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方体育论文

2022-04-15

高校地方体育论文 篇1:

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的在于为完善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数据分析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新形势下研究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对于抢占高校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体育教育功能,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及引导大学生向着科学文明、健康快乐、开拓进取的目标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推动地方体育文化建设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获取相关研究资料;调查问卷法,选择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对相关数据作进一步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地方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包括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宣传设施、体育图书音像资料等[1]。建全的运动器材,良好的体育设施,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让学生刚进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

目前,多数地方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种类较齐全,总体上能满足学生需求。但学生对体育硬件设施的需求和硬件本身数量、质量不足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此外,具有体育象征的雕塑和体育宣传设施的地方院校还较少,大多地方院校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弱,宣传的内容、效果欠佳。

2、地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现状

体育观念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积极的体育观念对人们采取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2]。从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体育观念是正确的。但大学生们的体育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表层意义上,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人造成的深层次的影響。对于体育的健身、娱乐和交际等显性功能,学生持肯定态度的分别占97.6%、90.8%和93.8%;但体育对个性培养、心理、社会化功能和意志品质等的影响,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例下降明显。

体育道德是学生整体素质状况反映的一部分,是学生对体育内在意识、观念及价值等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活动中同伴之间的团结礼让,各队员的责任感、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的精神及功利主义态度等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体育道德状况。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道德状况良好,主要表现在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按照公平竞争、团结友爱、遵守规则、重在参与的原则,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功利主义色彩不重。

体育知识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次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对科学健身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体育教师传授体育知识的方式和内容还较单一,与学生的期望值还有差距。

良好的体育风尚,能够活跃校园生活的精神氛围,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和发奋努力的情感,优化心态,陶冶情操,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3]。

调查表明,能养成自觉锻炼习惯的学生不足三成,大多数没有体育锻炼自主性;但经常观看体育节目和经常阅读体育信息的学生比例较高分别达65.1%和70.9%,尤其是热门赛事如NBA、CBA、足球世界杯和奥运会等赛事。

3、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指一所学校所设立的体育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切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规章制度、条例、办法的建设和实施。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有助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4]。

体育传统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集体体育行为风尚[5]。目前多数地方院校都已形成传统、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秋季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校园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和各体育社团赛等赛事活动。

高校的各种体育规章制度的设立,是为保障各种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协调各部门、各层面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地方院校基本具备国家下发的成文制度,制定了基于本校资源和现有条件的学生综合体育测评制度、场地器材设备管理条例、运动队训练与竞赛、校内外体育竞赛、早锻炼实施办法以及体育课堂常规等制度。

4、高校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课外体育活动是衡量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状况的一个标志。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课堂教学一起共同构成学校体育的总体,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在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上男女生差异显著,96.1%的男生喜欢体育锻炼,女生为56.9%,比男生低了39.2%,这也从中可看出当前女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率不高的事实。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次数与持续时间都严重不足,7成以上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3次以下,其中尤以女生最为明显。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大多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本校体育场馆器械条件等来进行的。从选择项目的排序上可以看出男女在性别、需求、兴趣及能力的差异。男生更喜爱对抗激烈、刺激、集体为主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则偏爱轻松活泼、对抗性弱、上手性强、体现女生爱美特点和隔网类的如羽毛球、健美操等。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目前地方院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滞后,与学校整体发展和师生希望值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观念是正确和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层上,需要改善提高;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也喜爱体育,但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存在观念与行为的脱离现象。体育教师传播体育知识的方式较单一,学生对科学健身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在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上男女差异显著;总体上,当前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质量不高。

2、对策

我们要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构建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6-194

[2]陈琦,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8):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7

[4]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5]韦继康,徐远香.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俗[J].昆明大学学报,1999(2):72-75

[6]懂小强.试论高校体育爱好者协会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4年第2期:76

作者:王红福

高校地方体育论文 篇2:

山西省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出台,给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提供了改革方向

近几年国民体质连续下降,许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高校的体育工作决定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通过学校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教授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出台了《基本标准》。

总结归纳《基本标准》的相关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对于高等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体育课程为必修课,两年体育课时数应不少于144课时,(专科生不少于108课时),每周的体育课不少于2课时,每节课时间不少于45分钟,每节课的人数不超过30人,为其余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的成绩计入学生学分。2、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必须保障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少于30%,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比重不得少于30%。3、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力量,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提高。

1.2 课程设置在普通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重要性

课程设置是整个公共体育课的核心,对于部分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體育课程如何设置、怎样开展,体育教学如何改革,这些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对地方高校而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设置的方向,加强对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对体育教学革新有着实践意义。

1.3 根据国家政策,地方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基本准则》的颁布对高校体育工作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我省地方高校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远不够。除了学校自身的局限性外,改革力度和各方面都有待提高。按照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二、四年级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学生难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基本准则》颁布后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省地方高校的改革成效仍然不理想。从我省地方高校实际出发,跳出过去的圈子,形成高效、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为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接班人和建设者。

2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地方高校长治学院、晋中学院、吕梁学院、忻州师范学院、运城学院新5所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对象。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经过调查显示,山西省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结构在课时安排和课程类型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在课时安排方面,没有1所学校达到标准,距离标准的学时数仍然差距很大。在课程类型方面,基本上学校都是按照素质课加选修课两种形式来进行。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应包括体育必修课、体育选修课、体育保健课、体育理论课及课外体育课等,而在调查山西省地方高校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只在一年级将体育课设置为必修课,本科二年级已经成为选修课,在三、四年级几乎看不到体育课的存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并不能使公共体育课程强身健体的功能得到发挥,使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淡薄。

3.1.2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

调查发现,我省地方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部分问题。在开设项目上,学校还是以传统项目为主,如三大球、三小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而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新颖项目极少。开设项目数没有1所学校达标,运城学院开设项目最多,为14门。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地方高校的体育理论课开展情况很差劲,理论课所占比重很少,学时数严重不足,对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3.1.3 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全面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也至关重要。调查发现,山西省地方高校在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中,有效地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者各占比例不同,但出现教师的主观意念过重,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由教师单方面评价,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样的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

3.1.4 场地器材设备不健全,投入资金少

在场地器材设备方面,这5所地方高校之所以没有游泳课程,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没有游泳馆,许多新型项目无法开设,根本原因也在于场地设施的缺失。体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体育场地、场馆的建设和维护都依赖于体育经费,资金不足,高校的体育课程也会受到阻碍,许多体育项目则无法开展。从而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硬件设备的缺失对于课程实施有很大的影响。

3.2 建议

3.2.1 调整公共体育课程结构,完善体育课教学时数

在课程结构设置这方面,应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开设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体育课程。对于本科一、二年级应按要求为体育必修课,在体育必修课中,内容选择上不能太过于繁琐,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运动技术能力,改变传统的大面积的授课,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应不超过30人,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最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对于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应开设体育选修课,课程开设要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大学生的专项运动的能力和兴趣。增加体育理论课所占的比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必须开设体育保健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能够使这部分特殊学生也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在课外体育活动这方面,我省地方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应多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拓宽课堂体育的外延。因而,建议我省地方高校从固有的课程结构模式中挣脱出来,开设课堂内外的全程体育课,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2.2 丰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理论课比例

关于我省高校的公共体育内容及项目的设置有以下建议:(1)项目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对抗性较强,相对而言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有实用价值,适合在高校开展,应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不按照竞技项目的要求来进行。(2)结合时代要求,项目设置要符合时代潮流气息,各种休闲娱乐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的喜欢,如交际舞、定向越野、攀岩、高尔夫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而且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3)项目设置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开展效果较好的体育项目,将一些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使得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与此同时,要增加体育理论课所占比例,加强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程度。

3.2.3 建立合理的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系统

课程考核评价在高校体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确立一套规范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和老师都极为重要。应将公共体育课的考试评价标准统一制订,使参加体育课的学生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在考核评价中,应注重结合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增加理论考试。从调查结果看,我省地方高校在考核评价中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相对合理。

3.2.4 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场地器材设备更新换代

场地器材设备的更新换代依靠体育资金的投入,体育经费在其中起很大的作用。我省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地利用场地,经过多种渠道进行体育经费的融资,综合使用体育场馆,通过体育赛事来吸引一些赞助商,扩大高校体育场馆媒体宣传的力度,加强体育场馆多元化进行。只有体育经费充足,才能够更新换代场地设备,定期维护器材。因此,关于体育经费,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是靠高校本身的筹集。高校要做到资金专项专款专用,落实到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融资,改变经费来源的单一模式。增加了体育资金的投放量,才能有效地施行体育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作者: 王芳

高校地方体育论文 篇3: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构建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对公体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建议: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应该把教务处评价、专家评教、家长评教、自我评教纳入评价体系中;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培训,掌握其评价标准;教师应该积极自我评教,结合评教后的反馈意见,及时矫正更新教师教学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public sports; teacher teaching ability

教学能力评价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和师资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在由外部环境到内部环境传递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反馈信息,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良因素,进行调节控制,最终趋于科学稳定,直到达到优化的状态.[2]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课教师教育能力评价体系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地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对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公体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构建5个一级、16个二级、46个三级评价指标,旨在为全国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参考数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黑龙江省4所地方高校:牡丹江師范学院、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学院为研究对象.

首先,确定5个一级指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师教学组织能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教师教学“三心”能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等设计能力;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包括:语言组织、动作示范、错误纠正、队形组织、安全保护措施、布置场地器材等组织能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创新等能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包括:教学过程反思、教师自我反思;教师教学“三心”能力包括: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

对所有指标进行五级评分法: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重要3分,一般2分,不重要1分.通过问卷形式请专家评估,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7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120份,有效率为94%,符合调查研究的需求.采用SPSS 20.0软件对指标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一二三级各项指标.

通过软件YAAHP 10.3 层次分析软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根据萨蒂(T.L.Saaty)提出的“19标度方法”进行比较,给出判断数值,区分出各指标的权重值.详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现状

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单一,且缺乏有效性.4所高校主要采用同行评教和教师任课班级学生评教的方式,缺少其他评教主体.

部分教师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不清晰,因此,会在同行网上评价中,全部都选“优秀”,使同行评价失去了意义.在学生评教时,会出现主观性评教现象,往往是根据教师的“宽”与“松”进行评教,而非根据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授课情况、组织教学能力、师生互动情况、能力与兴趣培养等进行评教.甚至有的班级学生会“以一代多”的形式进行画票——教师的教学能力都趋于满分或者优秀,同样也失去了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意义.

2.2 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

问题  缺少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评教过程中,学生评教“不真评”,往往是全部优秀,导致评教主体不能突出其重要性.学生缺乏对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应用该评价体系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认为:“能让学生快速学会某项技能的教师就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言语清楚响亮会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来完成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只要长的帅气,其授课内容及方法手段都是次要的,学生们都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和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集中培训,提高对该评价体系的充分认识,为真实有效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有力保障.

缺少期中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也应该进行阶段性评价,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缺乏有效的评教反馈机制 多元化的评教主体反馈信息量更大,可以督促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方方面面齐头并进.评教中应加入更多的主动评教,比如教务处评教,专家评教,自我评教,家长评教,对体育教师在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能力、组织课堂能力、教学方法手段、责任心、关爱学生等方面进行及时反馈,在不断改进反馈再改进再反馈的评价体系中,使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持续稳步提升,保证地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结论及建议

本文构建了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对公体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体系可操作性强,适应体育教学形势和政策变化,能为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提供数据支持.

建议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应该把教务处评价、专家评教、家长评教、自我评教纳入评价体系;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培训,掌握其评价标准;教师应积极自我评教,结合评教后的反馈意见,及时矫正更新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菊仙, 杨灿.基于粗糙集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8(2):125127.

[2] 厉虹, 张芳.反馈控制原理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24):272273.

编辑:吴楠

作者:刘军峰 侯邢晨 马志君 陈学海

上一篇:化学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深孔机械加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