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2024-05-06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通用12篇)

篇1: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了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重大意义.通过对英汉不同表达方法的比较.说明了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会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障碍、矛盾以及错误.本文在强调文化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作 者:王艳华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第十四中学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

篇2: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文化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重视和投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各行各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送基地,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而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和国际的不断接轨,各种产业对外交流和贸易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这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来说,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形成一定认识,能够帮助其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一、高职院校中融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人类文明出现起,这两者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当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愈加明显,各行各业的对外交流都正变得越来越频繁,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也是如此。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个阻碍因素就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能力中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文化教育,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现状

从当前的高职院校院校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文化教育依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第二是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课本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一些具体的学科知识点,对于英语国家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等相关内容并没有能足够体现。第三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文化教育。这些都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从教学观念、教学课本、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三、如何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

(一)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实现文化教育的融入,需要做到几点,首先是要在上课之前,根据课堂上要教学的内容,准备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内容,或者是根据课本上已有的涉及到文化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宽,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模块。其次是在文化内容的导入中,要注重文化内容要和日常交际的需要有关。第三是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能力等特点,选择比较适合其接受和消化的文化教学方式。第四是要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二)创造途径让学生感受异国文化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当多创造一些途径让学生感受异国文化,首先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收集一些和英语国家相关的电影、小视频、音乐、图片等,在课堂进行播放,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和体验到异国文化,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可以通过举办一些英语文化活动,如英语晚会、圣诞之夜等,来为学生模拟一种英语国家的文化环境,加深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认识和运用。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当前,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都不太容易获得和英语国家直接接触的.机会,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大多是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国外电影、欣赏国外音乐等途径获得,而通过这些途径,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西方国家的人们在语言、行为、风俗、价值观等内容。因此,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英语课本中文化相关内容缺失的情况,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从互联网、报刊杂志、文献等资源中主动接触和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掌握。虽然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但是并不能走入引导学生崇尚西方文化的误区。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对不同文化的正确认识,着重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了解西方文化,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而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祖国。

参考文献:

[1]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大学学报,20xx,(6).

[2]薛红果.从中西文化差异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xx,(12).

篇3: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研究

1 课堂上的文化教育

1.1 学习欧美国家的价值观念

一位美国的学者曾经提出, 价值观念在文化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如果对这个核心内容没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的话, 那么就不能够真正的掌握这种文化。在具体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够对另外一方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障碍。不同的文化会对相同的事物出现不同的理解, 比如在中国人们把“老”这个字当成是一个褒义词, 老象征着人生比较幸福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没有过多的烦恼, 正式颐养天年最好的时光。而且“老”还代表着智慧和一些实际经验, 在我国的成语中也有很多成语和老有关, 比如老当益壮就是对年长者的一种赞美, 因此, 在我们国家, 老人会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老”代表着权威和智慧, 在社会上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比如我们会尊称我们的导师为老师, 对一些比较德高望重的中医我们会称呼他们为老中医, 这些都是对“老”者的一种尊称或者是对权威人士的一种赞美。但是在欧美国家的社会文化中, 他们赋予“老”的含义是非常消极的, 在那些国家“老”代表着衰弱和将要死亡的一些人或事, 而且还代表着失去作用的人或事, 在这些国家“老”意味着凄凉和孤寂。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之一。学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涉及到一些文化知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外语。

1.2 学习一些社交礼仪

社会礼仪指的是在一定背景之下人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会自觉遵守的一些不成文的准则和规定。让学生们掌握一些社交礼仪, 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不仅能够让他们很好的和他人进行交流, 而且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条件之一。在一些宴会或者是送别场所, 我们国家的人通常会把一些客套话和推让当做是个人修养和礼貌的表现。在我国古代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就曾经三顾茅庐, 从这里就可以体现出我国的一些社会礼仪文化。现在这方面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在一些宴会上, 主家会不断地推让, 让客人多吃些。但是这些东西在欧美国家的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如果学习过英语文化的话, 那么就会比较好理解了, 因为欧美国家的人在宴会上是非常反感推让的, 所以在请欧美国家的人做客的时候一定不要进行过多的推让, 否则会让他们反感的, 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从这里就可以看到, 学习欧美国家的社会礼仪对学生进入西方的公共场所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2 使用导入文化的方式

2.1 文化的旁白

在开始讲文章之前, 教师应该把这篇文章可能会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任务等内容介绍给学生, 这样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就会简单很多了, 而且在理解文章方面也会做得更好。

2.2 进行不同文化的对比

把我国的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是进行跨文化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 也是效果非常好的一个方法之一。俗话说得好只有有了比较之后才会看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我国的文化知识和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进行一个比较鲜明的对比,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能够了解到英语和我们的母语汉语之间的差别。在具体的对比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去进行对比, 还可以想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掌握这些知识。

2.3 实行课外阅读模式

想要了解目标语言国家中的一些社会情况, 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校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比较有针对性而且代表性比较强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西方国家的社会情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诗歌和散文类型的作品, 这样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学生价就可以更好地去了解把英语当做是本国母语国家的社会情况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 可谓是一箭双雕。

3 结语

总而言之, 其实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一种工具, 只有学好了语言才能够更好地去学习一种文化。曾经有一位语言学家说过, 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文化的背景, 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把这门语言学好。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 如果对文化的模式和相应的标准不了解, 那么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就不能够理解透彻。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应该把文化夹杂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门语言。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在进行文章讲解之前对文章的背景和一些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把我们国家的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等一些方法, 这样学生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就会简单很多, 对这种语言文化也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金钏.文学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2]刘华.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的文化因素导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 (02) .

篇4: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  文化教育  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民族的文化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好文化教育,就必须充分地了解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文化教育的内涵,在进行文化教育时的方式方法等。

一、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二)文化教育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多样

(一)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二)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

(三)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四)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五)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

三、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篇5: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察北小学 杜芳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教学,进行中西文化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分析了它们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在初学英语的阶段,他们对英语一无所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更是无任何概念,这就给他们学习英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了解了一些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世界观。英语教学应当重视那些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内容,英语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文化

有效途径 引言

英语国家的文化是使用英语的各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与使用英语的各民族特定历史、生活、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小学生来讲,一种新鲜、独特的文化提供给他们一种新的学习氛围。通过日常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知识层面。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恰当渗入往往能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二级(即小学六年级)的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具体为: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作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名称;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7.了解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节假日。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英语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如何加强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呢?

一、在句型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

在交际练习和活动中,言语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句子和特定短语的教学方面,语言有更明显的文化积淀的内涵。

如,学生向老师问候说:“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师,早上好!)。在英美国家里,从早起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 morning”,有时告别时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时左右说“您早”,告别时不能说“您早”。PEP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文化差异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习惯表达方式,我们都可将它们和文化背景及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语。

又如,当别人问是否想要吃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milk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Thank you.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国家人们直率的不同文化。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

再如,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说:您上哪去?(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见面时如果是上午则说:Good morning.如果是在下午则说:Good afternoon, 在傍晚就说:Good evening.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ow are you? 或How’s life? 如果是与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则说:Hello, 或Hi。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因为“Have you eaten?”在英语里不是打招呼用语,而是“an invitation”即“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Where are you going?”对英美人来说则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别人的私事。”

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如:在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在此只需把英国人和中国人寒喧问候的话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间的差异。

二、在课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教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课文部分,是学生接受、操练语言的重要环节,也是最能集中展现文化差异的部分,教学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新交际英语第七册教材Lesson5的A Talk里面, 就有“I have some presents for you.” “Come and open the box.” “It` s so lonely.”句型,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在收到节日礼物时会客气一番,不当面打开礼物。而西方人收到礼物会当面打开,并表示称赞和道谢:“How beautiful!”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等等。在第五册中有一课是描述人物外貌的,学生都很熟悉句型:“She is wearing a dress, she is pretty.” 教师可以把西方人对接受赞扬及恭维时的反应及时渗透进去,以免重复出现受到外国人表扬“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我们学生还一个劲地说:“Oh, no, no, no, where? Where ?”的现象。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把自谦当成一种美德,而对方会感到你认为他/她的赞赏或恭维不是诚心诚意的,或是不值得的,我们只需要回答:“Thank you.” 就行了。

三、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渗透文化意识

中英文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用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让学生运用语言,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新交际英语第六册Make Telephone Call一课中,为了使学生自然地运用打电话的惯用语和填写电话留言卡,我采用角色扮演法,给学生A、B两人各一张写有通话内容的卡片,要求他们按照卡片语境进行“通话”。由于A、B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内容,形成了信息沟,当一方卡片语境进行“通话”。由于A、B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内容,形成了信息沟,当一方听说另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却出现了我预想到的回答: “You` d better go to see the doctor.” 借此机会,我向学生渗透西方

人怎样表示体贴与关心的话题:西方人追求个人的独立性,不愿被视为弱者,过多地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他们不高兴,对方会认为你把他当小孩看待。因此,类似情况表示关心的方式通常是I’m sorry to hear that.That` s too bad.” “I hope you’ ll be better soon.”等等。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引导学生在购物、看病、生日庆祝、介绍朋友等交际活动中也可以适时的渗透文化信息。

四、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意识

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祖国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感情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动机。

在教学一些西方独特的的节日如Halloween、Easter时,教师事先让学生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各方面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情感体验,如在教学PEP第一册:Halloween(万圣节前夕),教师可以模拟真实情景,给学生机会去体验这个西方儿童纵情玩闹的节日。具体做法是:(1)布置教室(漆黑的夜晚场景),(2)准备南瓜灯,(3)老师装扮成巫婆,(4)一部分学生扮演上门索要糖果和礼物的小孩子并说“Trick or treat”、另一部分扮演家长准备并分发礼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如能积极与同伴用英语交流,交换礼物、与“巫婆”聊天等。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的激情带出课堂、带出学校、带进生活。

五、合理运用教材,挖掘课堂文化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词汇、对话、课文都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之时并运用到交际过程中去。比如,英语中有许多音译外来词,如:sofa, sandwich mango,等。教这些单词时不要让学生机械记忆,可以告诉学生单词的来历,记起来也不那么枯燥了。还有教“ice cream”这个单词时,可以告诉学生西方人喜欢在饭后吃些甜点,冰淇淋是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还有教餐具类单词如“fork, plate, spoon”等,告诉学生一些西方人的用餐习惯。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牛津英语作为英语国家编写的教材,在反应英语国家文化特色,凸显语言特点,体现英语教学特点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长处。因此,教师要抓住教材本身的特点,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英美文化的有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自然地了解英美文化,掌握不同于本民族的交际方式。

另外,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譬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表扬后,教师应该立即对学生的称赞表示感谢,让学生感知西方人比东方人直接,其语言表达更实际,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让学生也能习惯这种表达,并且能运用起来,毕竟我们东方人的这种含蓄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时的提醒和督促。

七、结束语

小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中学打下基础,如能针对小学生特点将较常见的小学生易懂的且富于情趣的一些跨国文化、风土人情结合着教材施之以教,最为小学生

篇6: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论文

2.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在涵义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习俗、文化,并且每一种文化都能映射出与之对应的文化特点,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语言的基本技巧来发掘不同语言背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举例而言:在学习大学英语词汇过程时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地理环境,导致培养出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思想。汉语中的“气功”以及“八卦”等词在英语词典里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而中国传统谦虚礼让的思想在西方人眼里则是虚假无知的表现等等。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程度,以便于更好的理解英语,提升综合能力。

2.2文化与语言的关联语言不仅仅是人类表达的一种展现形式,更是一种传递思想的道具,语言表达受到宗教信仰、价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所谓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单单只包含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多的是强调自身交际文化的技能。语言的决定因素就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实则是物质与精神的交流,穿越文化的沟通是目前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教育便是在打破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让不同民族共同使用一种语言成为现实。

篇7: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教育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教育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托.本文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高职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中西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作 者:龚文锋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 教育

篇8: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研究

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时代, 在全球领域, 英语是使用比较广泛的语言之一, 在交流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要与国际接轨, 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 英语的文化教育非常重要。目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中学英语文化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的发展。

一.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现状

1、教师文化教育意识及文化教学能力欠缺

随着现代教育以及英语教育的不断发展, 英语教师的水平还是有所提高的, 但是收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仍然有一部分的英语教师文化底子薄弱, 在教课时, 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 对于中外文文化的教学很少提到。目前, 一些英语教师的文化教育意识比较薄弱, 文化教学能力不足, 这些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文化。

2、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相对薄弱

中西方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对国外的一些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现在中学英语教材中也会对西方文化进行介绍, 使得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对学生的学习英语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来说, 差距还是很大的, 现在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比较零散, 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下降, 在英语实用方面准确性较差, 面对一个多成分的复杂英语句子时, 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映的是教师的水平, 只有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 学生的学习才能得到提高。

3、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和介绍缺乏层次系统性

教材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 更是教学目的、教学观念的体现, 目前我国英语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 现代化。 主要体现在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具有趣味性, 增加了交际性。第二, 多样化。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一纲多本”。 但是任何一种教材都不是完美的, 英语教材也是一样。笔者认为, 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材中, 对文化内容方面不够系统, 层次不够分明。尽管现在的英语教材已经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但是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教育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 并且不够系统化。

4、试题的设计过于模式化

目前, 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仍然是通过考试进行的, 通过对近几年中学英语考试题调查发现, 试题都关注了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考察, 但是所占的内容比较少, 所用的试卷是学校统一规定使用的试卷, 考试题的设计太过于模式化。教学是要以教学为主, 考试是辅助的工具, 但是, 现阶段考试成为了主角, 应试教育越来越明显。 考试应该为教学服务, 考试内容应该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 考试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1、确立新的英语教学价值观

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英语学习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基础上的。语言运用的得体就要有足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该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念, 将英语教学的出发点放在人文素质上来, 实现英语教学的价值, 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2、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 要输入给学生正确的、地道的、 高质量的英语, 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与乐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基本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 教师要掌握大量的文化信息, 单纯的语言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要用文化知识去感染学生, 让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定的境界,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3、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主要资源来源于教材, 一个好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知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我们要开发有利的资源, 在教材中开发文化资源, 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 合理、有效、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充分发挥测试对英语文化教学的正反拨作用

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 主要的评价手段仍然是测试, 教师要对测试树立正确的观念, 要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进行测试, 考查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正确认识测试在教育中的作用, 要引起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让测试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三、结论

英语教学的属性决定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要同时进行, 通过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 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针对我国中学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现状, 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希望对今后的英语文化教学有所帮助, 让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l]卜玉华.“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英语)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冯奇, 傅敬民.外语教学与文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3]卜玉华.英语教学的基本性质及育人价值[J].基础教育, 2006 (3) :15-17.

[4]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3) :10-14.

[5]韩宝成, 刘润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回眸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3) :150-155.

篇9:刍议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2.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3.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

4.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5.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6.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直接导入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内容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既能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2.推荐阅读

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又不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优秀书刊。如《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英语学习文化背景》、《二十一世纪报》等。此外,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英语活动,指导他们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积极主动地与外教接触,邀请他们在课堂外开专题讲座,如英美文化、英美历史背景等,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一些跨文化现象问题向他们请教,积累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和光盘开始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把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引入了课堂,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一是开设视听课,每周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等,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杜现臣

2.《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陈丽芬

篇10: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的分析,并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具体内容来进一步阐释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何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职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为学生以后在工作中正确运用好所学的专业英语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作 者:王娟 作者单位: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浙江宁海3156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交际教学法 跨文化 必要性 内容 方法

篇11: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最直接呈现外来文化的学科,学习英语是了解世界文化的最好途径.所以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点,而且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情境,为学生日后的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 者:胡琪 作者单位:天津市耀华中学刊 名:天津教育 PKU英文刊名:TIANJIN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63关键词:

篇12: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因为,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知识、经验是由语言来描述、来储存的,人类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等也是由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折射;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一种折射,语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在一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几乎就没有关于雪的词汇,因为他们那里从来不下雪,理所当然,他们对雪就没有理性和感性认识。而爱斯基靡人却对雪做了非常仔细的分类,因为他们居住在冰冷的北极圈附近,雪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比如,阿拉伯语中有几十个词汇来称呼骆驼,而汉语中只有一个词“骆驼”而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我们在教中学英语时,应该努力将文化渗透于中学英语的教学之中。

我在教学生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不同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对等的词汇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我们在讲解词汇时应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

有的单词指示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只有部分相同。如在英语中,family指丈夫、妻子和孩子,而汉语的家庭很可能是丈夫、妻子和孩子还包括祖父母;又如birthdayparty在英美国家非常普及,多是指好朋友聚集一堂.吃生日蛋糕,赠送小礼物,还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如:舞会、酒会、烧烤、野餐等,而中国生日开晚会不太普遍,大多是年长的人做整十的生日,亲朋好友一起吃顿饭而已。

有的单词指示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例如,龙在汉语中有吉祥之意。如龙飞风舞,龙风呈样;而dragon在英语中是一种凶猛的、邪恶的动物,指人时常含贬义。在CollinsCobuidEnglishLanguageDictionary这本字典中,有这样的句子:Ifyoucallawomanadragon,youmeansheisfierceandunpleasant。又如凤凰有祥瑞之意,如龙风呈样;而phoenix却有再生之意,指长生鸟在沙漠生活了数百年后,自焚于火柴堆中,并由此再生,开始另一循环。

还有的单词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文化中有文化内涵。如汉语中的松常比喻人具有坚定不移、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而pine则没有此意;汉语中的虎有勇猛威武之意,而tiger则没有这样的内涵。

当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可以想很多其它的好方法将文化有意识地渗透于语言

上一篇:幼儿园三年提升计划下一篇:铁路货运整合运输研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