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升与毫升》教学案例

2024-04-30

五年级下册《升与毫升》教学案例(共3篇)

篇1:五年级下册《升与毫升》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冀教版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单元《升与毫升》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在新版《课程标准》中,对升与毫升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以下要求: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巧;

2、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的概念;

3、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4、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升和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5、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计量容器里容纳的液体或粉末状、颗粒状物体的体积。小学数学以往总是把升和毫升与其他常用体积单位一起,编排在高年级教学。本单元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一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感性认识。由于升和毫升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直观认识、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容量的含义以及计量单位,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会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形成有关1升和1毫升的表象是教学重点。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四年级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四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一题多解的数量增加。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而独立性和发散性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所以四年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期。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有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或者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也没有及时跟着老师的思维来,致使学习效率不高。积年累月,从而导致学习基础薄弱。部分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一松,他们就不想学,没有前进的动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会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改进学生学习方法,重视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时巩固和多次重复训练重点知识; 培养优等生,让他们一定要保持稳定,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关注中等生,激励他们与优等生决一雌雄;鼓励后进生,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双基”水平,使两极分化最小化!一如既往抓学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阐明各校之间竞争的严峻形势,让学生有忧患意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继续进行“一帮一”互助学习帮教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学习,共同取得进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一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量的概念。

二、认识升和毫升,了解1升和1毫升的意义,懂得用字母表示。

三、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是多少。

数学思考: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经历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和生和毫升的过程具体感知生和毫升为学习体积打基础。

问题解决: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与玩水活动,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经验。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自己的数学情感。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容量的概念认识升和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升和毫升,会读量杯和量筒中的液体是多少。

(五)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儿童的年龄阶段选择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指导发现法。

(六)教学用具

教具学具:量筒、量杯、水杯、针管、滴管一些饮料罐等。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教学设计:

一、课前探究部分,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去超市调查了一些盒装、桶装、袋装饮料、油等液态东西的多少。现在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调查的这么详细,有的同学还带来了饮料盒。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计量油、饮料的多少所用的单位有升和毫升。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升和毫升。

板书课题:认升和毫升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认识容量出示两个。师:哪个杯子装水多?学生通过观察杯子的大小很容易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指着大的那个被子说这个杯子装水多。师: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反之,容量小。

2:认识毫升。

出示两个杯子杯中装着饮料。(饮料的量相差不明显)师:那个杯子装的饮料多?说一说可以怎样比较。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比较方法,教师选择其中一种做演示。如:

1、分别取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

2、把饮料分别倒入这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里。

3、将两个杯子水平放置在同一桌面上,观察两个杯子中饮料面的位置,判断哪个杯子里装的饮料多,那个杯子里装的饮料少。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

师:这种比较方法不仅很麻烦,而且也不能看出这两个杯子中各有多少,它们相差多少?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2)、出示量筒和量杯

1、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

量筒的最高刻度是100ML,量杯的最高刻度是250ML。

2、说明容量单位毫升(毫升用字母“mL”表示)。板书:毫升(mL)

3、把一杯饮料倒入量杯,观察饮料面的高度。师:这杯饮料有多少毫升?

要想准确读出液面所在的刻度,首先要弄清每个刻度代表的数量,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回答后,把饮料倒出。

4、把另一杯饮料倒入量杯,观察饮料面的高度。师:这杯饮料有多少毫升?与前一杯饮料相差多少毫升? 为减少读书时的误差,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量杯中容量的正确方法,即实现要与量杯的液面保持水平。

(3)、认识1毫升。

师:你指导1毫升有多少吗?请你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里,试试看有多少滴?

学生操作后汇报。9滴、10滴、15滴… … 小结:1毫升大约有十几滴。

师:用针管分别取出5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观察它们在水杯中水面的位置,并说出感受。

(4)、说一说,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学生交流。

3、认识升。

师:说一说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学生交流并汇报。

生1:水盆的容量大约1000毫升左右。生2:电热水壶的容量大约要2000毫升。生

3、电热水器的容量大约要40000毫升左右。… …

师:有些容器大的容量较大,再用毫升表示比较麻烦,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容量单位“升”来表示。

(1)、出示容量是1升的饮料瓶。(2)、让学生观察饮料瓶上的单位。(3)、说明容量单位为“升”。板书:升(L)。

课堂总结部分:在计量少量液体时,用毫升作单位,在计量较大量液体时,用升作单位。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并学会了在测量液体时用量杯和量筒来测量,学会正确读出量筒和量杯的刻度。

五、课堂作业练习:

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本次教学思路清晰,条例分明,教学中,先对容量的概念进行了渗透,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体会到“哪个杯子装水对,哪个杯子的容量就大”。然后再学习升与毫升的概念,通过比较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要要想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升、毫升等容量单位。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的线索上,都是为了建立概念服务的。从本节课中也让我认识到用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学习数学,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2:五年级下册《升与毫升》教学案例

“升”与“毫升”,我想每个小朋友都知道吧,因为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活泼着呢:超市的饮料架上可都是它们的世界,家里的水杯、热水瓶和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里也隐藏着它们的身影,还有各种化妆品药品等上面也都随处可见。哇,它们可真是我们的生活好助手。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深入了解了它们的魅力——制作一个一升的容器。在做好的容器上并找出1/4升,2/4升,3/4升。我听后,很感兴趣,通过学习知道了可以准备四个250ml的纸杯,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瓶子,一把直尺。回家后,我立刻开始我的实验。

我先把四个纸杯和上下一样粗可以装一升水的瓶子准备好,然后把四个纸杯装满水,往瓶子里倒,倒满4杯就是一升,并做好标记。然后量出一升的高度是20cm。接着,我在10厘米处做好标记。此处便是500毫升,也就是1/2升。5厘米处也做上标记,就是250ml,此处便是是1/4升,最后在15cm处标上了750ml,因为通过计算750ml是250ml的三倍,那就是5cm的三倍,便是15厘米,所以就是3/4升。通过这个实验,我知道了1/4升,2/4升,3/4升,1L分别有多少液体,还能通过参照容器估计我们平时喝的大大小小的饮料和家里的容器大概多少升或多少毫升。哇,太佩服我自己了,数学估计能力简直可以秒杀其他同学啦!

篇3:数学课堂中“升与毫升”教学探析

一、以引促学,明晰角色任务,教师编舞

新课程赋予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其实,教师更应是“编舞者”,每堂数学课就是一出戏,这出戏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剧本,合理安排舞蹈环节,精致编排舞蹈动作,教师不仅要编排好每一场戏,还要当好一个领舞者,引领学生演好这场戏,跳好这支舞。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序推进,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操作活动中认识“容量”概念、容量单位“升”和“毫升”,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1)比一比哪只玻璃杯盛水多,哪个水壶容量大?(2)认识1 升有多少?(3)认识1 毫升有多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循序探讨,在学生猜一猜后提供实验材料:玻璃杯、水壶、滴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观察、感受、体验,并在学生操作时适当给予帮助,引领他们自己一步步地循着预设的思路探究、感悟、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掌握分寸,不越俎代庖,行使好自己组织、引导、合作的职责,以引促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角色,让学生自由舞蹈,自我建构。

二、以情促动,调动主体参与,学生群舞

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我们要争取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到群体舞动,使他们全身都活动开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须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可以通过有趣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调动、激励学生的参与。如在教学“升和毫升”中,我安排了两个操作活动:一个是认识1 升水有多少,另一个是认识1 毫升水有多少。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老师每天要喝7 杯水,你们谁能帮助老师算一算一天大约喝水多少升?“我们得知道1 升水是多少才能算出7 杯水是多少升?”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得没错,老师这儿有一个正好能装1 升水的正方体容器,你们自己量一量吧!”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测量1 升水,在学生体会到1 升水的多少后,我让他们先估一估7 杯水大约有多少升,然后再动手操作验证。在认识1 毫升水有多少时,我说:“大家已经知道了1 升水有多少,还有一个比升小的容量单位毫升,你们能想办法弄清楚老师喝一杯水是多少毫升吗?”新的问题再次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我让他们借助标有刻度的滴管测量1 毫升水,观察感知1毫升水的多少。我让学生数一数1 毫升水大约多少滴,再把1毫升水滴在手心、杯子中观察,使他们懂得了1 毫升水比1 升水少得多。在深刻认识了1 毫升之后,学生觉得用滴管测量1 杯水太费时了,于是提出借助量杯来测量,终于很快测量出1 杯水大约有200 毫升。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探究欲望的法宝,它可以驱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以思促思,激励思维舞蹈,师生共舞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数学课堂是学生思维灵动的舞台,学生是否有效学习不仅要看他们的肢体有没有动起来,更要看他们的思维是否被真正激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发挥教学智慧,以思促思,用自己的思考促动学生的思维神经,实现师生思维共舞。还以“升和毫升”一课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1 升和1毫升后,为了加深对这两个容量单位的认识理解,我组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观察思考,体验感悟。在设计练习活动时,我原本想设计一些“填一填”“选一选”一类的基本题型,可一想那样的题目思考性不够强,会约束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发挥。于是我设计了“估一估、量一量”活动,给学生出示了牛奶盒、脸盆、大雪碧瓶、汤匙、水桶,先请他们说一说计量每种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较为合适,再估一估这些容器各能盛多少水,最后再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看看谁估计的结果比较接近?在活动中,我装作无知而好奇的样子和学生一起猜测,与他们共同操作验证。这种开放性的活动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赋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猜想中主动联想、类比,不断地调整修正想法,使思维的潜能充分得到激发。

四、结束语

有思考的学习活动是内涵发展之路,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动手,还要让学生动脑。这不在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思考了多少,思维升级了没有,能力提高了没有。因此,教师要行使好组织、引导、合作的职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角色,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共同的舞台。

摘要:文章从以引促学,明晰角色任务,教师编舞;以情促动,调动主体参与,学生群舞;以思促思,激励思维舞蹈,师生共舞三方面进行探析,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舞的舞台。

上一篇:名家古诗文朗诵下一篇:浅谈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