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2024-04-17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精选8篇)

篇1: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改革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并结合相关的教学实例,给出了几个小学数学自主教学方式的几个范例,内容相对贴近实际,以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课堂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应该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由于数学科目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年龄层次,直接决定了授课的方式和理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更加重要和可行的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创设出一个民主、自由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借此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能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主要从自主探究教学的几个基本程式并结合相应的案例对教学方式予以论述。

1、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及课堂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行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针对所教的内容创设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

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而言,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是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创设出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有用的”或者是“有趣的”具体实例作为教学的情境。这样就能保证学生能从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数学的存在,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还大有用处,极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打下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例如,讲授“圆柱体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逐层递进的问题情境:

(1)圆的面积怎样求解,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2)展示出一个圆柱体实体模型,让学生想想圆柱体的体积求解方法。

(3)当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示他们能不能将圆柱体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之后模仿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来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探究”这个关键点,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进行表扬,不能增加学生的挫败感,这样整个教学的氛围将更加活跃、自由和轻松。

2、提出问题

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教学的一个组织、引导和参与者,在教学的过程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双边学习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关键作用,即通过创设疑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种引导的方式能很好的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进一步的诱发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笔者在讲授两位数加三位数进数的内容时,就有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计算时能不能从百位数开始算呢?”当时笔者也是楞了一下,但没有对学生的整个问题直接进行否定,而是就势向其他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这样,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3、探究的方式

探究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尝试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利于学生探讨问题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在很多方面都积极的挖掘学生的“动手实践”这一学习方式的价值。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内容时,口袋内有4个红球及2个黄球,每次可以任意的摸出一个球,摸后再放回,一共可以摸30次。若摸到红球的次数较多,则算小明赢;若摸到黄球的次数较多,则算小玲赢。问题随之而生:“上面的这个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想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对问题进行验证的冲动,通过几次操作之后,学生自然就发现了问题,进而对出现这种结果所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和提示下最终得到结论。

4、明确结论

对结论进行明确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获取正确的知识。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得到讨论的结果,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评议与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公认的结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对这个结论加以完善和总结,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练习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相类似的实际问题,然后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获得反馈之后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把握,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最终达到以教促改的良性循环。

5、回顾与反思

通过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这样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及理性思维方式。

6、结语

教学是本就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进行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做到扬长避短,日臻完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莺敏.“问题解决,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2]石美银.自主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永恒的主题——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J].

篇2: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摘 要:小学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标准,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构建者,自主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将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转折点。针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对策。

?P键词: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自主探究式模式讲究的是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研究。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教学方法解除了教师心中的束缚,以学生为中心。当然,从传统向新课改过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走极端。如果想更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感悟有不同理解。每个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会受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所影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路。这种教学模式重视相互合作、交流。学生发表意见时,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体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合作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使数学知识与小学生思维特点相矛盾。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情境,猴王做了一张饼,分给三个小猴吃,猴王将饼分成大小相等的三份,第一只小猴子分到一份,所以第一只小猴子就分到整个饼的1/3。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又将饼的另外两份分别分给第二只、第三只小猴子,那么,第二只、第三只小猴子分到饼的几分之几呢?这样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最终回答出第二只、第三只小猴子分到饼是几分之几。

(二)设置目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积极地质疑、猜想,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的设置问题,鼓励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自主发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营造出主动学习的氛围。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先准备好学具: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教师提出问题:“要研究圆的周长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再提出问题:“用绳子量出,圆的两个直径的长度是否能回成一个圆?如果不行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呢?”经过这样目标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三)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遵循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的话每人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让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思想,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让小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根据要求完成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和长有什么关系?和宽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这样的合作交流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四)学以创新,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学生所学的知识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分层分类的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习题。要多涉及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开放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探究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就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篇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自主探究,模式,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那种“ 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背道而驰, 这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标准, 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做一个知识的构建者。 自主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将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老师、学生角色互换,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数学课堂上, 老师可以定期组织角色互换的活动, 让学生讲课提问, 突破传统的“ 老师讲、学生听”的手把手式的授课方式。 这就要求学生提前对所学知识点有一个认真全面的了解, 不明白的地方通过查资料、问家长、和同学探讨交流等方式探索得知, 让学生站在老师的位置讲课, 老师处于学生的角度听课。 这种授课方式有助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 也有利于学生胆量的提高, 培养他们的勇气。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首先要求的是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是基础。 为了配合这项工作, 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预习解答这些问题。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参与,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且解答教师所留的问题。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某些疑难点产生疑惑。 为了解决这些疑惑, 同时解决教师留下的问题, 学生会采用相互间的交流、查阅资料等各种方法, 这就是一种探究式学习。 因此, 教师可以对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 多数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习题, 以此巩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 此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充分有效的课后预习, 并将练习与巩固放到课堂教学中。 以《 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为例, 在上一堂课中,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预习, 需要学生在预习中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其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所了解, 同时找出学习中的疑难点。 此时, 学生需要通过教材或者工具书进行预习, 这就是在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能找到学习中的疑难点, 同时在课堂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三、自主思考, 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 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 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 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 通过学生动手“ 做数学”, 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独立探究的目的, 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 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张梅玲教授说得好:“ 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 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 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 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 路是人走出来的。 ”

如在教学《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时,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并列出算式:30+20,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 作出了如下算法: (1) 十个十个地数, 30、40、50。 (2) 3 个十加2 个十得5 个十, 是50。 (3) 3+2=5, 30+20=50。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60+20。

四、教师指导, 让学生探究问题

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以后,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 使学生开始尝试探讨问题。 在这个课堂环节中,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想一想、算一算、画一画或者拼一拼等方式, 对教师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推理、验证等尝试探究。 在对问题探究时,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完成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 而此时, 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问题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 另一方面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 使学生有一定的探究方向。 比如, 教师在讲解“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 教师具体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探讨。 首先, 鼓励学生猜想。 其次, 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让学生操作学具, 通过独立思考或者讨论把平行四边形拆成以前学过的图形, 比如长方形。 最后,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点, 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从而对公式进行推导等。

五、主动钻研, 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 探中有学, 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 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 这一步开始时给学生3~5 分钟时间, 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 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不必过早解释, 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 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 在教学《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时, 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 个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 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 ( 每人拼的都不相同) 。 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 再研究: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合作交流, 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 于是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种艺术。 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更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进行孜孜不倦的“ 上下求索”, 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 做到扬长避短, 日臻完善,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永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J].成才之路, 2010 (28) :19-20

篇4: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模式

数学科目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科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老师的讲解,并对老师的讲解进行记忆与模仿,学习数学的方法应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传统的课堂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更多的应是进行自主探究模式,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习环境相对宽松

在自主探究模式教学中,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一定的自由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胆思考,可自由地进行探讨,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甚至可以自由走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教学中以自主探究为主

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占主动地位。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自主进行合作讨论,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进行更多的自我探索。

3.主要的交流方式是多向交流

在传统的课堂中,交流并不多,并且交流方式很单一,多是学生听老师的讲授或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会去自主进行交流。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交流方式是多向的。小组合作交流时有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全班探讨时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此外还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方法

1.创设适当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能够积极探索,而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创设适当的情境就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尚小,还具有很大的活泼性,好奇心也更重一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道具、视频等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几何时就可以充分利用道具来使学生尽快投入课堂。

2.使用提问式教学,活跃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使用提问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启发。因此,在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时,老师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一方面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讨,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以指点,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把握课堂自由的度

自主探究教学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思考,积极进行探讨,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课堂自由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会适得其反。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课堂秩序,对课堂及时进行调整,使探讨能够高效有序进行。

2.注意独立思考与探讨相结合

在自主探讨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学生应积极参与探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作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聆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增强学习效果与能力。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求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非常重要,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并且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观点,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促进自己学习效率的提高。总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肖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教师,2010(3).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篇5: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比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1)初读课文,理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2)自主学习,谈感悟。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我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现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3)主动探究,悟“环保”。《鸟的天堂》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做环保教育,体现了课本的现代教育观。(4)综合实践,练“能力”。让小学生搜集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

篇6: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海门市海洪中心小学 沈雷

传统美术教学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把美术知识和技能凝固成一种毫无生命的物体,使美术教学成为学生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学生受而无味,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变成仅仅是记忆、模仿、运用,使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水平。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制约了美术教学的创新与发展。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因此,美术教学中要渗透“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思想,把教学转化为更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下面就美术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设计生动有趣的导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自主探究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具有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解决问题,获取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美术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把自主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像美术家那样体验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和乐趣。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具有最幼稚最单纯的心理,对事情充满着好奇和幻想,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生动有趣,富有启发的导入,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新知学习的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影子大王”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下列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的环节:

首先,教师出示一幅影子挂图。

师:小朋友们看了这张图,有什么想法?(学生对挂图颇感好奇,纷纷议论)

生甲:老师,这张图画形状怪异,我认为这是一个外星人!

生乙:我觉得不像是外星人,像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水盆后,水在地上形成的水纹。

生丙:他们说的都不对,这应该是一种物体的影子!

……

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抓住导入课题的契机,顺利成章地揭示“影子大王”这一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都愿意主动探究。教师适时引导、启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通过观察影子挂图,激发了学生对复杂平面图形认识的好奇心,进而产生高涨探索热情,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深刻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和依形想象的基本方法。

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采用提问导入、观察导入、理解课题导入、评价导入、谈话导入、直接导入、实验导入等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美术知识的情境之中。

二、设计启迪思维的路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一种认识、实践、信息处理加工过程、心理变化的过程,又是发现探究过程、情境创设过程和人格形成过程。因此,导入新课后,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意识持续发展,要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增添催化剂,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活动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原色和间色”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片断:

准备:三个盛有红、黄、蓝三原色溶液的玻璃杯。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

生:红、黄、蓝三种装颜色水的杯子。

师:它们是色彩王国的老祖宗,称为三原色……

师:下面我们用三种颜色变个小魔术,我们把蓝色和黄色的水倒入一个杯子中,会怎样呢?

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教师演示,调出绿色,学生颇感惊讶。接着调合出橙、紫,然后,教师阐明色相的概念,学生调配颜色,画图……,教师也可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学生两人一组,每组5个烧杯,让学生自己用盛有红、黄、蓝三种溶液在烧杯中,分组探究出三间色和其它的多种颜色。这时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从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独具匠心,采用变色的小魔术来设计启迪学生积极尝试思考,探索的路径,抓住原色与间色教学关键,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了有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使自己成为发明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求知的兴趣也会一道熄灭。”所以课堂教学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就会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牢固掌握,教师应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多样有效、变式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促进其自主探究活动持续发展。

三、实施形成性评价,将自主探究渗透其“终”。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教学过程正确而高效地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所采取恰如其分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能对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阶段性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作出判断,从而肯定学生已有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作用。

美术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保持,自主探究意识持续高涨,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会自始自终地积极参与探索美术学习的全过程,学生经历了主动探索获取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亲身体验,同时通过评价,学生能够及时地对自己学习美术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修正,重新审视获得美术技能的思维过程与探索途径,学生始终成为独立的思考者,自主的探索者,主动的学习者。

例如,教学“乌龟滚下坡”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设想乌龟滚下坡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思考交流后创作。

学生完成创作后,开始进行评价活动。

师:请小朋友评价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主探究自评,有的说乌龟自带降落伞飞下坡,这样速度快而且安全,但自己画的图画太小颜色也不太清爽;有的说乌龟穿了防护服滚下坡,这样可以保护身体,但这样很容易滚到悬崖下面也很危险,而且自己画的画面有点乱…… 师:你最喜欢班里哪幅作品,这件作品好的地方有哪些?哪些值得你学习? 然后学生探究互评:有的说喜欢同桌的作品,画面清晰,设计巧妙,这些都值得自己学习;有的说喜欢组长的作品,画的大气,颜色鲜艳,构图很好,这些都值得自己学习……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踊跃。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小朋友们都很出色,懂得自己的优缺点,懂得取长补短,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观察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很多,相信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将来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小画家!

在结课环节中,教师采用以学生形成性评价、自主探究评价为主,互评与教师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突出了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真正知其所以然,经历了学习美术知识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发展。

篇7: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想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所以,我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同学协作-课堂测试--课堂小结。“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此,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2.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3.师生互动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篇8: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一、“激发兴趣”———生探究之根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他们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不断产生尝试、探究创新的愿望,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专心致志地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用谈话的形式导入:“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然后笔者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商品,分别需要多少钱。笔者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继续引导探究:今天超市推出一款特价商品:“一只1元2角的小猪储蓄罐,你该怎样付钱?请你试着拿一拿、试一试付钱。”笔者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就更浓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学”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疑引思、以知诱学,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愿望,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和追求,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科的学习。

二、“激活思维”———萌探究之芽

“数学充满着矛盾”,已知与未知、现实与需求、正确与错误……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地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1.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品质。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位置(左右)”时提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左和右?”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情况(如走楼梯等),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充分地挖掘了教学内在的创新因素,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初步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善于拓展,合理猜想。

数学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究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在学生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修路队修一条长6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余下的1/2,还剩下多少千米没有修?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六种不同的解法,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思路解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应变力和灵活性。

如在教学“数一数”时,笔者出示了一堆草莓,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个草莓。由于草莓排列杂乱无章,个数又比较多,这时学生的猜测是盲目的。笔者接着引导学生先圈出10个,再估一估。这时,学生的猜测有了依据,最后通过数一数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猜想和验证,更能激起其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

三、“实验操作”———开探究之花

“智慧出于指尖上”。思维首先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加强操作力度,充分发挥实践操作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笔者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套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若干个),然后我引导学生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学生在这些实践操作活动中经历了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过程,感受了四种形体的主要特点,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初步的空间观念。这种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不仅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联系生活”———结探究之果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全班围成一个圈画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

再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老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45元零用钱,买了一件98元的上衣后,还剩下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在想一想后便能回答:“145-98=145-100+2=47元”我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笔者引导学生理解“165-97、276+98、739-102”等习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上一篇: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团委年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