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浅析

2022-11-14

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环境、利用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增强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通过在美术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 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快乐, 感受美的熏陶, 提高美术学习效率, 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受情境教学诸多优点的吸引, 在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实践中, 出现了逢教学必情境的现象, 进而产生了盲目、片面、错误设置情境等问题, 导致情境创设不仅无法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还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方法的获取, 以及健康身心的塑造, 因此, 必须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保证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1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感知能力, 盲目、片面甚至错误的创设情境, 进而影响情境教学功效的发挥。

首先, 盲目设置情境。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逢教学必情境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这种盲目地设置情境教学, 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情境教学的创设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 并不是所有的美术教学过程都要设置情境, 当学生对教师所要设置情境对象比较熟悉、易于理解时, 可忽略此情境, 进而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情境中, 从而保证所设置的情境连贯、有效, 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帮助。

其次, 片面设置情境。 在情境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师的片面理解, 导致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将“情境”等同于“现实生活”, 将“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等同于“优化的情境”。 而有效的情境教学应该是既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又能承栽美术教学任务, 恰到好处地兼顾到学生特点及美术教学特征, 让教学走向有效、生动、深刻。 因此, 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设计, 甚至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学, 那就是片面性的情境设置。 这样的情境教学, 学生没有真正摆脱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 在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时, 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而不是被动的参与者。

最后, 错误设置情境。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 加上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 往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合要求, 甚至走向错误道路, 无法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启发、引导思维的作用, 自然也就不可能提高美术情境教学效率了。 这就要求教师加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补充情境教学相关专业知识, 借鉴情境教学先经验, 以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 开展和实施小学美术情境教学。

2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情境教学生动有效、更有趣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可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2.1 追求新颖与新鲜

当情景在学生眼前展现时, 无形之中成为学生感知事物的刺激物, 呆板、机械、常见的东西, 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因此, 应尽量创设形式新颖的情境, 或者通过新鲜事物, 引发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观察情境及学习兴趣。 例如, 小学美术教学可通过多媒体、画作、音乐、实物演示、师生扮演角色等教学手段, 再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把学生带入相关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但要注意的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是否需要设置情境及设置什么样的情境, 又是以什么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都必须以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 形式新颖, 是为了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沉闷、单调的格局, 而并非是华丽形式的堆砌。

2.2 凸显视觉与感受

感知能力培养是小学美术情境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内容, 可利用美术作品本身强烈的视觉感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之前, 需强化学生的视觉性。 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视觉冲击获得真切的感受, 从而激起艺术构思, 产生兴奋和创作欲望。 例如,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如果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所带来苦难的人很难理解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战争痛苦和无助。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5·12 汶川大地震”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感知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恐惧、痛苦和无助, 然后再将学生的这种情感和体验迁移到《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上, 进而找到“汶川大地震”与“格尔尼卡”画面的相同点, 更为直接、有效的让学生感知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主题。

2.3 着眼兴趣与创造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 兴趣的好坏决定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因此, 教师在美术情境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发挥自身的美术创造性能力。 虽然美术创造力不同于一般的创造力, 但通过美术的创造活动可以培养人的一般创造力。 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和培养, 必然会形成一种创造意识, 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心理定式, 就会自动地渗透和泛化到他们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使它们追求创造和革新, 通过创新推动国家社会的迅速发展。

2.4 贯穿实践与探究

美术创作活动需要一定的技术作支撑, 而掌握有关技法需要一个实践探究的过程, 实践的次数越多, 实践时间越长, 探究的机会就越多, 掌握技法的能力就越强, 因此, 应结合美术教学相关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情境。 例如, 在剪纸课程教学中, 除了要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分类及发展等相关知识外, 还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各种折纸法、纹样处理、具体剪法刀法、操作流程等有关技法, 然后通过反复实践和自我探究才能剪出好的作品, 才能更好地理解剪纸艺术。 通过反复实践探究获得相关技能后,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美术的语言、形式法则、构成原理等知识和方法, 对美术素养的形成起到核心支撑作用, 这种支撑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及美术文化。

摘要:随着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比重的增加, 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并获得了可观的成果, 探索出了诸多可行性、有效性的美术教学方法。其中, 情境教学法以其诸多优点受到了美术教学工作者的青睐, 可以说情境教学法是美术教育必不可缺的教学方法, 但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 出现了诸多问题, 直接影响着美术情境教学法教学效率的提高, 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美术情境教学相关改进及完善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境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成鑫.论情境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4.

上一篇:语言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下一篇:生物教学中的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