让热爱作文成为习惯

关键词:点燃写作激情;热爱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90-01

有事就写,变成文章;有感就发,历练思想。然而,高中作文教学越来越多地单纯为高考而进行,使得抒发情感的作文变成了学生的负担,或内容空泛,或写作时愁肠百结,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课改,教师应如何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升华学生的写作兴趣,让热爱作文成为习惯呢?

一、情感沟通,让学生认可热爱作文的必要性与笔下生花的可能性

生活中时时处处充满美,绚丽的风物美,温馨的人情美,而没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便无法记录这些美丽,作文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曾经给学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30年的时间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精确可靠的资料,但由于不善于逻辑思维和文字整理,一直未有重大发现,后来,他将毕生心血换来的资料交给了助手开普勒,加上开普勒的研究,终于有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用这样的事例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从心里认同,作文不仅仅为高考而练习。

而有些学生因为作文多次受挫而渐渐失去信心,曾给学生讲过这样的事例: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时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但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也许我们需要在作文的路途上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但多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让他们意识到:多试一次,下一次就有可能笔下生花。

二、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利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学生渐渐形成写作的能力与兴趣

教师推荐美文,让学生体会感悟蕴含其中的文字美和情感美,借助优秀文章的魅力引导学生审视生活,发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个性阅读。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体验,如有的学生善于说理,有的学生善于写优美的语言抒发情感,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合理的阅读选择,完成对写作的个性积累。

三、引导学生撷取生活的诗情画意,学会创新

高中学生本应感受敏锐,富有创新精神,然而许多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思想僵化,作文中人云亦云。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以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不被常人注意的小细节,在作文中体现创新。例如张海迪、爱因斯坦……在学生的作文中被赞颂了无数次,而社会不断发展,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人物出现,如感动中国人物,因而观察感受生活,才会使作文富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

四、口头作文训练

口头作文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典型体现。课前5分种,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内容可与教材有关,也可以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生活中的现象,如复旦黄山事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教师的评价:宽容与鼓励

语文是人文学科,就要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给学生一些宽容与鼓励,只要学生笔下有闪光点,就应及时进行鼓励。而对于有些存在问题比较明显的文章,可以与学生直接交流,教给他们如何修改文章,如何将文章写好,而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

六、师生移位,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组织者变为协调者,教师全批全改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同时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思考和评价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有很强的自主性,比较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不满足于仅仅接受老师的讲解。因而,师生移位,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给了学生表现自己能力与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又能锻炼他们的兴趣。

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之前,教师必须大致了解本班此次的作文情况,可以选取各类学生的作文各批几本,然后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平均分发班级作文,对同一篇文章,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汇总意见,在文章后写上评语。

作文批改完之后,一定要有行之有效的讲评。可由每个小组的组长评价他们所批改的作文,推荐好的文章或文段,对存在问题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一次批改点评后的文章都有闪光点。

篇5:让劳动成为习惯作文

是啊,习惯了。对于他们,劳动已经成了一生中难以割舍的习惯。

从我小时候有朦胧的记忆开始,他们就是这样的。妈妈总是在屋里屋外劳作,栽秧、收割、采棉花、挑担子、洗衣做饭、养猪喂鸡。我曾经端着一瓢水到田里给妈妈喝,至今还记得妈妈接过水瓢时一头的汗水。爸爸从部队回来也是很少休息,不是帮着干农活就是忙着做家务,记得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上午,他一边在门前捏煤球,一边给我讲故事。

后来,我慢慢长大,他们也在劳动中渐渐变老。

外公前年以九十二岁高龄去世。他同样更是一个以劳动为习惯的极至。很小的时候,我常在外公家驻留,只记得外公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成天只是埋头劳动。到了七八十岁,儿孙子女都已成材,满可以歇着享清福了,他却还是不肯停下劳动,照旧下田招呼庄稼,动辄背个几十上百斤的不在话下。有时候我们把他接到城里,他也还是闲不住,不知道从哪里搜罗到了好多藤条,坐在屋里不紧不慢地编了一大堆小筐子小篮子,一个人提着满大街叫卖,一大早出去到黄昏才回来。我们叫他不必如此,他依旧恬淡地说:“不劳动,闲着做么事?”

在城里过不了多久,他就要闹着回去,说是没有乡里舒服,怎么留也留不住。我们也没办法。妈妈说:“算了,实在要回去就回去吧。反正你总是习惯了,不做事会难受。”

我大抵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所以对于养成劳动这一习惯一直都大不以为然。我想,如果条件允许,谁都是懒得干活的。不是有句俗话叫“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躺着”吗?

可是,不劳动是不行的,因为,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何况就算天上掉馅饼,也还得跑过去伸手接才行啊。所以,我从小还是被劳动的意识给包围了。四、五岁就开始跟着妈妈下田采棉花,捡稻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我光着身子,前面挂着一个紫色包包跟在妈妈后面顶着大太阳采棉花的情景。妈妈下田劳作去了,我放学回来就自己做饭吃,还给妈妈留了饭,然后到田里告诉妈妈。妈妈说她收工回来,一吃我下的面,居然是熟的,而且味道不错。那时候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妈妈总是自豪地向别人说,我们家吃完了饭,大人不用管事,两个儿子,一个负责洗碗,一个负责抹桌子。

应该说,父母从小就在培养我们劳动的习惯。

也许是年少不懂事,小时候看着父母每天从繁忙的工作中回来,仍是一点也不停歇地又开始忙着家务,就是星期天也不例外。我心里颇有点不大理解,为什么不休息一下呢?难道干活很舒服吗?在我看来有很多事,比如家里地面脏了那么一点,菜园里的草多了那么一点,都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记的,何必非要忙之而后快。更不要说没事就把家具挪来挪去,真是劳神费力何苦来。有那工夫,为什么不休息一下?

好容易自己成了家,以为可以摆脱老一辈人关于做事和劳动的熏陶。孰料妻子比他们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甫一结婚,她就开始一五一十地跟我述说家里有哪些事情要做,不做是不行的,光她一个人做也是不行的.。她如做饭,我必得洗菜,她如打扫卫生,我必得拖地,她如上街采购,我必得负责搬运。痛苦万状,烦恼不已。可是没有道理可讲,没有地方申诉。劳动,好难的习惯,我简直都有点愤愤然了。

据运动界专家说,长跑时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个时候人是最痛苦的,呼吸困难,心跳急速,甚至天旋地转。可是只要挺过这个关口,后面的路就好办了,那些症状也就都减轻甚至消失了。也许劳动习惯的养成也是有一个临界点的。

仿佛是从儿子呱呱落地,我升格为父亲的时候开始,我对于劳动的痛苦和烦恼渐渐开始消退,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心理的默认。下班一回来,就赶紧择菜洗菜,淘米蒸饭。看到妻洗完了衣服,就赶紧去晾晒。吃完了饭,自觉地就去洗碗捡场。总之,按照父母和妻的话说,眼睛里有了事。虽然离他们关于劳动的要求还很有差距,可是已经有了自觉做事的态度。家里的日子也随之和谐多了。

这大概就是劳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吧。过程虽然有些难耐,结果却是皆大欢喜。周围人的感受自是不必赘述,就是自己,再劳动起来也不象以前那样痛苦不堪,虽然谈不上以劳动为乐,说是在劳动中麻木了倒也不算过分。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历史课本里虽然作为封建思想一直遭到批判,可是它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很多人也许习惯了脑力劳动,可是不惯于体力劳动,仿佛体力劳动低人一等。

有了孩子以后,我常听见有人指着那些体力劳动者教育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象他们一样出苦力、受大罪。言语虽不无道理,但是我不敢完全苟同。体力劳动和劳力劳动,都是人类劳动的必要部分,蓝领和白领都是劳动者的必要组成。能够当白领从事脑力劳动当然是好,可是如果成了蓝领专务体力劳动,也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情。都是靠自己的劳动生存,总好过不劳而获,好过强取豪夺。何况很多时候脑力劳动也不是那么轻松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存在着亚健康现象,有的甚至身心俱乏,英年早逝。

用哲学的观点来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白领和蓝领、理论和实践都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没有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成果无处落实,没有蓝领,白领就成了空中楼阁。

就如眼下大家关注的股市,归根到底只是虚拟经济,还是要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股票的价格最终要由公司的业绩来决定。而公司的业绩则是由全体劳动者来决定的。

如果大家都只炒股而不务实劳动,那么股市又靠什么存在呢?

一直很喜欢一部老电影《牧马人》,说的就是劳动对于一个知识分子魂灵的作用。

里面从珊有一句台词:“钱只有自己挣来的花得才有意思,花得才心里安逸。我买盐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卖鸡蛋得来的钱;我买辣子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割稻子得来的钱;我给你买本本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加班打场得来的钱……”说尽了劳动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产品极大丰富,全体成员按需分配的社会。在那个时候,劳动成为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篇6:让写作成为习惯作文

肖川教授主要就“写作与教学”、“写作的意义”、“美文的要素”、“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等内容向我们娓娓道来,特别是肖教授关于“写作对于教师的重大意义”的阐述更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迪。他说:造就有书卷气的教师,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我一向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篇文章和一节课非常相似。作为教师,能否上好一节课,就是取决于你是否能透彻的理解学习的主题,你是否会丰富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主题所依托的材料,你如何规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活动,你的教学语言是否凝练而又舒展、平时而又雅致。其实写作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和每天上课每天批改学生作业一样自然,应该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体地说,写作对于教师的意义,肖川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写作能提升阅读的品质。如果我们有写作的习惯,我们就不会泛泛浏览,对于一些作品你就会去研读,会从别人的佳作中汲取营养。第二、写作会使我们更加用心的去品味生活,洞明事实,去捕捉工作中生活中有意味的现象和信息,会自觉地积累学识和生活。第三、写作会帮助我们梳理思绪,深化认识,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的过程。第五,写作能提高口头表达的质素,能提高我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第六、写作会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使我们更具有成就感。第七、写作会完善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当我们把自己的思想思绪整理成了文字,我们一定会很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

生命因成长而美丽,生命因写作而丰盈。忙碌的工作,快速的生活节奏,还有各种外界因素诱发的职业倦怠,曾让我们的心灵家园一度荒芜,让曾经灵动的笔一度闲置,想想自己曾经心仪不已的博客,也因为偷懒而疏于打理,说来真是汗颜。能把文字梳理的云淡风轻,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种境界呀!我们不敢苛求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境界,也不敢奢望有“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博学与旷达,但作为教师的`我们,爱生活爱工作爱上网爱交友爱旅游,有自己可爱的学生可亲的家人可敬的友人,写作的素材可谓是俯拾皆是,那么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有意识的去创作,把我们生活中的感动,工作中的困惑,教子中的心得,无意中收获的成功,乃至我们美好的希望和梦想变成文字,文字是一种神奇的药,慢慢地慢慢地,你会发现我们的气质、情怀、我们的内心世界,在文字的滋养下,会变得更加细腻和丰富,真诚的文字,能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篇7: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有一句话说得好:“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

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水边,但你无法让它喝水;你可以逼迫孩子每天、每月坐到书桌前,但他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如果他对对所读的东西不感兴趣的话。

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

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会愿意去阅读,并且容易在内心里打开情感闸门,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几乎所有的习惯,都需要重复。

孩子在阅读中有这份快乐作为收获,就愿意去反复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明智而聪明的父母,常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找到诱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比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更加有效。一旦把理性的目标结合进来,读书就成为孩子主动选择的习惯。

一、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

儿子一生下来,对我写的书法字很感兴趣,每次抱着他,他总爱仰着头看着墙上的黑字。儿子没讲话之前,我们常唱儿歌给儿子听,儿子除了笑,不会跟我们发一个字音。儿子两岁半了,妻子买回一叠无图的生字卡,教儿子读。儿子不出声,只是睁大眼睛认真地看,感觉他也在竖着耳朵听。教了两三遍,妻子把字撒在地上,让他“拣”回指定的字,儿子可以全部“拣”对;让他把指定的字送给谁,他也绝对不会“选”错字,也绝对不会送错人!

这点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乐极了,常常陪儿子玩各种花样的识字游戏。儿子学得很带劲,很轻松。不久,儿子终于开“金口”了,更是可爱,带他去大街上,只要看到有字,他就会停下来认字,读字,不会的字就问。这样,儿子认的字多了。当孩子认识的字到800个常用字了,这个时候的父母就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一些简单的书了。

篇8:让劳动成为习惯作文

一、实训基地呼唤“7S”管理

诸暨市轻工技术学校数控实训基地是2006年批准的“浙江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 基地面积1530平方米, 设施设备达1015.33万元。

数控实训基地实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 数控实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先进制造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学生) , 一大批生产型名师 (既会生产又会培训的教师) 。

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给学校的基地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更带来了挑战。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学生的技能提高了, 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 实训材料节省了, 但是, 更多的问题也来了。

1. 设备的精度问题

不搞生产, 设备的精度是小问题, 一搞生产, 设备的精度变为大问题, 因为设备精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2. 设备的管理和维修问题

大中型企业都有一个设备科, 专门负责设备的管理和维修, 但实训基地没有设备科, 学校的后勤部门 (总务处) 根本无力解决设备的维修问题。怎么办呢?我们的合作企业——浙江凯达机床集团的设备维修力量较强, 有他们的帮助, 基地的设备维修问题勉强能解决, 但他们业务繁忙, 故存在不少困难。

3. 产品报废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企业规定报废率1%, 而实际生产报废率最高达10%以上。“不做 (产品) 不知道, 一做 (产品) 吓一跳。”很简单的零件, 人人都会做, 但人人都做不好 (合格率达不到99%) 。分析原因, 主要是学生技术问题和设备问题。学校永远没有优秀的生产工人, 学生刚刚可以成为优秀的生产工人, 他们就要走了, 新来的学生又是从零开始, 所以, 报废率居高不下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4. 环境卫生问题

设备多了, 学徒多了, 任务紧了, 卫生也常常成了问题。

5. 安全操作问题

新手上路, 特别容易出问题,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但我们的实习工作天天有新手在上路, 天天都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6. 人才问题和思想问题

从消耗型实训到生产性实训 (既培训又生产的实训模式) 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跃。生产性实训需要有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实训教师, 现实情况是新型的实训教师太少。从消耗型实训到生产性实训, 需要创新的东西太多, 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

因此, 引入企业的“7S”管理成为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学校实施“7S”管理的流程

1. 从时间方面, “7S”管理实施分三步走

(1) 理论学习。重点解决学校为什么要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学校通过校内宣传栏、校园网、师生主题活动进行宣传发动, 在此基础上, 学校组织教职员工参观中国海亮集团、中国盾安集团、中国万安集团等“7S”管理示范企业, 从感官认识入手, 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观念, 形成现代管理理念。同时, 学校成立“7S”管理领导小组。首先是文化引领渗透。学校通过倡导能工巧匠文化、技师文化、劳模文化、优秀毕业生文化等, 渗透“7S”管理精髓, 使之内化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2) 制度建设。校办公室制订“7S”管理制度及评价标准, 制订学校教学、实训、生活、存储空间“7S”管理细则;坚持定期检查、抽样检查和过程跟踪检查, 并把检查结果列入考核。学生实训贯彻“7S”管理, 实行“工场”即“车间”、“学生”即“员工”的现场模拟, 真正做到校园文化职业化, 行为规范企业化, 学习场景岗位化。

(3) 激励机制建设。学校实施“7S”管理达标考核与班级集体考核挂钩, “7S”管理达标考核与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挂钩, 与师生个人、集体评优与奖励挂钩, 与学生职业素养等级评定挂钩。学校设立专门的“7S”管理行为曝光栏, 对实施中的不足与问题及时向全校师生曝光, 以此来发现“7S”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整改。

2. 从空间方面, “7S”管理实施分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个层面:基地, 包含所有实训、实验、生产场所。我们按照企业车间的要求, 制订“7S”实施要求和考核标准。例如, 严格区分各个区域, 将材料、工具、产品有序存放, 及时清理工作现场, 及时维护设备仪器, 建立各个环节的责任制度等。

第二个层面:课堂与办公室。在这些场所, 桌椅、橱柜、学习用品、办公用品、卫生工具等均有严格的定位。除必须保持清洁整齐的环境以外, “7S”管理还从精神与素养上提出了标准, 例如语言规范方面有“人人讲普通话”的考核指标, 办公室纪律方面有“闲谈不超过3分钟”的考核指标, 工作效率方面有“电子资料查找, 30秒内完成;纸质资料查找, 60秒内完成”等考核指标。

第三个层面:生活与活动场所, 包括学生寝室、餐厅、公共场所。在这些地方, 根据不同的实际分别制订了寝室“7S”标准, 《图书馆阅览室、食堂、集会场所的行为规范 (使用规则) 》和考核标准等。在师生校内活动的全部空间, 都有相应的规范性要求。

三、“7S”管理的效果

学校“7S”管理是诸暨市轻工技术学校多年校企合作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之一, 也是诸暨市轻工技术学校进行企业文化渗透的深度发展结果。学校全面实施“7S”管理, 通过建立“7S”管理组织、制订“7S”管理规则、编写《学校“7S”管理培训手册》等手段, 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七大方面, 产生出学校管理效益, 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改善了教学生活环境, 全面提升了学校品质和全校师生的职业素养。

“整理”管理。对学校所有空间和区域进行有用品与无用品的区分。比如, 学校实训基地要对无用品进行边角料和废料的区分, 对能够加工成其他产品的边角料要再加工产生效益, 对下家企业或废品公司可利用回收的废料, 进行移转或回收产生效益。通过师生个人检讨与反省, 杜绝无用品的进入与存留, 杜绝实训及办学中的各种浪费, 全面提升师生的效益意识。

“整顿”管理。一是定位管理。实现实验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物品、工具、工件、产品等最佳定位, 办公室、教室、寝室用品定位, 学校管理网络化定位, 对外接待标准化定位, 文化长廊宣传栏目定位等等, 减少全体师生员工用于非教学的耗时, 提高效率。二是定量管理。实现一个单位时间教学、实训、生产所需要的原物品材料定量配给, 基地机器运行的定时维护保养, 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必需品定量准备等等, 保障教学、实训与管理中工作效率的提高。

“清扫”管理。“全天候”保持校园所有空间的环境美化。实训基地的“7S”成效被家长和社会普遍认同, 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共同归属感。

“清洁”管理。保证了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良好运行, 保证了基地生产产品的精度与品质。全校师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得到全面提升。

“安全”管理。通过“7S”标准安全规范, 实施实训学生安全上岗证培训与考证制度, 建立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师生安全意识得到提升。

“素养”管理。学校推出中职生“职业素养评价与达标体系”, 推动师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节约”管理。在实训过程中, 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节省成本, 成为大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师生的节约意识得到体现。

四、“7S”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职工的思想意识不到位。认为“7S”管理太简单, 芝麻小事, 没有什么意义;工作够忙了, 哪有时间做“7S”管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有必要再搞“7S”管理吗? (2) “7S”管理过程较烦琐, 考核评价体系还欠完善。 (3) 工作组和评估组成员职位参差不齐, 导致检查标准不统一, “7S”执行力下降。检查过程中, 存在通风报信、维护本部门小利益, 部门负责人遇到与“7S”管理相关的问题想方设法找理由等现象。 (4) 教师办公室、寝室“7S”管理问题复杂, 执行较难。

学校实施“7S”管理, 通过制订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和节约7个方面的行为规范, 全面规范全校师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 能够推进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效益提升, 树立学校特有的文化理念, 成功塑造学校的社会形象。

摘要:通过实施“六项行动计划”, 我省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在数量上有了大幅的增加, 质量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目前面临的问题却是如何管理好实训基地, 使其充分发挥效能。本文从“7S”管理来阐述职校实训基地的先进管理理念。

关键词:实训基地,“7S”管理

参考文献

[1]杨长亮.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绩效评估必要性研究[J].职教论坛, 2009 (21) .

上一篇:小区绿化小结下一篇:影楼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