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各管理

2024-04-18

企业文化与各管理(共6篇)

篇1:企业文化与各管理

跨文化传播与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

跨文化传播日趋密切,世界上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全球化是这种传播过程的一个内在推动力.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建立各民族文化间和谐共处的关系.

作 者:余霞 YU Xia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2006 “”(3) 分类号:G03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文化多样性   民族文化   和谐共处  

篇2:企业文化与各管理

为加强学校微机室安全工作管理,切实保障设备及使用过程的安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特制定本责任书:

一、责任目标:在责任期内,杜绝发生各种大小安全责任事故。

二、责任划分:

微机室管理人员为学校微机室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三、管理责任:

1、微机室管理员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以防火、防盗、防尘、防潮、防漏电为主的安全工作。

2、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微机室使用后须及时保洁。使用时,严禁在室内抽烟、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果皮纸屑杂物及吃零食等。

3、定时打开门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经常检查电源电线等各类设施,防止师生触电事故发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解决,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和教学的正常进行。

5、离开微机室前,按操作程序关闭使用后的仪器的电源,再切断总电源,关好窗,最后关好门,防止被盗。

6、认真做好各种记载(使用记录、设施维护记载、设备、教学软件的添置与损坏记载等)。

四、责任追究:

1、由于学生的过错或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学生安全事故,由学生的父母(监护人)或学生本人承担责任。由第三人过错造成的学生安全事故,由第三人(监护人)承担责任。

2、因忽视安全,管理不善,违章指挥,玩忽职守等,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视其情况对有关责任人分别给予:责任检查、赔偿损失,行政处分;并在一定时期内不得晋级、评优、评先。

学校(章)

学校校长(签字):

微机室管理责任人(签字):

2014年 2月18日 西温庄一中图书阅览室室安全责任书

为了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有关安全防范的规定,我校针对宇图书室的安全问题制定本责任书。图书室的负责人要遵守以下安全责任书并配合执行,确保所管理的范围没有安全隐患。

督办方(学校)职责:

一、督办方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公布与承办方协商明确的责任。

二、在管理过程中,督办方需要对设备进行维修的,由督办方供给承办方必备的维修工具。

三、承办方提出管理上的合理要求,督办方不能满足而造成后果的由督办方负主要责任。

四、因不可抗拒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由督办方负责。承办方(管理员)职责:

一、图书室不得用明火等设备,如需使用必须有人看护,二、图书室内严禁吸烟。不得携带易燃物品进入图书室。

三、定期检查防火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能有效使用,如不能处理的及时上报学校协商解决办法。

四、下班后管理员必须切断电源、水源,关好门窗。

五、经常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盗、防灾教育,克服麻痹思想,重视防范工作。

六、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的电器绝缘性能,不合格的立即更换,手持电器设备必须加装漏电保护器。

七、承办方要经常自觉学习有关管理常识,以做到科学管理、防备周密、补救及时,并做好宣传工作。

八、承办方要及时完成督办方交给的各种安全防备办法,对因承办不力造成的一切损失由承办方安全负责。

九、在工作中承办方无胜任工作能力时应提前一周提出,督办方在承办方提出申请七天后可撤销协议。督办方认为承办方无能力胜任时,也要提前七天通知承办方。

十、承办方必需保证两室的定时开放。

学校(章):

校长签名:

图书阅览室管理员签字:

2014年 2月18日

西温庄一中仪器室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关于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管理体制,堵绝危险事故的发生,特制订仪器室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

一、仪器室是保障学校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为此,应重点加以安全管理。

二、仪器室负责人应对师生开展有关实验操作的安全教育,应定时对仪器室的物品使用进行安全检查,做好使用检查记录,及时报告安全隐患,协助有关人员及时处理,做好记录。

三、对室内设施设备应进行详细出入库、检查、使用,并留有记录档案。

四、学校教师、学生必须在管理员或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仪器室内的一切设施设备,未经许可或指导,严禁擅自使用。

五、要强化防盗措施,每天下班要关锁好门窗,切断电源,关闭自来水。管理员应定时检查防盗状况,及时上报整改安全隐患。

六、坚持“人走电断,人离上锁”的原则,合理、正确使用一切电器设备,配合用电管理员定时对线路进行检测或维修,防止线路老化引发火灾。

七、加强仪器室设备的管理,做好防火、防潮、防鼠工作,落实的安全措施,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八、仪器室仪器室负责人做为安全责任第一人,做好物品的保管、检查、检测、领取、使用、库存、销毁等有关工作,负责日常安全工作记录,信息汇总、报告。

九、对不按规范和标准管理功能室,不及时整改不规范行为或安全隐患的,年终考核予以适当处罚,对造成事故将严肃追究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学校(章):

校长(签字):

负责人(签字):

2014年 2月18日

西温庄一中门卫责任书

1、来客先办好登记手续,离校时填写离校时间。

2、各类物资需经学校有关部门证明或同意,方可出校门。

3、未经学校同意,外来人员不得在校内闲逛、游玩等。阻止商品促销员进校推销商品。

4、早上7∶00开校门,除上学、放学时间,大门开度不超过1米(除车辆出入外),晚上18∶10关校门。

5、发现有可疑之人在学校门口周围逗留,找学生衅事,应及时阻止,并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及时处理。

6、放学之后关校门之前必须巡视校园一周,(看各室是否关紧门窗或电源灯具)做最后的安全检查。

7、双休日学校活动场地禁止对外开放,要严防不法分子破坏或损害学校公物。

8、工作期间,因擅自离岗而发生安全事故,须承担相应责任和赔偿经济损失。

学校(盖章):

校长签字:

门卫签字:

2014年 2月18日 西温庄一中档案安全责任书

一、档案室工作人员要努力学习安全方面的有关常识,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措施,排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二、健全学校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保密工作。

三、确保档案资料完整准确,查阅方便。

四、做好档案室的防盗工作,注意关好门窗,防止乱人进入。

五、室内禁止吸烟,注意档案室的防火工作,保证防火器材安全有效。

六、工作人员按时开关门窗,保证室内通风良好。

七、经常查看档案室内照明线路,灯具的开关,插座是否老化与损坏,如有损坏,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更换。

八、工作人员由于疏忽或故意致使事故发生,对学校公共财产造成损害的,学校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九、规范档案室的电脑使用,注意相关资料电子版的保存管理。

学校(章)

校长签字

责任人签字:

2014年 2月18日 西温庄一中音乐、美术器材室安全责任书

1、管理人员要保持室内清洁,正确维护好仪器,不能因管理、维护不当,造成仪器损坏或功能降低。

2、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器材室的门窗、电源、橱架等设施的安全,及早发现隐患,及时向校长、总务处报告情况。若管理人员管理疏漏,人为造成仪器受损、被盗等,要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

3、管理人员除管理好器材室内的器材外,特别注意防火、防霉、防潮、防鼠、防盗等多防工作以及用电设施安全等。

4、教学器材未经校领导同意不得私自外借。

5、教学器材丢失或严重损坏或无法追回要在2小时内报告学校。

学校(章):

校长签字:

美术器材室(责任人):

2014年 2月18日

西温庄一中实验室管理员安全责任书

1、实验仪器管理员必须做好危险药品的检查验收及单据收发工作。

2、实验仪器管理员必须检查危险药品的包装是否可靠,出现破裂必须及时更换。否则如出现事故将承担相应责任。

3、性质互相抵触的药品不能存放在一起,存放地点必须保证安全。

4、领取危险药品时任课教师必须亲笔在危险药品领用单上签名,切记防止领后因保管不当而发生意外事故,如无任课教师必须亲笔签名则由实验仪器管理员负责。

5、使用后剩余药品必须及时送还,并妥善保管,否则发生意外事故则由领用教师负责。

6、实验教师必须管理好实验药品,并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其它教师或学生正确使用,若因使用管理不力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由实验教师负责。

7、未尽事宜双方在具体的工作中共同补充。学校盖章: 校长签字: 管理员签字:

2014年 2月18日

各室责任人安全责任书

篇3:试论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武术的这些特点使各民族习武者形成了对武术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无形的情感纽带更能起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尤其是晚清以来,国难当头之际,民族贫弱之时,武术的文化认同功能使国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得到增强,中华各族儿女的爱国热忱被强烈激发出来,以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一大批少数民族爱国武术家挺身而出,或为国奔走出力,或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有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较著名者如“大刀王五”王正谊、“神力千斤王”王子平、通臂、劈挂拳创始人马凤图、查拳名家马金镖、沧州八极拳名家吴秀峰、“一代神跤”张鸿玉等。

那么,武术又是怎样逐渐成为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一种文化样式呢?这个融合过程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本文选取峨眉武术这个拳种系列作为突破口,将峨眉武术的发展置身于巴蜀地区的独特地理区位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尝试从区位特点和历史移民的视角阐述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从而为武术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提供理论基础。

1 峨眉武术内涵探析

以峨眉山命名的峨眉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三足鼎立的中华武林三大门派之一。峨眉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糅合并融入了各民族文化元素。但关于什么是峨眉武术,学界尚有分歧。因此,该文需先厘清何为峨眉武术。

清代何崇政(峨眉山湛然法师)在其所著《峨眉拳谱》的开篇诗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由此,峨眉武术的经典分类方法“五花八叶说”流行于世:五花者,即流行于四川的五个武术流派,也就是丰都的青牛,灌县的青城,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涪陵的点易;八叶者,即峨眉派武术的八大门派,也就是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以此法界定峨眉武术最为流行,然而难免以偏概全。《四川体育史料.武术专辑》(1984年第5期)认为:峨眉二字,广而言之,为古巴蜀之称。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凡在四川内流传久,根基深,具有地方风格的拳种,均属峨眉武术。[1]拥有类似观点的研究者多将峨眉武术与巴蜀武术互称,仿佛两者并无二致。然而,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与多重影响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其流传区域和影响范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是不能简单地以行政区划来强行划界的。虽然峨眉武术和巴蜀武术的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但毫无疑问,其所指内容会有大量的重合。综上,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的峨眉山道、僧武术与民间武术,主要流行于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巴蜀地区乃至其它地区,以峨眉命名的各种拳术、器械、功法和武术理论等武术内容和形式的总称。”[2]也就是说,峨眉武术应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峨眉武术主要指以发源于峨眉山、并与巴蜀地域文化长期互动交融而形成的拳种流派。广义上的峨眉武术更接近巴蜀武术的概念,既包括早期传入四川地域并与其地域文化互相适应、已具有显著巴蜀地方文化特色的外来武术拳种,还应包括从四川传播到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川外其它地域,但具有显著峨眉武术风格、认同并归属于峨眉派的武术流派。

该文所采取的乃是广义上的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相似,峨眉武术不可能是一个拳种,而是一个拳系;不可能仅在一个封闭的地域内产生和发展,而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动态发展。峨眉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首先提供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其次提供了各民族文化交叉融合的可能。作为一种对古人而言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防身自卫技艺——中华武术而言,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不可能不与各民族的文化产生融合。那么,峨眉地区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区位特点呢?

2 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地理和历史原因

对一个事物所存在的状态和所呈现出的结果进行理解,必须采取将其置身于具体的、历史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之中的方法。同样,对峨眉武术何以能够和各民族文化产生融合,就必须将峨眉武术起源和发展的主阵地——峨眉山地区的地理区位进行了解,同时还需将峨眉山地区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加以考虑。

2 . 1 独特区位和民族构成: 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地理原因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其所处的巴蜀地区多山地、高原、丘陵,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在这片产生并流传峨眉武术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共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有490余万。其中我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均在此地。若追溯历史,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尚武传统。如古巴蜀族的尚武之风就可谓源远流长。《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人,前徒倒戈。”武王伐纣用巴蜀之师,足见巴蜀族自古便好习武艺,英勇善战。现如今,从各民族的风俗活动中,仍然可见武术的踪影。贾奇侠等认为,从丹巴藏族风情节开幕式后的民间娱乐活动、土家族丧葬期间所跳的武丧舞、青羊宫庙会上的武术活动等可以看出,巴蜀地区的武术与风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3]这表明,主要流传于巴蜀地域的峨眉武术流派,其影响已深入民间,并与各族百姓的风俗活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四川峨眉武术进行挖掘整理的结果显示,峨眉武术目前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件套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数量庞大的峨眉武术体系绝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产生,绝不可能被一个民族所创造,更绝不会被一种地域文化所孕育,而是在古老丰厚的巴蜀文化的浸染下,产生于道教和佛教的共同圣地峨眉山的武术文化,与由移民等重要因素所带来的其他地域与民族的武术文化相互碰撞、借鉴、交汇、融合,在巴蜀大地各民族习武群体传习演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峨眉武术,作为一个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文化符号,在促进四川境内乃至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与融合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

2 . 2 历史大移民: 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原因

峨眉武术发祥地峨眉山及其所处的巴蜀地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说巴蜀文化发展与变化的历史主线便是移民,而峨眉武术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也是移民。在一次次的移民浪潮中,最为著名的移民活动是“秦汉大移民”“湖广填四川”。秦汉之时,众多西北部和云贵地区移民流入蜀地,使蜀地民族成分变得复杂起来。巴蜀地域文化不断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特质,至宋代,各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杂居,文化上已渐趋融合。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再次改变巴蜀地区的民族版图,大量湖广人(湖南湖北)以及广东、广西、陕西、贵州、河南等地移民入川,清代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居民亦有迁入,使四川地域文化深深地打上了移民这一历史事件的烙印。移民浪潮对巴蜀地域的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川东(重庆)、川西(成都)两个地区的武术风格有明显不同,即或与两地移民来源显著不同有一定关系[4]。以少林拳为最典型代表的外来拳种随着移民被带入蜀地,并与巴蜀原有拳种互相交流与影响,在巴蜀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发生了适应性变革,最终融入峨眉派武术体系之中,大大丰富了峨眉武术的内容,拓展了峨眉武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如峨眉“五花八叶”中的僧门拳,原系少林武术,在蜀地民风、原有武技、川人身体条件、所处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虽仍保持着少林拳的原貌,却已具备了诸多地方特色而与中原地区的少林武术有所区别:如四川僧门拳套路中基本无腿法,而上肢动作较多。这是少林武术与巴蜀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移民文化对峨眉武术文化影响的结果。

“巴蜀文化是中国最富于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巴蜀历史上有七次大移民,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群体,使四川成为一个各民族大融合的移民社会,移民带来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和闽南文化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巴蜀文化。峨眉武术正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5]峨眉武术正是在历史移民所带来的川外异质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无数次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在这个移民社会里被诸多民族共同传习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积极扩大峨眉武术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发挥峨眉武术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功能,是值得峨眉山地方政府和武术管理部门深思的一个问题。

3 结语

通过对峨眉武术存在和发展所处的地理和历史条件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峨眉武术的多姿多彩是和峨眉地区所处的多民族聚居区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区位分不开的,峨眉武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一种文化遗产;峨眉武术是在历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中不断与外来的各民族武术不断碰撞、不断交流所发展而来,是民族文化进行融合的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继续充分发挥峨眉武术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促进西南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中华武术是历史上各民族武术文化互相交流与融合的产物,在现代仍能起到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该文以峨眉武术为例,通过对峨眉武术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行地理和历史的分析,认为峨眉地区多民族聚居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的一次次移民浪潮是峨眉武术能够与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的根本原因。

篇4: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精益管理;内涵

中圖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30-02

2012年3月以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通过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应该说,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提出进行管理提升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管理提升应该是每个企业在经营中应该有的,而不应只是一个活动,更不能搞成阶段性的运动。企业精益管理,要常抓不懈,并培育形成企业自身的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地抓好企业管理,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既应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精益管理,更应该了解企业管理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之间的关系,只有将管理形成企业自有的管理文化,才会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才会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实施精益管理。

一、精益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从题意理解,所谓的“精”,就是手段,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所谓的“益”,追求的是效益,即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精益管理的核心概念就是消除浪费、贴近顾客、持续改善。

精益管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精益管理的出发点就是强调顾客确定价值和顾客拉动,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均以销售为起点,按定货合同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实行“拉动式”的准时化生产。以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生产,以后道工序拉动前道工序生产,准时地组织各环节的生产,生产既不超量也不超前。准时化生产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有效地调动企业各项生产顺利进行,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

2.精益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强调协同作战,团结协作。精益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有一整套的有利于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基准,但是再好的规章制度以及操作基准,如果没有人的执行都等于零。因此,精益管理从人的思想入手、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通过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培养集体荣誉感,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方面,企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企业是一个团队,互相之间要协同作战,使“1+1”大于2。只有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作战,才能够发挥整体合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核心思想是彻底消除浪费。归纳起来,精益思想就是在创造价值的目标下不断地消除浪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因无需求盲目生产、采购而造成了积压和多余的库存;产品质量有缺陷而返工,或者服务不满意而引起客户不满;未按操作基准而过度加工,或者流程基准不完善而导致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流程缺乏科学化,多余搬运,造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设备不完善或工位设置不合理,造成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产生多余的运动;生产各环节衔接有问题,造成人员、设备等候;由于各部门或不同工位之间协调不强,工作中扯皮推诿,造成不应该的时间上的浪费等等。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核心的理念和最重要的内容,消除了浪费,也就等于生产流程科学化,减少超长距离移动,减少停工待料,提高设备的稼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物料、设备能力,提高效率;让没有浪费环节的价值流真正流动起来。

4.强调全面的自主管理。抓精益管理的企业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每位员工的自主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注重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此道工序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不会流到下一道工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流到下一道工序的产品是合格的产品,决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最终保证到客户手中的产品是满足质量要求的。每个部门、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岗位职责清晰、计划周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每天该干什么,而不需要领导每天布置、监督员工去做什么。

5.精益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企业管理文化,持续改善,追求卓越。企业管理追求的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要形成一种文化理念和氛围,全体职工都积极参与,全体职工都有一种理念,那就是要持续改善。通过持续改善,形成持续改善、自主改善的文化氛围,谁发现问题都可随时提出。管理大师詹姆斯在接受《当代经理人》采访时指出:精益管理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主旨在动员全体员工,不断地去发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善。我们谈的“精益”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管理思想与体系。其中包括制定企业的目标,各项作业的程序,同时要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参与,不断地改善作业程序,以期达到最终目标。这并不是某一个月或某一年的年度项目,而是企业领导的核心思想与长期奋斗的目标(《当代经理人》2007年2月)。

二、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

企业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建设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企业如果想真正地进行精益管理,而不是将之变成一时的运动,企业的管理就必须植根于文化之中,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理论,称之为管理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文化是将该企业的全体人员结合在一起的标准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文化代表本企业的目标、信念、价值观念,是本企业管理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份。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鼓励员工积极进取,从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相反,落后的企业管理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就会使员工与企业目标不一致,员工之间不能互相协调,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使企业每况愈下。

企业管理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努力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创造社会效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外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优质的品牌效应;对内创造一个使广大员工身心愉悦、和谐团结、互相尊重的工作环境;形成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基准;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質,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和开发人的潜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生机、活力、富有创造力的企业。

2.企业管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层管理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标志、代表色案、对外形象宣传等等。第二个层次是中层管理文化。企业制定战略性的方针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形成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和作业基准;加强执行力,培养员工自主管理能力,作业标准化;企业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倡导广大员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共同遵守。这是企业的管理核心所在,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第三个层次是深层文化,这是一个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思想理念上的东西,形成企业特有的管理思想、哲学观念、价值体系。

三、企业管理文化与精益管理的关系

管理文化对企业精益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的目标与核心是一致的。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企业获得良性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团结、使人得到尊重的工作环境。企业追求的利润不是一时的回报,而是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以形成精益管理的长效机制。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型企业靠领导,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只有追求卓越的文化,才能保持大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了特色的海尔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作风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海尔的每一位员工在实现海尔的大目标中,也不断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2.管理文化建设也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手段,企业管理效率依赖于诸如价值系统、管理哲学等文化变量。管理文化建设以及精益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只有建立了优秀的管理文化,“人”这个中心,才能真正与企业一条心,才能够按照精益管理的各项规章、流程、基准去操作,才能发挥机器设备所不具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企业的资源中,设备、技术、规章制度等都可以模仿,但唯一人力资源不可以模仿。

3.管理文化是企业精益管理的驱动力。在一个优秀的企业中,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企业管理之中,发挥着无形的灵魂作用。要想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最主要的来源就是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能够通过企业的价值观,团结广大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现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善,追求卓越。

4.企业管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导向、引领和约束作用。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所有企业成员就必须处于这个价值体系中,共同遵守企业的规范、标准、行为准则。企业管理文化的导向、引领和约束,既具有制度式的硬约束,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软约束,软约束的力量往往要大于硬约束,并形成一种员工自愿奉行的力量。这种软约束会形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形成所有成员都自觉积极向上的氛围。

5.优秀的管理文化能够增强凝聚力和激励作用。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文化,它所形成的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无形之中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合力,把企业中来源于五湖四海,兴趣爱好、性格脾气迥异的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国内很多企业把精益管理搞成一场运动,抓了一个阶段,好像就完事大吉了,而没有形成企业的管理文化并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做事总是不到位或不长久。

要想真正实现精益管理,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系统的系统管理体系和自主控制体系,将企业管理文化的建立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发挥灵魂作用,不断驱动企业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参考文献:

[1] 张舸.企业文化以精益思想为导向[N].中国石化报,2010-09-13(4).

[2] 张敏捷.浅谈新经济与企业文化[J].魅力中国,2009,(9):53-54.

[3] 程政,杨福东.精益管理文化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2,(1):310.

篇5: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企业经营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成功的关键。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者非常注重和关心的问题。现代比较管理学认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有自己价值观、工具和语言的文化。

一、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和经营理念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有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作为管理中的软要素,企业文化的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现代管理学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活动主动塑造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被建立起来后,会成为塑造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根据内容也可以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是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

外围层的企业文化,也称物质层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形象,如企业的形象标识、员工的统一服装、口号、标语、企业的装饰和面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技术工艺设备特性和企业歌曲、展厅、纪念品等,是形成更高层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中间层的企业文化,或称制度层企业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规章制度、文化习惯、组织机构及内外人际交往等方面。从实践角度看,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人物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推广和传播。但要把管理者倡导的这种文化融进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制度就成为最好的载体。企业文化单纯地作为“文化”,需要较长时间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作为“制度”,则会大大加速企业文化的认同过程。当企业倡导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员工在认同过程中,如果超越了企业制度中约定的条款,便会催生新制度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了企业文化。

核心层的企业文化,或称精神层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理念的最深层,是渗透于企业职工心灵之中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意识形态,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牢固的基础,是很难改变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经营思想及精神风貌等,是形成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和业绩。企业文化赋予员工以理想憧憬,给日常工作以高远意义,是组织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发其创造力的源头活水。企业管理思想在员工中潜移默化,形成共同认知,使得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组织的内在规范要求,怎么做可能违背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即使持守相悖的人也会慢慢身不由已地融入这一企业文化中。

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发展,而且通过成功的企业管理又不断丰富着企业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粘合剂和指示灯。企业文化可以在不需要命令的情况下协调员工的行为。硬性的规章制度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而无法达到真正的和谐。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员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代替权威机构来协调员工的行为,并可以保证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放权措施不会导致混乱。企业文化还为所有的员工指明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柔性管理中,要靠员工的自觉性来完成工作,利用员工的创造性来做相关的决策。因此,就必须放权,但放权容易导致方向不清,互相冲突。这时,就要靠企业文化来为所有员工指明方向。

第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激励和控制作用。传统的物质激励已经不是企业激励机制的惟一途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激励动力,使职工自觉地为争取企业集体荣誉感而奋发努力。同时,企业文化还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因此,对职工行为的控制更为持久和有效。

第三,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文化建设给企业塑造了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企业形象文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取信于市场和社会的首要内容。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将品牌和无形资产的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系统管理来规划实施,已经成为许多优秀企业的自觉选择。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的途径

企业文化管理的建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实步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让企业文化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构建,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企业管理风气、管理气氛、管理行为和管理绩效的变化,使员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成为这种文化的自觉执行者和推动者,才能实现现代化的高效管理。

第一,以人为本,不断激发企业文化管理的新活力。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高质量的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管理的成败。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员工的各种要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物的价值则次之。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自

我价值,引导员工的自我管理,便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文化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中特别突出了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第二,完善制度,不断健全企业文化管理的保障度。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内部法规和企业的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状况,同时也催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朝向不同个性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正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员工做什么、怎么做都应该在企业的相关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员工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第三,突出个性,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管理的竞争力。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不同企业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类型各不相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应该特别注重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从而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征。只有充分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企业的无形财富,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篇6:企业变革中的企业文化管理

[关键词] 变革企业文化变革模式

商业环境特性中的激烈竞争和永无止境的变革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企业变革的现实并不乐观,根据麦肯锡对组织变革相关工作的调查发现,近20年来全面品质管理(TOM)有三分之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巨人倒下了,三株入土了”这些曾经业绩显赫统领一时的企业纷纷落马,究其原因十分复杂,但是企业缺乏变革或者在变革中没有处理好文化的过渡与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本文站在文化的角度,从企业变革的层面出发,探讨企业变革中的文化管理问题。

一、企业变革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变革的短期行为造成员工“失范”。变革行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相对的短期行为,也是一种打破企业常规的行为。变革是对企业长期存在的运行规律的重新构建,其结果带有不确定性。由于人们无法预知这种变化的结果,动荡和剧烈的变迁就将带给人们强烈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会进一步导致迷惘和焦虑。

其次是心理契约的破坏。谢恩(Schein,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塑造了员工思考人际关系所用的基本思维模型,使人们按照普遍认可的逻辑进行思考,这其中就包括组织和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变革是对这种责任义务的重新划分。打破原有的权力与义务会使员工对组织承诺的可信性发生怀疑,甚至产生背叛感和愤怒情绪。

二、被动式文化变革与主动式文化变革的分析

在实践中,文化变革模式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被动式文化变革,是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时所采取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往往是在企业发展的顶峰时期没有意识到文化变革的重要性,而当企业处于生存危机状态时,才被迫进行变革;主动式文化变革,是企业运作良好时所采取的模式,这些企业居安思危,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不足,适时发动变革,抓住了变革的大好时机。

两种文化变革模式并无优劣之分,它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相对性。企业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当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时,原有企业文化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企业文化变革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企业变革各阶段文化建设要点

企业变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工作重点,每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我们在Lewin的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企业变革各阶段的文化建设问题。

Lewin认为,变革的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所组成(Cumming&Huse,1980:64):解冻、改变及再冻结。解冻是变革的准备阶段,改变是变革的主要阶段,再冻结是变革成果固化的阶段。

作为变革起始阶段,解冻阶段是变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企业应该主动采用措施来降低文化阻力,甚至变阻力为动力,利用文化变革来促进企业变革。此时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树立员工的信心和企业认同感,这是变革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作为变革的主要行动阶段,改变阶段不单纯是改变员工行为模式,更应引入文化建设,则会收到化被动为主动、将变革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机遇的效果。这一阶段的文化建设要点是在保证变革顺利进行的同时,以变革事实阐明企业新的理念,在解决员工实际问题中体现组织的期望和共同信念。

作为变革的完善阶段,再冻结阶段成功与否表现为变革成果是否能够保留,能否实现预期的变革目标,所以在这个阶段,文化建设的要点是对前几阶段文化的建设进行查漏补缺,并采取措施巩固文化变革的成果。

四、文化变革推动力和阻力

Lewin的“力场分析法”认为,对于一项变革而言,组织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是推动力,它有助于改变现实的力量,能引发一场变革或将变革持续下去;二是阻力,它是阻止或降低推动力的力量,阻止变革的发生或变革的继续进行。企业文化的变革过程,也是两种力量相互对抗和较量的过程;企业变革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哪种力量取得优势。

1.根据前人研究,有如下推动企业文化变革的力量

(1)行业的变迁:行业的变迁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战略、经营模式和行为规范,从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2)竞争的加剧:随着企业间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建立自己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寻求建立优异的企业文化。(3)领导的转换:当企业高层发生人员变动时,新进的高层领导可能会带入新的理念,从而影响原有企业文化。(4)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5)客户:客户需求的转变直接促使企业文化的变革。

2.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有如下来源

(1)思维定势:一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成员习惯和价值观念的积累,它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另一方面,文化的变革往往伴随着企业内部权力的重新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会打破原有文化下长期形成的利益均衡状态,既得利益遭到损害的员工势必会抵制变革。(2)缺乏关键能力:文化的变革常常需要部分员工进行转岗或工作责任的变化,这种变化都需要员工具有新的技能,当他们不具有新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时,就会阻碍变革的进行。(3)犹豫不决:当员工不理解变革的意义,或对变革缺乏信心时, 他们的态度往往表现出犹豫不决,会阻碍变革的进行。(4)以往经验:如果企业有类似变革失败的先例,员工就可能对变革丧失信心,抵制变革。

五、文化变革各阶段的文化管理

文化变革一般要经过新价值观的策划、反映、推广和记忆四个阶段,各阶段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所以,要想成功进行文化变革,必须要完善每个阶段的文化管理。

1.新价值观的策划

新价值观的策划是文化变革中最初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设计出的新价值观必须使企业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整合企业内部的各项功能;同时,新价值观还必须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不衰。

2.反映

“反映”是一种具体化的过程,即将价值观转化为实质可接触的形式。企业在这一阶段的文化管理,主要是将前一阶段策划的新价值观用具体的形式反映出来。一般来说有两种反映形式:一是组织制度,它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中价值观对员工和组织行为的要求,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二是器物,它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对价值观的推广实施具有推动作用,它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标志、产品特征及包装等。

3.推广

“推广”是企业文化变革中最为艰巨、持久的过程。企业必须在这一阶段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来促进新文化在企业内部的贯彻落实,常采用的途径有:(1)领导: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高层必须身体力行地支持变革,给其他员工以带动和示范性地作用。(2)培训:企业针对文化变革的培训有两方面,一是有关文化变革的培训,传达变革的重要性和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二是技能的培训,是对新文化下所需的技能进行培训。(3)角色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帮助员工改变长期形成的认知、行为和习惯,完成角色调整。(4)制度:企业的制度规定了组织成员在企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依据新价值观设计的制度,应充分体现新价值观对组织行为的要求。(5)传播的正式网络:企业可选取一些员工容易获取、较为普及的网络来达到传播企业文化的目的,包括企业的报刊杂志、局域网、广播电视、宣传栏等。

4.记忆

“记忆”是新价值观重新冻结的过程,使企业稳固在一种新的均衡状态。企业需要采用一定的支持手段来完成员工对新价值的记忆,如:与新价值观相一致的分配与奖惩制度,通过新价值反映出的企业语言、仪式、典礼、器物等。

企业在进行变革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文化变革在企业变革中的所起的作用,而且要在企业变革的各阶段结合文化变革阶段理论,进行有效的文化管理,促进文化变革乃至企业变革的成功。

上一篇:济宁宣传介绍下一篇:灰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