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12-24

1 导学式分层教学法简述

1.1 理论依据

导学式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学, 即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人脑旧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 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的, 而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而把知识作为以预先给定的东西强加灌输给学生, 而应该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 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新的知识, 从而扩大学习者原认知结构。

1.2 基本内涵

所谓导学式分层教法, 就是针对指导性的学习目标的实现通过开辟不同的层次、分阶段、展示不同侧面和角度, 即区别于传统模式化教学中的单向、单一、单片的输入式, 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空间度。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下,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拟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拟定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 编制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得。

导是关键, 学是核心。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超越意识, 导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独立学习。

2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导学式分层教学法”承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 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成功所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步, 个性的发展, 能力的提高, 都体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2.1 展示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上较普遍的现象是侧重于知识面的饱和式覆盖和训练, 并以教会学生解题的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概念和法则的能力、重视学生规范化的表达和书写能力的培养目标为主的。由于教学观念上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剌激─反应为基础, 所以较忽视学生学习的复杂心理过程, 也就是思维形成的心理过程。所以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型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型,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实施数学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初中数学目标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导学式分层教法中实行目标管理是首要问题, 即展示教学目标, 使师生有的放矢, 便会形成一个教学的凝聚力。例如, 在初中几何中教授三角形中位线这一部分时, 可以掌握这一教学目标, 首先, 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由此能在不同的图形中指出三角形的中位线, 并能区别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其次,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导过程, 能答出本定理内容;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题。同时还可以对这一教学目标可作如下的确定, 首先, 由呈现的含有几个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中位线的图形 (适量加入三角形中线的图形) , 来辨别这条线段的共同特征。从而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然后, 利用割补法把三角形变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由此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理过程;最后, 能独立地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推导梯形中位线定理, 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题。这一目标在数学教师和学生之间达成默契之后, 便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使得教师在讲授和引导上有了方向感, 更重要的是, 作为一贯被动的学生, 在这一目标引导下就会更加有自信和能动力, 更加自觉主动的尝试对这一部分知识点进行分析、消化和活用, 才会有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的爆发。导学式分层, 第一层次就是目标的确定和构建。

2.2 分组讨论, 教师点评指导

学习小组是基础教育中不可多得的方法, 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实效的教学模式, 更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选择。分组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分析与解题的合作精神和集思广益的能力。在学生分小组讨论的时候, 教师的指导地位应该发挥到极致, 这应该是数学教师作为一个引导学习主体最应该实现个人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艺术升华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分小组讨论, 让每个人学生都记录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其他组员的解题思路, 通过对比、列举、排除、取舍、整合、嫁接等方式, 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后在讨论结束之后, 对小组讨论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系统的点评。这种方式看似轻松, 把一切都交给学生, 实际上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学生亲和力和领悟力, 还要有容纳感, 也就是能够通过对学生提供的纷繁复杂的思路进行分类、整理、浓缩、提取, 最后把握住学生解题思路的基本倾向和特点类型, 从而把握应该如何讲授某一个课程知识、培养某一解题能力的规律和规范。导学分层, 第二层次就是要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把握点评的尺度和火候。

2.3 鼓励质疑, 问题及时反馈

质疑, 是青少年的特点, 更是学习数学弥足珍贵的优良品质。没有质疑的精神, 就学不好数学。因为按照科学进步理论, 命题就是在不断的经历证实和证伪中不断接近真理。因此, 作为指导主体的数学教师, 不断解除学生的疑问自然责无旁贷, 但是更高明的教法, 那就是要“别有用心”的设疑, 这才是鼓励学生质疑的最佳方法, 激发学生自主质疑、自信质疑、质疑成就感的不断迸发。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 显得良莠不齐。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 哪些问题问得好, 哪些问题不着边际, 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由“良莠不齐”变为“泾渭分明”。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就能有所发现。当然, 鼓励质疑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最重要的就是时间问题, 即要把握质疑的时机, 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 让学生质疑。而且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才能有实际效果, 还要准许学生有疑就问, 不懂就问, 不要担心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做到及时反馈, 问题不积压, 谨防时间不够, 学生提问无所得, 流于形式走过场。

构建初中数学导学式分层教学模式, 旨在改革课堂教学, 从“全知全能教学”转变为“创造性教学”, 强化思维训练, 突出能力培养,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真正学好数学。

摘要:初中数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中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数字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同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数学分层导学教学模式, 让学生从被动强迫性学习走向自主创造性学习, 使其掌握数学知识、计算能力的同时又发展了创造力, 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导学式,分层教学,数学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武昌区教研所中学教研室.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与检测[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

[3] 陈德明.数学目标教学的教学过程研究[M].江西教育, 2001 (1) .

[4] 该例题分析来源于上海科技咨询中心所编.初中平面几何教学目标与评定示例[M].上海科普出版社, 1988.

上一篇:浅谈民艺设计美学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下一篇:GATTM焦化液体增收技术的工业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