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设计

2024-04-11

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设计

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的过程。

3、体验“升”和“亳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重点: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毫升和升分别用字母“mL”和“L”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师播放幻灯片,指名读一读。

二、激趣引新

1、学生猜测

师:通过读幻灯片上的物品,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我发现有的物品用升作单位,有的用毫升作单位。生2:我发现容量比较大的物品用升作单位,容量小的用毫升…… 师:那升和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分组实验

师:谁的想法正确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大家看我的左手拿的是100毫升的量筒,右手拿的是1000毫升的量杯,大家猜一猜,用我这个量筒装入100毫升的水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几次能够1000毫升?下面我们分组作个小实验。师:在实验之前,我讲一下实验要求: ⑴ 看清楚量筒的刻度

⑵ 每次装入量筒的是100毫升,而不是装满量筒,从水槽中取水。⑶ 记录倒入的次数和每次倒后量杯中的毫升数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倒的次数,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师:下面我们分组汇报倒的次数。学生汇报倒的次数 实验可能出现的情况

1、倒了10次但是量杯中水不够1000毫升

2、倒了10次量杯中的水超1000毫升。

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要说明可能是倒的出现了失误,教师要说明实验要认真严密。

4、板书关系式

师:对很好,就是10 次。1000毫升也叫1升 所以1升=1000毫升 1L=1000mL

三、试一试,我能行 玩跷跷板(动画演示)

帮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解决问题,选对了大头儿子就可以摘到苹果,选错了大头儿子会从跷跷板上摔下来。

9000 毫升 =()升(9 90)一个开水瓶能装水3(毫升、升)6升80毫升=()毫升(6800 6080)一 瓶 眼 药水 5(毫升、升

四、拓展延伸

1、献血

A、一般成年人,体内一般约有4升800毫升血,是多少毫升?

师:同学们,医学专家告诉我们,献血不仅仅是献爱心帮助别人,而且能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你回去也会劝你老爸去献血吗?会的请举手(师生统计)。B、如果每位老爸都献血200毫升,这(27)个老爸一共能献多少血?

2、购物游戏

幻灯片演示一袋酱油250毫升9角,一瓶酱油1000毫升3.2元。1.(1)1瓶酱油和几袋酱油同样多?(2)那种酱油便宜?便宜多少?

2.(1)1瓶洗衣液有750毫升,4瓶洗衣液有多少升?(2)每瓶洗衣液的售价是12元,买4瓶需要多少元钱?

五、课堂小结

升与毫升给你留下什么感觉?你还有什么遗憾?

板书设计:

升和毫升的进率 1升=1000毫升 1L=1000mL

篇2: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设计

2.对于知识在生活中的映射,需要举例的,学生举例后,在典型例子已经足够使用的情况下,要及时打断学生的讨论,回归书本。比如在感受1升的大小时,学生纷纷举例,例子千奇百怪,但通过讲解后,大部分例子都能正确表示1升的大小,但学生由于还沉浸在生活经验当中,把举出新奇例子当做了乐趣,渐渐开始脱离课堂的本意,此时应该及时打断,回归课本。

篇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2.利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正确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推导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猜测

1.出示问题: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 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来修补?

2.学生讨论:

(1) 需要一块就可以了 (这种想法的估计占得比较多)

(2) 损坏的地面是25平方分米, 而方砖是25平方厘米, 面积单位不一样。

……

3.师:请大家想一想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哪里?

生:面积单位间进行换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由帮助修补小明家卫生间地板切入, 充分体现现实问题的需要, 使学生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只有赋予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是有用、有生命的。

4.师:大家能不能猜猜,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也就是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1平方厘米呢?

(1) 刚才只不过是大家的猜测, 如何来验证你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呢?

(2) 分小组进行探究, 拿出一个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

5.集体交流, 学生大致想出如下方法。

生1: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 看能摆多少个。

生2: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很多的1平方厘米, 看能分成多少个。

生3:1分米=10厘米, 面积可以分别算出来, 从而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二、大胆猜测, 活动感知

1. 以“摆一摆”的实际操作为主, 推算为辅。

师: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谁要和我交流?”

生1:1分米=10厘米, 一横行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 摆了10行, 一共摆了100张小纸片。所以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

生2:1分米=10厘米, 所以10厘米×10厘米就是100平方厘米。

小结:通过验证, 你能说说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 解决问题。

(1) 师:刚才提到的小明家卫生间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了?

(2) 生: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500÷25=100 (块)

3. 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

1平方分米= ( ) 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 ( ) 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 ( ) 平方分米

5000平方厘米= ( ) 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这一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 以“动”促“思”,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找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对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猜想, 并能想办法进行验证;最后使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帮助学生丰富对面积单位的感性认识,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活动体验, 知识迁移

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1.师:想一想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 先测量它的边长, 再计算面积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2) 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里面有100个正方形;

……

4.师小结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方法指导。

请回顾我们刚才所用的方法, 都用到了哪些方法呢?

板书:猜测验证归纳

小结:这是一种常用到的学习方法,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大胆猜测、小心验证、认真归纳, 得出结论。如果以后我们忘了他们之间的进率, 可以用刚才的方法回忆。

6.全面感知, 概括抽象:仔细观察两个关系式, 你有什么发现?由此你还想到什么?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设计意图: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设计学生猜测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练习应用, 深化理解

1. 换算。

(1) 3平方米= ( )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 ) 平方厘米

15平方米= ( ) 平方分米

(2) 600平方厘米= ( ) 平方分米

400平方分米= ( ) 平方米

2300平方厘米= ( ) 平方分米

2. 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 ) 里。

(1) 正方形边长40厘米, 它的面积是 ( ) 。

A、160平方厘米

B、1600平方厘米

C、16平方分米

(2) 长方形长2米, 宽4分米, 面积是 ( )

A、48平方米B、80米

C、80平方分米

3.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设计

(1) 你能根据图中广告牌的长和宽, 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分米?

(2) 学校内有一块长方形花坛, 长5米, 宽4米。这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五、需求延伸, 适当引申

1.师:从我们学习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单位。表示数学课本的面积, 用什么单位?量教室地面的面积, 用什么单位?那么量学校的面积, 用什么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用什么面积单位时, 觉得像学校这么大的面积, 再用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来表示, 似乎又太小了, 但又说不上用什么单位。这正是教师的意图所在, 有新的需求, 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

2.教师适时指出:这时要是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 就方便多了。那么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去学习和研究。

篇4:《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1

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2利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正确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推导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一、创设情境。引导猜测

1出示问题: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虐米的方砖来修补?

2学生讨论:

(1)需要一块就可以了。这种想法的估计占得比较多。

(2)损坏的地面是25平方分米,而方砖是25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不一样。

3师:请大家想一想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哪里?

生:面积单位间进行换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帮助修补小明家卫生间地板切入,充分体现现实问题的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只有赋予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是有用、有生命的。

4师,大家能不能猜猜。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也就是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1平方厘米呢?

(1)刚才只不过是夫家的猜测,如何来验证你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呢?

(2)分小组进行探究,拿出一个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

5集体交流,学生大致想出如下方法。

生1: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

生2: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很多的1平相米,看能分成多少个…

生3:1分米=10厘米,面积可以分别算出来,从而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二、大胆猜测,活动感知

1以“摆一摆”的实际操作为主,睢算为辅。

师: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谁要和我交流?”

生1:1分米=10厘米,一横行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摆了10行。一共摆了100张纸片。所以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

生2:1分米=10厘米,所以10厘米×10厘米就是100平方厘米。

小结:通过验证:你能说说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解决问题。

(1)师:刚才提到的小明家卫生间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了?

(2)生: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2500+25=100(块)

3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5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这一实践活动。通过学生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以“动”促“思”,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找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对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猜想,并能想办法进行验证;最后使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初步体会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帮助学生丰富对面积单位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活动体验。知识迁移

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1师:想一想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先测量它的边长,再计算面积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2)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里面有100个正方形;

4师小结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方法指导。

请回顾我们刚才所用的方法,都用到了哪些方法呢?

板书:猜测验证归纳

小结:这是一种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大胆猜测、小心验证、认真归纳,得出结论。如果以后我们忘了他们之间的进率,可以用刚才的方法回忆。

6全面感知,概括抽象:仔细观察两个关系式,你有什么发现?由此你还想到什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设计意图: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设计学生猜测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练习应用。深化理解

1换算。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00平方分米=()平方米

2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160平方厘米

B、1600平方厘米

C、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

A、48平方米B、80米

C、80平方分米

3,生活中的数学。

(1)你能根据图中广告牌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校内有一块长方形花坛,长5米,宽4米。这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五、需求延伸。适当引申

1师:从我们学习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单位。表示数学课本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量教室地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那么量学校的面积,用什么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用什么面积单位时,觉得像学校这么大的面积。再用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来表示,似乎又太小了,但又说不上用什么单位。这正是教师的意图所在,有新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

2教师适时指出:这时要是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方便多了。那么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去学习和研究。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开发教材。在课的最后,并没有把今天的内容划上一个句号。而是使新的教材体系不断充实、完善和拓展,引申到新的面积单位和进率的探求,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真正把学生的内部灵性最大限度地开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5: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在讲解本单元时我使用了大量的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学生经过直观的观察才能初步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借来了量杯(3个)、量筒(1个)、滴管(1个)等等,还让有条件的.学生从家带来一些饮料瓶用做观察实验。让学生感受1毫升、10毫升、1000毫升有多少,以及通过操作得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1升=1000毫升。

在课后我要求学生去超市做调查,第二天上课交流调查报告。要多看、多记、多总结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哪些用升,哪些用毫升,用升作单位的包装一般有多大,用毫升的呢?因为课堂展示毕竟有局限性,要让孩子走到生活中去,最后他们学到的知识才能用于生活。

对于学生在练习中犯的错误也不能放过,要给予及时纠正。

篇6: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篇一: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但是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当然课前的准备也相当重要,课前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带来,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

篇二: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之所以在四年级就安排这一部分内容,是因为

1、这部分概念和日常生活结合的比较紧密,比如:一袋牛奶,一瓶酒、一桶油等,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容易产生现实生活的需要。

2、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九月初天气比较适宜孩子们和水接触。需要孩子们通过玩水了解容量,探究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我提前做了前期备学:我是小小调查员 调查内容:家中液态物品的包装上是如何标注液体的多少的。根据调查,你认识这两个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应用。

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可以直接进入主题了,这节课我们在科学实验室进行,先来认识测量液体所需要的工具:量筒、量杯、烧杯,每个同学拿一个工具认真观察刻度的是如何标注的,尤其要注意的是量杯上的刻度标注有什么特点,同样的100毫升,上面和下面标注的高度是否等高„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感知。

这节课,我加了一个“估一估”的环节,每个小组一个纸杯,里面装着多少不一的睡,先让每个人根据自己提前感知的经验来估一估这杯水的多少,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这一环节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

不太理想的部分就是探究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没有达到探究的意义。因为最大的烧杯虽然可以装一升水,但是它上面标注的是1000毫升,不用探究学生也能够知道用100毫升的量筒来倒水需要倒十次。所以这次探究的过程感觉缺少了一些实际的意义。

篇三: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随机的课堂生成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源泉,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所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的“生成”也就成了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素。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有的专家将其称之为创生的问题。在课堂教学领域内,问题生成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大于问题解决,“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知识构建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一种超越自我、具有创新价值的过程,我会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正确分析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在教学这课前,我提前一天就开始准备这节课的材料了。书上有的实物我尽量找到,又号召学生带来一些容器。第二天一上课哇:教室的物品真多,有水壶、大小茶杯、纸杯、碗、勺子、色拉油桶、饮料瓶、药瓶„„大大小小的容器摆满了讲台。我们先猜再看,加深了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感悟。学生们学得很投入,一节课下来几乎人人都能说出一升水大约有多少,也能判断哪些容器比1升大哪些容器比1升小。教师工作室

篇7: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升和毫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2.指名口答。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认识毫升(1课时)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一部分学生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 教学组织形式 2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毫升)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

(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篇8:“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建议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 已经经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建构过程, 对“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表象, 同时具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能力。可以说, 学生已经有足够的经验来探究和发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留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活动时间, 让学生自主建构“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概念, 并据此类推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关系。由于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不高, 在归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时, 有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因此,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关系。教学时, 教师要借助操作及直观的板书建立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能透过直观操作看到数学的本质。

根据以上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按以下思路来展开。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趣引新

课始, 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问题情境, 先回顾旧知“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面积和面积单位”,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这样就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 促进其积极思维, 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做足心理准备。

二、探索发现, 建构“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并获得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体验。因此, 建构“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时, 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活动, 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1.猜想。教师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纸片 (每人都有一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 观察并猜想纸片的大小, 回顾面积及面积单位, 再现面积单位的表象。

2.验证。有了猜想就要进行验证。学生对纸片大小的猜想会出现各种结果, 教师应顺势引导,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这只是一个猜想, 如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这一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促进学生去思考面积的计算方法, 还能顺利地将学生引向“量一量”、“算一算”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量和算的时候, 教师不必规定用分米或厘米做单位, 应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同时也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更为后面的探究做准备。因为, 让学生自由选择单位进行测量, 就会得出不同面积单位的计算结果: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就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做好认知准备。

当学生完成了量和算的活动后, 接着让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由于采用的测量单位不同, 计算出来的面积单位也就不同。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的测量结果, 并根据采用不同单位的情况进行板书 (将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

得出测量结果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并自我评价猜想是否准确。这一学习活动不但能反映学生的猜想水平, 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3.概括。创设情境, 启发思考:“你们认为这两张纸片哪张更大?”有的学生可能说100平方厘米大, 有的学生可能说一样大。教师抓住学生求知的急切心理, 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与100平方厘米的纸片重合在一起, 让学生观察, 从而发现两张纸片一样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但这只是直观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来理解“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的道理, 接着又向学生质疑:“为什么1平方分米会等于100平方厘米呢?谁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问, 就能促使学生从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联系去寻找答案, 让学生又一次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因为1分米等于10厘米, 所以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等于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00平方厘米”, 也就得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1平方厘米。交流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将1分米和10厘米、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用等号连起来) 。让学生从板书中直观地看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本质联系。

三、迁移类推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学习经验, 教学“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就可以充分利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式,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因为1米等于10分米, 所以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等于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面积100平方分米。交流时, 教师要抓住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分析, 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活动中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道理。

四、全面感知, 概括抽象“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关系式, 启发他们思考:“你有什么发现?由此你会想到什么?”先让学生自行归纳和概括, 然后交流。交流时也要借助板书, 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通过归纳概括, 不但升华了认识, 而且呼应了开课的问题。

五、应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换算, 加深理解

上一篇:《脚内侧传球》教学反思下一篇:学感恩节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