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2022-08-23

第一篇: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成为一种苦役。只有当我们把学生解放出来,将他们置于一个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在环境之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充分预习注重实践问题精炼发散思维

叶圣陶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回童趣、重新获得幸福的人。我们要把学习语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场所,给他们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 充分预习,解疑答惑

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说,强调学生要充分预习先学后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时,教师才去教。但这时的教,仍然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

因为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而教师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进行教,才能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才知道自己想了解的到底是什么,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学以致用,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古代教育家孟子所言:“自得之学可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事实上,“自得”是兴趣使然,学自己想学之事物,学得迫切而充满热情,难以遗忘。如,学生在学习陆游的《示儿》和《冬夜读书示子聿》,预习过程中了解了当时宋朝的历史背景以及陆游一生以抗击金兵为己任的悲壮情怀,再来学习诗句的时候,对诗句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理解,并且朗读诗歌时更融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读得动情而感性。

二、 以生为本,注重实践

我们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愿望,调整和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的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即学情决定教情。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力求学生能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而不是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在课堂上学习同一体裁的文章时,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学习的规律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抓手,那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学。所以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中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习惯,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好习惯。

三、 问题提炼,启发自学

我们原本认为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掌握地越好。但事实不然,学生往往变得懒惰、思维僵化,使本来有趣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的苦役。那么,我们如何把阅读实践和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呢?学生会的或通过自学容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不讲;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引导。这样,我们的教学重心就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为”,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最终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目标导向、情景创设、指导调控、答疑解惑、反馈评判的主导作用,是对教师教学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想要教会学生一瓢水,往往自己要准备一桶水。比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学生本来对古典文学就仅限于影视作品的呈现,所以老师就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性格乃至古典名著的原文进行有选择的删选和提炼,更原汁原味地给学生呈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问题的选择中,也更多的关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出发点,以及三打三不同,让学生由文字看到画面,再到达文字背后的更深刻的境界。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更引发他们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

四、 发散思维,探讨成果

一堂课,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完成得怎样,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是死板而不生动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不利于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课,不是作秀,而是一堂有意义和研讨价值的课。

我平时很喜欢带着学生吟诵古诗,教会学生抓关键字词理解古诗,以旧知带动新识。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系列诗有多首,学生自主了解了陆游生平事迹之后,就可以自己理解他的其余几首诗,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大大提高了学习古诗的热情。再由学习古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进而培养了独立阅读习惯。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以上这几种方法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我们语文教师通过这些做法的尝试,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重心转移,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语文课成为孩子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显得更灵动更富有朝气。

第二篇: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名师培养对象材料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长岭一中袁媛

时间飞逝,在繁忙和有序中一学年悄然而过,这学期又及将结束了。回顾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成长。也许这一年我并没有值得夸耀的荣誉,值得炫耀的成绩,但工作室领衔人及伙伴们好学上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给予我很大的动力,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岗位迈着坚实的步伐。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份快乐。一年来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心中有课标,是一个老师上好数学课的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于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二、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本学期,有幸多次听于老师的常态课。这些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课堂上于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四、推门听课,专业引领

一年学来,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多次抽出时间听我的课,对我进行专业指导。大到一节课怎样设计课堂更高效,小到课堂中一句话,教学具的准备及使用等课堂细节,使我从一年前对教学的迷茫转变到现在对教学的迷恋。

1、反思。作为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习惯。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思考应该是一种习惯。做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爱思、勤思、会思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

2、提问的技能。 “提问”,即提出问题求答。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学到了教师怎样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名师培养对象材料

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师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

3、教师要设计追问。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4、教师要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如: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问的艺术性。如: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通过听课和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选择的教学策略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细致入微的,要经得起推敲,这便是教学智慧,是一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脉络,及时进行应变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程式,课前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只有葆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随时根据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做出智慧的反映,才能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彰显生命成长的价值。

有机会参加工作室是我的幸运,来到这里,才发现她是一个思想的殿堂,才发现自己学得太少,读得太少,写得太少,反思的太少,才发现有太多阅读的理由和冲动。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是我下阶段的目标,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更完善、更优秀,从而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篇: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 刘 皓

[摘要] 本文论述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学习习惯得以形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服务 自主

习惯

方法 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二十一世纪,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科技信息瞬息万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能力,探索新课程理念教学的路子,更成为教学研究的首要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将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更能证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所当然要从小学会自能读书的本领,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契机,促进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生为学主人,教为学服务。

小树小的时候,常常需要人们的扶持,但其生长的过程却主要靠自己,没有人能代替它去生长。“外因的力量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成为人们口中念念的标语。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学到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二、读说议演画,生在乐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在浓厚的兴趣中才能产生乐趣。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往往和兴趣密切相关,电影、录象、VCD、DVD、多媒体课件,可谓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为学生提供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努力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

1 .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 1 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问题,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重讲轻读方法。

2 .说说——存乎于心,在乎语言。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月亮湾》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月亮湾村前的景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都能围绕着“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月亮湾的美丽景色。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 .演演——身临其境,物我两忘。

当一个小演员,是每个儿童的心愿。孩子都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小河与青草》这一课,通过小河与青草的对话,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小草”和“小河”,表演他们对话的经过。比一比,谁能把小草对小河的感激之情和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的动作和语言表达地准确、充分。学生便在这样愉快的学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小草对小河的感激之情和与小河同样具有的谦虚的美好品德。

4 .议议——伶牙俐齿,闪烁智慧。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各自智慧火花相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三袋麦子》一文,我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畅所语言……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场面,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不甘示弱,跃跃欲试,参与唇枪舌战,气氛十分活跃。

5 .画画——熟读成诵,化文为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教学《雨点》一文。学生需要消化、巩固、积累所学的知识,就需要熟读成诵,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中蕴藏着的美。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散步”、“奔跑”、“跳跃”等词语来补充我黑板上的画面。让学生尝试以画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文中的内容,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

三、方法是引领,能力为开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质疑问难,勤学好问,敢想、敢问、敢为、敢当。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给正确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如《秋姑娘的信》一文,2—5段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信的内容,结构相似,语言表达形式也完全一样:秋姑娘写信给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抓住这一教材特点,先精心地教学第二段,从中总结学习方法。第

三、

四、五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教师只要适当的指导、点拔。这样,就是实现“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四、实践是基础,习惯靠养成。

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课堂,绝非一堂课所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点,让学生从传统那种“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读走向开放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们有充分的实践空间,广泛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课堂走向课 2 外,从校园走向校外,或到效外游玩,或上树林原野采集本,或参观工厂,或学雷锋做好事。也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设立图书角,推荐好书让学生阅读,教给阅读方法,开展读书竞赛,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联想,学会表达,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习惯,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重复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不会轻易改变的行为。从生理机制方面说,它是一种后天获得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中确立起来。小学生不良习惯表现在写字不注意笔顺、没有正确的姿势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有极大可塑性的特点,及早着手,经常训练、严格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呼吁教学要回归自然,呼唤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如一道新世纪的曙光,它将照亮漫漫教学。为了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夺目光彩,让语文成为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课程,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大胆尝试让学生像人民解放军战士那样,“跌、打、滚、爬”,经受各种语文实践和锻炼,熟练掌握语文这门工具,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现代文明人。

第四篇: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本身是一种智慧,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需要拥有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从良好的习惯中来。学习,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是教师成长成功的必由之路。要天天学习,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是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自己,才能成长孩子,成长教育。要让学习支撑教育的生命。学习是一种需要,一种成长的需要。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精神,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教育实验,都在追求一种完善性、超越性的教育。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的必须。

由于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如果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好习惯的形成,那么首先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地养成大量的好习惯。因为教师的脚印就是学生前进的方向,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面镜子。教师作为班级教学的组织者、知识技能的传播者,时刻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并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学习的典范。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身教重于言教是实践验证了的真理。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因为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所以要当一名好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还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大门,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你会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我们万万不可轻视这些需要漫长形成却至关重要的好习惯的培养。有什么思想,就有人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人么养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习惯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可否认不容忽视的。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当然,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改变习惯是一个人敢于改变自我,拯救自我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力的证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是:用良好的习惯来保障行动的正确执行,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操控习惯,而绝不能被习惯所操控,所以说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成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醒悟—改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所以,刚开始不要着急,要一点一滴的坚持,只要不动摇,朝着一个方向不停止,坚持行动,就有了习惯的雏形,再一点坚持,习惯就成熟了,好习惯越多。

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生命运的重要作用。然而,习惯的养成重在一朝一夕持之以恒的行动。因为,学习一小时并不难,而坚持每天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学习就不是一件易事了。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掌控学习时间,学会科学运用时间,延伸时间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学习内容。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重在持之以恒的行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活到老,学到老,持之以恒地学习 。这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目标,一种境界,一种行动。持之以恒的学习是学习艺术,更是学习境界,长于静,宁静以致远,长于思,举一而反三,长于行,知行于统一。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学校为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随处可见的图书橱柜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有书看,各种激励、评比措施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而所举行的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更是将孩子的读书热情点燃起来,如读书月、读书节的设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创建“书香”班级、争做书香少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制作小小书签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 读书手抄报、作文比赛使学生的读书成果得到展示;读书交流会上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图书漂流活动让图书资源得以共享;师生、亲子共读一本书让学生的见解得到了提升„„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着、成长着„„

久而久之,读书已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书香在孩子中间弥漫,他们在书海中畅游,品尝着读书带来的甘甜,感受着读书带来的蜕变。

书香溢满校园!

上一篇:入职一年的工作总结下一篇:人有三个错误不能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