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2024-04-16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通用8篇)

篇1: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免费

分享

创新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引导学生感悟言文本的策略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最大区别也在于前者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感悟文本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呢?

一、层层朗读,引导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是感悟文本的基点,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语文教师不变的坚持。读书感悟追求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境,在读中悟法。因此,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以期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是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苏教版小语课本中很多都是文质兼美、情意深切的佳作。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等原因,不可能一下子就深入地感悟到精彩语句的深刻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的扶助,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朗读,细细品位,去感悟文本中蕴涵的深意和深情。

《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一位老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文本的“牛鼻子”——“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但此时学生的朗读只是把语句读通、读顺了。由于缺少深入的感悟,学生的朗读明显缺少感情。

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练读,表达感情。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求治时态度镇定”、“手术前坚持不用麻醉药”、“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勉强一笑说清刀数”时,每品读完一个片段,教师均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学生在层层品读中不断感悟到这句话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生的朗读也随着感悟的深入不断进步。

在总结课文时,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课文学完了,我们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毅力、钢铁般顽强的意志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次把沃克医生赞美刘伯承的话读一读。这时,学生水到渠成

免费

分享

创新

地读出了真情实感。

读书是感悟的基础,学生的感悟又能通过朗读来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读书不仅要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通过解读“三分文章”去感悟“七分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文学习中层层朗读关键句,不断强化,就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因此,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悟出了真情,读出了实感。

二、注重积累,丰富感悟。

厚积才能薄发。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

首先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新大纲”强调了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丰富感悟。

《船长》一课中有一句: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船长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我让学生联系影片《泰坦尼克号》、地震等体会当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现。学生的感悟一下子就丰富了。

学生: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当轮船撞到冰山遇险时,人们争抢着逃生,现场一片混乱,有很多人因为争抢落入冰水中死去。哈尔威船长“大声吼”是为

免费

分享

创新

了让救援工作变得有序。

学生:在地震中,有很多解放军和无名英雄为了救他人而受伤、遇难,哈尔威船长和他们一样具有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上次有一条小蛇游进了我们的教室,同学们都害怕得争着涌向教室门口,结果好多人把门口挤住了。可是哈尔威船长面临死亡,从容镇定,还一心要把别人救出去

学生:哈尔威船长说“把60人全都救出去”,其实一共有61人,他把自己忘了。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积累丰富了,感悟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感悟也会更丰富。

三、多种演练,促进感悟。

思维是感悟的关键。没有灵动的思维,也就不会有深切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演练,让学生的思维灵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

1、在表演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理解文字感悟文本。如一位老师教学《黄山奇松》时,让学生摆POSE,表演迎客松。然后老师问:“此时你正站在悬崖上,夏天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你还站得稳吗?”学生坚定地回答:“能!”“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你还站得住吗?”“能!”“秋天,树叶飘落,寒霜铺地,你还站得稳吗?”“能!”“你真是一棵名副其实的迎客松。你经历了无数个春秋,经受了无数的风雪,真是——”“饱经风霜。”这位老师巧妙地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到“饱经风霜”的意思。学生学得愉快,悟得轻松。

免费

分享

创新

2、在媒体欣赏中感悟。

文字的描述固然美丽,但毕竟是白纸黑字,没有斑斓的色彩,也没有变幻的形态,学生难免会缺少感性认识。适当的运用媒体,便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景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如《莫高窟》一课向我们展现了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课堂上,通过媒体让惟妙惟肖的彩塑、内容丰富的壁画和姿态不同的飞天配以美妙的古筝乐曲呈现于学生之前,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心潮澎湃、激情荡漾,心中充满留恋与赞美,真切的感悟到了彩塑、壁画的是艺术珍品。

3、在简笔画或实验中感悟。

有的课文可以通过简笔画或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语言描述的情节。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一些学生对“人”字形的线路,火车上山的方法,以及到南口后多出一个火车头变拉为推等问题一时难以理解。这是就可以采用板演简笔画或做实验的方法,学生对文中语句的感悟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4、在练笔中感悟。

《莫高窟》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是非常有特点的。学完课文,我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如:课间十分钟、教室前的小花坛等。学生通过练笔,对文章写法的感性认识真正提高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再如学习了《诺贝尔》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更能促进学生对诺贝尔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入感悟。

四、文本对话,提升感悟。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至高追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是自己真实的体会,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力

免费

分享

创新

量来加深感悟、提升感悟。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别》一课,当学生学习“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提升学生感悟人物深厚的情感。

师:媒体上出现画面与文字。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欧点点。“友人的白帆早已消失,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久久地凝视一江春水,也许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很快,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

生:也许他在想:孟夫子,我们的友谊一定会像这长江的波涛一样永世不绝。所以李白一直凝视着滚滚长江,仿佛还在回味着孟浩然说过的话。

生:也许他在想:就让这一江滔滔的江水捎去我对孟夫子的无限思念吧!生:也许他在想:我和孟夫子的分别一定时短暂的。明年的烟花三月,我们一定会在黄鹤楼上把酒言欢,重叙离别之情的。

生:也许他在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不应该为了这短暂的离别而忧伤难过,我们的友谊是深厚的,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即使远在天涯,也是近在咫尺。

„„

李白在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了艺术空白,给学生以广阔的感悟空间。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其心灵对话,文本对话,使学生感悟到诗人内心深刻、丰富而细腻情感。学生有了文本做依据,有了“底气”,就能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对人物情感的感悟也有了提升。

资料来源:http:///data/xdth/

篇2: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如此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何不让思维舞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一、如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起来。如《尊严》一课,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队课搞了一个自由辩论会,由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辩题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有个别同学甚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怎么留下来?”“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这堂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不少挪威人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活的沙丁鱼鲜嫩可口,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时间又长,因此最后抵港的沙丁鱼除了死的就是奄奄一息的,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误将鲶鱼放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紧张,加速游动,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 “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沙丁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何愁上不好课,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课堂上,我经常利用“鲶鱼”来抛砖引玉。如《孔子拜师》一课中,“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难度。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学生的反应,“水面”比较平静。为了让水面泛起“涟漪”,我找了一条“鲶鱼”。这条“鲶鱼”的特点是,知道的敢说,不知道的也敢说。“人们敬重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我从‘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中看出来。”她的回答引来一大群“沙丁鱼”的参与。这些沙丁鱼顺着鲶鱼的思路踊跃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寻找新的“鲶鱼”来改变思维方向,因为“鲶鱼”思维敏捷,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第二条“鲶鱼”的回答又把“沙丁鱼”的思维引到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之中。这样的设计自然、热烈,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同样,除了学生可以成为鲶鱼,我们老师也可以。初为人师那会,我经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很令人郁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恹恹欲睡之态;或答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现在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摸索,才发现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本身。偶尔把自己当成是一条“鲶鱼”也不是一件坏事。写板书的时候,我会故意“出错”,当然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得怀疑老师底子了。比如说一些学生会经常性犯错的字,我也会故意的多一笔少一画,“老师,老师您写错了,那字不应该是这么写的!”马上就会有学生兴奋的提出来,小脸红通通的为能发现的老师的错误而自豪开心;在解读文本时,尽量的鼓励学生跟我形成“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提问时把自己当成是猎人,习惯设计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随时待命,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老师就如同鲶鱼一样时时来“搅活”课堂氛围。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师生形成积极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何愁效率不高!

3、放下架子

所谓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师自己的架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是领导,用不着整天板着脸,让学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90后的一代是很有个性的一代,也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有时远远超越他们的实际年龄。老师应学会适时的“放”。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感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全拿出来交流,几十个人的课堂不可能同一思维、同一智力。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相信给他们一方太阳,他们必将还我们一片灿烂的课堂。

二、1、如何让思维“舞”起来? 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不要小看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因而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作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自己的,对于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会很生气,即使是对的,也要驳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拨回到原定轨道。其实那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相信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从此扼杀了学生舞动的思维。比如《尊严》教学基调是要老师让学生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把握了这个大方向,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学生的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所以把劳动放在吃饭前或后不会影响其尊严的,哈默都是有偿所得。

天空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不同时间的天是变幻多样的,不同季节的小溪有着不同的色彩。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深浅、形状、光泽、神韵更是复杂得多。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不是数学,一加一只能等于二。只要言之有理,在语文的殿堂一加一可以不是零或者任何一个数。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2、学生,学会质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

首先,设计问题要有价值。一个问题出来,提得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即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上课伊始,我讲了诸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感悟了李、孟之间至情至深的友谊。

其次,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如此思维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教学,取境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来带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反过来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做导游和游客,自己来讲解。《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谈的学生的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在自己的讲说中感知老师所要他们明白的道理。《乡下人家》、《麦哨》每个人都谈谈童年,谈谈在老家的生活。整堂课的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舞动。

课堂即生活。在四年级上学期中《白鹅》、《猫》、《母鸡》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每天回家观察自家的牲畜去,然后记录第二天在课上相互交流,如此对课文的学习,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帮助甚大。

篇3: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一、语言文字教学

音形义、字词句是语文的基础,是学生打开语文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钥匙。尤其是小学阶段,字词始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字词,只有回归了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阅读,更好地表达。

在《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这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最实惠的教学方法,琅琅读书声应该是语文课堂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要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可以单独朗读,然后比一比哪个同学吐字清晰,哪个同学声音洪亮。教师把本课的部分生字,规范地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永远是课堂不能缺少的配置,教师规范的书写,是对学生写字最好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把黑板让给学生,小学生是爱表现的,他们都愿意到黑板上展示自己。在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天空变幻莫测的颜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和记忆,丰富学生关于颜色的词语。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朗读,通过朗读增强记忆,培养语感。教师要把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再融入课文内容之中,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感性的认识,寻找字词形义的内在关联,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

二、文学欣赏教学

语言文字偏重于工具、实用,而文学则作用于人的精神,丰富人的情感,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字积累,还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欣赏文学。小学教材中每一种文学形式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但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懂得真善美,明辨是与非。

在《我们爱你啊,中国》的阅读教学中,这是一首诗歌,篇幅不长,语言凝练,感情热烈,节奏感强烈,思想境界开阔,表达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师范读课文,用充沛的感情,投入的神情,来感染学生。“同学们,读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老师,你说这是一首诗,我非常喜欢诗,我觉得里边的语言像歌词,读的时候非常有气势。”“是的,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流畅。”“您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自豪,浑身热血沸腾。”“这位同学已经走进了诗歌,诗就是饱含感情的文字,它比任何形式的文章感情都要浓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好不好,在读的时候除了要体验其中的情感,你们还要思考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在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积累和感悟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抓手,也是语文课堂的本质所在。

三、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的规定:能说普通话,学会倾听,懂得与人交流,与人商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时要懂得礼貌,说话要有条理,等等。口语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因为口语交际在考试评价中没有统一的固定标准,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它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要改变现状,要从教师的认识入手,把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常规化。

在第九册《莫高窟》的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搜集关于莫高窟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或者是传说。上课,学生朗读课文,自主交流,共同分享,给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接下来,教师安排了一个谁来当导游的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谁来当导游,要求说话吐字清晰,口齿伶俐,介绍有条理并且不能只是背诵课文内容,要自己组织语言,还要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现在老师先当一个总导游。”为了给学生做一个演示,教师先介绍莫高窟的总体情况:“游客们上午好,看到眼前这些洞窟了吗,大家能数数一共多少个吗,我告诉大家吧,一共492个……”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本,挖掘里边的口语因素,积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因为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怎样发展,口语交际都是影响他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善谈,愿意交流,工作生活就会顺畅,相反可能就会处处碰壁,很难成功。

语文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学好汉语言,欣赏汉文学,在交流、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保全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6(21).

篇4: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关键词】学科本质;教学本真;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就是“语”和“文”的统称,“语”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字词句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文”就是文学,就是学会运用这些字词句形象化的反应客观现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确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语文教师就要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优化教法,在真正的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心智,发展学生思维。

一、语言文字教学

音形义、字词句是语文的基础,是学生打开语文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钥匙。尤其是小学阶段,字词始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字词,只有回归了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阅读,更好地表达。

在《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这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最实惠的教学方法,琅琅读书声应该是语文课堂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要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可以单独朗读,然后比一比哪个同学吐字清晰,哪个同学声音洪亮。教师把本课的部分生字,规范地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永远是课堂不能缺少的配置,教师规范的书写,是对学生写字最好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把黑板让给学生,小学生是爱表现的,他们都愿意到黑板上展示自己。在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天空变幻莫测的颜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和记忆,丰富学生关于颜色的词语。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朗读,通过朗读增强记忆,培养语感。教师要把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再融入课文内容之中,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感性的认识,寻找字词形义的内在关联,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

二、文学欣赏教学

语言文字偏重于工具、实用,而文学则作用于人的精神,丰富人的情感,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字积累,还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欣赏文学。小学教材中每一种文学形式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但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懂得真善美,明辨是与非。

在《我们爱你啊,中国》的阅读教学中,这是一首诗歌,篇幅不长,语言凝练,感情热烈,节奏感强烈,思想境界开阔,表达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师范读课文,用充沛的感情,投入的神情,来感染学生。“同学们,读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老师,你说这是一首诗,我非常喜欢诗,我觉得里边的语言像歌词,读的时候非常有气势。”“是的,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流畅。”“您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自豪,浑身热血沸腾。”“这位同学已经走进了诗歌,诗就是饱含感情的文字,它比任何形式的文章感情都要浓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好不好,在读的时候除了要体验其中的情感,你们还要思考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在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积累和感悟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抓手,也是语文课堂的本质所在。

三、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的规定:能说普通话,学会倾听,懂得与人交流,与人商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时要懂得礼貌,说话要有条理,等等。口语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因为口语交际在考试评价中没有统一的固定标准,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它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要改变现状,要从教师的认识入手,把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常规化。

在第九册《莫高窟》的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搜集关于莫高窟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或者是传说。上课,学生朗读课文,自主交流,共同分享,给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接下来,教师安排了一个谁来当导游的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谁来当导游,要求说话吐字清晰,口齿伶俐,介绍有条理并且不能只是背诵课文内容,要自己组织语言,还要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现在老师先当一个总导游。”为了给学生做一个演示,教师先介绍莫高窟的总体情况:“游客们上午好,看到眼前这些洞窟了吗,大家能数数一共多少个吗,我告诉大家吧,一共492个……”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本,挖掘里边的口语因素,积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因为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怎样发展,口语交际都是影响他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善谈,愿意交流,工作生活就会顺畅,相反可能就会处处碰壁,很难成功。

语文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学好汉语言,欣赏汉文学,在交流、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保全.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6(21).

[2]方祥锋.走进文本世界 追寻儿童语文[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7).

篇5:语文学科论文

题目:新课改下的课外阅读方法探究

单位:大良街道祥胜小学

姓名:赵珣紫

电话:***

新课改下的课外阅读方法探究

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教会孩子怎样读书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责任。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判断力差,并且缺乏生活体验,往往不能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下面浅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针对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我经常在课前或课余抽一点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每当他们听得有滋有味的时候,我就故意卖个关子,说时间不够下次再讲,要是你们等不及的话,就自己先看吧,然后在班里放一本《格林童话》,或是《365夜故事》等等。很多耐不住好奇心的孩子在我继续讲下去之前就已经看完这个故事甚至在看下一篇了。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听老师讲还不如自己去发掘那一片未知的奇妙世界呢,渐渐地,班内形成了爱看课外书籍的风气,同学们还自发地带书来交换了看。除此之外,我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1、以身作则。课间或中午的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读课外书的,学生从我所讲的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兴趣一旦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孩子们的整个人生。

2、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伟人名家如毛泽东、童第周、老舍、叶圣陶、冰心等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当有学生流畅地讲完一个故事或者写出一篇优美的作文时,我就极力表扬,强调这是他们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的结果,这样便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读书。

4、取得家长的支持,营造书香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书籍就像一束束阳光,撒进人们的心灵。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体,我都要通过写信,电话或者面谈的方式向家长们灌输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好的书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为了使家长的指导更加有针对性,我还经常发一些读书清单,并介绍读书的方法给家长。在学校,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是榜样,在家里,家长是孩子们的榜样。因此,我还大力呼吁家长也加入到我们读书的行列中来,每晚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这对于家长自身也是一种提升。孩子们在书香氛围的家庭中,一定会和好书交上朋友,并从书中获取极大的养分。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新课标还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定期将好的读书笔记在班里展览,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菊花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菊花拍照,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篇6:语文学科的教学反思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数学、物理那些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只是做得还不够,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1)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切忌人云亦云,这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

(2)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复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目标而寻找出新的具有独特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3)发散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该依据以上几点原则,否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为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心灵独语》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我们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四、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同时,老师可向同学表白: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

其次,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

篇7:语文学科期末教学总结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在学校领导阶层的正确指导下,各位同仁不懈努力下,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圆满完成,我所带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合理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在整个小学学习的科目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积累阶段和打基础阶段,我所授的班级是四年级一班,四年级语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二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同于低年级的生字和词语为主的阶段,也区别于高年级的理解升华阶段。它是一种重要的过渡和衔接阶段。因此教授好四年级上册语文显得尤其重要,四年级上册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并由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江苏中小学教材编写服务中心共同编著的教材。

本套教材共有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四课新课和一个习作,一个练习。新课与习作及练习的巧妙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课知识,完成习作,做好练习。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针对我校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系统地授课。

第一,引入新课。

正确合理地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引入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变换不同的方式。如:对描写风景名胜的课,可以下载一些关于当地风景名胜的图片或视频供学生欣赏、观看,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以便提高兴趣,从感观上多一层对文中景物的描写。如:名家名作的精选课文,例如,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桂花雨》是琦君的选作。则可以给学生了解作者的简介和主要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也同时体会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境。还有如《古诗两首》,可以通过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元日”的作者是王安石,首先要学生熟悉王安石的生平简介以及主要作品和官位,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写诗是的精神状态,写作心情,即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的,有以上所说的新课引入的方法,学生不难体会诗句的意思了。

第二,讲解新课。

讲解新课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没有好的课堂教学,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新课的讲解分为两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有几个方面:

1、初步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可结合课件,直观明了地感知。

2、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一般给学生三到四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内容,给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生字以及生字相对应的词语的学习,首先教会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提醒学生注意在书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细节错误。学习生字是,可以采用,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给定时间自由读;分小组比赛朗读;全部学生齐读生字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强化对生字的记忆和学习。

4、课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学习。对文中出现的比较重要的词语,要先解释其意思,并结合实例,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对词语进行造句。变换交替地学习课文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有这几个方面:

1、文中段落层次的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分析段落,以及在写作时,正确把握段落分层。

2、段落大意的概括与总结,要根据段落的中心句,言简意赅地总结概括段落的大意,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

3、4、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核心句意。课文中出现的细节问题的解决,如多音字的发现和处理,关联词的学习,修辞方法的使用。

第三,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

课堂作业要结合书本中的练习,适当地选择完成,如描红,听写。还有一些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练习,例如有解释词语,造句等。课后作业的安排。主要有课文背诵,生字以及词语的抄写,重要词语的造句,课文同步练习册的布置与解析,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及时地系统地评价与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反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通过系统性地复习,以及单元测验为主要方式,结合课件教学,正确合理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习语文学习成绩。

篇8:由语文学科的特点谈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 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 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由此, 我想到了武学之道, 大凡武林俊杰, 皆得力于其上乘的武功, 洪七公的“打狗棒法”, 丐帮长老几乎人人通晓, 而唯洪七公最高。大侠郭靖的“降龙十八掌”, 杨过的“黯然销魂掌”, 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 可谓武学中的绝妙技法, 但其威力皆源于他们有了深厚的内功, 不是吗? 张无忌由于具备了“九阳神功”才得以三个时辰学会了“乾坤大挪移”, 而旁观的小昭姑娘只能望尘莫及了。回到语文教学中, 要想真正将当前改革落到实处,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样需要练就深厚的“内功”, 没有“内功”的花拳绣腿, 只能在街道巷口供人消闲, 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语文课的“内功”何在呢? 笔者认为, 语文课的“内功”是: 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及理解运用和写作能力, 说白了就是“读和写”。要问具体依据是什么? 这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谈起。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新推出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如何摆正这两性的关系, 是从根本上认识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语文学科, 作为中国母语教育, 人文性自然应成为其一个“重要属性”, 而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只能也只有工具性。虽然语文学科还有其他重要属性, 如基础性、实践性、社会性等, 单就学科本身而言, 工具性的实现是第一要义。“语文”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语言文字”, 而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各种文字中历史最久远、生命力最强的文字, 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作为人的交际工具使用。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国语”, 我国现行称语文, 从它开始设置的那日起, 已被深深烙上了工具性的色彩。光绪二十九年的《学务纲要》指出: “中国文学一科, 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 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赀官私实用。”其工具性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叶圣陶老先生在其教育学说中也不止一次强调。但是, 我们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不否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笔者上述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分析, 只是针对当前淡化语文的工具性, 大“炒”人文性看法的反析。笔者认为“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不可割裂的重要方面, 机械地强调某一方面, 都有悖于语文学科的本质。正如叶老在《文章例话》的序中写道: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 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临时搬出一些知识来, 阅读该怎样, 写作该怎样, 岂不是把整段的兴致分离的支离破碎? 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使它化为习惯, 必须在不知不觉中受用它, 才可以得到真正受用。”叶老这一看法正是对语文学科特点的精辟论断。由此,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看: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骨肉,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 少了“工具性”人文性也就失去了载体, 忽视了“人文性”, “工具性”就失去了生机, 因此, 语文学科教学, 要立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 并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化为习惯”“不知不觉之间”受用,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历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始终把“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就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现行的新课程强化和凸现这种教学方法, 也是反璞归真。积累能使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材料, 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 得到情感的熏陶, 并且逐步形成语感, 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 读写结合, 最后形成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也就是笔者认为的“内功”。脱离根本, 一味地向学生传授阅读和写作的技法, 一味地让学生漫无目的, 放任自流地“空感”, 是得不偿失的。因为, 学生的见识阅历必定有限, 没有一定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势必有如武学中的花拳绣腿, 是经不住考验的。俗话说: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强调了“方法、技巧”的重要, 然而只有方法和技巧就真能获鱼吗? 其实不然, 一个游泳者站在岸上就能游泳吗? 一个能工巧匠, 只听从师傅的条条框框就能“巧”起来吗? 由此可见, “鱼固然好, 渔当然也重要, 要想真正以渔得鱼, 还需练习实践。于语文教学中, 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练功”。让学生驶入广阔的海洋, 以渔得鱼,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中学语文教育是大众化的语言及文字的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受教育的对象的基础阅历是有着其自身的个性和年龄阶段特点的。脱离基础违背规律, 拔苗助长地把成人的思想意识, 过高地强硬下放给他们, 让他们过早地充当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的社会角色。让孩子脱离实际养成空谈、奢谈、虚浮的习气, 于人于国都不利。由此, 我想到两句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练武不练功, 到头一场空。

摘要: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 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 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 语文教学要抓住语文学习的根本, 将语文阅读积累和写作落到实处, 练好语文基本功, 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基本功,阅读,写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章例话.

上一篇:踏进高中的生活记叙文作文下一篇:五落实