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2024-04-22

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精选8篇)

篇1: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浅议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途径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共同构成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品质养成具有针对性、发展性、整体性、反复性等特点.职业道德品质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在专业学习中获得,在社会实践中体现.

作 者:秦正修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河南,焦作,454100刊 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FINANCE & TAXATION COLLEGE年,卷(期):17(5)分类号:B822.9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品质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篇2: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摘 要:职业素养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途径;培养;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to train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

Chen Jiang Bao yifeng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is the code of conduct which people should obey when they are engaged in occupational activities.The key ways to enhance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s training them to havegood professionalism, which also has important social value.The paper say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Then the author gives some ways to train their professionalism.Key words: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Ways;Train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既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专业创新能力,也包含政治意识、道德意识、职业认同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和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

[1]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取得职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就业时的外在阻力和内在障碍,使学生抓住就业机会。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由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的。当前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职业素养缺失,从而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

1.1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需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很多学生在被高职院校录取以后,是本着不得不来的想法进入高职院校的,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后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多数高职学生是以高考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多多少少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没有“职业”这个概念,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身职业素养。因此,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2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被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斯潘塞的“冰山模型”理论揭示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

职业素质冰山模型

通过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反馈情况来看,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所学到的专业才能也无法施展。这些企业,在初期可能比较注重技能知识,但是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职业进程中学生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如学生要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富有创新开拓的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等。因此,现代企业的用人理念急需高职毕业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

2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的内在精神层面,这就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高职学生的最终角色必然是“社会人”、“职业人”,所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最终还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点和内容又决定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主体只能是高职院校,在大部分时间里,培养场所也只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3]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必然是在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前提下,整合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全程覆盖式的全方位教育。笔者对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2.1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

首先,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同时,应逐步建立起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并贯穿于高职三年教学的全过程。大一注重专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或职业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在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内建立起生产型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能够形成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其次,通过设计合理的考评机制,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吃苦耐劳意识等职业素养。考评机制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指引着学生努力的方向。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还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的考试阶段,而这无法有效地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学生对职业素养并不了解或重视,而纯粹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可见,考评机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职业素养的考评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技能、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2.2关注高职学生的价值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职业人的价值体系会直接影响他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作风。而目前社会价值体系是多元化的,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化,一些消极和浅陋的价值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不利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结合基础课、专业课、校内实验实训课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综合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养成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

2.3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到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做规划、在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4]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要求自我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筹划未来,为自己选择一条真正适合的发展道路,实现职业理想和目标。

首先,入学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引导能帮助学生较早地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然后结合专业树立起职业信仰,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入学教育固然能够指导学生较早的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但是当高职学生面对学习过程中校园内外的各种事物,必然会产生一些迷茫,所以,构建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最主要的是做好高职生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持续地组织行业形势教育,使高职学生关心行业发展大事,关注专业发展方向,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指导高职学生走出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并开展个体职业指导,强化职业指导宣传,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找相关老师进行指导。

最后,在毕业之前对高职学生进行细致的求职过程体系指导。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在其毕业之时已基本定型。因此,高职院校应指导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面向基层,到企业第一线去,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清就业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和职业观念。

2.4通过校企合作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致力于构建“三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联动(即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育人机制,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时融入社会,这对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采取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2.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浙江某高职院校近几年在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设立各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参加的学生人数30-50名不等,设1-2个指导教师,项目负责人由学生担任,项目申报、组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负责提问、质疑。通过该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研究项目实施,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另外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工作的实际行动中去。3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合力培养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2]杨明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3]江波,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探析[J].出国与就业,2009(6)

[4]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0(18)

[5]刘伟.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71-72

作者简介:

篇3: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中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一、当前酒店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从全国酒店规模上看,星级酒店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4年全国星级酒店只有1370家,而2013年第四季度统计,星级饭店为13508家,同比增长11.26%。广东和浙江两个省的星级酒店数量超过了一千家,分别达到1275家和1089家,位居全国第一、二位。四、五星级酒店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总数的61.56%。

从酒店类型上分析,经济型酒店成为发展的热点。上海、北京、江苏经济型酒店的数量居全国前三位。国内品牌发展态势良好的有如家、锦江之星,不仅其连锁店数量位列全国一、二位,而且通过在美国、香港上市加速扩张。国际品牌也将大规模增加。据了解,美国经济型酒店晶牌格林豪泰将以长三角为重点,未来3到5年在国内铺设近200家酒店;美国另一经济型酒店品牌速8(Super8)也将在未来在中国开2100家连锁店。

全国高档酒店建设将迎来高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待评、在建、待建(2007底前开工)高档酒店(相当于四、五星级)总计1107家,其中相当于五星级次的酒店就有554家,大大超过目前全国五星级酒店的总量。从地区分布看,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安徽分别以155家、146家、97家、86家、82家位前五位,它们之和占全国总数的51%。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加速进入。2006年底统计,有37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酒店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502家酒店。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酒店管理均已进入中国。而且在未来几年,国际酒店集团管理的酒店数量还将迅速增加,比如洲际酒店集团最新的全球发展,在中国拓展的酒店数量将占其全球发展总数的三分之一。

酒店业发展不断成长壮大,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而言必然会不断在增加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对人才需求从质量上来说,要求是越来越高。这不仅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也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要与企业联系,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二、酒店员工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1、酒店员工流失严重。酒店行业准入条件低。这应该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入职人员什么人都有,许多人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酒店这个行业并不适合自己,思想的不稳定就会辞职。这同样也会影响到酒店其他同事的情绪。

2、传统就业观念陈旧。传统观念认为服务员工作总是低等行业,是侍候人的行当。服务员长期以来受不到尊重,只要一有其它机会就会选择离开。还有的认为酒店工作吃青春饭的行业,不够稳定,导致员工工作不安心,终身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极少。

3、酒店工作时间和工资待遇不相适应。酒店工作本来就很累,到了节假日便更苦更累,有时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年轻员工往往叫苦连天。工作又累又辛苦但工资却不高,这也是员工轻易辞职的主要原因。

三、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道德培养的方法途径

1、充分认识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酒店管理专业老师包括非专业的英语、会计教师,必须认识酒店、了解酒店,理解酒店服务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有意识指导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树立起职业道德意识。老师要时时、事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习惯,学生的职业道德感也会不断加强。另外,要常带学生到酒店进行实习,通过实践活动把职业道德落实在行动中。实习的同时还要不断掌握酒店的各种信息,遵守酒店行业规范,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2、要教育学生学会笑脸服务。酒店工作对礼仪、礼节方面要求不仅高,而且必须学会笑脸相迎笑脸送。有一位资深人力资源部经理曾经说过:“我宁可聘请一位会笑的初中毕业生,也不愿聘请一位不会笑的哲学博士。”所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除开设必要的音乐、礼仪、形体课之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学会笑脸服务。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客人。此外,还要养成服装整洁、着装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站位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的站、立、行、微笑等方面与酒店行业的行为规范相适应,相谐调。

3、对学生进行职业理念、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召开“酒店文化”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的话剧来反映两种不同的服务态度,对企业的影响和在顾客中的不同反响,从而让学生自觉认识培养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服务身边每一位同学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通过酒店管理优秀人才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对刚入校的新生,每学期都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请优秀酒店经理人才、优秀毕业生演讲自己的创业经历来激励学生。成功人士的事例往往能给学生以很大的鼓励,可以激励学生增强信心。

篇4: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道德 有效途径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教育第一要务,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根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成才、成功的基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需要和要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各个德育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合作共同加强教育,提升德育教育实效,从而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建立齐抓共管长效机制

首先,学校要定期组织各个德育职能部门讨论,并提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建议,把这些方法和建议进行汇总,作为今后德育教育指导意见;对阶段性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进行改进。其次,学校各个德育职能部分要联合行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职业道德理论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与生活相结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引用生活中例证进行教育,同时也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工厂、市场等,了解市场经济的管理特色和对员工的要求;学校团委可以请企业家到学校讲自己创业的经历,用亲身经历讲述职业道德修养是成才、成功的条件,深刻的、生动的报告能激发学生钻研业务,提升技能的热情;学生科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帮助敬老院的老师打理生活,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环保、节能宣传等。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从而体验到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意义。

二、加强对德育课程的建设

1. 积极开展德育课教学

德育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每位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关系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但是,平常的德育教育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要将德育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德育课程更贴近社会。例如我校某一班级的两名同学成绩不错,就是因为捡到同学的餐卡没有交公,而是拿到小卖部消费,因此,学校对这两名同学进行认真的批评教育,并且取消了他们本应获得的奖学金,并借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教育、养成教育和责任意识培养,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统一起来,开展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符合时代的活动,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德育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特别是对学生职业德育素养的形成中发挥着功效。

2.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德育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评价德育效果要从多方面进行,其最主要还是在“情”“意”“行”方面,而不仅仅是“知”。提升德育教育实效,只靠课堂中的教学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课程外的课程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德育教育应不拘于形式和场合等,这也是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利用课余,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开展职业指导、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参与一些与社会有关的、与职业特点相结合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多方位地去体验德育教育,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的实效就会明显。

三、开展活动培养职业意识

以开展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荣辱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中职学生正处于个人思想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他们是有追求的,善于竞争。因此,学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制定利于学生发展的规则,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德育素养。

1. 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专业技能大赛是中职学校经常开展的一种活动,其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利用学生在准备竞赛和参与竞赛时形成竞争的意识。在比赛之前,参赛的学生要克服各种压力,积极地投入到加强学习专业理论和提高专业技能方面,这些需要付出,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优秀。参赛学生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其他的同学,让他们也会明白只有钻研技能,才能学到真本领,才有可能在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从而带动更多学生树立努力拼搏、善于竞争的意识。

2. 开展课外活动比赛

中职学生有部分毕业学生会升入高校学习,但大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这样,学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各个专业的特点,开展一些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外活动比赛。学生代表班级参加活动竞赛,是代表整个班级的形象,能为班级争得荣誉,同时也为个人特长的展示提供了平台,自己的才艺得到展示和肯定。参加活动竞赛的学生在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会积极准备,全力以赴。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会受到师生的大力支持;取得荣誉时,也会受到师生的赞赏和尊重。通过参与课外活动比赛,不仅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能力,也增强了参与的信心,又促进班级同学的团结协作,从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总之,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效果,那就是好的方法。职业道德教育关系到以后学生的成人、成才,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要怕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要研究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进行扎实的实践,从而提升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成就中职学生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篇5: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途径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中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越来越重要。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培养高尚道德人格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人格途径

一、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21世纪,人们将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的民主化、平等性,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念逐渐深化,道德人格教育正体现了这样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确立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谓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强调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的塑造以及引导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理解生命、追求价值、活出人的意义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意识到,要想使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就必须以人文主义的理念作为指导。即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当代工作的核心,自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与完善,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教育改革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精神动力,才有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家园。

2.恪守教育的“全人教育”使命。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其全人教育论中明确指出:“全我的中心点和统一点,就是自己的良心,是神,是生命。”小原国芳在这里所强调的良知、神以及生命就是指人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即精神、理想、信仰、价值等。“全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享受真正的生活,全面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关怀学生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与满足,以达到学生身、心、灵各方面的平衡与发展。台湾中原大学的王惠芝先生在谈到“全人教育”时指出:“全人教育的主要宗旨之一便在训练出身、心、灵都平衡而又能健全发展的学生。一个受过健全教育的学生终其一生,在道德选择上有清楚的明辨能力,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忠实尽责,完成生命意义的实现。”所以,真正的教育应当包含智慧之爱,应当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应当培养学生美好的理想,应当让学生具有公正、自由、民主的信念,应当使学生理解人的生命、尊严与价值。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追求智慧、关注生命、理解价值、提升精神、培养信仰,从而养成一种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

3.重视教育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教育不应当只成为我们追求功利的一个手段,而应当回归到它的本质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在工作中尽量体现和突出人性。师生间要建立亲密的人性关系,教学中要突出知识的人性内容或人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通过教育自我完善的意识。教师的确不能改变课程的日趋专业化和破碎化,也不能改变社会观念对学校的巨大影响,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和为人使学生意识到,最光荣伟大的事业莫过于怎样做一个人。

二、注重科学的“灌输”方法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统一

1.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所有德育活动都应在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要激励、发挥其主体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全部心理机能去感知、想象、体验和理解相应的社会意识与道德规范。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2.科学“灌输”的实质与存在的必然性。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由教师直接传授却仍不失为一条捷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授人以渔”先于“授人以鱼”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在大学生的立场、观点、方法尚未形成和完善之际,加强科学理论的灌输,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完善的客观要求。当然,这里说的直接传授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中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上的科学灌输,不是那种无视学生主体,只强调服从的填鸭式的灌输。

3.主体性有效发挥与科学“灌输”的结合。强调灌输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把灌输的内容内化并外化为行为,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方法,其价值在于有效性,提高有效性离不开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往教育的缺陷并不在于灌输,而是在于没有将灌输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灌输。道德教育的最佳境界,在于形成知、情、意、行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协调,从而构成系统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机械而简单的德育方法是完不成此任务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将科学的灌输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并进一步落实到中学生的知、情、意相统一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上。

三、培育大学生自我建构高尚道德人格的自觉意识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体、思想、行为的活动状况的意识,是对自己在社会、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一种全面认识和评价。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自我意识开始指向内心世界,是独立自主、尊重自信、自我调节与控制等心理品质养成的最佳时期,但由于自身的局限,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耐心帮助与指导。学校内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2.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发展的主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期间,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促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人格建设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林斯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必须了解自我教育的意义、规律和方法,在道德人格教育实践中,指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目的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养成探究行为的目的、意义和途径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只有当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时,教育才会有效,所以,教师应明确地对学生提出任务、目标、要求,激发其道德人格建设的意向,依靠受教育者道德人格自我建设积极性的发挥,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以培养其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精神,提高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展其控制和支配行为的能力,使其成长为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四、营造培养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良好校园氛围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内部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把它变成一种由教育者有意识地控制和设计的隐性课程,以增强育人效果,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整合的概念,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应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隐性教育因素的功能和整体育人效应。 2.加强班集体建设。集体并不是通过关于集体主义的谈论来建立的。建立和培养学生班集体,必须以这样的两点作为基础:第一,要吸引全体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第二,集体活动的组织必须有助于学生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以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激发,使他们结成友好的和有工作能力的集体,使班集体在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五、加强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培养的实践环节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的道德规范、原则和价值观,而且要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因此,它更强调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相关的行为习惯。英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曾指出,德育最重要的是要多做,反复地做,直到做好。杜威认为,应当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学校生活不能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知和行要统一。杜威认为学校对儿童应该给予多方面的道德训练,仅把儿童训练成为一个会投票的选民、一个守法的公民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所以,德育一定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其中感受道德,践履道德,选择行为方式,在活动中发展品德。

1.树立道德榜样,开展向先进模范学习的活动。要充分利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杰出人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道德教育。要树立一批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青少年身边的道德楷模,开展扎实深入的向模范学习的活动,让我们的青少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道德品质中受到鼓舞,吸取力量。

2.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要广泛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通过公民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和18岁成人宣誓仪式,增强青少年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开展应有的礼仪教育活动,倡导和推广公民道德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礼仪教育在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讲文明、讲礼貌活动,倡导文明言行,推广文明礼节,使重礼节、讲礼貌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3.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要进一步突出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要继续深化希望工程,充分发挥希望工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通过青年文明社区服务活动,引导青少年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在保护母亲河的活动中,引导青少年从爱护身边的环境做起,帮助他们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使道德践行能顺利进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他们真正地活动起来,真正地看,真正地想,只有使学生真正受到感动,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全而完善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J].中国青年研究,(4):26-28.

[2]纪秋发.北京市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0(2):35-36.

[3]程方平.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视点[J].德育信息,(3):24-27.

篇6: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非常重视,但常受限于在学生毕业阶段的政策解答与信息发布上。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仅仅体现在阶段性上,而并非是对学生的全过程职业指导,这就使得学生在邻近择业时变得被动、盲目,很难保证一定的就业稳定性。换言之,高职院校为学生“授之以鱼”,而并非“授之以渔”。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临时就业指导模式,而转向职业指导模式,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注重他们在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之间的平衡发展,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教育思想,切实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锻炼上。比如说开展心理指导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变化,为他们组织和创造技能竞赛机会,在竞技中磨练他们适应竞争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也能在塑造软实力之余提高他们的硬实力,使他们在高校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更全面的职业素养指导,从一开始就拥有面对未来就业活动的基本意识[2]。

2.2从单项择业指导型向就业创业复合型的转化

伴随目前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激增影响,市场就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对高职生的素质培养更应该注重隐性职业素养方面,在夯实他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强化人才创新教育,开拓他们的思路,比如说从传统的“单项择业指导型”转化为“就业创业复合型”培养。因为传统高职院校仅从学生的专业学科角度出发来对症下药,给出未来就业指导走向,这也固定了学生的未来就业思维,所涉及到的职业素养培养存在较大局限性。就业创业复合型培养则强调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希望打开他们的思路,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来开放他们的视野,同时给予他们在实训孵化基地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机会,比如以实训基地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社团、围绕毕业生所展开的专项扶持基金活动、以学生就业跟踪服务为主的信息交流平台、以优秀专家创业指导为主的客座讲座系列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隐性职业素养,让他们懂得多交流沟通、多尝试突破自我,学会选择就业、创业双重道路,在实践中强化自我的隐性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生涯拓展多条道路。综上,基于“素质冰山”视域下的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一定要回归本源,从全面发展高职生的角度出发,平衡他们在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之间的综合实力,注重学生意识、情感、动机与特质的提升,也为社会输送更多真正具备就业竞争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怡然.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36):257-258.

篇7: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积极情绪则单指正性情绪或具有正效价的情绪,是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包括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这三个部分。十几年来,心理学界掀起了积极情绪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成果,对于人们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情绪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体验,它还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教育对象。因此,教师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尽量使自己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既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负责,也是在为学生提供正向的模仿对象。

积极情绪的重要作用

积极情绪是一组情绪,比较常见、研究较多的有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这些情绪对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积极情绪可以扩展思维

人们处于积极情绪之下能够看到更多,感受到更多。有研究者进行过一项实验,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一组体验逗趣或宁静,一组体验愤怒或恐惧,最后一组体验中性的感觉――毫无特殊性的感受。让这三组被试带着所体验的感受,列出他们当前想要做的事情。结果发现,感受到逗趣或者宁静的人,他们列出的单子比其他两组都要长。可见,积极情绪为思维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2.积极情绪可以扩展认知范围,增强创造力

实验发现,当人们处于积极情绪时,嘴角的肌肉会上扬,眼周的皮肤也会皱起,这两块面部肌肉预示着灵活而开阔的注意力。研究还发现,积极情绪为认知加工提供了额外的可利用的信息,增加了更多的可用于连结的认知成分;扩大了注意的范围,导致更综合的认知背景,增加了相关于问题的认知要素的广度;增加了认知灵活性和认知连结的多样性。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思维更开放、更灵活,能够想出更多的问题解决策略。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

3.积极情绪可以带来良性循环

研究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和托马斯?乔伊纳研究发现,在生活中体验更多积极情绪的人,更能够以一种开明的方式应对逆境,他们会看见更多的解决办法,并且在调查的被试中,最积极的人在五周后会变得更加积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循环,当面临问题时,积极情绪使得他们的思维变得开放,开放性使他们能够找到解决办法,并且巩固了他们的积极情绪,而这种巩固后的积极情绪又能使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积极情绪可以在我们的身上触发良性循环,让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变得更积极。

4.积极情绪可以打破人际界限

积极情绪的提高,能够让人们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更多的交叠。带着积极情绪,人们觉得自己与生活中重要的人之间更亲密了;拥有积极情绪,个体会在“我”和“你”之间看到更多的联系,最终看作“我们”。不管文化背景如何,积极情绪都能使我们感受到思维的开放性以及与他人的联系,它能使我们看到与他人的同一性。因此,积极情绪对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5.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积极情绪能够让个体从压力和消极情绪体验中迅速、有效地恢复,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环境。在具备韧性和不具备韧性的人之间,最关键的差异是他们的积极情绪。有韧性的人,即使在感受着压力和痛苦时,也在体验着积极情绪,他们会勇于面对严酷现实,对未来充满希望。

学校培养教师积极情绪的有效策略

1.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教师的工作具有劳心与劳力的双重性质,为教师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场所可以适当减轻教师的疲劳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情绪。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虽然随着中小学办学条件的不断好转而相应地得到改善,但还需要尽量人性化,让教师在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里调节、陶冶自身心灵,保持积极心境,进而安心地教书育人。

2.营造充分肯定的工作氛围

辛苦的工作如果能够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同,必然会对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激发起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同时,在积极、肯定的工作集体中,人际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协调、友善、融洽,教师们会互相给予丰富的情感支持,保持积极的工作配合,普遍保持积极情绪,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职业幸福感。因此,学校要尽量营造积极、肯定的学校氛围,帮助促进教师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

3.激活、发展教师的个人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寻找、应用优势可以显著而持久地提升积极情绪。优势是一种预先存在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即使完成同样的任务,每个人应用的优势也是不同的。因此,学校要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提供多元的评价指标,给教师提供多样的表现机会,帮助教师寻找、使用、发展自己的优势,提高教师工作的热情。

4.将教师心理素养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品质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利用校本培训的机会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可以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帮助教师进行情绪管理、自我认识、意志力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等训练,提升心理素养,保持健康心态,积极投入工作和日常生活。

教师自我调节情绪的有效策略

1.寻找积极的意义

积极情绪源于对情景和事件的积极解释,因此提升积极情绪的一个关键途径就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更加频繁地找到积极的意义。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生活中有投入、情感卷入和专注的感觉,就会感觉到幸福和有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激发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回忆过去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体验,回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愉快体验的活动,觉察自己投入程度最多的活动或者最能让自己身心放松的活动;可以通过将日常行为与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给生活、工作赋予意义;还可以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通过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增加生活的意义。

2.发现生活中的喜事

提高积极情绪的另一种策略是从事情中寻找好的方面,将积极的事物变得更加积极。塞利格曼的研究认为,耗费少且效果更持久的快乐方法就是被他称为“三大喜事”的练习,即每天写下三件喜事以及它们的起因和过程。他认为,快乐是因为做了快乐的事情,当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你就会快乐,不去行动,只是思考和感受是不会快乐的。教师可以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喜事,或者每天跟家人分享生活喜事,不仅会让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降低不良情绪的出现概率,还可以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3.设立“善意之日”和“感恩之日”

当我们记录、表达对他人的感恩时,我们会感激别人的善意,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情绪,同时,我们自己的善意也能提高积极情绪,并且它和积极情绪相辅相成,只要认识到自己的善意举动,就能够启动良性循环。并且,在每星期固定的一天里做几件好事会比将他们分散在整个星期当中要更有帮助。因此,教师们可以自己创建“善意之日”和“感恩之日”来体验别人的善意,表达自己的善意,激发积极情绪。

4.坚持运动和正念训练

人们可以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快乐、释放压抑感、满足享受需要,这些都是积极情绪的体验。正念运动是近年兴起的来自于太极、气功、瑜伽等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运动,是通过身体操作、身心调和及心理意念的导引而达到身心整合的运动。正念运动旨在培养被试对当前思想、身体感觉等的非评判觉察,增强“此时此刻”的觉知,而不是陷于思虑和自我批评中。教师们可以设立固定的运动时间,进行传统体育锻炼或冥想、身体扫描等正念练习,形成运动习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帮助自己增强积极情绪,缓解压力。

5.建立温暖、可信赖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人们通过与他人在一起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教师可以经常与亲密的朋友、家人或同事在一起,保持温暖的、可信赖的关系。沉浸在这种交往关系中,可以有更多的微笑、欢乐,享受更多的积极情绪,并且能建立更深入和更令人满意的联系,使生活更丰富、更幸福。

篇8: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本人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骨干教师, 且担任过多届中职的班主任, 和在校学生及已毕业的学生接触较多, 了解他们的求职心理、工作现状, 同时也多次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要求, 近年来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途径做了一些探索。笔者认为, 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途径应该是全方位、多渠道的, 现归纳如下:

1.改进德育课堂教学, 不断更新职业道德内容, 拓宽教学方法。根据教育部规定,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职生第一学期的德育内容, 大部分学校只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 很多德育教师采取的是简单的说教形式, 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内容陈旧、单调, 教学方法滞后、单一, 而且课本案例与学生接触到的现实社会出入很大, 缺乏时效性, 老师讲授的内容很难被学生接受, 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 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 德育教师应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 因材施教, 在内容上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所侧重, 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渗透;同时, 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 案例要充满正能量、趣味性和时效性。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大“门诊对话”式教学、实例教学的力度。课堂上还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模拟招聘、简历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课堂更好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把德育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 并在实践中锻炼巩固。除课堂讲授外, 还可请相关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举办专题就业指导讲座, 为学生解答就业方面的疑问,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努力成才的意识。

2.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实现“学习生活化, 生活学习化”, 真正让职业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 让德育易于被学生接受。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 全面灌输“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努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具体方法如下:

(1) 以日常管理为重点, 注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必须从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认真学习, 遵法守纪, 诚信诚实。

(2)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 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生大都喜爱课外活动, 因此, 应将各类活动的开展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开展以下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开学之初的军训, 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班内以及班级之间竞赛活动, 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开展参观、交流等活动, 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开展以讲诚信、讲奉献、讲勤俭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奉献、勤俭都是一个企业员工应遵循的美德, 从而自觉地在自己身上传承这种美德;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适应社会。

(3) 以入学教育和顶岗实习为抓手,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在新生入校之际, 开展入学教育, 由院长亲自向学生宣讲在科技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技术人才的发展前途、往届毕业学生成才的典范等方面内容, 引导新生热爱专业, 稳定他们思想, 灌输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要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感受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人文环境, 按照实际的生产工艺现场操作, 经历从“学生”向“员工”的转换过程。在工作中去领悟、感受职业道德,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4) 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依托, 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载体, 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 学校还要和企业合作, 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如在教室里、走廊里张贴优秀企业家、道德标兵的头像, 给学生一种激励作用;在实验室、实习工厂里, 将企业生产流程、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制度张贴上墙, 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 营造真实企业氛围,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形成职业操守。

3.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合职业道德教育, 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离不开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在社会转型时期, 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他所拥有的职业道德素养才会有用武之地, 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认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是一名英语教师, 在中专第一学期的英语教材中有一单元的标题是《I Can Do It》, 该单元任务是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三年以后的英语名片。在课堂教学中, 我让每个同学都设想一下自己中专毕业后想从事的理想职业, 并让他们讨论从事该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启发他们怎样去获得这种能力和素养, 鼓励他们为理想而奋斗, 不枉度中专的学习生涯。在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 课后很多同学学习态度和各方面的表现进步不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 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在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学中融合职业道德教育, 拓宽了德育教育途径, 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通融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使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真正做到了“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 教学全过程育人”。

4.以专业技能实训为契机, 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是社会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 它是从业者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学生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 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实训是学生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 在实训过程中, 要注重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相结合,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指导,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具体方法如下:

(1) 实训教师可安排学生到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参观,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 学生从教室到车间, 身份发生了转变, 教师要把技能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来, 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意识到技能训练也是一种艰苦的学习, 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艰辛, 从而慢慢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责任感。

(2) 实训教学要有意识地针对能力培养训练开展各种项目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角色, 完成任务, 以此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提高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3)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意识教育,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他们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 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

(4) 在实训教学中, 还应渗透机遇意识的培养, 逐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并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愿意思考、主动思考, 学会思考的习惯, 在思考中激发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5) 实训教学应制订合理的实训大纲、实训方法和考核规则, 科学安排实训内容, 严格执行实训操作规范, 培养学生严守纪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由此可见,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核心环节。

上一篇:党工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下一篇:五乡中学三年发展规划论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