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教学数学分层设计的论文

2024-05-02

浅谈初中教学数学分层设计的论文(精选10篇)

篇1:浅谈初中教学数学分层设计的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小班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均等的参与教学机会。要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除了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外,练习有效性的探究也不容忽视。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一、学生分层,确定分层练习的对象

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态度和个人意愿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暂差生或学困生分为A组,中等水平的学生分为B组,优秀生分为C组。 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合理定位,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同时获悉其他同学的基本情况,便于同学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二、练习分层,提高成效

分层练习的特点:

(1)基本练习: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如简单的计算、基本画图、熟记公式、定理等巩固练习,主要适合于A组学生。

(2)综合练习: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适合B组学生。

(3)开放性的练习: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一般适合于C组学生。

针对上述三个层次练习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出独立型分层练习和合作型分层练习。

1、独立型分层练习。

(1)按题目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练习。例如,在讲“因式分解”后,我设计如下练习:A组: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3ax2—3ay4;—2xy—x2—y2;3ax2+6axy+3ay2。B组:利用图形面积因式分解:a2+3ab+2b2;a2+b2+c2+2ab+2bc+2ac。C组:请写出一个三项式,使它能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法来因式分解。你编的三项式是,分解因式的结果是。C组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而且要懂得借助课本内容的思想方法去编拟习题。这是有效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的练习,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

(2)同一题目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3)按目标的不同对同一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2、合作型分层练习。由于不同的学生的能力有所差异,有些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有些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设计分层练习时,教师应安排一些合作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合作型的练习一般分为相同层次型合作练习和互补型的合作练习。

(1)相同层次型合作练习。由一些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智趣等相近的学生来完成。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案,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可以与别人共同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互补型的合作练习。所谓“互补”是指具有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在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时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一种形式。比如,思维能力较强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相互合作,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后,我布置如下练习:请运用相似三角形知识设计方案来测量某棵大树的高度,不能爬上大树,也不能把树砍倒,工具有卷尺、标杆、镜子等。要求画出示意图,简单说明测量原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次练习有的学生找了与自己“互补”的同伴合作完成了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构造及应用有了深刻理解,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在练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A层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并把线段图画在练习本上,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解答开放性题目时,提倡解法创新,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设计好分层练习,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对所教内容的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精心挑选。让我们树立新的练习设计理念,设计出丰富多彩、学生感兴趣、乐于去完成的练习,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的知识在练习中升华,技能在练习中提高,能力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在练习中发展。

篇2:浅谈初中教学数学分层设计的论文

[摘要] 分层教学是借助教学平台完成分层教学,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存在的差异程度,利用教学平台等技术,有针对地加强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又要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各尽其能;“能够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快速前进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采取区别对待的教学法。

[关键词] 分层教学

结论的推导过程

成效分析

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仍在进行,但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很多家长为了发展经济外出打工,结果留守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家长监督,小学生又不能很自觉地学习。因此有一部分的落伍者迈进了初中的校门。这些学生的知识断层较大,有15%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在数学的学习上无法跟上进度。对这部分学生若不采取响应的措施,数学教学很难进行下去。就近几年的七年级新生来看,好、中、差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别明显加大,八年级以后两极分化的现象尤为加重。沿袭“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将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淘汰出正常的教育。这与“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数学义教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运行》中也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一种适合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这就给目前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尽快有效地提高各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素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又要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各尽其能,学有所得,还要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的现象,实行分组区别对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就是借助课堂教学平台完成数学分层教学,即在班级授课的框架内,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程度,利用网络教学技术,有针对地加强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的学习指导,以每个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按照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处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目的。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是在他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地、不断地获取未知知识信息而进行的。如果他们原有的知识不一致,那他们所需输入的难度也将不一样。初中数学教学普遍 面临着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水平相差悬殊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受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影响,学生入学前的数学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大相径庭,数学水平客观上存在着悬殊。一些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条件较好,知识基础相对扎实,可以完全适应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而另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数学学习环境相对差一些,即使一些简单的数学用语,他们也听不大明白,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传统的统一教学目的、统一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教学内容,已再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制约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统一教学法造成了数学基础较好的尖子学生“吃不饱”,挫伤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求新欲;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从而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普遍存在着的自然班级中的明显个体差异造成了数学教学的费时低效,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这种普遍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是必要的。

2.可行性分析

理论依据。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原则之一,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崇尚的,贯穿于我国古代教育史。中国教育的祖先孔圣人是这一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他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爱好。这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西方,美国著名的知识学家Stcphend, Krashe提出了“i+1”概念。Krashen认为,人们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知识输入。所谓可理解性输入,可用公式表示为i+1。其中,i表示知识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知识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他把影响数学教学的因素归结为两条:一是是否有足够的能理解的知识材料(comprehensibleinput,或C,I),二是是否构成心理障碍。如果知识输入内容太难,远远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即为i十2,学生就无法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沟通,他们就会失去自信心,产生焦虑感。另外,数学语言输入的内容也不能太接近甚至低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即i+0,否则内容太贫乏,没有挑战性,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中国先哲们的因材施教原则,即针对学习者不同的知识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Krashen“i+l”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这也正是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精髓之所在。

三、分层教学的准备

学期初,根据平时提问、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单元测验,按好、中、差分成A、B、c三组。必须保证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体现出大多数的主体。

向学生讲清分组教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确分组教学是为了使能力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进,是能顺利学好同一数学内容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清楚。现在的分组不是为了扩大差别,抛弃学生,而是为了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全体学生的能力、数学素养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会与不会,往往取决于信心。持久坚定的信心,是成功的保证。在分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习目的、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信心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使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坚定信心。使全体学生都能早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数学分层教学构想

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知识兴趣、学习态度、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老师将自然班级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按优中差三个层次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实行组合搭配,以便于开展“一帮一”的小组合作式学习;

根据学生A、B、c三个层次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成三个分别适合三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时能“跳一跳吃得到”,让学生有学习之后的满足感和愉悦。将这三种难度的学习材料分别放入教学平台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不同的数据库学习,学习结果可通过数据库的相应难度的试题进行检验,合格后可以进行更高一层或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恰恰符合了“i+1”的理论。

数学课具有特殊性,不同于其他的课。其他的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就可以理解和掌握,而数学是不同的。这门课要求的就学生长时间的练习,老师讲,学生不练,是不会有收获的。留出大部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老师在讲解时采用不分层的方式,主要以讲解学习方法为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讲授内容的难度上分层,以B层学生为主,同时兼顾A、C两个层次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同一层次内分为优、良、中、差,不同层次之间不做评比,这可以使同一层次学生之间产生比着学,又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或许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目标分层。按照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不同要求,分别制订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基础性目标是教学大纲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是分别对学有余力、数学基础较好的B层和A层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做到“保底而不封顶”,保证每个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

五、成效分析

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分层教学法,按学生能力发展的最近区提出要求,差生尝到能够学会的甜头,有了成功的欢乐。对优生又开辟了“用武之地”,余力得以发挥和施展。使他们都能感受到“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最甜”的滋味。一年前,刚进七年级时,很多孩子的举手习惯还是与小学时一样踊跃,可渐渐地,我发现举手的越来越少了。课外打听过几个学生后,得知,他们举手不以为他们都懂得,但看到人家举了,他们也不好意思不举。可连着几次被提问而回答不了时,往往被嘲笑,最后连举手的勇气也没了。针对这一现象,我背地里要求他们,在懂得时候举右手,不懂得时候举左手。当我发现他们举起右手时就更多地给予提问。一年以来,通过如此等方法的分层教学,三分之二的差生进入了中层行列,其他的学生也呈现出进取的优势。由于下层、上层学生的积极性的高涨,对中层学生又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极大地刺激并调动了他们学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实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使能力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六、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分层要使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可见,做好学生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实行分层教学要求学校有充足的硬件支持。另外,教学平台上的资源不充分,有待加强建设;分层教学评定的是学生的进步情况,主要是过程评估。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涉及学生评优、评奖等诸多事宜。这有待于建一个综合、合理的评价体系。

七、结语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多,这种模式的实施与否,以及成效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孙雪峰报,2006,(1).

[2]戴庆宁2005,(12)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llJ].重庆文理学院学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

篇3:浅谈初中教学数学分层设计的论文

一、科学、合理分层

科学、合理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先决条件。分层前首先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提高对分层次教学的认识和参与执行的自觉性, 扫清各种思想障碍。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知识储备、家庭等因素, 进行摸底分层, 把学生分为A, B, C三组, 基础较好的为A组, 基础中等的为B组, 基础较差的为C组。并与班主任商量, 尽可能将同组学生的座位安排在一起, 便于学生间的相互竞争与教师的个别辅导。

二、精心备课, 教学目标层次化

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愿望, 都可以取得成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是不一样的, 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每一个人的智能都有特色。如果我们总是使用同一标准的教学目标面对所有的学生, 必然会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现象, 也必将在进一步加重“差生”负担的同时, “制造”出更多的“差生”。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 认真研究学生, 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目标,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挑战、有成功。A组学生在完成规定教学要求外, 要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较灵活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组学生在完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同时, 要适当提高, 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C组学生应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主, 弄清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 会处理基本习题。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节内容时, 要求A组学生要能解决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 (组) 的相关问题;B组学生要能熟练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相关内容解决实际问题;C组学生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并会利用数轴确定解集。教师在课前要让每个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完成, 体验成功, 增强对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动力。

三、认真上课, 教学过程层次化

上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都坚持与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 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C组学生在完成基本知识点讲解后可进行相关练习, A组和B组学生则继续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 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作业练习上有区别, 所要求的思考程度不同, 强调针对性, 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培优补差”, 分层质疑、启发思考。将知识分解成若干个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节内容时, 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问题1:用公式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 x2+x-1=0;

(3) 2x2-2x+1=0

这一问题对所有学生来说都很简单, 旨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 为新知识打下伏笔。

问题2:解完这三个一元二次方程, 你们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这一个问题起点比较低, 容易解答, 可以叫基础较差的C组学生回答。

问题3:仔细观察你的解题过程, 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出现了不同的情况? 这一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稍作思考后, 可以让基础中等的B组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一知识点。紧接着教师出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 要求学生不解方程, 判断方程根的情况。通过这一训练让学生对所学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到此, 所有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基本内容的学习。接下来需进行知识的拓展与提高。

问题4:当k满足什么条件时, 方程x2- (4k-2) x+4k2=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问题5:现吧方程变为4k2x2- (4k-2) x+1=0, 其余条件不变, 结果如何? 对于问题4, A组学生和B组学生基本可以解决, 教师只需关注学生有

没有出现计算问题及对学生的解题格式进行规范。而问题5可以由学生先进行小组内讨论, 然后由基础好的A组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到此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及注意事项。由于课堂时间较紧, 课堂练习应突出基础性, 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课堂练习时间, 教师要特别关注C组学生的完成情况, 对他们的作业要进行及时面批, 对困难较大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而对于A、B两组学生的作业主要采取小组长批阅制, 出现问题主要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必要时教师作适当提醒。

四、课后练习及作业批改层次化

由于课堂练习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不容易进行分层, 课后练习的设置要体现不同的层次要求。A层: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特别注重双基的训练与培养, 不搞拔高题, 要求基础中等的B组和基础较差的C组学生必须完成;B层作业以提高题为主, 要求基础较好的A组和基础中等的B组学生必须完成, 鼓励有能力的C组学生尝试完成;C层作业要求较高, 旨在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化与综合应用, 要求基础较好的A组学生完成, 鼓励有能力的B组学生尝试完成。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能真正让基础差的“吃得了”, 基础好的“吃得饱”, 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作业批改方面,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所侧重。教师的批改应重点放在A层作业和B层作业上, 对于C层作业可以采取小组内交换批阅, 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 而且有利于小组内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达到思维的碰撞,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评价层次化及层次组的动态化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每隔一段时间都需对学生进行一次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形式以考查为主, 考查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 实行分类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供“差生”选做, 中等生和优生必做;深化题是供基础中等生选做, 优生必做。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75%, 提高题占15%, 深化题占10%。分类考查后, 对考查结果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处理。对没有过关的学生, 采取个别辅导、小组互帮等形式帮助其早日过关。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 以鼓励为主, 要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看到希望, 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 采用激励评价, 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 更努力拼搏。在评价的基础上, 要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 在某个学习阶段, 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致使学习落后。而初中学生又有较强的可塑性, 经过努力, 有些学生会有较大的进步, 所以一个阶段后, 就应该进行一次微调处理。不适应A组的学生, 应调整到B组;有能力进入A组的学生, 就及时调入A组。这种动态形式,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 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 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对优等生也有一种压力。当然, 这里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压力”, 变“压力”为动力。

篇4:浅谈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香,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能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尝到甜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准确认识分层教学

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较深的学校注重升学率,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着重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指导。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是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的一大弊端。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逐渐实现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应试教育体制的不足。分层教学法是素质体制下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其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我国很多初中教师并没有对分层教学进行深入的了解,分层教学法主要表现在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阻碍了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推动素质教育和分层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分层教学法。另外,还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推动分层教学的运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对学生们进行了分层次的划分,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也不可能是用同一个目标进行整体教学了。可以将教学目标也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对于上层的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定的比较高,下层的则要求达标即可。

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内容的时候,对于下层的学生们制定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们熟练掌握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同时能利用函数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函数问题;对于中层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在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的同时,能够深刻的理解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对于上层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不仅要求理解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的推导过程,还要能够熟练的应用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增加老师的教学难度,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提高。

三、采取分层次备课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分层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备课、配备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比如,在大多数题目相同的基础上,再增补几道检查不同层次教学效果的题,依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C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A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C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A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四、练习进行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步骤之一,为了使各层次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变统一练习为分层次练习。分层次练习要充分考虑A、B、C三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练习速度的快慢、习题的数量和难度,并依次分类。如:数量上A层学生完成三道题,B层学生完成四道题,C层学生完成五道题;难度上,前三道难度较低,后两道难度逐一加深。这样,做到在规定的时间内,各类学生都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教师还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去获取更大的收获,激励每个学生在完成前一层练习后,带着胜利的喜悦投入到下一层的练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打破优生等困难生,而困难生沮丧、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使人人尝到攀登的甜头。

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面对采用分层教学带来的大量工作,只靠教师一张嘴和一张黑板,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和普及,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差异化的分层教学更是如此。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给分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相信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成熟,它一定会助力我们的分层教学。

六、对學生评价进行分层

分层评价具有小结、提高、反馈的功能,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面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于C层面的学生,评价应该以对他们的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A、B层次的学生,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掌握尺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避免学生骄傲自满。

总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诠释,可以有效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还不十分成熟,存在着一些不足,相信随着其不断发展,定会对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成伟.关于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学学报,2009:(4)79-80.

[2]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丽洁.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11(11).

篇5: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分层教学

众所周知,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学习品质差异。《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现差异教学,使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下谈谈自己对分层教学的一些粗浅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组)

首先,我们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透彻的了解和分析,以增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其次,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个层面(一般按1∶2∶1),其中A层为最基础的一组,是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必须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B层这组同学基础一般,学习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水平,可以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C层为成绩优秀组,需要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数学特长)进行教学。

然后将A、B、C三部分重新分成八个小组(一般每组六人):其中A、B、C各层二人。

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二、分层制订目标,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首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如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为例,可制定以下目标:(1)会用去分母的方法解含有整数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2)能够熟练地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出方程;(3)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的过程,总结方法和规律,同时理解转化思想的运用。这里(1)是A层目标,(1)(2)是B层目标,(1)(2)(3)是C层目标。这样既使教学目标具体化,又能细化到层,增强了针对性。

再次,要进行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实际操作是,对于B层的同学,在要求他们掌握A层的基础题后,我还要求他们掌握较为复杂的问题。对于C组的同学,我则是经常对他们提出“举一反三”的要求,如自己对题目进行变式等。

三、安排分层作业,进行分层辅导

根据教学目标,在布置作业和课堂练习时,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我对课后作业的要求是: 对A层面的同学,布置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使他们能努力完成,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对B层面的同学,要在大纲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对C层面的同学要广泛调动其积极性,让其能钻、能拼,布置作业和练习当然要拔高标准,使其尽可能“吃得饱”。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外的辅导方面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即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的方式进行辅导。

具体操作是,我对C层的同学进行辅导,C层的同学辅导B层的同学,B层的同学辅导A层的同学,这样就调动起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四、检测要面向全体,评价要形式多样

首先检测内容上有层次:一部分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另一部分为略高于教材内容和标准要求的技能技巧题,第三部分是拓展探究题目,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化拓展,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做。

为了对学生具有激励性,鼓舞性,让学生感到温馨,感到教师对他的认可,我要求自己的语言评价要富有情感色彩,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对A组的同学采取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B组的同学,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C组的同学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向上。

由于分层教学针对性强,所以通过分层教学后,许多后进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心态也发生了改变,原来差不多什么都不会,但分层后老师的起点低,所以慢慢明白了一些,自信心也开始树立起来。

篇6:浅谈初中教学数学分层设计的论文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学习品质差异。由于这些差异导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而课堂式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很难面面俱到,使各个层面学生都有提高。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有利于使各个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本文分别研究了各种分层教育方式。

分层递进教学的理念

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尊重和发展。

如何实现分层教育

1、对全体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分层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主动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个层面。A层面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B层面学生,基础知识中等,思维水平较好。C层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思维水平一般。这里要注意,分层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拥有信心、充满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与考核,重新调整各层次的学生。这样A层面学生感觉光荣的同时,而又时刻都会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可能会落入其他两个层面而继续努力,B层和C层的学生,以上一层学生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各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但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分层后会对C层面学生及家长的心理造成一定冲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卑,家长则感觉丢面子。可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耐心为学生和家长讲解分层讲学的优势以及益处,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同时还需提醒学生及其家长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

2、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维度,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倍角公式”时,应要求A层面学生会推导公式,可以在具体的复杂题型中灵活运用。B层面学生,则要求他们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从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公式。要求C层面学生除牢记公式外,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当然,在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下,课堂的教学组织和实施难度会加大,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会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3、对教师备课内容进行分层

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A层面学生,应有针对性的提出较高水平的要求,除了完成课本上规定的习题外,适量选择一些数学竞赛方面的书籍书,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要求学生对习题类型进行总结,写出解题心得,通过总结深入学习。对B层面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使一部分B层学生有可能向A层面学生转化。对于C层面学生,主要在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教师精心细致的辅导,结合大量基础题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使一部分C层学生逐渐向B层学生向转化。

4、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施教,A层面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则采用引导的方式,挖掘A层学生的发散思维; B层面学生以自学加教师适当点拨为主要方法学习;C层面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讲解一道类型题,之后让学生做类似的题型进行实践练习,可使学生快速掌握该题型。对于C层面学生,教师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其主动学习,或由A层面学生帮助其学习,让C层面学生通过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指导来巩固知识。最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层教学方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5、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题,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篇7:浅谈初中教学数学分层设计的论文

【摘要】数学是教育系统一门重要学科,集聚逻辑性与灵活性为一体,对学生基本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较高要求。初中生接受能力强,但是缺乏学习自律能力,尚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自觉和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率差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关键。要求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寻找最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文主要分享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采用分层式教学的实践体验。前言

课堂学习在初中生生产、成才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层教学为僵化的初中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液,是一种全新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师改革需要,还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目标,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差异,将教材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促使全体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提高。1.分层教学的具体实践 1.1分层备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分层备课主要是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水平设置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初中生由于对数学知识的积累程度、思维及应变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因而学习及掌握数学的能力不同,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太过于笼统而忽略了对“数学困难户”的指导。分层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问题难易程度的设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不仅让优等生掌握更多解题技巧,而且让一些暂时跟不上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课程备课中,由简单到复杂,可从简单的加减求未知数开始,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然后适当鼓励;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由基础一般的学生来回答,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目标的重点及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则由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让全班学生来帮忙,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1]1.2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分层备课的具体体现,即在同一教学进度、同一教学内容下使学生达到不同的要求。在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以讲授教学为主,讨论学习、合作学习为辅,结合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每个班级中,总会有好、中、差三种学生,教师不能存在明显偏心现象,对初中生来说,教师的关注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因而,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少批评,在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分组讨论学习为例,数学教师应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学生,然后小组推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及组织小组讨论,并对组内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跟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优势是,给每一位学生创造课堂参与的机会,并活跃了课堂气氛,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3课后分层练习

课后练习是学生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的最佳方式之一。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前准备及课堂学习效率,好用重视课后的练习巩固,适当、合理的课后练习不仅让学生加深印象,而且还能做到学以致用,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练习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分好层次,梯度式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针对差、中、好学生布置的作业可有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强度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这类学生须完成复习资料知识巩固部分的练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概念、公式的变式题,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这类学生须完成复习资料知识能力提高部分的练习;数学底子厚、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综合应用题或探究题,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这类学生须完成复习资料的能力拓展部门的练习等等。2.小结

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前备课,还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课后练习。分层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导,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不仅能够满足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还能充分发挥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入分层教学,为更[3]

[2]优质、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服务。【参考文献】

篇8: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浅谈

一、课前考究, 科学安排分层教学

课程的改革是一次崭新的挑战。教材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料, 教室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 教师们必须要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改革。

教师在授课之前, 可以利用日常的教学资源和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来实现对学生们的层次划分, 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第一类的学生们通常能够自主学习, 学生成绩也比较好。第二类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 积极主动性也一般。第三类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 一般不主动学习。第四类学生成绩起伏就比较大, 情绪化, 而且比较敏感。这种成员的界定划分是很模糊的, 都要靠教师不断地考察和分析, 才能够充分并且真实地了解, 进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最大程度地适应学习的节奏,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学会们始终占据着被动的地位, 很多教师采取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 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 帮助学生们学会主动学习。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课前结合学会们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比如说, 在进行有理数的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 创设出相关的问题, 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 “阅读”栏目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们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种结合实际的情境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 而且提高了学生们运用数学的能力。

三、重视例题, 优化教学整体效益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 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苏教版的教材将数和代数整合为两大版块, 在函数思想当中, 首先要从数量的变化和联系进行整合, 用字母来代表代数式和数量变化, 整体的脉络都比较清晰, 学生们能够更加轻易地梳理出学习的整体思路。在教材例题的选择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例题的类型和难易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来随机抽取班级的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演算, 演算出结果之后, 先由学生们来判别结果的对错, 然后教师捋清楚学生的思维之后, 再进行例题的疑难讲解, 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课程的内容, 这种举一反三的方法不仅很好地避免了题海战术, 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 合理布置考试测评

因为初中生当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所以,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 教师也应该进行层次化的设计, 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因材施教。我们以第三类的学生为例, 第三类的同学基础很差, 而且无法独立地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 教师就应该借用他们爱玩的天性来锻炼这一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 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探索环节教学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前自行制作一些长方形的模型, 使学生们在制作的过程中, 就能够充分地了解到这节课将要讲授的内容。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学生, 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们推荐提升高度的复习资料, 辅助学生们养成更高水平的自学习惯, 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 能够拔高班级同学的数学水平。

在考试测评的体系中, 教师可以结合本班情况, 适当地组织月考, 月考的试卷可以分为A、B卷, 同时对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考查, 在试卷中也可以设置必选题和选做题, 这样在为普通学生建立信心的同时, 也能够拉开班级的分数层次, 给学生们更多的进步空间。

五、鼓励师生, 建立良好沟通模式

教学过程的本质, 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掌握不同层次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波动, 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模式, 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使班级的同学都有成长的空间, 这种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 不断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课前考究, 科学安排分层教学;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例题, 优化教学整体效益;课后作业, 合理布置考试测评;鼓励师生, 建立良好沟通模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法,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红山.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4) .

[2]董林伟.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与品牌建设[J].教育研究与评论 (中学教育教学) , 2010 (06) .

篇9:浅谈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 学生主体 个性发展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一、分层教学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生分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

(三)分层授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初二代数例题,分解多项式 對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 (2) (3) ,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A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C层次的学生,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三个提问:(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A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B、C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分层训练。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 (2) ; (3) ; (4) 。学生训练时,老师不宜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组,A层次的学生选做(2)(3)题时,老师应及时点拨,允许部份学生集体讨论完成第(4)题。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每周一练的题目可分为A、B两种,印在同一张试卷的正反两面,方便学生选择。

(五)分类指导。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分层原则。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学生分层自愿。我们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然后每个学生填写分层自愿,并说出其理由,我们将理论分层与学生自愿不相符的学生征求原科任教师意见,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及时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

2、分层教学动机。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各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

3、课堂标高设置。因为学生层次不同,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每个教师悉心研究所教层次的状况(即层情),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桃。对A层学生主攻基础,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B层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C层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论哪个层次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是课堂的最高追求。

4、动态管理原则。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由学生申请,每个实验组三个教师协商,对学生所在层次随时进行调整。其目的有二:一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尽量调整到他比较满意的层次,二是在实验中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篇10:浅谈初中教学数学分层设计的论文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习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习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论文下一篇:雷锋月福利院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