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2024-05-03

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精选6篇)

篇1: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塑造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过程的课程。小学教师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论文着重发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需要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有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问题 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非常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国家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积极思考的主要问题。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各科的教育应该以思想品德教育为根本,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现行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虽然小学的教学方法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道德教育知识。而且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局限于课堂中。

2.教材和生活缺乏联系

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喜欢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一点一点地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中,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书本的含义。教材为了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选择的材料都是当代比较典型案例,并不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所以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表面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给学生表现自我经历的机会,学生很难投入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导致很多思想品德课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意义。

3.教学理念比较陈旧,需要逐步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仍然处于教材的层面,创造性较少;

(2)在课堂上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得不到充分的肯定;

(3)学生的参与层面还比较简单,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中所有的回答还是从书本中找到,这些答案并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出来的。

4.忽视主题探究活动

思想品德新教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每一个单元标题之下设计的“主题探究”活动,这个活动以主题统领单元主要内容,安排任务型的作业,使之贯穿于单元教学的全过程中。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理念,以及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条件限制,许多教师并不重视主题活动,这大大的阻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提出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1.善于进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他们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动画,让学生充满兴趣,学生乐于观看,主动观看。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很多比较典型的案例,教师是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的,有了多媒体播放精心制作的动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思想品德学习。

2.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的思想素质。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教育,与学生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行为方式然后对他们耐心的进行教育。

3.提高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作一名真正的引导者,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教师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策略。

4.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要求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这是思想品德课程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方式就是学生在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结合调查采访,联系身边的同学和家人,开阔视野,然后在课堂中进行谈论分析,或者写政治小论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农村教学的时候,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去农村感受农村的环境,体验农村的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生动活泼,让他们在思想品德课中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升华,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这样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理论素养和觉悟水平,最终获得良好素质教育。

5.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勇于反思,为人师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一名有高素养的老师,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中结合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真正把思想道德教学和现实生活案例结合起来。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提升思想品德素养,努力做一名高素质的小学生。参考文献:

1.吴慧珠《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3.孟涛小学生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09(5)

4.《小学德育》2004年第10期《重视习得过程 关注个体体验》

5.《小学德育》2004年第5期《理念,蕴含在课堂里--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例谈》

篇2: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门课程。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只有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才能能较好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一、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理论来源 :

教育心理学指出: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它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行为体验,另一种是内心体验。所谓情感、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学时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①马克思认识论认为: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认识和实践。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认识过程,同样也应包括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实践,在实践的体验中加深对认识的理解。②心理学原理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的心理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情感是催化剂,是促进其它因素转化的动力。情感是学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当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所教的思想观点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他们去相信和追求这种思想观点;相反,如果学生缺少这种体验或自己的体验与这一思想观点相矛盾时,他们就会对这一思想观点表现出冷淡和反感。③《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上理论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情感、体验式教学奠定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二、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体验作为教学的一个过程,有其本身固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指明了基本要求,在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其特征并灵活地运用。

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指个体只有亲自经历才会产生体验,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两个方面。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杜绝伪造的教学材料;要联系学生经历过的、体验过的生活,杜绝学生陌生的、遥不可及的教学材料;要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抓住学生心理感受深刻的事件,杜绝不痛不痒、学生感受肤浅的经历。另外,我们选用的某个事件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亲身经历过的,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还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和体会。例如在教学“丰富多彩的情绪”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刚迈入中学大门时的情绪和感受,而不要让学生去想象将来自己考上大学时的情绪。因为前者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亲历过的,而后者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没有亲历过的。

2、个人性。由于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

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去亲历,也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体验是个人的,不能相互取代;是个性的,不是类同的。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要尊重差异,不能强求划一;要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不能将自己的体验结果强加于学生。正因为差异的存在,我们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体验,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和世界,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时不追求体验的标准答案,而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想境界。

3、缄默性。体验是主体的亲历,主体从体验中获得的体会和感受,对不在场的另一个主体而言,有些是可以言语的,可以告知的;有些则只是一种感觉,只可意会,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就是体验的缄默性。因为“我”的体验无法完全对“你”说,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对于积极的事物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场,都能亲历,都能体验。例如为配合法律知识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法庭审判旁听活动,我们就要事先告诉学生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旁听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活动。

4、两极性。体验有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之分。积极的体验使人精神振奋,产生愉悦感和充满激情;而消极的体验则使人产生挫折感、懊丧感,对事物失去信心。但消极的体验在科学的引导下同样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成为动力,使人充满斗志。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体验过程的评价,以决定学生体验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对产生消极体验的学生要及时予以正确引导,使其脱离心理上的阴影。例如在学习“家庭保护”时,大多学生体验到的是家长对自己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父母离异等原因体验不到家庭的关爱,只有父母的打骂等消极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采取家访等措施协调他们的家庭关系,让学生消除阴影,体验家庭的温暖。

三、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1、实践体验法:是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事物,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实践体验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体验法包括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

2、实验体验法:是指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来体验理论知识,领悟其中蕴涵的道理。因为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采用说教的方法难以促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如果采用实验的方法则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理论的真理性。如:在《挫折中奋起》一课中教材写道:面对挫折“一种态度是向挫折屈服”、“另一种态度是勇敢地战胜挫折”,然后课本列举了贝多芬、李政道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最终取得伟大成就的事例。可不管是理论还是这些例子对初一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遥远和陌生的。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我在课堂上按资料介绍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将烧杯中的水完全加热,然后将一只青蛙扔了进去。在这生死之际,这只青蛙非常警惕和勇敢,竟出人意料地跳出了热水杯,安然逃生。接下来,再将另一只青蛙放入盛有凉水的烧杯中,这只青蛙在凉水中悠然自得,然后用酒精灯将烧杯慢慢加热,这只青蛙开始时依然悠然自得、无动于衷,待到水温升高到足以危及它的生命时,青蛙才惊醒过来,试图跳出烧杯,可它再也没有力量,只能葬身在热水中。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都非常好奇、兴奋,细心地观察,时而紧张时而惊呼,实验结束后,我让同学们讲讲自己的体会,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当我们碰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像热水的青蛙那样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当我们处于顺境中的时候,不能像凉水中的青蛙一样忘乎所以,无所作为,而要居安思危不断进取。实验虽然结束了,但留给学生的体验还很深很远…

3、情景体验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由于人的体验是有限的,有些事情学生是没有体验过的,有些是学生正常生活中永远无法体验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出必要的情景,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在讲述《关注失学儿童》一课时,在“学习中的苦与乐”的导入中课本首先提到了当前还有一儿童因战争、贫穷和疾病等原因,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沉重的阴影和不可弥补的遗憾。教材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关注失学儿童,同时要珍惜现在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先是展示了希望工程“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宣传照片,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然后播放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段。宣传照片中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大眼睛,还有影片中山区学生简陋的学习条件以及孩子失学时的无奈情态,都深深地刺激着学生的心灵。许多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纷纷表示要帮助失学儿童和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这样的情景设计无疑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情感、体验式教学所发挥的作用: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因为体验的主体是学生,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情感、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主,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实验情况来看也正是如此,学生普遍喜欢上体验式的思想品德课。

篇3: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一、用“活”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践。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安排的内容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目的在于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选材方面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实例典型。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挖掘、整理、归纳。通过实践的过程,也是对“知”的理解,“行”的开始,再进行分析集体认同,从而在学生中达成共识,贯彻到行动之中,久而久之则成行为习惯。在讲授“我是家庭一员”、“为家庭和睦尽力”等课时,我就先让学生同自己父母、长辈交谈了解,家庭成员都有什么责任?怎样做才是负责任的人?然后再询问其他人的父母长辈,问一问他们子女在作为“家庭一员”和“为家庭和睦”方面做了些什么?记录下来对照教材内容学习。这样通过课堂学和现实实例对比,加深学生对“知”的领会,对“行”的实践。

二、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轻轻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礼貌用语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

三、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认识和行动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只需认真钻研教材内容,仔细分析本课教学目的,精心安排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实例总结做法,落实于行动之中,不需要一次性的了解,让学生无法适从。如低年级讲授“爱祖国”时,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国庆节,国旗代表国家,升国旗的场合,以及开国领袖、爱国小英雄,等等。行动要求学生在学校升国旗,唱国歌时立正、敬礼。到了高年级再了解祖国河山、文化、物产、历史、科技等,再提出较高标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机械的背诵,知和行的脱节和背离。

四、教学方法的思考。

1. 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最终的教学目的,舍本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2. 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占描述等不同类型的情景。创设的情境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再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了。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炼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就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从而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炼意志的机会。

3. 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行动,引导学生的行动。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

4. 现实演绎法

篇4: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思想教育;方法

孔子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之所以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程,是因为当前的小学阶段,很多孩子存在思想不成熟、想法幼稚,他们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而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向灯”,因为没有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像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久而久之厌倦学习、厌倦生活。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中,改变老旧的教学方法,探求新的教学手段,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

有的家长认为,小学生就应该把精力全部都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上,对于思想品德这样的课程,开展还不如不开展,对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有这样的想法可就是大错特错,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培养自己清醒的思维,对待周围的事物能够清晰准确定位。特别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老旧的考试思想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小学生的价值观建设,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个人的思想、思维都需要一个形成过程,而这形成的初期,主要就是依靠小学阶段自身素质的培养。小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独立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历练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塑造了坚强的品质,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必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小学到大学,必定以小学阶段作为其起点。因而,建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首先应从小学阶段着手,整体建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也就必须从研究小学品德教育方法入手。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说到底,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进行有效教学,才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笔者经过多年的小学思想品德授课经验总结,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法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阶段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好奇心导致他们想要探知一切事物,在这样的特点下,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将兴趣和授课有效融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学卡片,引导孩子进入课堂。同时,多带领孩子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游戏,并通过游戏在背后讲解教学的目的,使孩子一方面在游戏中热爱学习,另一方面又潜移默化的懂得了其中蕴含的大道理,慢慢的学生就会喜欢课堂、喜欢学习、喜欢生活,对于教师也由尊敬爱戴的老师转化为身边的朋友,打开一些内向孩子的心结,因此,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之一。

2.理解学生

小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我们多次在网页、报纸上了解到一些小学生随便拿别人东西占为己有,经常会有人评论这个孩子缺乏家教,没有礼貌,小偷等等。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不是植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紧紧是拿走一个橡皮等小物件,还是要耐心的教育,而不应该大加批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有的小孩子就喜欢搜集铅笔,喜欢各式各样的铅笔,作为教师,更应该让孩子懂得虽然喜欢收集,但是你喜欢收集,可能别的孩子也喜欢收集,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喜好就把别人的东西随意的拿过来,也要事先征询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耐心劝导法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求孩子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而忽略了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当孩子们站在十字路口,只记得:不能闯红灯,却不知道红灯下没有一辆车时,应该怎么办。当孩子走在大街上时,只记得:不能随地扔纸屑,不能随地吐痰,却不知没有垃圾桶时,向哪里扔,往哪早.吐。应该教育法要求我们转变思维,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如何做,而不是不准做。举个例子,打扫班级卫生时,教师告诉小杰:黑板上不准有痕迹黑板槽里不准有粉尘、讲桌上不准有灰尘……即使教师千叮咛万嘱叫,小杰仍然无法做好。无奈之下,教师即对小杰说:“看我怎么做,以后就按我的方法做,保证你能高效完成任务。”小杰果然收拾的很干净。应该教育法告诉我们:在教存中,我们不该用霸权主义,强制孩子的行为,或许这些强制出于善的念头,但往往酿成过错。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在何种情境下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并告知不同行为导致结果的利与弊,相信孩子能做出TF确的判断和选择。

以上是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粗略探讨。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说没有哪种方法能完全针对哪类问题,我们所列出的方法并不是所有方法,方法不可能穷尽,我们只能无限探索最优的方法,接近最佳的效果。因此,关于小学品德教育的实践操作方法应不止以上内容,本文仅对其中的几个方法进行了探讨,还有诸多富有艺术性、具有实效性的优秀方法,需要我们去探寻与挖掘。

参考文献:

[1]张小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

[2]叉林龙.宁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M].吉林出版社2013.

篇5: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吉林省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马俊艳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开始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这部分特殊的人群有的是在听力、视力、智力、语言能力或是身体运动能力方面有残疾或残缺,而身体某一方面的残疾与残缺也很容易使这部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心理发展上产生一定的问题,进而导致他们在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方面存在困难与偏差。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这门学科的知识学习可以让这部分特殊的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与非。关键词:特殊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分层施教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的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使学生慢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这些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不断养成文明的语言习惯与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做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之中对是与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使家长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对其过于溺爱,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性格比较孤僻与自私,不会与人沟通与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也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中害怕与人交流,内心长期充满着各种压抑与不满,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每一名特殊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断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教给学生对逆境的应对方法,使每一名有残疾或残缺的学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与生活的强者。

篇6: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感悟,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原动力,优化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教育。杜威把兴趣作为学生成长的“指示器”。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育这门艺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与学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比如,我在教九年级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方框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

材料:小方兴冲冲地走进家门,对爸爸说:“明天同学邀我下午参加生日聚会,您看我买什么礼物好?”

爸爸说:“爷爷生病,明天我们得去看望爷爷。”

小方说:“我们明天上午去爷爷家吧,上午我有空。”

爸爸提醒他:“明天上午你要参加培训班,那不是上个星期报的名吗?”

小方为难了:“那怎么办呢?我已经和同学说好了。”

爸爸说:“这事你应该自己决定,而且你也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这件事虽小,却反映了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应该由谁来决定做哪一件事?为什么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如果我们不负责任,结果会怎样?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自然进入课题。

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石,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硬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插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中学生已经具备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不够细致,往往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抓了主干,忽视枝叶。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知我家》中“家是什么”,配有两幅图。两幅图都是“家”,所不同的是第一幅图:一个富豪醉后躺在街上,警察指着他的别墅,准备把他送回家。富豪却说那是我的房子。第二幅图:某国内点期间,中年男子与家人离散,几十个亲人丧生。后来打听到五岁的小女儿还活着,几经周折,冒死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说:我又有家了。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第一幅图表明家是房子,第二幅图表明家中有亲人、有亲情,学生顿时明白家是什么。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思想品德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难报三春晖》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并分组讨论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在学完七年级《珍爱生命》,我就要求学生善待同学,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身边的一切?。每天按时吃饭,及时添加衣服;学完《做情绪的主人》,我就要求学生每天见面微笑问候,见到老师主动问好,遇到好事大家分享,遇到烦心事冷静思考。通过这些活动和感悟,让学生愉快、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渲染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人教版七年级《珍爱生命》一课中,先听一首熟悉的歌“感恩的心”,用动人的音乐尽快引导孩子进入课堂的情境,渲染课堂的气氛。如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一框时,可以播放动物在野外自由生活的画面,唤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气氛活跃时,播放动物为大自然增添美丽颜色和无限生机的图画或影像,以及动物为人类带来益处的片断,学生的印象深刻,从心里认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贵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增进保护动物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如在教学《法律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课时,在讲“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特点时,我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播放胡长清受贿案的视频,重点播放胡长清被法院审判这一重点情节,最后展示胡长清被法院宣判为死刑并立即执行这一决定。这一段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对法律的这一重要特征牢记在心。

上一篇:正能量励志文章,有些苦终究要你自己熬下一篇:乡镇干部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