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首先对高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职责进行理论阐释,然后分析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具体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战略决策的落实与推进,提供现实的操作化建议与对策。关键词: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构建体育公共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论文 篇1:

浅谈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在逐渐变化。因而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应该随之改变。本文先分析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的问题,然后又提出了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创新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 场馆管理 问题 对策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体育场地中,有近一半是高校体育场。随着我国高校不断的扩招,越来越多的中高档高校体育场馆拔地而起。但是高校体育场馆是属于国家国有资源,所以怎样利用体育场馆资源成为广大高校管理者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探讨高校体育场馆应该怎样处理管理中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先是高校教学基础设施,而后才是国家公益资源。所以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身体并开展体育教学的场所,是服务于高校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训练的。因而有很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认为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的私有资源,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的。如果开放体育场馆不仅会扰乱教师和学生的正常使用,还会增加体育场馆管理的投入经费。由此可见,如果要改变高校体育场馆不对外开放的现状,首先就是要转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2.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合理管理是保障高校体育场馆正常使用的基础工作,这就需要管理者从高校体育场馆的保养和维护两个方面出发,对使用者进行一定的约束,从而减少高校体育场馆的损耗。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都是临时工,他们并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由此可见,若要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就要完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延长体育场馆的使用寿命。

二、解决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1.开放高校体育场馆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仍处于不对外开放的模式。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也应该随之变化。根据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念,若要改革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首先就应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化。

早在很多年前,国家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开展了多个开放高校體育场馆的试点。所以进行改革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时,第一首要任务就是完善体育场馆管理机制,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例如广州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广州市属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告,当中涉及20个体育场馆,涵括游泳、健身、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等14个体育项目。而且很多高校在开放体育场馆时,也增加一定的开放限制制度,在广州市发改委给市体育局的公开复函中,第三条明确写着:“体育馆、足球场、网球场每天免费开放不少于两小时。”又如中山大学,除了羽毛球场,其它体育场地都对外开放。由此可见,开放高校体育场馆是改革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化、公众化,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智能。

2.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

高校体育资源是由体育场馆设施、师资、体育比赛构成的。若要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首先就应该合理开发这些体育资源。相关政府可以给予高校一定的经费支持,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而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也应该借鉴其它院校先进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理念,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创新高校体育资源的运营管理,进而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

例如西安市在“全民健身周”、“8月8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将举办100项次体育活动。此外,还开展了“长安武林大会”、“西安市乒乓球联赛”、“西安市业余网球大奖赛”等品牌赛事。并将这些赛事实现市场化,进一步加快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提高体育有效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还将加强体教结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由此可见,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市场化、产业化,从而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3.创新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

创新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也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管理者应该应该积极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譬如高校可以通过物业公司进行高校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并对高校体育场馆的体育设施、安全防护进行管理。此外,还应该创新经营模式,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与市场的跨界合作。

例如慈溪市从2013年起,该市投入数百万元对学校体育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使之符合向社会开放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运营,由公司负责日常开放管理、器材设施维护、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理赔等。实行统一托管后,居民凭“全民健身卡”可进入任何一所学校锻炼健身。引入第三方,不仅能够降低高校管理体育场馆的管理难度,还能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公益化发展。又如无锡市采用委托经营的合作模式,体管中心下属运营管理公司派专业团队负责体育场馆的运营,在满足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实现体育馆的对外开放。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改变管理和运营方式,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公益职能的发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条件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和运营模式,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并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教学服务职能和公益职能,从而促进高校体育市场的形成。这不仅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完善我国高效管理模式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梁令令.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开发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5,36:192-193.

[2]钟锡威,袁少锋.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现状及发展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6,01:128-129.

[3]蒋仲君,张恒波. 成本——效益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策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1:20-23.

作者:郭大勇

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论文 篇2: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首先对高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职责进行理论阐释,然后分析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具体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战略决策的落实与推进,提供现实的操作化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构建

体育公共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之一。为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公共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曾提出,要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健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管理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整合体育健身等设施是建设综合性文化中心的主要内容之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重新提出要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由此可见,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需求是一条便捷途径。尽管学术界及政府实践操作部门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提出了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等管理制度动议,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服务内容、受众群体、管理机制、事故法律责任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明确。因此,如何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作为一个体系来系统研究,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一、高校体育公共服务职责的理论分析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高等学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特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对于这两类公共物品,市场主体缺乏提供服务的动力,或者缺乏识别服务对象的技术手段。因此,政府作为公共意志契约的承载者与执行者,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救治市场失灵的任务。所以,我国大部分高校是政府用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维护的,极少数是利用社会资金或民间捐款筹建的。据此,作为公共物品特性较强的高等学校,其所有优质资源在优先满足大学生教育之外,也有义务无差别地向社会开放共享。这必然也包括高校优质的体育服务资源,包括体育师资、体育管理、体育场地、体育指导等。

另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能是企业家眼中的“顾客”,而是终极意义上的“公民”。政府的职责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管理者不应该以实现社会控制和驾驭为目标,而是要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这才是公共管理的目的。所以,对于较强公共物品特性的高等学校来讲,充分、合理地开放,共享优质体育服务资源,以实现学生和社会利益最大化,这才是高等学校的终极目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政府政策制定者与高等学校管理者也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相关政策法规中,做出了详略不同的制度安排。如《教育法》、《体育法》都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等,也对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提出相应要求,要求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努力实现社会共享。

二、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

高等学校作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者之一,面对的服务对象,应是全体社会居民,除了高等学校教职工与学生之外,高等学校也为社会、企业、社区及个人等提供相关体育服务。基于高等学校的差异性与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其体育公共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场地设施服务

作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核心要素的场地设施,是指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在保证校内教学、训练、竞赛与课外活动的前提下,在节假日或课余,向校外学生、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单位或民间组织等有体育需求的个人或集体提供有偿或无偿的公共服务形式。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场地设施,任何体育活动便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法开展。因此,体育场地设施的对外开放,资源共享成为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2、体育活动组织服务

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举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等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文体表演活动,以及面向校内师生和校外居民举办各种体育技能培训班和体育咨询等服务项目。

3、体育健身指导服务

提供宣传讲解健身理念、引导业余体育群众团体组建、开展体育活动援助、发挥高校师资社会体育指导、实施公民体质监测等服务活动。

4、体育项目研发与推广服务

高校要利用优势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场所,准确判断社会居民体育发展需求,积极开发并推广新兴健身项目和户外运动项目,通过体育竞赛、展示、表演等互动,吸引社会人群积极参与。

5、体育道德建设服务

对于法规、制度不太完善的高校体育公共服务领域来讲,体育道德建设、文明体育理念树立就更为迫切。如果把体育场地设施、活动组织、健身指导、项目研发与推广等服务看成是体育公共服务的硬件,那么,体育道德建设服务就是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软件。高校要发挥体育道德建设风向标作用,倡导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文明的体育行为。

三、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

要把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构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规划落到实处,更为重要的是细化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各种管理机制。

1、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决策机制是一项根本的运用机制。所有关于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战略、法律、法规、制度、办法、计划等,都源自与正确的决策。政府要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布局进行宏观规划与统筹,决定不同高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力度与密度,并提供程度不同的资助,确定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标准等。良好的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不光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单向度决定,而且在决策中,还要广泛吸收和听取高校师生、社会居民、单位团体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真正做到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与管理机制

高校是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的主体之一,是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的具体落实者和执行者,其组织化水平与管理机制运转效率,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效率。比如如何解决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社会化服务问题;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问题;高校教职工与社会居民的体育服务利益协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各高校因地制宜的根据体育公共服务的战略决策精神,加以灵活执行,制定完善的组织与管理运行机制,最终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3、高校体育公共服务资金保障机制

一般说来,按照市场化原则即“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来使用高校体育资源,实现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作为公共物品特性较强的高校体育资源,向非固定的社会个人、社区、单位、社会团体等,收取服务费用,只能作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资金保障的补充,绝不能作为维护资金的主要来源。因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主要由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但也可以收取一定水平的服务费用,使得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与社会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达到一个平衡。当然还要争取社会赞助与个人捐赠等。

4、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监督、激励机制

无监督就无行动,无激励就无动力。要实现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效用最大化,就必须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决策、执行、效果实行全流程的监督、激励机制。按照公共服务提供、生产、消费三环节来说,可以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监督分为社会消费者对政府及高校的服务监督、高校对政府及社会消费者的服务监督及政府对高校和社会消费者的监督。监督仅仅是负强化管理行为,要提高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还要积极发挥正强化激励行为,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激发高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激励社会消费者的良好的体育道德与体育文明行为。

5、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绩效评估是任何管理行为的最终一环。高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其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有一套良好的评估方法进行衡量,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指挥部和风向标作用。在评估中,要扩大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社会消费者的参与,增加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重,比如建立抽查高校某一阶段向周边居民开放实际情况的动态数据库。完善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既能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与消费环节的良好经验进行总结,也能为服务提供与消费环节的问题困难进行分析,甚至追究责任。对评估结果不合格的高校,要求承担相应责任,并减免其相应的政府补贴与奖励,从而引起高校相关体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完善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四、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责任

体育运动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运动过程中造成的身心意外伤害是不可预测的。同时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校财产安全、体育服务消费者的财产安全等问题成为了高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瓶颈。

对于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纠纷,应建立一套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事故的法律化解决机制。首先,为把体育事故风险降到最低,高校应进行体育公共服务风险评估,合理界定风险源、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演练。其次,构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事故保险机制。高校可以和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由保险公司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供专项责任险。政府每年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的保险费,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高校提供保险支持。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期间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则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第三,高校要加强巡视检查制度,及时发现有事故隐患的体育设施、体育场地、体育活动方案等。第四,明确标示各种体育活动或体育设施的危险程度,敬告社会体育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慎重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活动。第五,即使出现体育事故,政府应及时介入,运用法律手段协助高校合理化解纠纷,不允许任何非法手段扰乱高校体育公共服务运转秩序。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 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芹,吴瑛.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3):21.

[3]刘安剑.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及运营模式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32.

(江西警察学院体育系,江西 新建330103)

作者:毛颖

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论文 篇3:

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与对策探索

【摘 要】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自身身体健康。本文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目的是探究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策略,以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关键词】高校 体育场馆 社会开放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学校应该尽快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号召。如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探究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策略,以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意义

1.有利于满足“全民体育锻炼”的需求

当前,政府积极倡导“全面体育锻炼”,群众自主投入体育锻炼行列中,为原有体育设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是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校作为社会先进的发展力量,在保障自身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应为社会及广大群众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切实满足当前广大群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2.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更多群众来到高校体育场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对高校的美誉度和好评度[1]。当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有偿开放时,能够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院校经济、名誉双丰收,增强了高校在教育行业的综合实力。

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堪忧

高校体育场馆如果对社会进行开放,主要面临的便是安全问题。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之后,很多社会人员有可能进入学校,人员混杂的现象极有可能对学生及教师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与此同时,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中,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锻炼过程中发生意外是很难避免的。如何保障广大师生的安全,如何权衡学校与锻炼人员的责权,都是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需要考虑的问题。

2.维护经费难以保障

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之后,为了切实保障体育基础设施及锻炼人员安全,就必须及时对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修,必定会耗费众多财力、物力、人力。想要满足学生体育课程的需求,又要保证广大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就需要高校针对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投入较多的资金[2]。当前,很多高校经费并不十分充足,很难承担长久、高额的维护检修费用,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影响体育课堂教学

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要保障高校体育教学的高效开展,满足师生对学校体育设施的需求,就很难保证社会群体对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据分析,当前高校各种社团,如羽毛球社团、篮球社团、足球社团等,每天都会进行训练。当场馆对社会开放,势必会与高校正常的体育活动产生一定的冲突,不但会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与运动,而且很难为广大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体验。

4.高校相对缺乏管理观念

高校一般都是严格按照国家以及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相对来说是一种经营模式,不仅要兼顾自身经营效益,还要切实权衡体育教学情况。与此同时,高校领导与教师的经营管理观念和实践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很难真正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自身服务质量,这就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策略

1.科学制定组织管理机制

为了切实保障学生以及教师日常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满足广大群众对学校体育设施的需求,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必须科学合理地针对体育教学课程与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时间进行合理组织与规划,构建长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学校体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工作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学校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3]。为了切实优化与完善自身管理机制,学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积极向“对外场馆开放成功的院校”学习,在制定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价格时,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工作,切实建立集管理、舆论、监督为一体的组织管理机制,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可持续发展。

2.积极争取多方投资

当前,限制广大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最大因素是检修经费问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部门应积极争取社会多方投资,切实缓解高额检修费用这一窘境。高校应该充分认识自身对外开放场馆的价值,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招商引资。当前,高校校企合作一般都是针对毕业生实习层面开展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利用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价值,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引进检修资金。高校通过合法、正规的手段,与企业合作,如利用冠名、广告的形式,帮助企业营造更多非物质价值。学校体育锻炼人员相对复杂、流量相对较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高校本身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通过赞助等形式,借助企业力量,对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不仅解决了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资源检修的问题,而且能够为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带来更多机会,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

3.优化自身管理观念

为了切实顺应当前体育行业发展趋势,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经营观念,明确高校不同组织机构的责权,合理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进行布局与管理。为了让体育场馆通过社会开放产生更多经济效益,高校必须不断优化自身服务与基础设施,配置专业服务人员,切实保障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质量,使体育场馆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可以制定合理的收费价格,秉承“以消费者为主”的服务观念,不断优化收费标准,针对白天、晚上、周末、工作日等不同时间段,制定区别化的收费价格,切实做到“灵活收费”。在制定收费标准的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对其他高校以及市场价格进行分析,切实融入特色经营因素,不断强化自身服务特点。与此同时,还可以设置专业化的体育锻炼项目。例如,积极设置“瑜伽课程”“健美操课程”“篮球教学课程”等专业化课程。通过自身服务观念的不断优化,切实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保障高校体育场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增强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

4.明确双方责权

在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期间,为了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财产安全以及消费者安全,高校必须建立健全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安全制度,切实明确消费者与学校的责权,以免对消费者以及校方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4]。针对安全事故进行分类,明确不同事故中消费者与高校之间的责任,切实保障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安全性。与此同时,高校必须在体育场馆开放期间,强化自身安保系统,实行“持证入校”制度,明确每日入校消费的人数和出校的人数,并且在晚9点之前,要求消费者必须全部离开校园,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可以装配摄像头,实现无死角监控,及时监督消费者的行为,避免消费者破坏学校体育设施现象的发生,积极建立事故应急预案,以便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切实保障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安全性。

结 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效的开展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工作,不仅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且能够增强高校的美誉度,为高校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但是,在进行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工作中,安全、管理、資金以及高校授课等因素,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郭道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困境及对策》,《运动》2016年第3期,第102-103页。

[2]王德甫:《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与对策研究》,《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第6卷第6期,第118-119页。

[3]陈运望:《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困境与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第15卷4期,第15-16页。

[4]伍德忠:《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第15卷第18期,第228-229页。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谢国栋

上一篇:医院经济效益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出版企业图书库存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