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论文

2024-04-16

高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论文(精选6篇)

篇1:高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进行体育教育的硬件基础,也是学生运动健身的主要场所,高校体育馆运营管理关乎高校的体育教育事业,需要引起各个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就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研究,分析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使高校体育场馆能更好的发挥服务大众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对策

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主要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同时满足了在校师生的体育锻炼与健身需求。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学校对外开放的加强,高校呈现市场化与社会化的趋势,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有偿开放能实现自身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全民健身出一份力,而且能为高校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意义

1、提高资源利用率

高校体育场馆在投入使用之后,必然会产生成本费用和一定的设施维护费用,因此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不够,利用率不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够把体育赛事等活动纳入到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中,到体育场馆健身锻炼的人数增加,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2、创造效益

借助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在对外开放加强的情况下,高校周边的居民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可以利用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锻炼健身,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同时体育场馆的有偿使用也能为高校带来维护设施的收益,解决了体育场馆运营的经费问题。

3、服务功能最大化

在体育场馆投入使用的维护经费得到解决,并且配有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人员后,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为在校师生与社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1、设施建设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基本上呈现数量众多、面积大、趋于智能化的特点,科技水平较高,器材质量也越来越好。但与全国的大学生数量进行对比,人均体育设施占有比重尚有不足,类型多样但层次比例不均衡,体育馆较多而体育场或者综合体育场相对较少,这一情况在近年来得到改善,体育场馆数量与规模快速增长。

2、服务面较窄

当下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够,只服务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双休以及节假日的利用率比较低,对外的有偿服务面较窄,学校的场馆资源与基础设施以及教师资源都没能充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闭塞、独立的情况使得与外界的联系匮乏,社会赛事与体育活动不能在高校开展,相关的赞助与资助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发展。

3、管理滞后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机制缺乏,一般由体育教师管理或者学校后勤组织管理,缺乏专业化的培训,类似于物业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滞后。具备体育基础知识与管理知识的运营管理人才欠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低。

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

封闭保守的观念已经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立足,观念的转变相当迫切。高校的管理部门要重视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与商业化。将其作为一种亟待开发的资源,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加大对外有偿开放的同时,吸引社会投资,在互惠的基础上完善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与社会。就社会人员而言,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愈发强烈,但较好的运动健身场馆价格过高,便宜的设施条件过差,体育场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可以利用基础设施条件与价格优势,打开社会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社会与经济价值。

2、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

高校体育场馆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提高利用率是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体育场馆的开发不能过于单一,综合性质的体育场馆拥有较高的竞争力。比如学生热衷的体育项目或者大众化的体育项目设施建设,体育设施能够高效利用,对于体育场馆的不足能起到缓解作用。体育运营不能只着眼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在能满足基础的体育教育与健身运动要求的同时,多样化的场馆功能能进一步吸引外界的目光,比如大型的文艺汇演、展览或者高品质的体育赛事,由于体育场馆自身的规模较大,与一般社会场所相比能容纳更多的人,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大会或者运动会也可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开展。至于其附属项目经营,比如餐饮、商场等也可以进行尝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情况下,类型多样的经营方式能更好地利用场馆资源,提高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率。

3、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体育教师或者学校后勤人员管理体育场馆,无法满足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要求,因而引进专业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势在必行。对于学校本身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强化管理技能与服务意识,使其朝着社会化的管理与市场经营方向发展。对于场馆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既熟悉体育运动又懂得市场竞争的人才引入至关重要。要实行相关的分工,经营管理者要做好场馆的管理与对外的营销,将体育场馆推向社会;技术人员则要负责场馆的设备维护和操作。在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不可或缺,在制度的规范下,对相关人员能进行高效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从内部选拔产生,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由外部引入,为运营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两种渠道并存应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权利与责任结合起来,可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科学合理管理。

四、结语

本文就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高校的体育场馆在满足于自身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师生体育锻炼的同时,要转变保守闭塞的观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进步,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实行对外开放,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在有偿开放的前提下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为高校师生与社会大众做好服务工作,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警.分析提升体育场馆各项管理力度的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03).

[2]何浩,王现强.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05).

[3]刘勇.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众文艺,(20).

[4]林克明,陈勃源,谢美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困扰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

篇2:高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论文

一、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策

1、国外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政策

在一些发达国家,为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提出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法国在《体育法》中规定:“所有设施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在内,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包括向老年人和残疾人开放”。英国在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广泛的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和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体育设施资源”。韩国在《国民体育振兴法》中提出:“学校及企业的体育设施,在不妨碍学校教育和企业经营的范围内,应为国民体育阵型所利用”。

2、国内体育场馆的管理政策

国内体育场馆的管理政策主要集中于场馆的投资规划和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方面。在体育场馆投资规划方面,能对体育场地、设备的修建、保管和利用做出规定,能把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还能对不同人口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面积做出详尽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进一步研究鼓励群众健身消费的优惠政策。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

二、制约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因素

1、体育场馆管理

高校在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还比较薄弱。如体育场馆有偿服务活动与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配套、衔接,以及体育部门和学校体育有关领导,部门间的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

2、课堂体育教学

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多是国家投资修建,主要目的是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中,在保证基本的教学时间外,才能向社会开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开放的时间。

3、学校教学安全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参加锻炼的人员增多且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体育设施被破坏、卫生环境遭到破坏以及校园师生安全问题等,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策略

1、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2、制定场馆管理模式

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开放管理模式。场馆的管理需要强化人才管理,场馆管理人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样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到具体的管理方法,都能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能推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健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体育锻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同时带动了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效益和体育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外国体育法规选编[G].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石磊.英国的体育管理体系及其体育政策剖析[J].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国体育政策体育信息研究所,

篇3:高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论文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溯源

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特征, 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以“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各安天命 ”等哲学作为基础 , 以表演性与保健性作为基本的模式, 崇尚对人的内在思想、品格、精神与气质等的修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民族文化氛围当中生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或扬弃或丰富, 但其传统的鲜明特征始终保留在其中。随着时间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风格、模式与结构也不断地演化。具体来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以下几点特征。

内外兼修的体育观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出了精神与身体的高度统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习惯于生活在平和宁静、自给自足的环境当中, 因而传统的体育文化也带着修身养性的特征, 这也是东方的体育文化同西方的体育文化一个最明显的差异;以道德伦理作为重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风尚在传统体育文化当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感染之下, 民族传统体育也有着道德教化的特征, 例如武术, 虽然以身体技击作为重点, 但同时也非常强调尚礼、守内等精神品质;体育形态同传统文化吻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生命观、养生观以及贵生观等鲜明的价值取向, 这也是东方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形态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平衡观等, 都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思想奠定了一个哲学基础, 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了通过身体运动以及人的意念等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

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高校体育文化中的推广, 既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讲,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强 身健体

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很强的功能性, 其注重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预约, 有着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大学生参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不仅能够有效地强身健体, 同时也能够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例如传统的跳竹竿运动能够锻炼大学生的瞬间反应能力与敏捷度, 壮族的差混同抢花炮比赛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很强的组织性与纪律性, 提升他们的集体责任感认识。并且, 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义崇德的特征, 学生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时, 也能够感受到礼让、宽厚的儒家传统思想, 在体育活动当中明礼仪、知道德, 从而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当中培养民族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勤劳勇敢的坚强品质以及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容

大学生对于体育的热度在逐年递减,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下降也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与高校体育活动开展不力有着一定的联系。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推广, 能够有效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他们参与,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 对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普及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一些传统体育项目, 例如舞龙舞狮、武术、龙舟竞赛、拔河等运动, 这些运动都有着大众性的特征, 符合大学生追求新鲜、好胜好奇、健康活泼等特征, 为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2.3、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 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但由于发源地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传统体育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处于消失的边缘。文化视野下, 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推广, 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大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从而强化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提升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育当代青年的文化自尊以及民族自信。只有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 促进其发展, 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 在世界的体育舞台当中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推广

就现状来看,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开展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传统体育的文化与精神的推广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如何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推广, 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体育精神的推广, 能够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秩序的系统性。因而高校应当首先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不是体育技艺的传承, 不仅要加强体育技术的学习, 更要重视起文化内涵的传授与交流。因而高校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让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渗透入高校师生的日常活动当中。

3.2、构建特征鲜明的课程教学体系

传统的体育活动由于尚未形成独立形态的体育形式, 并且一定程度上缺乏个人竞技性的特征, 个别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存在着不符合人体生理学结构的现象, 因而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体育项目特征, 构建起合理的教学模式与内容, 把握好内容的知识点。同时, 在教学当中也应当注重与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对比, 了解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轨迹。针对不同地区的高校, 应当选择富于地域特征、在当地有一定的受众的体育运动, 逐步扩大其影响力, 例如湖北民族学院同当地的的体育文化氛围有效结合, 开展了打陀螺、高脚竞速等多项传统体育活动, 并且被专业机构设为“打陀螺培训基地”, 促进了高校与传统体育的良性结合。

3.3、创新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 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模仿,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推广, 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与教学优势, 进行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创新。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经过反复的比赛实践与研究, 将古老的蹴鞠运动制定了新的规则, 使其在现代校园当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打陀螺、抢花炮、毽球等传统运动经过创新与改造, 如今也在高校推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民族传统体育内涵深厚, 民间还存在着诸多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因而需要不断地整理与发掘。高校需要在挖掘与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在尽量保留传统体育多样性、原生态的基础之上, 进行适当改造, 为校园体育提供鲜活的传统素材。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需要利用完善的培训体制, 加强对专业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强化教师的基础理论学习, 提升学科体系发展模式与应用性的研究, 促进高校教师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同时, 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贫乏的现状, 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塑造, 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解决传统体育教学授课内容单一、无法感染学生的问题, 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此外, 也要促进教师与地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之间的交流, 提升对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认识, 从而在教学当中更好地应用与发挥, 向学生充分展示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4、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需要依托高校这个重要的平台;而高校体育文化的丰富, 也需要民族体育文化的参与。因而, 当前我们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者与教育者应当不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只能够的推广, 促进其与高校文化的有机融合, 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特征, 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高校体育文化中的推广, 既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分析, 结合其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的意义, 最后提出了文化视野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文化,推广

参考文献

[1]郑进贵.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参与价值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5) .

[2]陈少宇.人文视野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效能模式的构建[J].体育世界, 2010, (5) .

篇4: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管理

OntheManagementModeofSportsVenu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NKe-mingLIJia-yi

(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1)

【Abstract】Sportsvenu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ccupyanimportantpositioninthesportsfacilitiesofthesociety.InChina,sportsfacilitiesinschoolsaccountfortwothirdsofthetotalandperformanimportantroleinmostcities.ThroughacomparativestudyofsportsvenuemanagementinChineseandforeignschools,weattempttofindthemanagingandbusinesspatternofsportsvenuesat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accordancewithconditionsinourcountry.

【Keywords】sportsvenu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dustrializedmanagement

高校体育设施较为完备,除了维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外,同时为校内各种重要集会与活动、师生与周边区域居民的健身、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场所。

基于高校体育场馆在教学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合理管理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势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国内外几所高校体育场馆作为研究样板,结合其管理模式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并通过对体育场馆在课程教学与娱乐休闲使用中的矛盾、校内学生与社区居民使用中的矛盾的分析,以及其高昂场馆维护费如何解决与如何合理收费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内外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一)国内体育场馆管理研究现状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1994年清华大学出版的《管理学》中说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体育场馆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必须具备管理的基本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应定义为——体育场馆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1〕。

1.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一般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即以體育部门为单位对场馆进行直接管理。目前我国大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都采用此种模式。第二种是在体育部门负责下承包给私人或集体管理模式,即在体育部门负责管理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条件下,可以将场馆承包给个人或者集体,与学校合作管理,国内只有少数高校采用此种管理模式,如西南财大。第三种是产业化管理模式,即设立专门的机构部门进行管理,对体育场馆进行产业化运作经营,例如四川大学。四川大学设立体育运动中心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各个机构,专门管理运营体育场馆〔2〕。该场馆管理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较为普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该校除商业研究生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文理学院、医学院等几大院系外,还专门设有胡佛研究所和体育运动娱乐部两个机构对学校体育场馆进行产业化管理。

2.收费方式

对北京某高校的体育场馆收费情况调查显示,在对校外人士的租用中,其草皮足球场租金为1200元/小时,如需学校配备裁判,则需另加100元。乒乓球馆和羽毛球馆的收费也较高,一般在10元~30元/每小时。因本校学生在使用中收费也如此,所以少有愿付费使用的。其体育场馆使用的高昂价格使得多数学生望而却步。其他省市一些高校体育场馆除举办大型集体活动外都长期关闭〔3〕。对学生而言,在体育馆内打一小时羽毛球或者乒乓球,相当于一天甚至三天的伙食费。高昂的入场费用使得学生想运动却难以入场,明明有羽毛球馆却只能在两棵树中间拉条绳子做网线打羽毛球。一些学校甚至恐惧承担因校外人士租用而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责任而拒绝对外开放,禁止私人租用体育场馆,这直接导致了体育场馆资源的闲置,该状况让人担忧。

(二)国外高校场馆管理调查

1.全开放式管理

美国德克萨斯州OKLAHOMACHRISTIANUNIVERSITY,是美国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私立大学,因此选择这所学校作为研究样本更具普遍性。通过电话调查该校学生得知,该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除比赛占用场地外其余时间对学生完全免费开放。据学生反映,通常运动都能使用场馆场地。学校体育场馆还对校外人士有偿开放,但由于美国各个住宅区都有自己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校外人士一般不会使用校内场馆。除此之外,学校每月举办一次音乐会,对学生免费,对外收费;每年举办一次大型音乐会则对校内外统一票价。

2.收费式管理

在通过网络联系新西兰几所大学得知,在校学生通常都凭学生卡进入体育场馆,90纽币半年,或者8纽币一次(1纽币=4.9569人民币),不限时。其体育场馆对外实行有偿开放,收费略高于学生收费但低于私人场馆收费,具有公益性质。其高校场馆使用率颇高,在校学生运动积极性也高,仅每天的正常接待人数就能满足其场馆日常维护费用。

3.产业化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较为先进,普遍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该校除各大院系外,还专门设立胡佛研究所和体育运动娱乐部,对体育场馆进行产业化管理。由于积极市场运作为校体育场馆带来了可观利润,使得学校有充足的资金投向体育方面。西方一些一流大学每年竞技体育预算可达1200万美元,一般学校也在300到400万美元不等。而正是由于这些巨额投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共有16名学生获得金牌。正是因为其场馆管理模式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并贯彻了产业化经营理念,从而使其场馆收入与体育资金投入实现了互相促进,这也正是美国高校体育健康蓬勃发展的原因之所在。

二、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出现的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呈畸形态势:一方面是高校体育场馆高昂的维护管理费用的巨大缺口,学生难以正常使用场馆;而另一方面各个高校还在为建造形象工程而争相投资建设场馆,从而使学校硬件设施日臻完善,以期在高校排名榜上节节升高,最终实现学校扩大生源以及影响力的目的。这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都使得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迫在眉睫。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正处于由行政型向经营型转变的过程中,但由于各个学校所处地区及环境的差异,其转变速度也会有所不同,但转型乃是必然趋势。

(二)产业化管理势在必行

我国高等院校大都由国家投资修建,大学体育设施经费多数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这意味着学校修建体育场馆的费用来源于广大纳税人,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学校有义务对公众开放场馆。学校本质上是公益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能从事市场化的经营活动。而对校外人士开放,实行产业化管理,也是大的发展趋势。然而学校场馆产业化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学校除在编教师外没有专职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学校主要精力在于体育教学,难以投入更多人力加强管理经营。

要解决该问题,首先,应成立企业化场馆管理部门对场馆运营进行细化管理。对校外人士应有偿开放,并走出去,到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宣传,以优惠的价格促使他们租用学校场馆举行比赛、联欢等活动,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可以有偿提供器材与操作技术方面的指导,最终使公益与盈利并重,实现在公益性的基础上带来收入。其次,学校可利用学生寒暑假场馆的闲置组织假期培训班,如暑期游泳培训班等,从而提高场馆利用率并带来额外收入。最后,改善场馆设施建设,以馆养馆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进入良性循环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校事业与产业职能必须清楚划分,产业化管理场馆必然要使用收费,但是以教学为目的使用,就绝不能收费。高校体育场馆在产业化管理过程中,其盈利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人士与群体而不是学生,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对学生免费开放,或者象征性地收取适应学生消费水平的费用。作为办学机构,学校应立足于教书育人,即便是产业化管理,也需注意不可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否则会对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两者要分而治之。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和学生正常体育锻炼活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再进行盈利。

(四)風险管理

许多高校由于担心校外人士在使用校内体育场馆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而造成巨大损失,不敢对外开放。这种闭关锁“馆”的思想,不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虽然体育场馆空间大、人员多、结构复杂、整体气氛热烈,易于发生意外,但只要细化安检活动,许多事故还是可以避免的,即便出现意外,只要运用合理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制定有利的战略计划,也可使损失最小化。具体来讲,学校可配置安全设施及专业人员降低风险,购买保险从而转移风险,而管理者也应有意识接受风险并为处理意外发生的风险制定一套风险处理办法,使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4〕。

(五)加强服务意识

高校体育场馆还应加强服务意识,在给健身者提供运动流汗场地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在场地旁边设置可存放衣物的设施,开放更衣室、休息室、淋浴室等。同时辟出商业服务区,提供饮料休闲食品、体育用品等,从而借助有利的环境增加收入。

健身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应该是心理上的,将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就应该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多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满足其健身需求的同时,增强服务意识,这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保华.现代体育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冉健等.成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6(4):317-318.

〔3〕大学生体育场馆的“服务主体”之痛〔N〕.人民政协报,2005-11-08.

〔4〕卢文云等.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及风险管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18-22.

篇5:高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论文

5.1.1对体育健身人员的菅理尤其是面对社区居民的管理上,由于学校无权管理社会人员,怎样保证大量来校锻炼人员不妨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运转是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一个主要因素。

5.1.2安全责任问题开放体育场馆会使大量校外人员进入校内,带来各种安全的隐患,同时在锻炼过程中也存在科学性而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在处理发生事件时,责任方不明晰,容易产生法律上的纠纷。如果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居民受伤还要学校承担责任,那么学校开展学区体育的积极性将大受打击。

5.1.3经费问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增加了体育设施维护、保养和更新的经费投入以及管理费用的开支,而学校的经费是有计划预算的,即有固定的投放渠道和支出规范。另外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全民健身这个大局,以服务性质为主,并不能按照商业化操作模式来进行收费。

5.1.4时间冲突怎么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锻炼的情况下更加合理地开放学校体育资源,是顺利开展群众体育的前提。开放时间是学校开放其体育资源必须考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形成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群众居民锻炼意志的冲突。如果满足居民的锻炼意愿全天开放,学校势必造成场面的混乱,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上课,自己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行不通的,寻找合理的开放时间对学区体育的顺利开展势在必行。

5.2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的对策分析

1)举办各类培训班、举行各类夏(冬)令营、规定时间开放场馆、校区社区联赛、派员指导组织社区开展各项竞赛。高校聚集了大量在体育专业方面的人才,可以根据教师的作息时间把教师所专长的方向与场馆开放的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加强了对健身者的指导,使其学会科学健身的方法。

2)学校体育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从时间和空间上挖掘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经济效益,解决经费问题。例如冠名权运用它既不会影响教学,又不需要资金的投入,还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解决体育设施的损耗。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种体育活动,也可以冠名或吸引体育赞助。

3)选择以倶乐部的形式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收取会费,也可以实物或服务的形式加入倶乐部,而学校通过收缴会员的会费以及接受赞助等解决了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

4)量身订做“责任险”,运动时安全问题防不胜防,因此制订严格的开放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责任到人,以确保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时的安全。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管理制度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应当由当事人承担安全事故责任^

6结论

1)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使用的公共性和利益的外益性等特征,同时符合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是其首要目标。在实现以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功能,把体育场馆经营中营利部分补贴到高校体育场馆的维修和管理成本中。

2)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目的是缓解场地不足对全民健身开展造成的障碍,对外经营管理应有别于一般的商业活动,主要是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提供产品性质为准公共产品,开放过程中应遵循适当定价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不能用一些纯粹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和衡量。

篇6: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高校教育中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主要在学生活动上,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和高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所不同,学生对社团活动建立在自我兴趣上,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因此对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性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高校提出“阳光体育”等体育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一些社会体育活动也会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进行赛事安排,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全民健身之中。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发展空间,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建设,组织不完善,多是学生自发活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效果不明显,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不深,很难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作用。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有更为合理详细的体育管理模式来进行指导,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方案,有效推进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改革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多是在根据学生体育课程所学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项目上的选择多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的,甚至会连修几个学期,这种单一的体育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生是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选择回避或是放弃的态度,只选择比较熟悉的体育项目。同时对一些在性别上存在一定误区的体育项目,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程几乎没有几个男生选修,而相对地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女生很少会选择,除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女生是因为兴趣选择之外,这种现象也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一般教学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健美操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对音乐和节奏感的感知能力等,课堂管理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只是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动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等其他素质都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素养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与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体育教学中。这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应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新的体育活动,拓展自身发展能力,改善体育教学中的畸形发展现状。[2]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体育管理中对体育教育评价没有正确的认识,多是忽略了这一环节的管理,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仍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仍是建立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环节,这种固定形式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僵化,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学生评课活动停留在书面化的评教,对实际教学情况没有深入的反映,学生反馈的意见信息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参考意义,这是在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观念,逐渐在意识上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失去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得到重视和完善发展,在高校体育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完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在高校体育管理中是重要哦内容,也是应该不断加强和重视的方面。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对教师教学评价、晋升职务的评定,都需要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体系管理办法,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模式,在更为理性、科学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监督和评价有理有据,不断完善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科研能力考核的体系化管理,实现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合理分配上的完善。[5]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上一篇:企业安全生产讲座下一篇: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