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五普”和“四普”体育场地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体育场地在整体数量、类型、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平均场地数量、区域分布、实际利用效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 篇1:

昆明地区高校羽毛球场馆资源利用现状与经营管理

摘 要 通过对昆明地区七所高校羽毛球场馆资源分布情况和经营管理形式进行调查,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影响昆明地区高校羽毛球馆经营管理的主要因素,就此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挖掘昆明地区高校羽毛球馆的潜能,提高高校羽毛球馆经营管理水平,为该地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昆明 高校 羽毛球场馆 经济管理 对外开放

一、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场馆是教育主管部门拨款建设,归属大学体育部管理和使用,主要用于学校体育教学,师生从事身体锻炼,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等竞技比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开放可以实现高校与周边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课下或者节假日,以有偿的形式向来校参加锻炼的外来人、学生,周边社区群众以及社会团体组织,单位和集体开放,提供活动场馆。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以不同形式尝试着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昆明作为西南地区高校数量排名第三的城市,该地区的体育场馆是否有偿开放,有偿开放了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这些资源,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科学化经营管理和有偿开放,不仅是解决当前社会体育场地不足的困难,而且涉及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抓的问题,新兴的高校体育产业竞争时代来临了。

二、昆明高校羽毛球馆资源利用现状

(一)羽毛球运动逐步成为高校主流教学课程

高校公共体育课20世纪80年代进行改革,实行选项课教学,由于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十分普及[2],最重要的是羽毛球运动自身的不受场地限制,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及其运动的观赏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羽毛球课逐步成为高校学生体育选修课的热选项目。许多高校因为具备开设羽毛球课的球馆,相继成立了羽毛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和长期训练的校羽毛球代表队。因此场馆成为他们活跃的场所,这些社团、校代表队的成立说到底得归功于高校对羽毛球课程的重视,是高校成功的体育教学产物。

(二)各种高水平羽毛球赛事在昆高校承办

一些关于高校的羽毛球比赛也有如火如荼的举办着,作为我校羽毛球队的成员去年暑假有幸参加了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和云南民族大学举办的第六届云南省大学生羽毛球赛。高校的羽毛球课开展与普及为学生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一场球赛大家全力以赴,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展现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三)羽毛球场馆有偿开放收费情况

目前,昆明高校羽毛球场馆有偿开放的价格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校内外统一价格;二是校内学生、校内教师实行优惠两种。虽然作为校内外统一价格的云南中医学院定价为5元,远远低于其他校区,但是校方考虑的目的仍是当下在校师生为主的经营对象情况,地域因素也是导致定价高低的原因。区别定价的四个校区是云南师范大学本部、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我校本部的区别对待原则仅限于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及本校师生凭师生证件15元/小时,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都为20元/小时;云南农业大学同我校情况相似,凭学生、教师证件15元/小时,校外17元/小时;云南财经大学凭学生证10元/小时,校外20元/小时;昆明理工大学的羽毛球场地由于只向本校羽毛球协会开放,但仍存在对内优惠政策。采用统一价格的学校认为高校羽毛球场馆的开放价格远低于社会价格,没必要再进行校内优惠,统一价格更彻底地融入到市场经济中,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调查表明,采用统一定价的盈利较好,但不管采用何种价格,高校羽毛球场地执行的是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以适当的价格策略吸引消费者促进场馆使用率的提高。

三、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营销手段缺乏创新

大多数高校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营销手段简单陈旧,缺乏创新。某些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仍然摆脱不了行政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在经营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行为,经营方式不灵活。经营中单纯地坐等顾客上门,不愿主动开拓市场。周末有个别时段出现场馆大面积的空场情况;人们订场的时段多集中在晚上,会出现下午空缺,晚上场地紧张的问题;有些场馆老旧,在下雨天特别是雨季时出现球馆房顶漏雨情况,造成了附加的维护负担等。

(二)有偿服务的形式单调

大部分高校羽毛球场馆对外服务形式单调,仅限于对外租借场地这种低附加值的服务形式,而向提供专业指导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形式目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由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未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有些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较差,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软环境,间接的影响到消费者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李超,张弛.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对学生有偿开放现状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21).

[2] 翁林.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3):99.

作者:张洪军 段沁林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比较分析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五普”和“四普”体育场地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体育场地在整体数量、类型、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平均场地数量、区域分布、实际利用效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研究认为,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加强弱势区域体育场地资源的建设、推动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体育场地资源的经营管理是当前我国体育场地发展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体育场地;普查;比较分析;对策

收稿日期:2006-06-21

作者简介:姜同仁(1975-),男,山东海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体育经济学,Tel:(0552)3124396,E-mail:jiangtongren@sohu.com。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41

体育场地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运动训练水平和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体育场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准确掌握体育场地的整体情况,更好地为我国体育事业服务,国家有关部门分别于1974、1983、1988、1996、2004年五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体育场地普查。其中2004年第五次普查(以下简称“五普”),作为21世纪初进行的第一次体育场地普查,由于在实施方案、指标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实施方案更加科学,统计指标更加规范,实施措施更加严格,影响也就更加深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本次普查的实际情况,并与1996年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当前体育场地的成功之处和问题所在,探索今后我国体育场地发展的方向,以求为我国体育事业有所裨益。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体育场地现状为研究对象,现有数据以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局等有关部门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为依据,1996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为比较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体育场地的相关论文、报道及档案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2.2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对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与分析。

1.2.3比较分析法

对有关体育场地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别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体育场地呈现出来的优势特征和原因分析

2.1.1“五普”与“四普”相比呈现出来的优势特征

2.1.1.1体育场地整体增幅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占地面积22.5亿m2,建筑面积为7527.2万m2,场地面积为13.3亿m2。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m2。与1996年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m2,增长了110.28%;场地面积共增加了5.5亿m2,增长了70.5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38m2,增长了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增长了31.6%。

表1“四普”与“五普”体育场地整体情况比较

四普五普五普比四普增加的差额占地面积(亿平方米)10.722.511.80建筑面积(亿平方米)0.770.75272-0.01728场地面积(亿平方米)7.813.35.5万人拥有场地数(个)56.581.58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0.651.030.38资料来源:第四、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

2.1.1.2各系统体育场地情况相应完善

五普显示: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有1848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339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4%;解放军系统有717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8%;武警系统有1285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5%;铁路系统有145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1.7%;其他系统有23559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7.7%。与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体育系统增加了4071个,增长了28%;教育系统增加了144461个,增长了35%;解放军系统增加了117个,增长了2%;铁路系统增加了9359个,增长了181%。可见,五普与四普相比各系统在增长数量和幅度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表2“四普”与“五普”体育场地各系统分布情况比较

四普五普五普比四普增加的差额数量%数量%数量%体育系统(体委系统)144102.34184812.2407128教育系统(学校系统)41358367.1755804465.614446135解放军系统70571.1571740.81172武警系统128502.09128501.500铁路系统51850.84145441.79359181新疆建设兵团//33940.4//工矿系统450817.32////农业系统6578110.68////其他系统517468.423559327.7183847355注:在系统划分时,四普包括工矿系统和农业系统,五普时没有这两个系统,但增加了新疆建设兵团。

2.1.1.3体育场地类型和质量得到优化

从“四普”体育场地情况来看:在已有的615693个体育场地中,普查登记的共有48种类型,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212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34%;室内游泳池、室内网球场、室内射击场、室内人工冰球场、人工速滑馆及各种单项训练房233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79%;运动场、小运动场、篮球、排球和门球场575115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3.4%;其他各种单项训练场1512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46%。可见,当时投资大、质量高的体育场馆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五普”显示:我国在已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体育场地类型已经达到64种,比“四普”增加了33%。其中标准体育场地中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已经达到568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7%;室内游泳池、综合房(馆)和篮球房(馆)等室内体育场地共55678个,占体育场地总数的6.5%;室外游泳池、室外网球场、足球场等室外场地共485818个,占体育场地总数的57.1%。“五普”与“四普”相比,体育场地种类明显增加,一批新兴场地逐步发展起来,高层次、高质量的体育场馆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1.2“五普”体育场地呈现优势特征的原因分析

2.1.2.1体育场地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1)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大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开始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人们已经从传统的“花钱买药吃健康”向“花钱锻炼买健康”的新健康理念彻底转变。这种对体育被动的、单一化的需求向主动的多元化的需求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刺激了体育健身运动场所的繁荣和发展,据有关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北京已有独立核算的体育健身企业200家,从业人员11000人,营业收入5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安徽省共有体育健身服务类经营单位4292家,服务从业人员18062人,营业收入49262万元,增加值31600万元。[1]体育健身运动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各有关实体对体育场地建设、改造的步伐,一批贴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馆也就在这种火热的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

2)体育赛事市场的日益兴盛

自1994年我国第一个全国足球俱乐部开办以来,我国职业赛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纷纷组建职业俱乐部,开展职业联赛,据统计,我国参加职业联赛的足球俱乐部数已经达到33支(男队27支,女队6支),篮球27支(男队15支,女队12支),排球22支(男队10支,女队12支),乒乓球24支(男队12支,女队12支)。与此同时,一些国际国内综合、单项比赛以及纯商业赛事也开始纷纷落户中国并得以繁荣,一时间,各种“争霸赛”、“挑战赛”、“大奖赛”等风靡全国。体育赛事的蓬勃发展,对我国传统的体育场地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各种赛事的实际需求,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一些老化的旧场馆得以及时地修缮和更新,一批高质量、新型化的体育场馆迅速涌现出来。如上海市在承办第八届全国运动会时,为了满足赛事的需要,通过土地置换、资本经营、滚动开发等多种形式筹资56亿元,新建、改建体育场馆达38个,极大地提高了上海市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质量。

3)学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学校系统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高等学校作为学校系统的高级层次,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有关统计,经过三年大扩招,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174万人,2005年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2300万人。[2]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张,为体育场地的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据调查显示,四普我国高校体育场地为12762个,占学校系统的3.06%;五普时,已经达到28741个,占教育系统的5.15%,增加了15979个,增长了125%。同期,中小学系统体育场地也由四普的382761个,迅速扩大到500370个,增加了117609个,增长了31%。

2.1.2.2体育场地发展的直接因素影响

1)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有所加大

统计显示:“四普”全国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为372亿元,“五普”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已经达到1914.5亿元,增加了1542.5亿元,增长了415%;四普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31.06元,五普达到148.15元,增加了117.09元,增长了377%。资金投入的加大,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场地的发展。“五普”同时显示,历年累计投入标准体育场地的建设资金为1642.8亿元,占全国体育场地历年建设总投入的85.8%,投入非标准场地的建设资金为271.7亿元,占全国体育场地历年建设总投入的14.2%。可见,标准体育场地的投入占据了绝大部分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一批质量好、层次高的场地迅速发展起来。

2)体育场地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推进,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来源越来越广,财政拨款资金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社会资金在体育场地建设中的比例逐渐放大。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基金来自财政拨款的为66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9%,单位自筹资金达到103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9%。可以看出,各地体育有关部门已经打破传统的“等、靠、要”的单一投资模式,体育场地的融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3)涉及体育场地的相关法规日趋完善

切实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是保证我国体育场地健康、有序发展的坚实基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体育设施用地、规划、建设和保护等保障条件以及体育经营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从此,我国体育场地建设进入了依法推进的发展新阶段。随后,依照《体育法》的体育立法工作开始起步,地方体育立法也空前活跃,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体育法》出台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出台了体育法规100多项,全国共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和政府颁布了地方性的体育法律、法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了体育场地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条文,这些都大大地加快了体育场地的法制建设进程,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场地建设能够稳步发展。

2.2目前我国体育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建设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平均场地数量明显偏少

从纵向来看,1995年以后全国体育场地建设基金有所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增速进一步加快,但从横向来比,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特别是人均占有面积,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调查显示,“四普”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31.06元,“五普”仅增加了117.09元;“四普”万人拥有场地数为5个,“五普”仅增加了1.58个;“四普”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65平方米,“五普”仅增加了0.38平方米。而在发达国家,根据1994年统计显示,每10万人拥有的社会体育设施数量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芬兰为457个,日本为260个,德国为248个,瑞士为220个,意大利为212个。可见,我国体育场地数量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2.2.2体育场地空间分布极不合理

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系统、武警系统和铁路系统)中,分布在校园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750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2%,其他依次为:乡(镇)村66446个,占8.18%;居住小区39477个,占4.86%;厂矿28198个,占3.47%;其他22074个,占2.67%;老人活动场所13842个,占1.64%;宾馆饭店7195个,占0.89%;公园5712个,占0.7%;广场4987个,占0.61%。从空间分布可以看出:一是体育场地过多地集中在单位系统,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公共场所体育场地明显偏少,而实际上正是这很少的一部分场地承载着绝大多数的锻炼群体,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活动点的主要场所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3]二是乡村体育场地明显偏少,农村分布着8亿多农民,占据着全国总人数近七成,而体育场地占有量还不到总量的一成,体育场地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2.2.3体育场地系统划分明确,整体利用率不高

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原因,体育场地规划存在着条块分割现象,大部分场地独立性和封闭性很强,与社会的开放程度并不是太高。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体育场地开放率仅为41.2%,其中体育系统开放率最高,达到75%,但其他系统开放率很低,尤其是教育系统封闭性很强。截止2003年底,教育系统拥有体育场地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这么大比重的体育场地应该说是一笔丰富的资源,但实际上向社会开放情况却不是十分理想。江苏省统计显示,该省教育系统的近25000个场地中,80%的场地是不向社会开放的,15%的场地为部分时间向社会开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当前社会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占据相当比例的单位体育资源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也不符合国家建设体育场地的初衷。

2.2.4体育场地被占情况仍然存在

四普调查显示,全国体育场地被占现象极为严重,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合理监控,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但五普数据表明当前仍然有场地侵占行为的存在,在体育系统中被占体育场地共有303个,被占面积245万m2,被占体育场地占体育系统场地面积的1.4%,被占体育场地原始投资总额达13亿元。除海南、西藏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外,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体育场地被占的情况。虽然被占数量和比重不是太多,但在我国体育场地整体数量严重不足的大背景下,其负面影响显然是深远的。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

重视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建设,是发达国家在发展大众体育过程中采取的共同做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十几年的时间里,就实施了配备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计划,为了保证这一计划的顺利进行,日本还以颁布的《体育振兴法》为依据,规定国家在预算范围内对配备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实行一定比例的补助。可以说,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备过程中,发达国家走过了从重视设施数量到重视设施质量的历程。我国于1994年4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得以建设和完善,一批“体育健身路径”也逐步走入居民居住区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人们的体育健身环境,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社区内一些贴近不同群众的、高质量的体育娱乐设施并不多,整体水平也尚需完善。从国际发展来看,近几年,配备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呈现出“身边化”以及与教育、文化设施有机配备,适应各阶层国民不同需求等特点。我国也必须适应这种发展,在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量”、更要保“质”,既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率。

3.2加强弱势区域体育场地资源的建设

体育场地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直接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稳定发展,逐步加强弱势区域体育场地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和必要。从地区分布来看,西部地区是加强体育场地建设的重点。当前西部地区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大好发展机遇,即中共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据统计,2000年中央对西部的投资达到700多亿元人民币,占西部全部投资的15.0%,2001年更是上升到29.3%,升幅巨大。[4]当地有关部门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争取政策的倾斜,积极加强西部地区体育场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城乡分布来看,农村是加强体育场地建设的重点。当前我国农村聚集了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城市居民已经享受到各种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同时,如何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满足农村居民体育运动的实际需求,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从城乡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性来看,依靠乡村投资建设体育场地的可能性并不现实,因此有必要在政策和融资渠道上向农村给予倾斜,也就是说在农村体育场地经费投入上要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同时在经济汇报率上短期不要过于讲求量化,而要注重社会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体育的正常发展。

3.3打破系统分割的状况,推动体育场地资源的共享

促进各系统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提高利用率,不仅可以弥补公共体育场地的不足,而且也是发达国家完善社会体育环境的重要举措,其中学校系统体育设施作为一个国家体育场地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对外开放,许多国家政府不仅颁布相关法规,还制定奖励措施。我国学校系统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一直偏低,其他系统更是封闭严密,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体育场地设施的实际使用效率。当前打破系统分割的局面,促进体育场地资源的整合化进程、盘活资源的内在存量、形成开放的良性循环,可以说不仅是解决体育场地资源总体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良好措施。

3.4加强体育场地资源的经营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营管理在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效率和效益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体育场地设施要想搞好经营管理、创造效益、提高效率就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体育经营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体育场地的管理人员只有60%的负责人是从体育类院校毕业的,40%的管理者是“半路出家”,基本上没有从事过体育场地的管理和经营,特别是没有体育经营管理的理论及经验。因此,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地培养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建立体育经营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二是建立适合体育场地经营和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几年,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行政部门在改革体育场地的管理体制和完善运行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体育改革和体育市场发展的要求来看,体育场地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方面还很不够,步子还不够快,应按照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实行全员聘用、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等政策,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风险抵押,促进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有序地健康发展,真正走出一种速度快、效益好、整体水平高、能使体育场地全面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姜同仁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 篇3:

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摘 要】体育场地是普通群众进行日常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为举办体育赛事和体育选手进行训练提供了基础条件。随着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更加强烈,全民健身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不断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日益增长的需求,体育场地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性,解析现有体育场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展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场地管理;重要性;发展前景

近年来,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类大小型体育场地的建设,场地管理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例如,体育场地基本能够实现对普通民众健身的开放,较之从前扩大了经营范围,活动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在目前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体育场地管理在体育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从而通过对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不断改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使体育场地管理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一、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与体育场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对参与者的积极性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体育场地进行科学得当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场地是为体育活动提供开展环境的必要客观条件,体育场地管理部门应当努力搞好场地管理工作,坚定“以场养场、以场建场”的发展方针,提高体育场所的使用效益,保护体育场地不被非法侵占。另外,体育场地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体育事业兴旺发展,国民身体素质大步提高的过程中,体育场地也作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体育场地的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瑕疵。如体育场地开放力度、开发利用程度均不足,新型体育活动内容和项目开发不够丰富,致使特色服务不明显,体育活动主业体现不突出,体育场地开发利用活力不够;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体育是社会福利事业,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得物质利益,故不甚计较经济账,致使场地运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体育场地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场地享有的管理权限不完全,内部管理制度有欠规范。这些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场地的发展有着制约作用。目前,体育场地管理工作的地位及重要性在整个体育系统中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体育场地管理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体育场地管理的发展前景

1.开发多功能场地

体育场地管理人员应跟随时代潮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利用现有的体育场所,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体育运动的主题积极策划、承办各种规模的体育活动,适当承接演唱会、歌舞剧等大型表演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体育场地的使用率,提升体育场地管理水平,促进服务项目趋向多样化,使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为人们提供形式各样、不同档次的健身、康复、娱乐等综合服务。管理人员还可推陈出新,向社会开放出租主要场地和各类体育器材,并利用闲置的余房开办体育沙龙、健身俱乐部、体育专卖店等。通过合理收取体育门票、体育彩票、广告、体育纪念品和其他服务产品的费用,对吸纳的群众消费资金进行再建设,修建一些大中型体育场馆,使之既能承接和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又能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和增强全民的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2.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扶持,其部分零散资金来自各单位自主筹措,渠道单一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不能保证体育场地的长期稳定运营。因此,体育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开源节流,鼓励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对体育场地投放物质支持,并积极与国际接轨引进外资,不断打开融资思路,多向开辟融资渠道,建立灵活的投资机制,突破体育场地异常依赖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开创渠道多样、形式各异的合资局面,以确保有稳定的经费收入赖维持体育场地的日常运转和扩大改建。这种做法既能够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又能够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的进程,为体育场地管理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实施多种管理模式并存

结合体育场地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大力改革场地管理制度,实行“多管齐下”的管理方法,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分布在社区或居民区附近,经营范围较为狭窄,主要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中小型体育场地,其经营目的在于维持场地的正常运转和获取必要的场地维护费用,并不热衷追求盈利。因而,此类体育场地适合采用单位内部自主经营或委托管理型经营模式,将场地委托给社区或部门进行经营管理。对于功能多样,分布在市区内,主要提供竞技表演道具和高档体育系列产品的大型体育场地,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采用企业化经营模式较为适宜,既可帮助政府减轻财政方面的负担,又可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双丰收,无疑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针对管理制度规范的欠缺,相关部门应该“对症下药”,不断优化场地管理体制,根据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与发展期望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进行加工改良,让我国体育场地管理迈上更新更好的阶段。

三、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在现代化的世界,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体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其场地管理是保障事业兴旺的基石,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提高工作人员在场地管理方面的素养与水平。同时,积极引入先进新颖的管理理念,与时代共同进步,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展现体育场地光明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欢.试论我国大型体育场管理与经营现状及其对策[J].读书文摘,2014(22):246-246

[2]何学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和谐管理模式探究[J].经营管理者,22014(18):124-124

作者:郭磊

上一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论文下一篇:时报公司经营模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